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司礼监 >

第394章

司礼监-第394章

小说: 司礼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家有自己的事要做。

    下午,为了能够积极促进江北商会泰州分会的组建,从而可以带动泰州及沿江府县参与海事特区的开发和建设,促进大明帝国海贸更上一层楼。

    公公在醉元楼再次接见赵家儿媳。

    陪同者有扬州货号大东家赵盛杰以及具体安排人员数人。

    会谈是在极其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宾主双方达成了一致,在得到大明提督海事内臣魏公公的鼎力支持和保证后,赵家儿媳王月娥挺着肚子,在魏公公派出的精兵强将护送下,登上了驶往泰州的客船。

    一向重视商业活动,尊重商人的魏公公亲自送赵家儿媳上了船。

    临别时,公公特意关心了下赵家下一代,知道王月娥这几天一直在外奔波劳累,因此特意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不适,再三强调一定要保重身体,切勿动了胎气。

    此情此景,让陪同的赵盛杰心生感慨,果然是宫中的人,不男不女的,如此婆婆妈妈。

    为了回报魏太监对自己毫无保留的支持,王月娥恳请魏太监能够为自己肚中的孩儿取名。

    此风雅之事,公公如何会拒绝。

    于是欣然起名,若是男孩,则为赵英俊。若是女孩,则为赵思臣。

    小名,都叫一郎。

    在万般不舍中,公公依依不舍下了船,目送赵家儿媳离去。

    王月娥不是一个人回去的,公公特地派了一队兵护送她回去。

    有关赵恒友的后事,公公也吩咐下去允赵家人去特区领尸,叫特区方面予以配合。

    月娥走了,公公站在运河边,回味无穷。

    不远处,扬州府和此段运河段的漕口正在组织人手打捞沉船,昨夜遇难的船只尸体已经被打捞上来。

    听说一开始没能找到,后来漕口叫人买来冬瓜,掏空扔进河中,几条船跟着那在水中忽沉忽浮的冬瓜后面,用系有铁钩的长网一路拉过去,这才将尸体打捞上来。

    事情挺起来颇有点聊斋的味道。

    郭居静和金尼阁等教士也在河边处理后事,沉船上有不少他们的行李,此刻捞上来,有的被水毁了,有的则因为锁在铁箱中没有浸水,正在一一整理中。

    李之藻没有前来,据史泰隆说,这位太仆寺少卿等人因急于回家奔丧,今早就在扬州友人及官员的帮助下,重新雇了一艘快舟启程出发了。这会,估摸都已到了长江。

    肇事方的船主正在漕口和官吏的主持下和被撞方协商赔偿问题,郭居静代表教会向遇难船只捐了二十两银子,公公知道后,立即让人以圣约翰庞麦臣的名义,向那遇难者捐银五十两。

    此举,自是让教士们异常感动。

    因为船员不是教徒,教士们自是不会给他做什么法事。

    魏公公派了几个人帮他们收拾东西,并告知史泰隆,他老人家将于明日启程返回吴淞。

    若教士们有什么要购买的东西,或需要什么帮助,都可以向他提出。只要力所能及,庞麦臣定将予以帮助。

    尔后,公公特意让陶杰和张安去请几个洋商,通过陶、张二人的翻译,详细了解了下当下西方诸国在东方的贸易情况,以及贸易的具体过程。

    这几个洋商其实只是澳门的小商人,他们之所以不辞辛苦从澳门前往明帝国的北方,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金不足,因此不想通过那些明人中介采购,以节省开销。

    这些明人中介便是沿海的闽浙海商们。

    简短的询问之后,公公脑海中便大致构建了海贸的具体路线图。

    中国本土的货物及商人是路线图的第一环,沿海闽浙海商是路线图的第二环,以甲必丹李旦为首的海上势力是路线图的第三环,西洋诸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则是第四环。最终,路线图的终端是远在几万里外的欧罗巴诸国。

    公公如今所处的位置就是第一环和第二环的交界处。

    因为,他把长江水运给切断了。

    这个影响目前只局限在长江以北,对长江以南的影响尚未看出。

    主要是因为公公的手还不够长,并且时间短。

    如果能有半年以上时间,就能看出封江对海贸造成的价格影响了。

    公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很有可能替别人发财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封江是可以垄断长江水运,但必然带来的货物涨价,而他老人家又没有垄断整个中国沿海,那么这个涨价的利润自然就进不了他的腰包。

    很有可能,有很多人是乐意看到他魏太监封江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南都及江南方面,对他魏公公封江的责难声并不怎么高。

    明白原因后,公公也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和洋商们亲切交谈。

    洋商们倒也老实,没有什么隐瞒,近一个时辰的亲切交谈之后,公公收获颇丰,在洋商走后,他和左右说“从长远角度出发,我们大明朝也要有自己的东印度公司啊!”

