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大宋 >

第366章

风雨大宋-第366章

小说: 风雨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全彬道:“十三郎是亳州人,本姓武,本族排行十三,人人皆称其十三郎。杜经略在亳州为官的时候,一次出巡恰巧遇到他,便让他随在身边,取个名字名松。经略赏识此人,不过他做到骑兵首领,倒不是因为经略。此人身躯长大,力大无穷,禁军中也少有这样的好汉。营田厢军建骑兵,十三郎也入军中学习,每考皆优。日常演练,不管单兵还是带兵作战,无人是他的对手,这首领人人都服气的。现在河曲路的骑兵,本就是十三郎一手建起来。人是他练出来的,战法也是他一点一点带人完善起来。”

    赵祯道:“如此说来,用十三郎,是杜太保举人不避亲,知人善任了。”

    石全彬想了想,道:“对于十三郎来说,确实如此。”

    赵祯点了点头,又问道:“其他几位重要将领呢?比如炮兵首领姚守信。”

    石全彬道:“姚守信本是营田厢军,学炮兵前是做个指使。他出身虽与十三郎不同,升到首领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与人一起学习,不管什么每考都是第一,指挥火炮无人能及,才做了炮兵首领。此人的本事军中人人服气。特别是唐龙镇,一战毙耶律宗真,就是他布置火炮,指挥发炮。那一次契丹皇帝身边有许多高官重将,只活了一个耶律义先,可见其计算精准。”

    赵祯听了问道:“炮兵要学许多东西吗?别人就学不好。”

    石全彬苦笑:“官家,河曲路军中处处是学问,不只是炮兵如此,其他各军都如此。不过炮兵学的东西格外多,格外深,真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他们的册子我看过,着实学不了。官家想啊,他们靠眼睛看,就能大致算出一二里内离的距离,牵扯许多学问。这不是靠做得多估出来,而是真靠算出来的。这且不说,算出距离,还要把炮调得指哪里哪里,这哪是一般人办到的!”

    赵祯点了点头:“我问过,现在的禁军中虽然有炮,却无人能做到如此。炮兵俸禄高,职级高,想来是因为如此了。人才难得,训出一个不容易。”

    石全彬道:“官家说的是。我初到随州的时候,听说炮兵几乎全使臣、效用,觉得职级太高。等到跟他们一起到河曲路,经历战事了,反觉得他们的职级不高。一个炮兵,战场上相当于数个步兵。而那些重炮,遇到战事一门比一营步兵还厉害。除了毙契丹皇帝,顺化渡时,窦舜卿部就发了几轮炮,吓跑了埋移令公大军,俘了几千人,自己分毫未损。”

    赵祯沉默一会,点头道:“火炮委实是重器。姚守信是个人才,该当重用才是。”

    这话听着石全彬一点不觉得稀奇。毙契丹皇帝那一战,姚守信就显了本事,他的军功纪录很难有人打破了。姚守信的本事,河曲路军中人人都服,也就是京城这里有人不信。

    赵祯道:“其他几位将领你觉得如何?”

    石全彬道:“刘军主原是文职,亳州时与经略为同僚,有些旧谊,不过没有深交。军中两人多是公事为主,私下交往不多,两家没有什么交情。杨文广、赵滋和窦舜卿俱是朝廷所派,跟着别人一起学,但他们与刘军主一样,从来不参加考试。河曲路数战,连立战功,军中人心才真正服他们。”

    说到这里,石全彬想了下,摇头道:“官家问我经略是何种人,我想来想去,实在说不好。因为不只是与我,经略与刘军主、杨文广、赵滋、窦舜卿,包括姚守信,都无私交。没有公事的时候,经略读书写字,甚少与人来往。偶尔有了兴致,与人饮酒,也是哪个有空叫哪个。不只是他们,我有空闲,经略也叫我一起饮酒。私下不谈公事,公事中绝不问私情,我印象中,就是如此。官家派我去时,要公文我们两人联署,后来都是如此做的。有时意见不同,经略会仔细地与我分说商议,并不独断专行。有时事情不重要,他又不耐烦了,便由着我说的做。重要事情说不通,如分兵两路,进攻党项,我当时就不同意。经略就在奏章上写上我不同意,还是两人联署发了来。”

    听了这话,赵祯微笑:“你当时不同意与党项一战,宰臣们都记着呢,所以军功你最少。当时要不是韩琦在军中,力主开战,也没有此番大胜了。现在有没有后悔?”

    石全彬叹了口气:“后悔又如何?是小的眼界所限,看不见此战的把握与好处。说到底,小的只是到军中数月,不像他们诸将,学习演练了数年,怎么会像他们一样能打仗?”

