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大宋 >

第311章

风雨大宋-第311章

小说: 风雨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家又问。”

    说完,石全彬道:“此是要事,官家安排下来,提举深思!”

    杜中宵点头,向石全彬拱手谢过,心中慢慢分析石全彬带来的消息。

    钱引实际就是提举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以商场收入的铜钱为本,设立储蓄所。而后以储蓄所的储蓄为本金,常平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京西路的工商业发展很快,常平司发行的钱引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加上储蓄所的储蓄,数额迅速向着一亿贯去了。

    此时天下的货币税收不过几千万贯而已,如此巨大的数字,自然引起朝廷侧目。如果推行天下,仅从这里面抠点下来,也不会钱粮不足。但是印纸币容易,京西路的技术对于朝廷来说没什么难的。但到底如何发行、如何管理、如何储蓄,朝中官员却众说纷纭,没一个靠谱的。这种专业意见,皇帝还是要听一听初创者杜中宵如何说,才能让宰执放手去做。

    三司分司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几年必然会做,这一点朝中官员几乎人人皆知。

    三司本来是三个衙门,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是晚唐时,面对天下藩镇林立,为了解决中央朝廷的财政困难,而专门设立的。五代因之,一直传到宋朝。自大宋立国,三司分分合合非止一次,到了真宗时才定下来为一衙门,设三司使统管。以事权论,两府之下,三司使是最重要的官员,朝廷政事的十之六七在三司。做过了三司使,大部分官员都会升任宰执,没有升迁就是意外。

    以京西路来看,如果其他几路也发展起来,三司再合署,专设一三司使,事权就过重了。作为政事堂下属,三司使的职权超过执政,容易发生许多问题。撤掉三司使,三司从此分开,各设盐铁使、度支使和户部使,势在必行。相当于提高了这三个衙门的地位,不再设统管的三司使,三个衙门直属政事堂。

    自中进士为官以来,杜中宵一直做地方官员,此次皇帝专门听他的意见,说明前几年的政绩得到高度重视,可以参与朝廷事务了。

    见杜中宵面色凝重,石全彬道:“不急,这一个月提举慢慢想就是。对了,一个月后大这出发,提举常平司事务缠身,我该做些什么?”

    杜中宵想了想道:“不如这样,团练与钤辖刘几一起,随同军需李复圭,到驻军各州去走一走。让各部准备粮草枪弹,诸般备齐,不得有遗漏。要做到朝廷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启程。如何拔营,路上如何行军,一切都要有章程,令下即按定好的条贯行事。”

    石全彬自无异议。这就是制定大军参战的行军计划,军中自有条贯,石全彬只要跟着看即可。借这个机会,也熟悉一下营田厢军的风格。

    接下来的日子,杜中宵便住在樊城,整理常平司钱引和储蓄所的资料。要把这件事做好,对自己的未来应该非常重要,杜中宵不敢有丝毫马虎。至于三司改革意见,杜中宵只是建议,反而不那么重要。石全彬和刘几、李复圭巡视各部,查看准备情况。

    这一日,杜中宵正在书房对照钱引发行各期、数目和商场的经营情况,吏人来报,韩绛已到衙门。

    急急出了书房,到了客厅,杜中宵见到韩绛站在那里,急忙上前道:“子华前来,缘何不早知会一声,我好带人去接。这样到了衙门,我岂不背后让人指点!”

    韩绛道:“不是我不想,而是没有办法。若是以前的日子,提前一日派人来,自不会失期。而现在一日就从开封府到了樊城,派人也来不及了。总不能我在车站那里等着,岂不更惹人闲话。”

    杜中宵道:“坐火车总有个日期,提前几班车派人不就好了。”

    韩绛连连摇头:“现在开封府一日不知发多少车!我们出行都是一节专车挂上,哪个知道安排挂哪班车上?什么时候到达,委实说不准。”

    天下铁路,都要连到开封府,以那里为中心形成路网。每日里不知道多少车经过,多少车发出,这个年代的调度能力不能指望,不出大错已是难得。朝官以下坐车,都是由公帑买车票,跟普通旅客没有区别。朝官以上,出行才有包厢。不过这种包厢是通用的,大的车站有,开封府更多。地方上好说,这个级别的官员少,可以提前确定日期。开封府就不行了,几乎每天都有朝官出行,哪里安排得过来?待制以上的官员,才有自己专门的包厢,车站的级别不敢慢待他们,那又不同。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我离任的朝旨未到,子华接任的却来了,这事情可不多。”

    韩绛笑道:“没有办法,你现在提举的京西路常平司,委实太过重要。你交待不清楚,朝旨只怕难发下来。未让我接任之前,我还不知道常平司名下有如此多的钱财。几千万贯现钱,治下还有每年收过千万贯的商铺,再加上各种厂社,待晓,我做过户部判官,也没见到如此多的钱!”

