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大宋 >

第214章

风雨大宋-第214章

小说: 风雨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编的三本册子,给了罗锋不一样的思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学问,还可以这样做学问。他小时虽然读书认字,但后来家境中落,没有了学习的环境,不通经史。这辈子再读书考进士是不大可能了,学些别的知识,做到衣食无忧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今天相州匠人的表现,让他暗下决心,多多用功,精研采矿冶铁的知识。如果这里真是大矿,以后做得大了,自己成为其中翘楚,未来也是个前程。

第53章 推而广之() 
看着堆成山的柳条箱子,苏颂道:“这三年来,留在永城的那台机器我用心良多,然而并没有多大的收获。现在烧同样的煤,力气比以前大了两三倍,然而无论用什么办法,还是这样的庞然大物。这种东西只用能在船上,若是用来制车,什么路都压坏了。”

    从杜中宵制第一个蒸汽机的模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不但是杜中宵、苏颂和韩绛等人,还有其他一些对机器感兴趣的文人,更有许多能干巧匠,加入到对机器的改进中。

    这个时代的人,其实还是有很多对这些有兴趣,愿意投身其中的。不过技术很少跟工农业相关,更多的是用在天文仪器这些高大上的项目中。天文仪器更加精密,而且不惜工本,很多机械机构被发明出来。

    不过十年时间,蒸汽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是太过于沉重,要么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要么就只能安装在船上。就像现在汴河上用的,一艘大船就装一台机器,货船都做不了,只能当拖船。水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太多,大家一心想的,是用这机器制车,能够在路上跑。二是功率太小,偌大的机器,真正制成车,也拉不了多少货物。

    杜中宵也曾经想造一段铁路,用蒸汽机拉火车,慢慢进行试验。可铁从哪里来?铺在哪里?更不要说功率太小,拉的货物太少,还不如马车呢。这机器真正要想实用,必须要更大的功率,减小体积,不然就只能是个原理机,供人研究而已。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使用了高温高压蒸汽之后,管道的密闭。汴河车船上用的是小牛皮和毛毡,高温之下老化得非常快,跑一趟就要进行检修,把所有的密封垫片换一遍。繁忙的汴河可以这样做,对朝廷来说成本可以承受,其他用途就难了。

    看着苏颂一副有心无力的样子,杜中宵也有些无奈。自己是中人之资,能有现在的成绩,就已经耗费了无数心血,天天搜肠刮肚找记忆中的知识。苏颂这种人可是天才,不说这个时代,数千年来都是数得着的。如果他也能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汽车、飞机说不定都可以搞出来,蒸汽机又算什么。

    苏颂都觉得改进艰难了,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很可能这机器真地已到时代的局限。

    两人讨论了一会现在机器遇到的瓶颈,杜中宵道:“现在管里的水汽,温度太高,压力太大,密封不易。而如果不如此,则机器庞大,力气太小,此是两难。年初时候贝州之乱,我带了火炮前去助阵,帮着破城。从那时起便就想着火枪火炮,一样是弹丸和膛管密闭不严,射得不够远,威力不够大。苦思冥想了几个月,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弹丸不用圆的,而是后面带个尾片,火药引燃之后,用里面的气把尾片压开,封闭膛管。这些日子试了试,果然有用,只是还不能实用。”

    火炮和火枪的射程,主要跟充足的火药爆燃之后的压力即膛压有关,还跟膛管长度即压力做功的距离有关。所以增大射程的方法,加大口径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增加枪管和炮管长度更加有效。再一个,发射时弹丸和膛管密闭越好,膛压越高,也能增加射程。杜中宵试验了很多办法,想起前世的子弹炮弹后面其实是有个窝的,受到启发,才想起弹丸后面如果能设计这样一个结构,用火药压力让其变形,从而实现封闭,可以提高膛压。现在还是一个设想,真正实用,尚需时日。

    见苏颂一副茫然的表情,显然不知道火炮跟蒸汽机有什么关系,杜中宵笑道:“一样的道理,过蒸汽的管道,里面高压。如果密封的时候,不用皮垫而用铜垫,让水汽把铜片压紧在管壁上,是不是就能密闭呢?铜垫可比皮垫强得多了,水汽里经年累月,也不会老化不能用。”

    苏颂点了点头,终于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

    后世蒸汽机密封是使用橡胶的,并不是只能用橡胶密封,而是橡胶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耐老化。只要舍得下本钱,经常更换,牛皮和毛毡一样可以密封。实际上常温条件下,对油密封毛毡比橡胶用得更加广泛。现在没有橡胶,有没有其他办法?用金属呗,无非是成本高一些。

