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00章

明末汉之魂-第300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不少御史、给事中也有奏疏送达,崇祯得知卢象升跟唐王这段时间过从甚密心里留下了阴影。

    皇帝又发现河南文官武将大多数都有奏疏言唐王之事,唯独不见卢象升的只言片语。

    位高权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跟朱明王爷不清不楚其心可诛啊!卢象升简在帝心了,可惜不是好事!

    方正化接到的密旨内容很简单,密切监视唐王一举一动,发现异常及时缉捕送交宗人府审查。

    不甘寂寞的唐王一直待在南阳府城简直是度日如年,这一次出门如同被放飞的鸟儿,他其实根本没有挑战皇位的意图,出兵的动机真的很纯粹,仅仅是想着为国杀敌而已!

    在明朝不想被当猪养的王爷不是好王爷,想着为国家做点事就是其心可诛!

    旗卫石昆山获得了唐王的重用想着协助唐王立功,不久后,他就联系到了山西军情处老大赵十三。

    集中在山西、河南、湖广等等地区布局的“红旗军”有生力量,争取最大化算计押着掳掠的人口、牲口、物资缓缓行军的清军人马在紧锣密鼓布置之中。

    清军袭击河南导致大明损失无算,内地布局的“红旗军”岂肯做看客?

    只不过清军势大成千上万,内地“红旗军”骑兵少得可怜无法完成奔袭,在谷如山倡导下,在赵坤积极支持下,一多个月前内地“红旗军”就开始往汝州集结待命。

    不知清军会在河南打多久,赵坤知道内地“红旗军”主要工作乃是保境安民,必须留足对付流寇的军队和民壮,能够集结的人马不可以超过三成。

    在“红旗军”中,赵坤职务最高,他是长江防线的负责人,虽然也是营官,但是在战时可以节制其他内地“红旗军”营主将。

    赵坤率领一个把总骑兵、四个把总步兵、一个千总辅兵、两个百总炮兵携带二十门一磅弗朗机炮往汝州进发。

    接到集结命令的谷如山率领一个千总骑兵、两个把总步兵、一个百总炮兵、一个千总辅兵也上路了。

    夔州府和安庆府的顾准、裴元武也积极请战,他们率领的人马中骑兵只有一个把总隶属于裴元武,还带来了两个千总步兵和两个千总乡勇,也携带了弗朗机小炮四十门。

    人马在汝州集结之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清军围攻洛阳的计划落空后顺手夺了离洛阳不足二百里的汝州城,此时已经把人口、物资、牲口洗劫一空后放弃了。

    清军洗劫大明做派效仿流寇,也不肯留下兵马守卫夺下的城池,其实流寇最坏,不仅仅放火焚烧城池,还刻意驱使被裹挟的饥民拆毁城池,名曰铲城。

    清兵比流寇还要有纪律些,崇德皇帝不仅仅不许麾下无故杀戮还不肯放火焚城,刻意拆毁城池这样费时费力的事情更加不屑于去做。

    最先赶到汝州的赵坤捡了大便宜,一枪未发白白得了一座可以坚守的城池,终于安心了。

第六百八十章:半渡而击() 
赵坤一路上提心吊胆,就是担心遭遇成千上万的清军骑兵奔袭。

    此时在旷野行军的步兵遭遇拥有兵力优势的骑兵那是一场灾难,“红旗军”也不例外。

    因为大地冰冻三尺,仓促间无法掘壕,凭借几百辆装满粮食和补给的独轮车根本无法有效阻截敌军骑兵冲阵。

    步兵不足三千,还有一小半使用冷兵器,凭借这些力量野战成千上万的建奴和鞑子骑兵,赵坤自认为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大。

    现在好了有座城池,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其实面对骑兵哪怕身后仅仅有一堵城墙都能够使得步兵的防御力倍增。

    因为背靠城墙列阵,步兵队列就不会轻易被骑兵冲乱、冲垮形成各个击破,也就不会四面受敌。

    汝州城位于宛洛大道上,东控襄邓,西扼伊洛,南临汝水,西靠洗耳河,易守难攻,地理位置颇为重要,自古为军事要地。

    汝州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为九里余,城墙高四丈,外沿之上有城堞,城四角均有角楼,城内环城均有马道,四个城门都建有瓮城,属中等规模。

