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大宋 >

第205章

风雨大宋-第205章

小说: 风雨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宾主落座,满了酒,牛监镇和姚巡检一起举杯:“运判到小镇来,真是蓬荜生辉辉,下官分外荣耀。且请满饮此杯,为运判接风!”

    杜中宵饮了酒,两人指着桌上的菜道:“小地方,没什么好物招待,运判莫怪。这上好的羊肉,运判将就用着。还有新挖出来的藕,清脆可口,运判尝一尝。”

    吃了一会菜,饮了几杯酒,牛监镇又命人端了一盘细长的东西来,对杜中宵道:“运判,本地产的甘蔗,格外清甜,运判用了解一解酒。”

    杜中宵一口酒差点喷了出来,看着盘子里的甘蔗道:“你们这里还产甘蔗?”

    “产的,产的,自古就有。只是此物不耐寒,种的不多。”

    这里属于汉江流域,原则上属于秦岭淮河以南,算是广义上的南方,但杜中宵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产甘蔗。这个年代的气候估计比后世暖和一些,甘蔗的种植地域比较靠北,现在最大的产地,并不是后成的两广地区,而是江浙和川蜀。

    拿起一段嚼了两口,确实清甜,这个季节吃到这种东西可不容易。

    把手中的甘蔗放下,杜中宵道:“此时砂糖昂贵,你们这里既然产甘蔗,怎么没听说产砂糖?”

    牛监镇陪笑道:“不瞒运判,我们也听说榨糖可以赚大钱。前些年有人从江浙请了有艺的人来,试着榨糖,只是做不成。听人说,我们这里太过靠北,地气寒,虽产甘蔗,里面却不含糖。”

    杜中宵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应该是品种不对了。甘蔗可以榨糖,但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适合。有的品种,只适合嚼了吃,类似于水果。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是甘蔗,咬着甜,就能够榨出糖来,只是划不划算罢了。一见甘蔗,杜中宵还以为可以在这里开甘蔗种植园呢,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不过能产甘蔗,这里就应该产很多南方作物。此地到两京交通便利,能够生产南方的作物,就可以卖到京城赚大钱。

    喝了一会酒,杜中宵问起当地的农业条件。牛监镇道:“由此地向北,一直到方城县,多是低山土坡,不下数万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口辐辏的地方。只是晚唐离乱,人户逃亡,现在多是闲田。这里雨水多,与方城山北边可不一样,坡地也种得好庄稼。若是平地,自古以来就种稻麦。”

    还有一个原因牛监镇没有说,太宗年间修襄汉漕渠垮坝,冲的正是这一带,到现人口也没恢复。

    此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特别是收稻还可以再种一季小麦,同样的面积,产量比其他作物翻番。此时地广人稀,官府的税收,甚至大部分地区地主收租,都是按一季来的。一年能够种两季粮食,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见杜中宵听了面带喜色,姚巡检补充道:“惟一不好的地方,由于多经战乱,人户逃亡,多年水利不修,原来的坝渠大多已毁。要想种好庄稼,要先修水利。”

    对于营田务来说,有的是人手,修水利算什么。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还想修道路呢。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垭口,恰好穿过黄河跟汉水的分水岭,沟通南北。道路修起来,到中原就方便了。那处垭口地势不高,当然的襄汉漕渠,就是想从那里通过。

第35章 古之龙泉() 
衙门里,杜中宵对崔主簿道“看看就要进入二月了,二月劝农,耕地下种,没多少日了。现在最缺的就是各种农具,虽然三司从各州县调来一些,数量却远远不够。来之前,我派人到亳州,从那里买一些过来,以解燃眉之急。后边各地的纤夫陆续到达,只靠这样买是不行的,还是要自己制。这一带有没有产铁的地方?我们招上些匠,自己炼铁,自己打制铁器。”

    崔主簿道“北边不远,舞阳和西平两县,自古产好铁。闻名天下的龙泉宝剑,就是产在那里。下官曾在舞阳县为官,县里不少古时冶铁遗迹,近世不知为何,冶铁的人越来越少了。”

    杜中宵听了不由皱眉“龙泉宝剑,不是产在两浙路吗?那里还有一个龙泉县,也产刀剑。”

    崔主簿道“下官查古籍,龙泉最早就是这一带,两浙后起。世上此种事原就多得很。”

    杜中宵点了点头,心中总觉得这几个地名有些熟悉。想了好一会,猛地想起,舞阳自己是有一些印象的,有两样东西在后世很出名。一个是胡辣汤,据说出自一个叫北舞渡的地方。那里地处交通要道,后世发展出了胡辣汤这极具特色的食品,风靡数省。还有一样,就是铁矿。

