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60章

大明天启-第60章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桂道:“圣上说过,私心到这个样子就不是私心了,这才是最大的公心。”

    杨光皋不想和他争,于是说道:“好,我知道满镇抚确实一心为公,行了吧。毛总兵在此地经商当然主要是补贴军用,但谁知道他有没有私藏一部分,就算现在没有,以后谁能知道他会不会这么做。圣上说过,要从源头就给人不能犯错的可能性,这样才是治病救人的道理,明天打起精神,好好看一下东江兵的情况。

    第二天杨光皋开始清理皮岛的兵额,他的方法很简单,在海边划出一大片空地,皮岛的东江兵分成两个部分从两个入口进入这个空地,入口处他和满桂一人守一个,各带着近卫军中的几名手下,看到不符合要求的就不让进空地,进去一个就记一个数,这样忙了大半天后,空地上才站了近四千人,大部分都没有着甲,兵器也大多简陋。

    杨光皋问旁边的陈继盛道:”陈副将,可还有皮岛兵没有验?“

    陈继盛满心的不高兴,却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说道:”钦差大人,人是已经验完了,可是挡在外面的也是我们东江的兵呀。“

    没有进入空地的东江兵大约有七八千人,这些人都没有着甲,手里拿的武器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因为都是些木棒甚至扫帚。杨光皋道:”甲没有倒是可以说,但武器至少要是铁的吧,难道用木棒去打建奴?“

    陈继盛不服气地回道:”当日在铁山,在宽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拿着木棒石头,不一样把建奴打退了,只要人多,什么武器都不拿也能打退建奴。“

    杨光皋笑了笑道:”这里面身体强壮的倒可以在发给武器后成为战兵,但陈副将你也看到,大多数人都面黄肌瘦,这样可如何打建奴呢?“

    陈继盛道:“面黄肌瘦是因为没有吃饱饭,吃得几天饱饭就好了。”

    杨光皋道:“一直不是都给你们发了饷银吗?为什么饭都吃不上?”

    陈继盛低着头,却不再说话,这时毛文龙笑了笑道:“朝廷是发了饷银,但那是战兵的,其他的家属也是从这里拿钱吃饭的,所以总量不够,请钦差明查。”

    杨光皋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圣上才要将辽民均迁入内地,此地止留战兵,如光皋所见,东江本部可算四千战兵,毛总兵以为如何?”

    毛文龙点头答应,然后几天,杨光皋和满桂在宽甸等各地转了一圈,清理出战兵连皮岛一共是九千人,还有三千是朝廷命令支援的水兵,共计一万二千人。

第134章 搞定东江() 
几天后,沈有容派了水营的兵船来到皮岛,将各地清理出来的辽民运回登莱,而杨光皋则将带来的武器装备交付给毛文龙,一共是三千支带刺刀的燧发火铳,三千副盔甲,另有枪,刀,盾等共三千件,应该足够东江所有战兵换装了。东江众将看着这崭新的新式火铳,拿在手里摆弄,一时都是爱不释手,很快就一个个向毛文龙争着要。

    杨光皋等毛文龙他们分赃完毕后,笑道:“这种新式火铳的使用和保养方法专门有一个小册子说明的,一定要按这上面的方法反复练习使用。毛总兵,东江兵可是近卫军以外第一个装置这种武器的部队,圣上说,东江要牵制建奴,所以要用最好的装备。”

    毛文龙自然又是谢恩不已,杨光皋又说道:“每支火铳只能使用一百次,因为定装火药这个东西保存不易,所以我们会定期把火药送来东江。”

    毛文龙手下有了一万二千人,而其中三千人都有近卫军的装备,虽然三千水兵的陆战能力是不用指望的,但有九千精锐,自然是没有不满意的道理。

    杨光皋一直到所有辽民都送走后,才和满桂准备回去。回去之前,他对毛文龙说道:“毛总兵,如以后再有辽民逃来,还要烦请一并送回登莱,所耗粮米,袁公会按照运回辽民数目给付于东江的。”

    毛文龙也是个心事灵便的人,见杨光皋这样说,却也明白了几分,于是说道:“不如由登莱在东江派驻一名官员,专门管理辽民西运之事,并兼管米粮接收,钦差觉得如何?”

    毛文龙属于登莱管辖,朝廷所发内帑及米粮虽然不多,但过登莱时都是有折扣的,一般都只发实际的七成,称之为“漂没”,即是水运损失。毛文龙深苦于此,也曾上书登莱巡抚抗议,但这事并不是巡抚说一声就能解决的问题,牵涉颇多,如果能让登莱的官员在东江这边接收,到时自己只管要上面发下的数目,那么漂没虽然还是会有,但至少不会有三成那么多了。

    杨光皋惊异地说道:“总兵不是一直不喜监军的吗?怎么会让登莱派人来此?”

