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帝王路 >

第143章

三国之帝王路-第143章

小说: 三国之帝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肃,这可是三国大人才啊!

    可能一部三国演义,让很多人误会了鲁肃,认为鲁肃不过是个没脾气的老实人。但实际上呢,鲁肃真的这么不堪吗?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从这份史书记载的资料,就可以看出鲁肃的不凡,所谓老实人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其中他为孙权做的战略规划,更是极为不凡,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规划,但一定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他的规划,跟隆中对很是相似,且比隆中对早出来。

    除此之外,他也是促使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可以不客气的说,他是不可或缺的那个人。没有他,三国指不定是什么样子。

    有意思的是,据史书记载他和周瑜是好友,但周瑜投靠孙策,他却不愿意投靠孙策。一来想是知道有周瑜,他不可能成为首席军师;二来更是因为他和周瑜是好友,这才不愿低周瑜一等。当然,主要还是他觉得孙策这人不值得效力。后来他投靠孙权,就是看中孙权的为人。而且那时候孙权虽然倚仗周瑜,但却疏远周瑜。

    而现在孙权还没起来,可他又迫切想出头,不愿自己的好友出人头地,而他还默默无闻。大概正是如此,历史上他还是投靠了孙策吧。不过现在他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刘裕,而且在他看来刘裕要比孙策要沉稳的多。除此之外,他觉得刘裕现在需要一个淮南的人才,而他恰好是那个人选。

    种种原因之下,鲁肃才下定决心投靠刘裕。但他要投靠刘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投靠的,而是准备直接上达天听,被刘裕看中。为此,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就待时机成熟实施了。

    考虑投靠刘裕的人不少,但真的下定决心的不多,盖因他们都没有那个魄力。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刘裕现在的局面并不是很好,可能随时就被人翻盘了。

    当然,下定决心搏一搏的人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大才,比如上面说的鲁肃,再比如另一个人――甘宁甘兴霸!

    此人暂不多说,只说刘裕三番五次给他送信,言语诚恳的请他来助自己。说实话,刘裕第二封寄来的时候,他便已经感激涕零,有抱效之心。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很少受人重视,当初刘表不用他,把他给黄祖。而黄祖也不用他,尽管他立了大功。

    如此一来,以刘裕的身份如此重视他,他如何不感动乃至感激?而当他听到刘裕攻下寿春的消息之后,他更是彻底下定决心――立即马上投靠刘裕!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甘宁也怕没等他到刘裕的地盘,刘裕就被人消灭了。

    风云将再起,所有人都在奔赴着、等待着、准备着

    战争,依旧没有停息!

第292章 先发制人() 
天下震动也好,大贤投靠也好,对于此时的刘裕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他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着手对付袁术。

    是的,他已经接到前方传来的消息,袁术已经拔营而回。比想象中要快,快许多,快的出乎刘裕的意料。一开始,刘裕还以为袁术不顾吕布,强行拔营回来。但他后来发现吕布并没有趁机进攻袁术,一下子,他全都明白了。

    原来如此,这吕布恐怕是想放袁术和我斗,然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真是可惜了,看来我的祸水东引之计没有奏效。

    事实上,那计谋开始确实奏效了。当吕布接到袁术一家老小的首级的时候,连忙到外面显摆,气的袁术当即就要决一死战。然而,陈宫及时赶到,向吕布呈说利害,随后又把首级送还袁术,并且说明此事乃刘裕所谓。

    如此一来,袁术自然不可能找吕布算账,而是将敌视的目光转向刘裕,毕竟寿春在刘裕手上。而吕布则是听从陈宫的计谋,主动放袁术回去。

    正是因此,袁术才回来的如此迅速。

    尽管刘裕知道吕布的打算,可他也无计可施,难道他还能不对付袁术?