    。

第七百一十六章 量海外之物力,结皇爷之欢心() 
感谢“回首故人依旧”大佬的百元打赏,如你所愿,富士山上维新志士把歌唱!

    …………

    魏公公所说的东印度公司全称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又称约翰公司,听名字,倒像是公公家开的。

    这家公司成立于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十一年前,由英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皇家特许状,并给予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建的公司。

    东印度公司在历史上最大的业绩就是建立了英属印度,而最为中国人知道的就是该公司的鸦片业务。

    公司,是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已经出现的东印度公司深深剌激到了公公,也使他对组建近现代商业体系越发迫切起来。

    所以,在窗坐片刻后,他提笔给皇爷写了封白话题本。

    题本名为《请建皇家海外贸易总公司疏》。

    该本中,魏公公重点向皇帝阐述了西洋诸国的贸易体系,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诉大明朝的皇帝陛下——有人在抢你的钱,若咱们再不管的话,这天下的洋财就都不姓朱了。

    所以,为了整合现在混乱的海贸,以及和那些抢钱的西洋人斗争,有必要运作一家海外公司与之竞争和对抗。

    这家海外公司由皇帝陛下特许经营,并授予皇家特许状,给予海外贸易所有特权,直属于内廷。

    公司组建以后,一些大明官方不便出面的事项都可以由该公司代为处理,以避开国内官僚体系不必要的牵制和干扰。

    这个官僚体系,公公说的很明白,就是外朝。

    皇家海外贸易总公司可以先设在海事特区,由特区衙门代管,为了给皇爷打气,公公特意用“量海外之物力,结陛下之欢心”做总结。

    最后,公公又说了些在江南和洋商及西洋教士闲谈得来的逸闻,如日本国有银山,西洋国火炮犀利,又有佛郎机国建一强大舰队,号无敌。还有某国有女人为皇,某国王室私生活混乱,某国人常年不洗澡,某国指使国内囚犯出洋占领蛮荒之地,掘金银香料无数等等。

    这使得题本除了开头几段外,余下的看着更像是个“小报”。

    一桩桩轶事,在公公笔下十分有趣,想来皇爷和贵妃娘娘读来都有意思。

    写完吹干之后,公公放下笔,来到窗前,远看运河,闭目养神。

    他知道,此刻扬州城内有不少双眼睛盯在这醉元楼。

    京里来了中官,还有锦衣缇骑护送,到了扬州便直趋醉元楼魏太监所在,如此大事,扬州城的大小官员不可能不知道。

    魏公公能想象,现在怕是连同知府余正学在内,大小官员们都在打听京里来了什么旨意。

    不过他们猜他们的,公公懒得理会,因为这些官员们会知道的。

    最迟不过下午。

    ………

    扬州富人之多,大概能排在南直前三。

    而其中,最富的肯定是盐商。

    扬州,为两淮盐业重镇。

    在魏公公的情报中,扬州城的盐城现下分为两股势力。

    一支是西商,一支是徽商。

    “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

    急限饷银三十万,西商犹自少离家。”

    这是流传甚广的《扬州竹枝词》中的一首,可能是嘉靖年间就有的,也可能是近些年才冒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有这词,谁也说不准。词中所说的西商,便是指的来自西北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扬州货号大东赵盛杰如今对魏公公很是巴结,没办法,谁让他的后台李三才倒了呢。新任漕运总督王纪可不买他赵东家的账,使得赵家的生意一落千丈。

    这年头,做生意不和当官的勾结,那万万是发不了大财的。

    因而,早叫魏公公调教过的赵东家,自然而然就把热脸贴在了公公的热屁股上。

    他干的是真卖力。

    据他讲,西商大多住在扬州最繁盛的下关一带,因为此处靠近运河及盐运司、钞关(税关)。

    自古以来,能被称为盐商者,大多是雄霸一方的土豪。

    史上也不乏贩盐的贩子起事造反的,如张士诚。

    下关有条东关老街,那里有座山陕会馆,是西商们在扬州城的主要活动地点。放后世讲,就是一处专门会所,非请勿入那种。

    起初,公公听说扬州的盐商大股力量竟然是来自西北的商人,还是颇为诧异的。但听赵盛杰说了几句,就知道为何西北商人能在两淮重镇扬州当起土豪来了。

    原因便是早年间的“开中法”。

    “开中法”说白了就是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换取盐引,如此政策最为得利的肯定是离边关近的西北商人们。