    可惜到了明末汝州城就遭了秧,崇祯六年底被流寇攻破,刚刚完成大修,今年冬天又被清军一鼓而下。

    赵坤做事稳重,知道河南被流寇、清军双重祸害饥民遍地,因此携带了足六百架独轮车的粮食,总量达到三千石。

    一天后谷如山也率领人马赶来了,紧接着到达的是裴元武的人马,顾准的人马都是步兵,他们沿江乘船顺流而下赶到荆州转陆路赶来,最后到达。

    “红旗军”作战不肯受大明文官武将节制是铁律,赵坤没想着得到来自于大明的补给因此不跟河南地方官联络,派人跟旗卫接头。

    完成了集结、又有了城池可凭,赵坤胆气足了,如今人马有了一万一千,其中正兵一半。

    只不过辅兵尚且没有全部达到卫所军标准,装备也不是卫所军标配,六成人使用白蜡杆长枪,四成享受卫所军待遇的辅兵使用自生铳。

    旗卫及时传达了清军主力已经北渡黄河赶去山西的消息,赵坤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在大平原行军,他认为拥有一万余人马只要不是奴酋的主力来围攻,哪怕跟双倍清军发生遭遇战也不怕。

    情报表明押运物资的清军总数也不过两三万,其中一半是汉奸骑兵,其余绝大多数是鞑子兵和旗丁、余丁,这些人的战斗力拿八旗子弟兵不好比,战斗意志也不坚决。

    由于多了谷如山的骑兵千总,裴元武的骑兵把总,加上赵坤带领的骑兵把总,骑兵总数接近两千,拥有了反击能力,发生遭遇战之时再也不是被动防守。

    赵坤、谷如山、顾准、裴大能四个主将达成共识,都信誓旦旦要追上清军后队撕下他们一块肉,争取多夺一些粮食。

    因为这段时间采取施粥的模式接济饥民,给几个杂粮饼引导战争灾民往江边逃难,一千几百石粮食已经用掉了。

    想着打清军后队的不止赵坤等等一家人马,还有卢象升、刘之伦、方正化的四万余明军,他们制定的战术是半渡而击。

    黄河冰封怎么了,难道踏着冰面过河就不算渡河?

    两三万清军押着二十几万汉民,驱赶着大量牲口,大车、独轮车上都满载着物资和粮食,从冰面渡河谈何容易,如何立足?

    卢象升提议利用明军率先在黄河北完成集结的优势,及时探报到清军渡河点设伏,在清军踏上冰面来到黄汉中心之时,全军发起总攻。

    卢阎王不是白给的,此计颇毒,得到了方正化的大力支持,刘之伦也认为可行,采纳了。

    唐王的两千人马也是一股力量,石昆山得以参加刘之伦、卢象升主持的排兵布阵,他得到了情报后及时派遣旗卫火速联络赵坤部。

    于是乎,清军后队有可能在渡过黄河之时,在北岸遭遇四万余明军迎头痛击,随即在南岸等待渡河的队伍又会被赵坤、顾准等等率领的一万余“红旗军”狠**花,后果不堪设想。

    山西境内的清军没有了战心,四个王爷达成共识,意图装装样子后拔腿就跑。

    主将松懈基层兵丁或许看不出,但是瞒不过高层将领,朔州城里、城外一时间谣言四起。

    吴襄父子由于寸功未立故而在崇德登基做皇帝大封文官武将之时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吴襄如今还是一等总兵官、吴三桂当然不是平西王,他们父子连末等男爵都没有混到。

    此次他们父子率领两千余骑兵进入山西后运气好得出奇,连取三座县城都是不战而下,没有进行攻防战,故而没有人马损失。

    接到收缩防御的命令后,吴家父子才得知“红旗军”杀入山西,为此他们喜忧参半。

    吴襄避开监军的几十个葛布石超哈后叮嘱儿子吴三桂道:

    “三桂,你永远记住了,我吴家乃是为了留下性命才不得已降奴。

    在东奴这边不足两年,为父我更加感觉到那帮蠢货成不了气候。

    原本那些只会挥刀子滥杀无辜的畜生混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大明太不堪的缘故,如今大明有黄汉有‘红旗军’东奴早晚亡国灭种。”

    吴三桂一脸痛苦状,他郁闷道:“咱们父子已经上了贼船还有机会回头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吴襄见儿子埋怨他做主投降,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一巴掌喝道:“不知好歹的东西,那时为父不举手投降,你小子当场就被建奴乱刃分尸了,还有机会埋怨老子?”

    吴三桂当然不敢还手,但是嘴上不肯服软,犟道:“当时死就死了,最起码不会里外不是人,如今再投大明岂不是背前主、弃后主的反复小人?”

    吴襄气得几乎要暴走了,骂道:“混账话,反复小人总比一个死人强!

    难道你就不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把为父理解为关二爷那样的人物,身在曹营心在汉?

    况且那时还不仅仅死我们父子二人,还有一两千忠于我们的兄弟们也得殉葬。

    为父一个决定相当于救了两千人,死了都不会下地狱!”

第六百八十一章:翻天覆地() 
见老子脸皮厚得堪比城墙,还自比关羽降曹,吴三桂无奈道:“行行行,父亲做得对,将来一定能够上天堂!”