    西平和舞阳交界的地方,自古产好铁,特别是用龙泉水淬炼的刀剑,为一时之名器。不过自汉朝之后,这里的冶铁业慢慢衰落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想到这里,杜中宵不由想起了唐州北边的汝州。后世这里是河南省中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最著名的,就是煤矿了,号称中原煤海。历史课上学新中国的煤生产,不得不提一个地方,就是北边汝州的平顶山煤矿。杜中宵隐约记得,介绍平顶山煤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煤种齐全,是新中国炼焦煤的主要产地。河东路的煤是多,但要说起煤的品种之齐全,还是赶不上这里。

    舞阳属许州,与汝州紧邻,为煤的地方离铁矿并不远,怎么这里的冶铁业会衰落?以舞阳铁矿储量之丰富,没有铁矿衰竭的可能。

    想了又想,杜中宵问崔主簿道“主簿,似河东路那里,现在多用煤来冶铁。这一带又有煤,又产铁,怎么就没了冶铁的呢?若是本地能产铁,打制铁器就容易了许多。欲利其事,先利其器,开荒种地铁器缺少可是不行。有了铁器,再有牲畜,才能事半功倍。”

    崔主簿道“这一带不闻有用煤冶铁的,现在山中偶有小作坊,也是用木炭冶铁。附近数州以前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伐树烧炭,早早就把产铁之地的树伐光了。现在虽然山上有树,却又成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自然也就没人冶铁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梳理了一下这一带冶铁业的脉络。北边的山里自古产铁,而且质量精良,曾经产好刀剑。不过自两汉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冶铁业慢慢衰落下去。晚唐五代战事不断,人口逃散,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产业已经基本消失了。

    杜中宵从京城带来的两万纤夫,安排在唐、汝、蔡三州。眼看就到春季下种的时候,现在最要紧的是安排地方,各自划分范围。后边陆陆续赶来的纤夫,再向其他州安排。

    营田衙门官员不多,现在就是一个崔主簿。他是从小吏升上来的,曾经在舞阳做过县主簿,又在其他州县任过各种小官,行政经验丰富。

    营田事务,仅靠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是协调地方州县帮忙。各地做事的人,多是从州县借来,加上吏人差役。后面慢慢补充人手,衙门才能够真正独立。

    纤夫有很多好处,比如吃苦耐劳,比如纪律性强,如此等等。但有一样坏处,那就是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家庭,缺少读书人,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字。在字不识,如何做官为吏,管理地方?衙门必须从地方上招募读书识字的人做公吏,一时人手凑不齐。

    杜中宵现在现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手短缺。大部分开田的村落,都是选个地方,来不及详细规划,让地方按照营田政策给粮给种,贷给农具耕牛,纤夫们自己想办法。甚至组织也是一团糟,大部分的村落就是指定一家人口多的为里正保长,各项政策基本没有执行可言。

    想了又想,杜中宵对崔主簿道“主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诸事草创,人手不足,处处捉襟见肘。但有些事情,为了以后不得不做。你拟一个榜文,贴到附近州县去,募人到古时冶铁的地方勘查矿脉。如有能探出铁矿的,官给赏钱,功劳大的,可以给官做。”

    崔主簿拱手称是,坐到一边案后拟榜文。

    冶铁就有场务,有场务就有各种监当官。这种小官,杜中宵可以自己说了算,无非是让朝廷以后补个告身就是。如果冶铁产业大了,甚至可以让朝廷给空白告身,杜中宵自己填名字。

    这个年代朝廷给地方官出钱做事,不可能全部现钱。一是三司没那么多钱发,二是他们库房里那么多货物,总要想方设法摊派下来。除了各种实物代钱,还有一种就是空白告身和空头度牒。空白告身可以让地方官自己封官,当然都是小官,做为酬功的手段。打仗的时候,空白最常见,前钱主帅可以依据战功大量封官。营田务一切从头开始,也可以有空白告身。至于空白度牒,就是卖钱的了。

    杜中宵来的匆忙,带的三司给的钱物不多,说好了后面由京西路转运司从各州县调拨。现在地方上帮营田务不是没代价的,都折算成钱粮,收赋税的时候扣除。

    管发钱的三司户部副使包拯并不好说话,一是一二是二死板得很,不肯给杜中宵多预支现钱。手里没钱,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让杜中宵非常头痛。在河东路的时候,不管做什么差事,杜中宵的手中从来没有缺钱过。火山军任知军的后期,那更是动辄几十万贯,哪里像现在,几千贯都是大数目。

    营田务发展的关键,不是开田种地,那事情谁都会做。最关键的是要有产业支撑,从而与粮食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不然后劲不足。仅靠着朝廷拨钱,永远都不够。手中没钱,让开田的纤夫加油使劲干,哪个会听你的?发展产业就要本钱,杜中宵现在一缺时间,二缺本钱。