    赵祯听了脸色严肃起来,道:“当日奏章,你写了不同意,也说了为什么不同意,这就是此战你的功劳。你是朕所派,与他人不同,功劳当然也不一样。此番你不同意开战,反而大胜,恰好说明了杜太保当日不反对你为其副,而要求你凡奏章,必须与他联署才能报朝廷,是个好办法。证明了这个办法,就是你的功劳。河曲路你辛苦了,回来不要再外任,宫中任入内都都知吧。”

    石全彬听了大喜,急忙谢恩。入内都都知总领入内内侍省,凡大内事务,皆其专决。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称前后殿,内侍省管前殿,即皇帝前殿临朝、大朝会等等事务。入内内侍省则管后殿,即所谓的内宫事务。因为与皇宫成员更接近,沟通中外,地位至重,被称为内宰相,地位高于内侍首。都都知高于都知,虽然只是从五品官,却是内臣极品,常带节度观察等官。

    遂了自己心意,石全彬格外高兴,对赵祯拱手:“官家,其实杜太保不只是对小的如此,对属下各部作战也是一样的。凡出战,最重要的地方,不管攻还是守,都有上级副职监阵。监阵者不干预指挥,但军令必须执行。如果事出非常,要改变军令自行决定,必须有监阵者同意,不然临阵换将。小的其实是监阵者,只是官家没有明确的军令,不知该监什么。当然,没有军令,也就不能临阵换将了,也无人可换。”

    赵祯对此已有耳闻,不理石全彬埋怨,道:“我听说河曲路监阵者,纵然换将,也不可干预?”

    石全彬道:“是啊,换人他也还是监阵。各军有位次,指挥官阵亡,由特定人选接替指挥。这个位次只用于战时,战后临时指挥者不会转正,正常升迁也不会依此次序。”

    赵祯对此很感兴趣,问道:“那若临时指挥大胜,立了军功,不能转正该如何办?”

    石全彬道:“别调他军升职,不在本部。”

    赵祯点了点头,有些了解杜中宵这个人了。打得好了转正,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也能够笼络部下人心。制度上堵死了这条路,升任去别部,就是为了防止将领有意无意变军队为私兵。对下属如此,显然对杜中宵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按照河曲路军队的规矩,除了主帅,河曲路大多数将领升迁,应该调到其他军队。做不到,因为现在只有一支这样的军队。

    人人都说宋军的一个短处,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杜中宵对此毫不在意。这就是此次杜中宵万言书中一再说到的,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组织和专业化,而不是士兵的体力武技。为什么临阵换将不让监阵者为指挥官?因为这个监阵者,很可能不是专业指挥官出身,而且打乱了指挥次序。还有一点,监阵者能够替换指挥官,就容易发生矛盾,抢夺军权和军功。他只能选别人,而不他自己,这也是督阵的专业化。

    赵祯详细询问石全彬,就是因为他不理解这一点。禁军一辈子当兵,是不是专业化?杜中宵明确说不是,专业化不是职业化,没有专门知识,做一辈子也不是专门人才。

    万言书不是密奏,是公开的。不过杜中宵、韩琦和包拯三人关于仿河曲军改革禁军的奏章,赵祯留中不发,除了少数的官员,内容别人不知道。看过了演武,知道改的重要性,要改成什么样子,但真正要怎么去做,赵祯慎之又慎。军权之重,关系到国之安危。

    想了一会,赵祯问石全彬:“依你之见,以河曲路军制改禁军,杜太保会建言怎么做?”

    石全彬听了,道:“官家,小的在军中数月,见了河曲军打仗厉害,此事想了许久。杜经略如何编练军队,在随州已经做了一遍,无非照做罢了。先开办学校,人人入学,选出学得好的做军官。学了营以下的知识,升到营指挥使,再一起学营以上的知识,考了升官。数年学习演练,不又出一支强军。”

    赵祯听了,笑着摇了摇头:“算了,不该问你。你以后多用心后殿事务吧。”

    石全彬道:“官家因何如此说?难道杜经略不会如此建言?”

    赵祯道:“如此建言,又何必问他?所以这支强兵只有他练得出来,只有他能说得清禁军到底应该如何。似你这般,他做了什么你都知道,编的那些小册子全给你,还是全无用处。世间只一个理字,其余千变万化,不离其踪即可。编练禁军,怎么可能照着营田厢军来!”