    “娘的,被你小子一打岔,正事都想不起来如何说了。”

    “您还有什么正事啊?无非就是见建奴貌似打不过‘红旗军’想着投降黄汉对不对?关键是人家接受投降吗?说不定送去挨一刀岂不是笑死天下人?”

    吴襄没好气道:“放屁,原东平侯满贵麾下副将黑云龙战败被俘后投降建奴,过了两年他只身一人逃回大明。

    皇帝不仅仅既往不咎,还给了官位和恩赐。

    我们父子如果此时反水投奔大明,最起码能够带回两千余骑兵。

    如果这样做了还会被追究罪责,恐怕以后大明再也不可能策反任何投降建奴的前明军将领。”

    吴三桂反驳道:“父亲,您要搞清楚了,咱们不是向大明投诚,而是向征虏大将军黄汉投降,如今大明和‘红旗军’恐怕要区别看待吧?

    大明皇帝需要顾全大局当然肯接受我父子回归,但是您能保证黄汉也会这样做吗?”

    吴襄哈哈大笑道:“三桂,我的傻儿子,你还是涉世未深啊!那黄汉胸有鸿鹄之志,他若连我们父子都容不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为父估摸着此人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咱们投降大明干什么?

    被扔去辽东打建奴还是死路一条,扔去山陕、河南打流寇也是凶多吉少!咱们就是冲着投奔‘红旗军’而去。”

    吴三桂疑惑道:“父亲的意思是那黄汉早晚会自立?有这样的可能吗?大明江山二百余载,哪里是轻易能够撼动?”

    “唉!以前为父还觉得大明大国泱泱拥有亿万子民不会轰然倒下,但是这几年在内地剿寇感触良多,大明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红旗军’安民养兵早晚会一飞冲天,此时我们父子投靠,他日封公封侯也未可知!”

    “行!都听您的!此时确实是反出大清国投奔‘红旗军’的大好机会,只不过在锦州的家小怎么办呢?”

    吴襄倒是不担心家人的安危,因为他带着吴三桂投降之时长子吴三凤在大明京师国子监读书,现在下落不明。

    在锦州家中的只有续弦吴祖氏和幼子吴三辅,如今大舅哥祖大寿是大清国归顺王依旧在锦州镇守,偷偷地保住妹妹和外甥一条命,以祖大寿这个锦州地头蛇的能力应该不算太难。

    吴襄拍拍儿子吴三桂的肩膀安慰道:

    “大丈夫做事不能拖泥带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想当年你舅舅投降建奴后又骗取当时的大金汗现在的崇德皇帝信任逃回锦州,把一众部曲和两个儿子都丢下了,结果呢?他们在建奴那边不是活得好好的。”

    吴三桂道:“此一时彼一时也!舅舅已经不是脚踩两条船,未必肯冒着得罪崇德皇帝的风险出手救人啊!”

    吴襄道:“那不一定,我们父子成功投靠‘红旗军’,你舅舅岂不是又可以脚踩两条船?他会不遗余力的。

    况且万一此次大清军大败亏输,以后的辽东形势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汉承诺五年平辽岂是说说而已?

    大明理所当然变成了进攻方,建奴应接不暇,崇德皇帝哪有精力冒着逼反锦州汉军的风险去杀吴家十几口人?”

    父子一番商议达成共识后立刻分头联系忠诚度高的旧将,这些将领全部是不得已才投降建奴,日子过得很不开心。

    现在都得知貌似强大的大清军遭遇“红旗军”后连一仗都没有能够打赢,如今有可能已经被困在山西。

    旧主来联络他们反叛大清投奔“红旗军”,这些将领都高高兴兴答应了。

    这些人中有家小在建奴那一边的并不多,许多人的家小甚至于还在大明,还有的属于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汉。

    他们对“红旗军”仰慕久矣,能够脱离建奴回归大明投奔“红旗军”当然乐得如此。

    清军开始走背字,奴酋也没有了好运气,他亲自率领人马来到宁武关进行夺关试探。

    奴酋带着人马如果突破宁武关,当天就能够跟朔州城的人马合兵一处,届时兵力会超过十二万,骑兵正兵恐怕得有**万。

    “红旗军”好不容易把清军分割为两个集团,怎么可能让他们轻易会师?

    重兵坚守宁武关一线的长城关隘是能否确保接下来的决战是否顺利的前提。

    如今驻防宁武关的不仅仅是猛如虎、王肇坤还有红旗军一个步兵千总、一个混成千总,两个千总卫所军,拥有四十门一磅弗朗机炮。

    知道宁武关的重要性,为此赶去朔州城南五十里集结的憨子留下了房连栋营,把骑兵千总和九门野战炮带走了。

    阳方堡留守的同样是缺了骑兵千总和野战炮的杨坚营外加两个千总卫所军和几千大明军民。

    憨子认为守城有了步兵和四十门一磅弗朗机炮足够,攻城之时集中四营拥有的三磅、六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