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20章

明末汉之魂-第220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群臣如何议论,这一次阅兵效果很好,京城里有十几万军民、官宦亲眼看到了“红旗军”这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从普通兵丁灵动的眼神就能够感觉到自信和不屈。

    大多数都相信有如此强悍的“红旗军”驻扎宁远,山海关一定能够高枕无忧。

    带领人马离开京城的黄汉选择从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进入河南彰德府,因为这里是太行山东侧,地势平缓的地区有利于行军。

    京城到彰德府这一千二百余里的官道路况不错,以“红旗军”的体力每天行军八十里,连续走上半个月完全没有问题,况且由于一路消耗,携带的辎重会越走越轻。

    刚开始路上的情况还好,可是走了四五天后就截然不同,那是太多流民携家带口走上了官道,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可是往往见到了明军队伍都是拼命逃跑。

    见到了明末的军民关系,黄汉又体会到了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老百姓不仅仅是不信任政府的军队,还畏之如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心离德那是当然。

    老百姓分不清好歹不要紧,黄汉脸皮厚的很,会自我吹嘘成“大救星”让升斗小民认清“红旗军”,拥护光荣、伟大、正确的自己。

    宣传队总旗自从离开京城就走一路写一路,写得最多的就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写得第二多的内容是“好儿郎宁死不从贼!”。

    排第三的有些长“任何屠杀、抢掠老百姓的人在‘红旗军’眼里都是贼兵,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诸如“官军但凡杀良冒功罪加三等!”、“‘红旗军’和老百姓手足情深!”“‘红旗军’保境安民杀流寇还大明朗朗乾坤!”等等用石灰石刷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

    行军四百余里后,黄汉下达命令在保定府城南六十里靠近官道的孙刘庄建立补给站,收容流民,这里是个地方武装的寨子,有周长三里的夯土寨墙。

    庄子的防御力拿北边的保定府城相比不值一提,跟南面四十里外的博野县城也不好比,黄汉之所以没有选择府城和县城作为补给点,是为即将收容的流民考虑。

    州城府县为了自保根本不可能放流民入城,这不能责怪驻守文官武将冷漠。

    因为太多坚城被攻破就是守卫的文官圣贤书读傻了,存了一念之仁而铸成大祸。

    流民、流寇根本难以区分,被放入城池的后果就是这座城里的老百姓都要变成流民、流寇,文官武将十有八九死于非命。

    崇祯十三年之前,肯投降流寇的文官武将少之甚少,一般情况下城破后没有能够逃跑的官员都死得很惨,失去约束的暴民是极度残忍的,他们跟达官贵人天然有阶级仇下手无比毒辣。

    黄汉看上孙刘庄是因为这里离京师四百余里位置恰到好处,这里离天津卫港口不足五百里“红旗军”从海上来增援的骑兵两天、步兵五天能够赶到。

    有一颗钉子牢牢钉在这里会直接导致往北、往东四五百里江山安全许多,应该能够减少流寇的破坏程度,使得不少农户用不着逃亡能够继续耕种。

    黄汉当然不会留太多人马招人猜忌,留下少量根正苗红的少年火枪手作为种子,留下一些家小在辽西走廊的卫所军驻守,以后从收留的饥民中选拔一部分进行军事训练以宗族武装或者地方团练存在。

    汉人有成语“逐鹿中原”,由此可见中原的重要性,黄汉在这里布局面向中原,不仅仅是为了搞人口还为了扩大“红旗军”的影响力。

    孙刘庄顾名思义乃是以孙、刘两大姓为主的庄子,由于流民不断,抢劫、偷盗蔚然成风,附近村落的人口都不得不聚集到庄子里抱团坚守,农事已经被荒废。

    这就是连锁反应,也算得上蝴蝶效应,即便这里只不过是大股流民经过而已,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

    哪怕由于四乡八壤的老百姓都进入庄子躲过了劫难,也会使得他们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那是由于田地遭到践踏、少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到秋天的收成。

    如果再被官兵敲诈一些已经为数不多的粮食,这里聚集的三四千人大有可能会往流民、流寇直接转变。

    “红旗军”正兵、辅兵九千一百余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孙刘庄外安营扎寨,这里的两个族长和一群族老被吓坏了。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比较形象的道出明末良民想要生存何其艰辛!