    石全彬也不在意,皇帝会跟自己说这番话,跟其他官员绝不会这么说,这就是身份差别。就像刚才说的,自己那时不同意对党项开战,宰臣眼里没了军功,皇帝心里却有了更大功劳。如何编练禁军是太尉相公们的事,自己也就随口一说,没什么对与错。

    赵祯一再斟酌,详细问石全彬,是因为现在两难。改练禁军,他现在倾向于杜中宵的意见,但此事又不能让他参与。不然恩与权旁落,赵祯不放心,百官不放心,杜中宵自己更加不会坐到火堆上来。

    

第57章 怎么军改?() 
崇政殿里,赵祯赐座,赏茶汤,对几位重臣道:“自河曲路大胜,崇政殿演武,官员纷纷上章,要朝廷如河曲路之军一般,改练禁军。就连三衙将领,也许多人上章,甚至有自告奋勇去河曲路效力。此事已势在必行,今日召诸位来,便是议一议此事。”

    庞籍捧笏道:“陛下,河曲路经略使杜中宵前几日上章,建言军制,不知如何说的?”

    赵祯道:“杜太保上书万言,所言庞杂,我尚未通览,是以留中不发。诸位可畅所欲言,过几日杜太保奏章发下去,百官看了,再议定即可。”

    庞籍道:“微臣明白了。韩太尉亲历河曲路战事,非他人可比,此事可由枢密院主持,百官协助。”

    见庞籍一推干净,赵祯对韩琦道:“枢密认为该如何?”

    韩琦看得出来赵祯的意思是不让政事堂插手,向赵祯捧笏:“微臣以为,杜经略在随州演练营田厢军数年,所作所为,最为重要。河曲路战功是果,在随州练军是因,不能够倒果为因。朝廷以杜经略为崇信军节度使,也是看重他在随州的作为。陛下当指定文武大臣,共商此事。首先,就要理出杜经略在随州所为,做每件事情的用意,依此改练禁军就有了眉目。岭南已平,臣请杨畋回京参与此事。”

    崇信军是随州的军额,封杜中宵为崇信军节度使,确实是一种荣耀。不过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占的地方不合适,胜州和丰州都无军额。杜中宵家乡许州地位太重要,一上来封忠武军节度过高。

    庞籍身边的梁适听了道:“若如此,不如让杜经略自己来说。”

    韩琦道:“参政此言差已。随州时杜经略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练军,一步一步试。当日做的事情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一边做一边修改。改过了的,有的是因为发现了更好的办法,有的就是错。事过多年,杜经略怎么能全部记住这些?所谓旁观者清,此事正该用别的官员。”

    狄青为枢密使,宰执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就是梁适。庞籍独相,次相虚位,梁适想了许久。本来他的打算,高若讷为枢密使位在自己之上,设次相也该是高若讷上位。狄青作为武将,不可能做宰相。赶走了高若讷,若设次相,当然该是自己。没想到河曲路大胜,狄青代替了王贻永,韩琦替高若讷,自己落了个空,对韩琦满腹怨言。

    参政刘沆和枢密副使王尧臣端坐,看梁适窘相,一言不发。

    庞籍问了一句杜中宵的奏章为什么不发下来,然后一句知道了,表明了宰相态度。一问一答的意思很明白,赵祯不想杜中宵参与,连他的意见都不想现在让群臣知道。庞籍的意思,杜中宵不参与,那就随便了,政事堂不发表意见,推给枢密院。韩琦领会到了意思,明说杜中宵参与不合适,不然他自己何必回京。只有梁适一心想着做宰相,不在正事上用心。就是耍小心思,他又如何是韩琦的对手。

    见赵祯看向自己,狄青捧笏:“臣以为,禁军与河曲路军队根本不同。改练禁军,要先让禁军将领明白河曲路军队是如何作战的。可以京城中指挥使以上将领,编练成军,由河曲路选精兵为教头,学会如他们那般作战。臣自请入军,与众将一起学习!将领学会,回去教练本部官兵,如此最速!”

    赵祯道:“枢密愿如士卒一般,一起学习,虚心如此,何虑此事不成!军人不当辞劳苦,更加不能居功自傲,枢密所言,可见诚心。”

    韩琦冷眼旁观,大致已经猜出,杜中宵上书,一定反对狄青的这种做法。不是心中有计较,赵祯不会对狄青如此说。河曲之战前,赵祯最满意的武将就是狄青。对他的意见,只赞态度,可见实际心中所想。

    狄青所说的办法,是符合宋朝事实,也最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不就是放弃刀枪用枪炮吗,不会学就是了。将领学会,回去教练士卒,换了武器,一切如旧,影响是最小的。

    见一时没有人说话,翰林学士曾公亮捧笏:“陛下,臣以为,此事不能太急。此番韩太尉由河曲路回京,带回了一些那里军中学习的册子。臣粗看了几册,里面讲得十分详细。士卒如何练兵,还要学会哪些知识,分门别类讲得清楚。上面队如何带兵、如何指挥作战,班如何练兵作战,以至都、营、旅、师到军,内容都不同。有句话臣记得最清楚,以营为分野,营以下军官一个练法,营以上又是一个练法,两者选人、学习都大有分别。不如陛下指定官员,先把这些册子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