    而扬州之地,不仅是两淮重镇,南都门户,更是盐业重镇。所以,在“开中法”的影响下,留在西北边塞种粮食已失去经济上的意义,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纷纷来到运河沿岸的两淮食盐转运枢纽扬州,成为专业盐商。

    卖盐者,有巨利。

    时日一久,西商基本垄断了扬州盐业,成为一霸。

    不过,到了弘治年间,输粮换引的“开中法”,被朝廷改成了以银换引的“折色法”。

    主持改法的那位户部尚书是淮安人,离扬州颇近。

    “折色法”的出炉,使得商人不必再千里迢迢送粮食到边关,而是直接拿出白银购买盐引,即能获得贩卖食盐的许可。

    此举,显然打破了陕西及山西等“边商”固有的优势,给了地理上更接近两淮的商人可趁之机。

    于是,扬州城内出现了另一股新兴盐商势力,即以徽商为主的“内商”。但西商毕竟占领扬州日久,势力根基之厚也不是徽商短期内能够取代的。

    西商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自然不想徽商们瓜分他们的利润。

    但人徽商既占地利、又得人和,且有“左儒右贾”的传统,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动辄喜欢发起诉讼,与山陕商人屡屡发生商业冲突,前者往往能得到官方有利的判决,在争斗中占据上风。

    这就使得西商拿徽商无可奈何,但徽商同时也撵不走西商。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弘光元年,扬州城破。

    眼下,扬州名声显赫的西商有三原梁氏,泾阳张、郭,西安申家,潼关张氏。

    负责这些向这些西商大富豪借钱的是郑铎。

    负责向徽商大富豪借钱的是曹文耀。

    这是魏公公精心安排的。

第七百一十七章 咱是借钱,不是要钱!() 
派对的人去做对的事。

    西商因为年代久远,在扬州形成了一个近乎“托拉斯”存在的集团势力,这种势力,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恶势力,家丁打手数量之多,非一般大户人家可比。

    所以,想要又豪又霸的西商们老老实实的认领魏公公的欠条,就得有比他们还要恶的人出马。

    郑铎就是这个恶人。

    其实,人郑铎虽是朝鲜人,但怎么也算半个知识分子,在魏公公身边算是儒将了。公公把人当恶人派出去,显然不合适。

    可谁让郑铎的形象比曹文耀更符合恶人的气质呢。

    在辽东那会,郑铎打家劫舍的事可没少干。

    借钱这种事,跟打家劫舍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非说有区别,就等于一个是牛身上拔毛,一个是把羊毛薅光。

    徽商那边,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高,又儒又商的,喜欢动不动就打官司,特别爱跟人说道说道,所以派恶人上门肯定不合适,必须得派个好人。

    这倒不是说曹文耀是一个老好人,而是这位毕竟是正规中央禁军出身,单从出身来看,要比马匪出身的郑铎好上十倍。

    文也好,武也好,两拨人马派出去,现在就看能给公公借来多少款了。

    考虑到物价水平和人均财富,以及结合扬州资产阶级收入现状,公公这次是以人均借钱的。

    俗称,摊派。

    不管大富还是小富,一律五千两一家。

    拿钱给条,童叟无欺。

    和郑铎一起去下关的是一个标的公公亲卫,还有两标步兵,以及一标马队。

    跟曹文耀去徽商聚集区小东门的也是差不多的人手。

    这动静,这阵仗肯定惊动了扬州官吏,第一时间,扬州城的大小官员就知道魏太监派了上千鹰犬爪牙进了城,顿时上上下下乱作一团。

    ………。。

    徽商聚集居小东门属扬州新城,这里是一处新兴的市场,和地处运河边靠近盐运司的下关被扬州人称为大好佬住的地方。

    大好佬,是扬州人对有钱人的称呼。

    潘家就是大好佬。

    他家是徽州的,早在伪元时就做盐和粮食的买卖。听说祖上有段时间特别阔,把徽州一带的税都给包了。

    改朝换代后,潘家的生意肯定受到打击,毕竟能在蒙古人手下混得风生水起的,不可能不和蒙古鞑子有勾结。

    大明朝是驱逐鞑虏的,潘家这种汉奸必然会被打击。不过后来不知是走了哪位的门路,潘家虽然破了财,但却没此因一蹶不振,家破人亡。

    成祖靖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