    摊上了成千上万大军过路的大事,孙、刘两家族老们人人唉声叹气,一个个都认为天道不公,孙刘庄里由于流民不断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几千人往后的生计恐怕会日渐艰难。

    躲着也不是个事啊!最后是刘族长自告奋勇带了几十个族人套上几架大车赶着几口猪,十几只羊和几十石麦子去明军营地劳军,期望统兵的长官、老爷们能够高抬贵手。

    带队的刘族长战战兢兢来到正在离庄子二三里处安营扎寨的“红旗军”宿营地之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他们发现这里的官军和气得很,没有人横眉立目,也没有人对他们出言恐吓,得知是乡老带着猪羊、粮食主动来劳军,一个巡营的将领立刻表示感谢,并且派一队人马送他们去中军见东平侯。

第四百九十五章:宁死不从贼() 
听说来的主将居然是位侯爷,刘族长腿一软吓得差一点趴下,还好他家五小眼明手快,一把抱住他在避免了尴尬。

    刘族长带着颤抖的声音小声对身边的人道:“看来孙刘庄难逃此次劫难了,以前来个千总、把总咱们都得脱层皮,今日居然是当朝侯爷带了这许多兵来此,我们今晚说不定就回不了庄子。”

    刘家五小孔武有力,乃是壮丁武装的头目之一,他恶狠狠道:“侯爷怎么了,他也得讲理,该咱们的税赋、捐献也得有个数,真的交不起他们又待如何?非得逼得咱们孙刘庄几千人也杀官造反?”

    刘族长顿时气炸了肺,一拐棍抽在儿子大腿上,骂道:“我等皆是良善人家耕读持家,哪怕饿死也不能行不义之事,更加不能从贼,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五小很明显不服气,但是父亲的积威还是让他乖乖的闭了嘴。

    刘家二小很明显是个读书人,他道:“父亲、五弟无需多虑,你们难道没看见那迎风招展的一面面红旗吗?我猜想这彪人马有可能就是传说中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的‘红旗军’。”

    刘族长觉得不可置信,他疑惑道:“天底下还有不祸害老百姓的军队?他们所需的钱粮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刘二小道:“这我就不清楚了,总而言之‘红旗军’名声好得很。现在咱们也看到了那些当兵的,你们没觉得与众不同吗?”

    刘五小道:“绝对与众不同,他们的战马一匹匹都壮硕得如同牛犊子。”这下子能骑射爱好马,此时瞧见了不少健硕的阿拉伯战马,眼睛都直了。

    刘二小道:“你就知道看马,就没发现那些官军一脸和气,没发现他们军容整齐盔甲明亮,很明显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强军劲旅。大凡这样的队伍都不肯过多骚扰地方坏了名头。”

    刘族长听到儿子如此说浑浊的老眼有了光泽,他点头道:“饶是如此,想当年为父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戚家军,那些当兵的走到哪儿都受到老百姓欢迎,从来没听说过戚家军骚扰地方。

    唉!可惜世风日下,当下的官军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喽!”

    刘二小道:“传闻‘红旗军’的纪律不亚于戚家军,他们非但不会骚扰老百姓,还会给予老百姓帮助,父亲如果不信待会儿就会看到了。”

    刘族长一行没见着东平侯,见到了拥有从三品衘的宣传队主官刘在旗,他乐呵呵收下了猪羊和粮食,表示感谢后还了礼。

    礼物的价值大体跟刘族长送来的东西相等,那是海鱼罐头、食盐和醉不死系列白酒。

    黄汉没有刻意贩卖私盐,但是体系内需要的盐大部分是用海船直接从盐场购买,基本上都是比成本价高一成而已。

    盐场的盐户、盐丁日子苦不堪言,达官贵人通过垄断食盐贸易和走私赚得黑了心,起早贪黑的盐户穷得劳作之时裤子都舍不得穿。

    盐户手里有能换回钱粮的盐又待如何?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运出去形成销售,也不会有哪个得不到授权的商贾敢私自来盐场采买。

    但是这些条条框框根本挡不住黄汉,“红旗军”水营直接去盐场给予公道价格购买食盐走海路运回,盐丁们欢欣鼓舞盐商们无可奈何。

    因为当下没有哪一路盐商敢得罪“日月海运”敢得罪“红旗军”,否则后果很严重,他们从海上运输的所有货物包括海船都会消失。

    “红旗军”拿下金州得了旅顺口之后也安排了少量食盐生产,目前占体系内总销量的三成,因为腌制海产品盐的用量很大,七成还是选择直接去大明官办盐场采购。

    黄汉不准备发展盐业,因为无论晒盐、煮盐都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太多劳动力,而且这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食盐又不是短缺商品,大明各大盐场生产的食盐足够需要。

    内地盐贵,不是这东西值钱,更加不是物以稀为贵,而是税赋太高。

    盐的利益牵动到皇帝,牵涉了太多朝廷大员、勋贵,黄汉不屑于为了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利益公然挑衅皇权和臣权,也不屑于在升斗小民头上刮一把。