    常压条件下,金属片没什么密封作用,但在高压下就不同了。压力越高,密封效果越好,金属密封会成为主流。对于铜片来说,其实现在蒸汽机的压力还是有些低,但可以配合毛毡,从而取代容易老化的小牛皮。毛毡是蒸煮处理过的,可以耐高温蒸汽。

    这种复杂的机器,其实有数清的这种技术细节,有的很容易,一说就解决了。有的则因为知识比较冷门,偶情况下才能想起解决办法。凭着记忆,在这个年代做蒸汽机其实比历史上的瓦特容易得多,不需要顾及专利,不需要考虑利润,只是解决个有无问题。而且杜中宵前世是跟机器打交道的,见过了无数成熟的结构,只要一一想起来,推而广之,就有无穷用处。

    取出一小片铜片,杜中宵对苏颂道:“便是此物。此一面凹下去,装的时候向外。另一面外凸,装的时候向内。管道里面有水汽,就会把铜片压平,紧紧贴在壁上,从而密封。”

    如果管道里通过的是常压液体和气体,铜片是没有密封作用的,内部压力越高,密封效果越好越可靠。用这种办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蒸汽压力。

    把铜片拿在手里,苏颂用手按着试了试,笑道:“待晓巧思,能想出这种办法,可以一试!”

    杜中宵心里苦笑,什么巧思,这种结构想起来了,才回忆起其实稀松平常。只要是高压液体这种结构自己见得多了,水泵之类非常常见,只是没有想起来罢了。推而广之,其实还可以配合螺纹,不管是水龙头还是螺帽。螺纹不只是好拆卸,其实也是一种密封方式,为迷宫密封。

    很多常见的机械结构,不是设计的人,很难搞清其原理是什么。真正搞清了原理,可以用到很多地方。只要见得多,大量难题其实就是脑筋转一下弯,想不起来,只是下的功夫不够。

    对于杜中宵来说,解决了高压蒸汽的密封难题,相当于推开了一扇门。其实自己知道得足够多,基本的机械,其实用不到高精尖的知识,不然当年的发明者怎么做得出来?最早做出来的,必然是非常简陋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人员一点一点改进得更高明。

    螺纹螺帽能不能做出来?以前杜中宵会觉得很难。没有机床,怎么车螺纹?现在就觉得很简单。不说单一功能的机床制造不难,不用机床也可以制螺纹啊,并不需要精确。先用手工造个螺杆出来,再用造出的螺杆直接把螺帽套出来,无非是螺帽的硬度比螺杆小罢了。如果再加上热处理,不同的硬度系列,大量生产螺丝也做得到。无非是不同地方做出来的,不能通用罢了,那又有什么关系?

    

第54章 争端() 
蒸汽机运到青台镇,杜中宵并没有吩咐装起来。等过些日子,运到叶县去,那里开始冶铁,这东西就有用处了。不说用在矿山,这么大的机器,只要能跑,拿来当压路机总是够格的。

    已经进入四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春天的花谢了,到处长满了青涩的果实。

    田里的苗长起来,便就进入了农闲时节。若是勤快的老农,隔三差马会到地里锄地拔草,他们是一年到头都闲不下来的。营田务的纤夫们没有这个意识,偶尔到地里看一看,见长出了杂草,几个人在地头议论一番,便就回到村里,一起蹲在村口晒太阳。

    不能怪他们懒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拉纤的时候,没有活做,便就回家歇着,难道还会在河边练跑步?大家不找事做,营田务就给他们找事做了,修路挖渠的工程大规模地展开。

    孙指挥使大步走在正在修筑的路上,高声对前面的人大喊:“庞都头,你怎么又带人歇着了!每村都分得有路段,哪个做不完,哪个晚上不许吃饭!”

    庞都头站起来,看着孙指挥使道:“指挥,你也不看看我们分的是什么地方。你这样分派活路,哪个肯服!他们没有回家去,就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了!”

    孙指挥使道:“不要犟嘴!都是按里程分的,摊到人头上人人一样!我告诉你,一工多少土,是营田务衙门算出来的,我们按着分派路段!”

    庞都头道:“指挥使,不要欺我不明白!衙门算的工,也是按地方分等级,软土一个数,硬土一个数,砂石又是一个数。如果路段有水坑沼泽,各有折算。我们分到的这一段,你过来看一看,不只是有水坑沼泽,还有无数的树桩,是不是要打折?”

    孙指挥不奈烦地道:“我管着十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哪有时间细算!分到不好的地方,只能算你们倒霉!无非是过几天挖渠,我给你们派个好的地方!”