    杜中宵摇了摇头:“钱多了,显得做事,可事情也多。人人都看见名下的几千万贯现钱,却不知这钱来得如何不易,要如何打理。你以后提举常平,自然就明白了。”

    韩绛道:“我没有上任也明白。现在可不是以前,自你在京西路营田,这几年钱贵货轻,几千万贯现钱,当得以前一亿多贯!朝廷一年支出才多少?”

    杜中宵点头:“是啊,钱贵货轻,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你来了,此事只好交给你了。”

    发行钱引之前,杜中宵就算过,天下的铜钱是有固定数目的。随着工商业发展,流通中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些年京西路一直都是通货紧缺,成了为吸引天下货币的地方。常平司钱引是以现钱为本按比例印制,与铜钱一比一兑换,货币紧缺直接表现到了物价上。京西路发展飞速,物价一直上涨,现在的一贯钱,可以当以前的两贯钱用。

    作为地方官员,杜中宵有任期,当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解决。实际上这种问题,也很难由地方官在一地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必须增加供应,但铜钱显然满足不了需要。这当然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直接把货币变为信用货币,不再有本金。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统筹规划别说是地方衙门,中央朝廷也很难解决,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稳妥的办法,还是增加货币储备,必用本金发行纸币的放大作用,来增加货币。信用上任,本金占发行总额的比例可以减小。

第237章 循路而来() 
正在杜中宵和韩绛聊着这几年见闻的时候,吏人来报,舒州通判王安石前来拜见。

    与韩绛对视一眼,杜中宵道:“却是好巧,你们两人像商量好一样,今天一起来了。”

    一起出了衙门,见到王安石带了几个随从站在门前,忙上前行礼问候。

    叙礼罢,韩绛对王安石道:“介甫为舒州通判,缘何今日到樊城来?”

    王安石拱手:“前些日子狄太尉南下征讨岭南侬智高,本州要支援粮草,送到襄州,由发运司运往江陵府。我今日正是押运粮草,到了襄州之后自有吏人交接,过河来拜访待晓。子华缘何在这里?”

    韩绛道:“待晓在京西路数年,即将离任,我是来接提举常平的。”

    杜中宵道:“介甫远来,我们入衙门说话,一会摆酒为你们接风。”

    韩绛道:“久闻襄州这里是水陆码头,交通要道,菜色不比京城差了,今日我们二人口福。”

    把王安石迎到客厅,问过路上辛苦,杜中宵道:“淮南路各州,粮草还要官员押运?京西路现在都有专人搬运,百姓只送到县里,县里送州,州送指定官仓,都有专门的官吏,为搬输法。”

    王安石道:“我自然知晓,只是淮南路没有施行。恰巧待晓在这里为官,我顺便前来。”

    按说狄青大军出征,军需供应的是荆湖两路。现在通了火车,周边几路也提供,由发运司统一调度运到江陵,之后才由随军转运使接管。舒州位于长江岸边,也是提供粮草的州。若是走水路,那里应该自鄂州到江陵府,运到襄州来,是为了便于发运司通过铁路调度。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自当日授官之后,我们难得聚在一起,今日畅饮一番。这处常平司衙门是营田务衙门的人分来,饭菜带些乡土草莽气,我们出去用些酒菜。我熟识的临河的一家酒楼,虽然不十分大,但餐具洁净,菜色精致,卖有上好的竹叶清,便去那里好了。”

    王安石和韩绛自无异议,到后衙收拾,换了便服,与杜中宵一起出了衙门。

    走过热闹的街市,到了汉水边,渐渐变得幽静起来。河边的一株大树下,高高挑着一个酒望子,上面写着“江边酒家”四个字。离开路边不远,一幢小楼建在江边,显得分外清幽。

    韩绛道:“此处不错,闹中取静,是处聚饮的好去处。”

    到了酒楼前,早有小厮过来,引着三人到了二楼临江的小阁子里。递过菜单,小厮静立一旁。

    杜中宵点了一份清蒸鳜鱼,几个精美小菜,便把菜单递给韩绛和王安石。

    韩绛道:“在京城的时候,常听襄州这里产的好河鲜。到了冬天,不知多少鱼虾运到京城去,和这里运过去的水果瓜菜,成了京城一景。”一边说着,一边照着自己的口味,点些鱼虾。

    王安石道:“我在舒州的时候,吃过一味鱼片汤,说是从襄州这里学去的。那主人说自己技艺学得不太好,远不如本地所制。今日既然到了,便点一味鱼片汤好了。”