    这话毛文龙就不大好回答了,他是不喜文臣管他,但他明明是说要派官员管理辽民西运的事,同时接收登莱的米粮,怎么在钦差口中就变成了监军,但自己总不能说登莱的官员来了只能管民政吧,现在辽民全部西渡,屯田的事明显是不能再继续了,那登莱的官员管什么民政呢?他如果说想要跟着验证首级甚至要随军出征,自己还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

    他正寻思要如何回答,杨光皋又开口道:“光皋明白了,不过不要派登莱官员来此,我会上奏皇上,就从京里派一名官员来做监军,顺便监督登莱的军饷发放,总兵觉得如何?”

    毛文龙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本来想让登莱少折扣一点,结果请来了一个监军,他嘴里发苦,只好退而求其次,强笑道:“请钦差上奏皇上,毛文龙请皇上为东江镇派一监军,以便验证我东江军功。”

    杨光皋想了半晌道:“光皋明白了,回去会把毛总兵忠于朝廷,请朝廷派监军的意思禀报圣上,请毛总兵在此静候佳音吧。”

    毛文龙腹诽不已,却也无计可施,只能安慰自己,监军来了,至少登莱不敢再折扣自己的粮饷,总算多了一个好处。

    回去的海船上,满桂满脸崇拜地看着杨光皋道:“同知好说话,几句话就把这事办得妥妥当当了。”

    杨光皋笑道:“其实这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毛文龙也心里明白得很,他重兵在此,没有监军,谁敢放心他?圣上倒是放心他,但那些大臣们呢?东江太重要,没有制约的手段是绝对不可能的。”

    满桂笑道:“火药定期供应,就卡住了他的脖子,圣上仁慈,可毛文龙可不是象我满桂这样值得相信的人,卢学士这一招,确实是高。”

    杨光皋道:“卢学士这一计,确实使得毛文龙不得不听话,外面的将领还是防着些好,谁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心思。圣上说的好,不要给别人犯错的机会,这才是真的对他们好。”

    朱由校听了杨光皋的回报后,找来方从哲和徐光启询问了一下监军的人选,方从哲沉吟了一会说道:“就让陈奇瑜去吧,此人心事清明,毛文龙想瞒过他很难,而且为人正直,和登莱的官员也可以斗一斗,臣请圣上圣裁。”徐光启也觉得这人不错。

    第二天,皇帝下旨:礼科给事中陈奇瑜着任命为东江镇监军,兼理辽民收抚之事。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初任洛阳知县。天启二年升任礼科给事中。原本历史上,陕西的起义军基本上让他剿灭完了,不过最后被反贼蒙骗,信了他们的假投降,输了个干干净净。

    他接到圣旨后,其实是不大开心的。东江远离大陆,可以说是毛文龙一手所创,在这里当监军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朱由校将他叫进宫去,对他说道:”陈卿你去东江后就三件事,一是不让毛文龙谎报功劳,二是不让登莱官员克扣东江的粮饷。朕很快就会让近卫军前往辽南,到时会有人专门与你联系,你催促毛文龙和辽南近卫军搞好配合,这是第三件事。其它的事你不用管,当然如果你顺便学一下兵法,那也是好事,日后说不定会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皇帝话中的殷殷期望之意他还是听得懂的,其实很多的文官心中都有一个凭战功封妻荫子的梦,陈奇瑜心态有了不同,日后如果要领兵,现在的监军之职倒确实是个好机会,熟悉战场,甚至说不定能在军中收几个心腹,那有朝一日领军时,不至于一筹莫展。

    于是他回道:“臣谢过陛下厚恩,臣一定不负陛下期望,学好战阵之术,为国效力。”

第135章 京师大学堂() 
自从大学城开始修建后,朱由校就已经在准备招收学生的事宜了。这事是礼部负责的,所以他找来了内阁诸人及户部尚书徐光启,礼部尚书孙慎行。

    见礼后大家就座毕,朱由校说道:”朕有一个想法,想要和各位爱卿商量一下,就是科举改革的问题,朕觉得我们现在的科举方法取得的进士太少,不利于朝廷对全国各地进行管理。“