    不可能,袁术,他必须要杀,不仅因为袁术会跟他争夺寿春,还因为袁术在寿春还是很有些市场。假如不杀了袁术,则淮南不可能完全平静下来。

    可是让他难为的是,此时的徐庶被牵制住,根本不能来到寿春。牵制徐庶的不是刘表,而是果断撤退的周瑜。

    自刘裕进攻寿春,徐庶就亲自来到庐江,和周瑜正面碰撞了几次,对周瑜也了解了许多。正是因为了解,他才不敢离开庐江,因为他不相信周瑜会撤兵。

    别说什么刘裕攻下寿春,必然实力强横,不能与之硬碰。这表象的东西,骗骗那些庸才还差不多,而周瑜绝对不会上当。

    周瑜不会上当,徐庶很确信,所以他不相信周瑜会撤兵。在他看来,周瑜一定是有什么阴谋诡计。然而,让他很苦恼,他想不出周瑜有什么计谋。

    想不出,自然不敢随便离开。

    了解始末的刘裕,也赞成徐庶守在庐江,实在是周瑜比袁术可怕多了。而袁术,他虽然觉得有点棘手,但还是自信可以消灭掉,唯一让他顾忌的就是吕布。

    正是因为还有一个吕布,他才迟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灭了袁术不难,关键是留下实力对付吕布太难,所以他还在思考着应敌之计。

    可惜,他再三思索,也没能找出一条完美的计划。没办法了,眼看袁术就要到寿春界内,刘裕也管不了计谋不计谋,当即就决定发兵。

    “公明、子龙、元福,所谓先发治人,袁术已经快到寿春界内,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这一天,刘裕聚集众将,一脸肃穆的说道,“再者,寿春也不是交战的好地方,很有可能被袁术里应外合了。另外,我也不愿意寿春战火纷飞,毕竟寿春以后都是我们的。”

    对于刘裕的话,徐晃等三人自然没有意见,而且他们也认为该先发制人。于是乎,刘裕也不用多说什么,直接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裕要到界口狙击袁术,自然也得粮草先行。而刘裕又是那种比较重视粮草的人,不重视不行,他知道太多劫粮毁粮的事

    因此,他派遣周仓押运粮草。周仓虽然不够稳重,有些大大咧咧,但在刘裕看来,他押运粮草不是问题。而且这次对手是袁术,刘裕不觉得袁术可能毁掉他的粮草。

    粮草的问题解决了,刘裕就开始准备前往界口的兵马。这兵马不能少,但却不能全军出动。原因很简单,寿春虽然已经在他手上,但随时可能被人颠覆,他必须留下人马镇守寿春。而且,这镇守的人还不能一般,否则还真守不住。

    经过再三思量,刘裕决定留徐晃镇守寿春。一来徐晃稳重,二来徐晃比其他将领善于用兵,让他镇守寿春再好不过。相比徐晃,赵云还是做先锋好一点。

    先锋也不是好做的,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消灭可能遇到的敌人。但对赵云来说,先锋这一职,他还是可以轻松胜任的。

    且说赵云领了先锋,便率领一队人马,朝寿春边境而去。一路上,果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便解决一些山贼。而到达边界的时候,他更是快速准备好营地,等待刘裕率大军而来。

    而刘裕呢,他在赵云领军而去的时候,就已经整装待发。但不等他出兵,阳泉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使他大惊失色。

    “什么,上蔡失守!”当他听到那消息的时候,不由砰的一声站起来,大声惊呼道。

    随后,不等那士兵回话,他就抢过其手中的书信,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等看完之后,他忍不住倒吸一口气,良久才感叹道:“曹操果然是曹操,居然这时候兴兵袭取上蔡。亏得我提前迁徙了上蔡的人和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唉,我当时只是觉得上蔡太靠近曹操,这才迁徙的,谁知道曹操居然真的袭取上蔡,而且还是这个时候。恐怕不止是我,便是元直,还有那贾诩都没有想到吧。”

    其实,刘裕想错了,贾诩一开始确实没有想到曹操会袭取上蔡。但后来,他通过种种迹象,还是推测出来了。不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张绣,原因很简单――他心里还是倾向于投靠曹操。

    说来也是奇怪,三国许多大才都喜欢投靠曹操,包括贾诩刘晔,还有前期的郭嘉程昱等人,仿佛他有主角光环一样。

    不说曹操,且说刘裕震惊之后,就立马想起上蔡的伤亡情况。他迫切的想知道迁徙工作怎么样,夏侯兰有没有事,士兵伤亡数目

    但让他纠结的是,这封信里面并没有记载,大概因为这封信来的太快,根本没时间记录其他的问题。

    怎么办,刘裕心里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293章 惊喜() 
“三日之前,曹操部将于禁、曹洪突然出现上蔡附近,而我军毫不知情。该夜,曹军勾结城中大族张家,由北门进城,杀的我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只有少数人逃出上蔡”

    当日刘裕接到阳泉来信,当即就决定暂时不去前线,等待阳泉方面的消息。他的决定没错,当夜就有第二封送来,记载了曹军偷袭的始末。当刘裕把这封信看完的时候,不由扼腕叹息,道:“那张家,谁能想到它会反叛?上蔡被敌人围攻不是一次了,其他家族都有背叛的,唯独张家没有反叛,这一次谁又能想到?”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夏侯兰不在城中,城中没有一个大将,想来张鹤老儿绝对不敢反叛。呵呵,这莫非就是所谓的时也命也?”