    庞都头哪里肯依,各路段是村子排号下来的,并不是特意安排。运气不好,下次挖渠,自己样分到不好的地段,孙指挥到时必然不会认账。大家又不是认识一天两天,谁不知道谁啊。以前拉纤的时候,集中居住,有军营,有军纪,他一个都头不敢不听指挥使的。现在改为屯田了,各自有村子,都有地,都有各种活要忙,不似从前了,该争的就要争,不然村民怎么服自己。

    每都一个都头一个副都头,刚好分成两个村子,原来的都头成了地方的保长,管一村事务。一样是出夫做活,一个出力,自己村子做的比别人多,无法交待。

    两人在路上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敢相让,很多村民聚了围观。

    这是通到青台镇的路,依着路段出工,由附近的屯田村民修,营田务统一验收。本来按着营田务的命令,各村是按工算的,每村出多少工,换算成路段,分段负责。一个工是一个男丁一天做的活,折算成挖多少土石,两旁栽多少树,铺多厚的石子多少沙土,最后夯平。根据土质和地理不同,要施工的地方分成五等,各自有折算工的办法。

    孙指挥大字不识,就是把算的方法写明白了,他又怎么会算?精细做不来,简单粗暴总是行的,带了几个人,拽开大步,把分给自己的地方用脚步量了一遍,便就按村子摊了下去。

    庞都头村里分到的路段,有一大片沼泽,全部都要填平。沼泽岸边原来有不少大柳树,全部都要伐倒刨出树根,工程量比旁边的村里大了许多。做了没两天,村民便就不干了。

    太祖时候,因为修河民夫条件过于艰苦,改变了前朝做法,百姓出工做徭役,官给粮米,每丁一日两升。后来这成了宋朝通行的做法,征集民夫虽然依旧不给钱,但给米,不用再自带干粮。

    杜中宵按照这个大原则,进行了一些改变。一是不再单独发米,而是折算成钱粮,做为每村的火食费,各村统一大锅做饭,统一吃饭。古之军制,或五人一伙,或十人一伙,是军队的最基层编制,指的就是一起开火做饭的人数。伙伴之类词语,都是从这个意思上来。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度的进步,这种编制不再符合实际。杜中宵依村做大锅饭,其实有为以后军制实验的意思。

    各村分好土方,按照营田务的要求,如果村民建议,还可以向下把土方分到人头。整个工程,一共需要多少工,需要多少人做多少日子,都是计算好的。总有人做的快,有人做的慢,做的快的,一样计算工,多做一个工两升米,折算成钱发放。

    有了这一条规定,庞都头村里分的路段不好,就要别人多做一倍以上的工,相当于亏了很多钱,村民怎么肯干?这两天吵了无数次,直到今天,开始演变成消极怠工,这钱谁愿赚赚去。

    这就是《方田》小册子的价值所在,学会了,就能够把营田务的命令贯彻下去,分配合理。像孙指挥一样大字不识,土方根本算不明白,这种冲突必是会发生的。

    庞都头村里有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以前读过两天书,找人看了册子,似懂非懂地大略算了一下。自己村里分到的工作量,是营田务规定的三倍。村民炸开了锅,对庞都头说得明白,如果孙指挥不重新分配任务,大家就不干了。反正一个工两升米,让他找别村的来干。

    小孩子其实算的不准确,不过有理有据,不由别人不信。有了这根据,村里的人觉得前两天做的活已经亏了,哪里还肯再干。

    孙指挥咬死了自己按照步数平均分配,没有私心,告到哪里自己也不怕。庞都头则拉过那孩子,一一指着附近地段,哪里有水坑,多大,需折算多少土方。哪里有大树,要折算多少土方。那一段比较大的沼泽,从排水到填土,又要折算多少土方,据理力争。

    吵得筋疲力尽,孙指挥一屁股在路边坐下,恨恨地道:“若是在军营里,把你拖出去,打上一百军棍,看你还敢争吵!可恨现在没了亲兵,你这厮敢与我顶嘴!”

    庞都头不屑地道:“好笑,谁家都分得有地,亲兵就不管自己家的地了?你又没钱粮发!我们一样是吃饭做活,比别人多做那么多工,本来赚钱的,现在却要搭米进去,哪个肯听你胡来!”

    孙指挥喘了一会气,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最后只好道:“罢了,念着多年交情,我不上报衙门,问你不听军令的罪!今日你们老实做活,明日各都头抓阄,抓到哪段听天由命!”

    庞都头道:“凭什么!衙门明明有章程,清清楚楚,公平得很!一个孩子都能算出土方,指挥算不出来吗?早早找几个会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