    这话一说,孙慎行不乐意了,他起身道:”陛下,三年一次科举,每次可取得近三百进士,已经不少了。物以稀为贵,进士取得太多,就会让人觉得进士亦不过如此。“

    朱由校笑道:”孙卿觉得一年一百多人能治理好各地吗?“

    孙慎行道:”臣以为一年一百人,就已经足够治理全国各地了。“

    朱由校不再理他,转而问徐光启:”徐尚书,现今我国的县有多少个。“

    徐光启站起来说道:”回陛下,现今我朝共有两京十三布政司,共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一百八十三县。“

    ”那一般由进士担任的官员职位大约是多少?“

    徐光启道:”户部统计册上,这样的职位大约是五千八百六十人。“

    朱由校又对孙慎行道:”孙卿,按一位进士可任职三十年算,三十年只能有三千位进士,你觉得够吗?“

    孙慎行道:”陛下所问徐尚书的是一般进士担任的官职,其实这些官职也有很多是由举人担任的,举子可以候补为官,所以并不需要多加进士名额。“

    朱由校道:”举子任职,是由本人自愿于吏部登记以待补缺,举子任职,并不一定就不如进士吧?朕记得海太保就是举人出身。“

    方从哲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海刚峰就是举人出身,最后做到右佥都御史,且民间有海青天之誉,可为我等楷模。“

    海刚峰就是海瑞,他确实是个大清官,所以其它人一听,也都附和方从哲的说法。

    孙慎行则是不出声,朱由校又道:”既然举子亦可为官,那下层小吏呢?可否从生员中选取呢?“

    孙慎行大声反驳道:”陛下,我大明开国以来,皆以进士为尊,举子为官本为少数,而生员为吏,则其颜面何存,请陛下让生员们还是按部就班地科举而上吧。“

    在这个时代,进士当然是最高的存在,但举子比之宋时已经强了很多,因为中举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仕途比进士差了许多。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兴奋成那个样子,但举子面对进士,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明朝就出现过举人出身的正官管不了进士出身的下属的情况,当然,大多数时候是进士是上官,举子是下属。

    朱由校又问徐光启道:”三年举子有多少人?有多少人直接为官?“

    徐光启答道:”回陛下,举子一千人,大多数举子都想再考进士,为官者十中无一。“

    朱由校说道:”孙卿你看,每三年为官者不过四百人,明显人数不够,而且最重要的是,朕接到东厂报告,各处地方,为害于民者往往是小吏居多,民间有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不知道诸卿可否听过?“

    各位大臣低头不语。朱由校道:”朕决定让生员即可为吏,终究是读了圣贤书的,至少残害生民的情况会少一些吧。“

    方从哲道:”陛下,生员于家中读书,从未接触过县中各处事宜,如何是那些积年老吏的对手。“

    叶向高和徐光启也觉得这是个问题,朱由校道:”当然不能直接让生员去为吏呀,先要经过学习才行。朕在王恭厂修建了京师大学堂,讲授实用之术,专门用来培育人才。“

    孙慎行道:”陛下准备让生员们学实用之术,那圣贤之书呢?“

    朱由校有些烦他,殿中各人都是从进士而入的仕途,其实明白所谓的科举不过是敲门砖罢了,既然要生员去当小吏,那当然要学有用的东西,难道准备用圣贤之语来对付油滑的老吏和难缠的刁民?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朱由校板着脸说道:”朕以为,经世必以致用,难道用来争一些虚无漂渺之事?学得实学,用来促进天下生民之福祉,这才是正途。“

    孙慎行急道:”陛下,这不合圣人大道呀!“而其他大臣则是面色复杂,仔细体会皇帝所说的话。

    朱由校怒道:”圣人大道所为何?儒家本为入世之学,当日圣人创儒学,即为改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难道每天在这里吵就可以改变吗,要做事呀,这不正是经世致用的意思吗?“

    孙慎行连忙跪倒道:”陛下,臣一时失言,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道:”起来吧,有不同的意见相互辩论是可以的,但要辩实物,办实事,不要直接就扣上一顶大帽子。“

    这时叶向高站起来说道:”陛下经世致用之语,如黄钟大吕,必将兴我大明,请容臣为天下贺,为祖宗贺,为生民贺,亦为陛下贺!“说罢深深拜下。

    其余重臣也一起拜服:”容臣为天下贺,为祖宗贺,为生民贺,亦为陛下贺!“

    朱由校不知道,经世致用最早由顾炎武提出,而现在的顾炎武只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这一观点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由他这个十多岁的大孩子提出,当然会震惊这些大臣。

    朱由校笑道:”都起来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让生员成为小吏。朕的意见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生员们自愿报名,参与学习,学习一定的时间后,进行考试,成绩合格即可以委任为一地小吏,各位还有些什么看法,一起来说说吧。“

    方从哲道:”陛下,生员学习场所都是在京师吗?那费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