    真正奢华的菜,往往工艺复杂,炒菜不多,是富商们所喜欢的。文人们不同,吃讲究意境,要求原汁原味,简单清爽。以前这些产鱼的地方,出名的是鱼鲙,也就是后世说的鱼生。新鲜的有,也有生切之后腌制的,是江南上品菜肴。杜中宵的习惯,不喜欢这种食物,更喜欢展现厨艺的清炒小菜。官员影响到地方,襄州一带的菜肴以清淡为主。军中所常吃的烧、烤、炸、煮类的菜系,流行于码头下层,类似于后世所说的江湖菜。富商们喜欢的工艺繁复,用料珍路,山珍海味为主的又是另一种菜系。杜中宵因为身份关系,都能吃得惯,不过一个人的时候,更加喜欢这种清雅恬淡的感觉。

    酒菜上来,三人一边饮酒,一边说些闲话。自庆历二年登第,三人天各一方,至今已经十年,其间只有几次偶然见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经历,无数的故事。

    说完过去,说到未来,三人很有默契地避过现在的朝政不谈。当年进士,韩绛第三名,王安石是本来的状元,因为皇帝不喜那句“孺子其朋”,降至第四,杜中宵名次就排不上了。不过到了今天,杜中宵官职高高在上,差遣转运判官兼营田和提举常平几年做下来,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

    韩绛和王安石对此并没有芥蒂,只是说起来,总有些谈不到一起去,便都避开。韩绛接替杜中宵提举京西路常平一职,明显已经走在了他的路上。王安石则一直觉得自己历练不够,政治和思想上有许多困惑解不开,宁愿在地方为官,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不追求升迁。这一两年,先是文彦博,后是欧阳修,都曾举荐王安石入京,或为馆职,或做朝廷官员,都被王安石拒绝了。

    很多时候杜中宵都佩服王安石,不是他的态度,而是他的自信。一次次拒绝升官的机会,不是他不想升官,而是有自信,终有一天将执天下大权,做前所未有的事业。对于政治,他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官场,他有自己的规划。觉得自己未到那一步,宁愿在地方多待几年。

    饮一杯酒,王安石道:“自淮南路设常平司以来,副使分司庐州,着意学待晓在京西路所为。舒州大州,兼管蕲州和无为军营田。常平司管下,州城和治下各县均开设商场。待晓在京西路所为,现在淮南路都学来,一一都要做上一遍。这几个月,又有意学这里发常平司钱引,遍设储蓄所。王知州看重,命我做这些事情。此次前来,正要向待晓请教。”

    杜中宵道:“正好,这几日我正把这几年你说的事务,一一条列整理,以供朝廷参考。那便在樊城多待几天,我们一起做这件事,岂不正好?”

    舒州知州王琪,是杜中宵等人的同年,庆历二年的榜眼王珪的从兄。有这一层关系,对王安石着意栽培,很是看重。州中主要政务,一向都是王安石打理。

    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成功,朝廷有意推广,到淮南路提举常平的是李参。李参恩荫出身,本人长于吏事,曾任转运使,依资序不该再任常平司这样的路级监司,可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此时的政区,在长江中下游是划江而治,淮南路治江北,江南路和两浙路治江南。淮南路治下都是开发成熟的地区,是此时天下发达的地方,又有水运之利,条件并不比京西路差,人口还更加稠密。

    李参眼里,营田务显然不只是开发闲田,还兼有贯彻朝廷意志,打击地方豪强的作用,所以也照搬了过去。常平司更是一模一样,杜中宵在京西路做的事情,他挨样在淮南路做一遍。李参提举常平官衙设楚州,在庐州分司,管淮南西路,舒州正在治下。

    依李参的布置,常平司事务由本州通判兼掌,王琪又把营田务也交给了王安石。现在王安石在舒州做的事情,正是杜中宵前些年在京西路做的。不过杜中宵是路,王安石则是一州。

第238章 营田务的作用() 
已入深秋,窗外汉水边黄叶满天,白帆从河面上划过,消失在一片雪白的芦苇荡里。

    秋天是打仗的时候。粮食收了,农活闲下来了,北边的草木枯萎。游牧民族秋高马肥的时候,正好也是中原汉民粮草丰足的时候,经常要做过一场。今年又加上了广南的侬智高,秋冬暑消,瘴气渐退,正是大军南下的好时机。杜中宵看着飘在江面上的落叶,想着一个月后自己该如何带领大军出征。

    饮了一会酒,王安石道:“待晓,淮南并不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如果要营田,该如何做?”

    杜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