    大练钢铁、生产猛火油灯、抽水马桶、瓷砖、水泥、玻璃、座钟等等,用这些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大赚地主老财达官贵人的银子才是必由之路。

    “红旗军”进入内地携带了不少食盐,关键时刻这东西比银子都好使,送了几石盐给了孙刘庄来劳军的人,他们一个个都觉得捡了大便宜就可见一斑。

    官军的如此举动把刘族长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记住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旗军”,认识了飘扬的一面面鲜红的大旗,也把这支人马的装束记在心里。

    刘在旗干脆带着四个随从跟着刘族长一行来到庄子里商议大事。

    他当着两个族长和来瞧热闹的诸多族人的面把当下的形势讲了一遍,告诉孙刘庄的老少妇孺们,如今的流寇的力量今非昔比,靠不足一千青壮编练的壮丁根本守不住庄子。

    如今一心为国为民的平辽将军东平侯看上了这里,准备派遣几百总步兵驻防孙刘庄,目的就是暂时接纳缺衣少食的流民,防止他们被裹挟成为流寇。

    用不着孙刘庄花一粒粮食,所有的消耗都是“红旗军”承担。

    流民也不用进入孙刘庄,就在大军现在的营地落脚即可,等到聚集到了两千人以上就会有“红旗军”组织他们一直往东去天津卫乘船出海赶去辽西屯田。

    但是“红旗军”要在庄子内存放粮食和军需,如果遭遇大股流寇攻击,“红旗军”才会把已经甄别过的流民暂时放入庄子躲避。

    刘在旗跟两个族长和十几个族老采用协商的语气交流,告诉他们如今“红旗军”打得鞑子土崩瓦解,打得建奴退避三舍。

    辽西走廊和燕山范围大小盆地有上千万亩良田、山地可以安心耕种,并且把待遇和赔偿制度讲明白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难离() 
“红旗军”经常上朝廷邸报,拥有生员功名的族老都有耳闻,听说是东平侯准备借用庄子做善事都满口答应。

    一身从三品武官常服的刘在旗拍胸脯保证,留守的“红旗军”会协助庄子上的壮丁坚守孙刘庄。

    还可以从流民青壮年中挑选不少人协防,真的有上万流寇来犯也保证他们铩羽而归。

    这个时候要粮食就是要了孙刘庄老小的命,“红旗军”不仅仅不要一粒米还准备在庄子里存储粮食,还派几百人守卫庄子。

    遇上这样的好事使得这段时间每天担惊受怕的族长、族老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人人都觉得因祸得福。

    其实用不着刘在旗介绍,孙刘庄的大部分人都从不间断逃难的乞讨者口中知道流寇已经成了气候,连下不少县城、州城。

    他们这个简陋庄子的寨墙只不过两丈高五尺宽而已,连包砖都没有,虽然这两年坚持修补没有缺口,但是远远不如县城坚固。

    如果流寇看上了这里出动成千上万人来攻打,以孙刘庄能够组织的人手恐怕根本守不住。

    多了几百正规军,再多出几百上千壮劳力参与守卫,真的具备了应对上万流寇攻打的能力。

    况且族老们心知肚明,如此强悍的大军看上了哪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孙刘庄有说不的底气吗?

    人家“红旗军”没有付诸武力,派来大官来柔声细语的协商已经给足了族人面子,一群族老最后当然是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当天晚上刘家五小和孙家老三就组织了三百青壮年主动来帮助大军搬运存放到庄子里的物资,本来还有许多青壮不情不愿。

    谁知人家“红旗军”不白白占老百姓便宜,青壮们干了一个时辰活儿后,接洽的刘大人还安排大家吃了一顿加餐。

    农民日子艰难,如今在庄子里空耗只舍得吃两餐稀的,这还是粮食少野菜多。

    来干活的三百壮劳力今天居然喝到了精米粥领到了两个炊饼和一条二两左右的海鱼,一个个都有到了大年三十吃上了年夜饭的感觉。

    大部分青壮都把一大碗稀粥喝下,只舍得舔了舔那咸滋滋的鱼,然后他们无一例外把分给他们的两个炊饼和一条海鱼小心翼翼藏在怀里。

    当天夜里,孙刘庄许多家庭都发出惊呼声,然后是妻儿、老父母小口、小口尝炊饼和海鱼,有些女人居然很夸张的泪流满面。

    “爹,这些好吃的炊饼和鱼真的是庄子外面的官军给的吗?以前总是听爹娘说要躲贼兵,更要躲官军,那些都是吃小孩子的恶人。”

    “儿啊!庄外的官军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打得鞑子、建奴望风而逃的‘红旗军’,他们跟戚爷爷的戚家军一样,都是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