    “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迁徙工作基本完成,只有很少数士兵家属还没有迁徙出来。而夏侯兰和高猛也没有事。说来也真的时也命也,我往日都是特意留下高猛和夏侯兰,使上蔡不至于没有大将。谁又想到这次典韦的死,让高猛沉沦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去葛陂休整吧,结果出了这挡事,真是无话可说啊!”

    了解事情始末之后,刘裕也很痛恨张家,但更多的还是感叹曹操的机智。对于战争,他已经看的很开,莫说张家反叛,就是和家反叛他也能接受。当然,接受归接受,可不代表不报复。只要有机会,刘裕不介意给那些人一些教训,也好震慑一下其他人。但可惜,张家他没机会教训了,至少暂时没机会。

    感叹完曹操偷袭上蔡之事,刘裕脸色变得凝重,连忙取来地图,仔细的看了起来。

    “上蔡失守,影响可大可小,大则可以失整个汝南,小则局限上蔡一城。以曹操现在的情况,应该不大可能把战火点燃到汝南,至于局限上蔡一城估计也不大可能。最大的可能上蔡附近的地区都要失守,到葛陂附近的不会有事,而汝阴附近极有可能被刘备占据。”

    自己一个人思索、分析,大约用了半个多时辰,才把上蔡失守的事分析透彻。当然,这透彻也是相对的,可能他自己觉得透彻了,而实际上还不透彻。不过这一次,他分析的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我要不要发兵夺回上蔡?”

    这个问题,刘裕自己没有答案。要说不想那是假的,可不是想就能夺回来。要夺回上蔡,他要发兵,他要派遣大将,他要劳师动众。问题是,他现在没有那个精力三面开战,尤其是其中两面的对手还是曹操、周瑜。可不夺回来,他又有些不甘,有些不放心。

    犹豫了许久,他依旧没有下决定。最后,他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徐庶,他相信徐庶一定已经有了决断。可就在他准备写信给徐庶的时候,外面突然有斥候汇报,说有人自称主公旧友,想来拜访主公。

    刘裕一听就乐了,在淮南,他哪有什么所谓的旧友。莫说淮南,就是许都,他都没什么所谓的旧友。但他没让士兵赶走那人,反倒饶有兴致的说道:“你把那人带进来吧!”

    “呵呵,这种事居然给我遇见,莫非那人是什么大贤?”对于天朝的刘裕来说,这种事情他可是知道很多,但没有遇到过。正是因此,他才没有赶走那人,而是饶有兴致的让人把他带进来。

    这事说不定,万一那人真是大贤呢?

    不得不说,刘裕撞大运了,来的人确实是大贤――不错,正是有意投靠刘裕的鲁肃。

    鲁肃此人可不会优柔寡断,一旦心里有了决断,就雷厉风行的实行。他既然想投靠刘裕,自然立马就过来,看看刘裕值不值得他投靠。但他心想,他虽然在江淮有些名声,但刘裕初来江淮恐怕不知道他,于是他就想了这么个小小的计谋。还别说,真让他见到刘裕了。

    却说鲁肃跟着护卫进来,一眼看到刘裕就开始打量起来。而刘裕看见鲁肃,也上下打量起来。

    “汝是何人,既称某旧友,为何某不识?”刘裕见鲁肃气势颇为不凡,当即就故意试探起来。他先是沉声问了一句,随后轻轻拔出腰间陌刀。

    如果是一般人见到刘裕的动作,估计已经吓的脸色煞白了。但鲁肃丝毫不为所动,不仅脸色平常,就连呼吸都依旧平稳。

    “在下淮南鲁肃,听闻将军盛名,想一睹之,故出此下策,还请将军见谅。”

    鲁肃丝毫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大大方方的说明缘由,使刘裕不觉心中有了好感。

    但他不知道,即使他不这么说,只说自己的名字,刘裕也会好感大盛,只因为他叫鲁肃。

    这不,刘裕一听“鲁肃”二字,当即眼中精光大盛,仿佛看见羊的狼,急切的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