第36章 发财的机会() 
中阳山下,权二郎抱着臂膀,跟几个人懒洋洋地晒太阳。他总是喜欢挽起袖子,露出一身花绣。哪怕现在春寒料峭,也是如此,好像不知道冷似的。

    两个差役从远处过来,到了路边的白壁前,贴了一张榜文处去,便就匆匆离去了。

    看着役役远去,权二郎道:“让我们前来垦田,结果向这山脚下一扔,便就再也不管了。这些狗官正事不做,一天到晚,左贴一张榜文,右贴一张榜文,也不知道鬼说什么。”

    旁边的人道:“二郎收声。以前在汴河拉纤的时候,没人管我们,随你说什么。现在不同了,我们一样要开田种地,有人管着,你再这样口无遮拦,早晚惹出大祸!”

    权二郎不屑地撇了撇嘴:“什么大祸?嘴自长在我的脑袋上,想说什么说什么!这样日子,过得一点意思没有,再让人话也不敢说,活着也太没意思。”

    别人不理他,闭上眼睛,懒洋洋地晒太阳。

    过了一会,权二郎忍不住,问身边的人道:“丁大叔,榜文上说的什么?”

    丁大叔也不睁眼,有气无力地道:“我们这些人,没一个读书认字的,谁知道说的什么。”

    权二郎道:“这些狗官,明知道我们不识字,却到处贴榜文,也不找个人念一念。”

    几个人正在晒太阳的时候,一个汉子挑了担子从远处过来,到跟前歇住脚,对几人拱手道:“几位哥哥,我走得累了,给一口水喝。”

    权二郎睁开眼睛,看了汉子一眼,不耐烦地道:“我们都是外乡来的拉纤的,到这里来开田。刚到没有多少日子,井还没有打呢,哪里有水给你喝!渴得狠了,那边河里有水!”

    那汉子陪笑道:“兄弟说的什么话?河里的水喝了,岂不要闹肚子?纵然没井,家里定然烧得有热汤,给我喝一口,也不打紧。”

    权二郎道:“烧汤就要有柴,打柴不要费功夫么!”

    一边的丁大叔站起身子,口中道:“出门在外的人不容易,二郎如此说,就过分了。稍等,我回家里给你端碗水来。这水是我昨晚烧的,已经放得凉了,你莫嫌弃。”

    那汉子连道不敢,歇下挑子在那里等着。

    权二郎忍不住,对外乡人道:“兀那汉子,你挑个担子,做什么生意的?”

    那汉子讨厌权二郎,本待不答,见他一身花绣,不是个好路数,只好道:“我走街串巷,为人家修补铁器,赚些钱米糊口。看看就要开春,到南边的比阳县去做生意。”

    “原来是个铁匠。——对了,你有弓箭卖么?若有卖我一副,闲时到山里打些獐兔吃。”

    那汉子道:“客官说笑,我一个乡间的小铁匠,哪里有弓箭卖?客官若买弓,要到县城里去。”

    权二郎道:“我若是有钱进城,怎么还会在这里闲坐!——若是没弓,好刀卖我一把也可,这山里又没有虎豹,带刀进去总能猎些野味。”

    “不瞒客官,我是专一为人修农具的,也没有刀剑卖。挑子上只有一些生铁,若有农具不利了,可以化了淋口,便如钢的一般。”

    权二郎听了不屑地道:“这厮胡说!我们都是从军的人,刀剑用的多了,钢便是钢,铁便是铁,两样东西。你用生铁淋什么口,有什么用?你这把戏,只能骗乡下无知的种田汉!”

    那汉子也不着急,慢条斯理地道:“客官有所不知,这法子是从东边亳州传过来的,甚是好用。熟铁打制的农具,不拘是镰刀还是踏犁,只要在刃口淋上生铁,便就坚硬锋利。”

    权二郎哪里肯信?只当这人是个骗子,十分鄙夷。

    那汉子也觉得没意思,转过身去,看白壁上贴的榜文。

    权二郎看见,忍不住问道:“你这汉子,还认得字么?榜文上写得什么?”

    那汉子懒得理权二郎,不过在人家的地盘上,不得不赔小心,头也不回地道:“榜文上说,这里自古以来就产铁,上古时候制得好刀剑。这些年来没落了,招募人手到山中探矿。若是能探出铁矿来,依据产铁从少,官给赏钱。若能找到大矿,还能做官呢。”

    权二郎听了眼睛一亮:“这倒是一条发家的路子,比种地强得多了!这汉子,你叫什么名字?”

    那汉子回身答道:“在下杨宾,人人都称我杨大郎。”

    权二郎道:“你既是个铁匠,想来会找铁矿。官府这里有榜文,你与我一起进山找矿去。若能找出个大矿来,得几贯赏钱,喝酒吃肉岂不好?强似你挑个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