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司礼监 >

第363章

司礼监-第363章

小说: 司礼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魏公公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命人将众青皮带来开会。

    众青皮被带到了一间明亮的屋中,屋外挂着“会议处”牌子。

    屋中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放着一张椅子,不用说,肯定是魏公公的虎座。长桌前则放着几十张小板凳,看样子是青皮们坐的。

    “都来了,坐,坐下说话。”

    魏公公一进来,就热情的示意众青皮坐下,然后走到长桌后面,一屁股坐在椅上。

    “秘书”赵新全也拿着本子和笔走了进来,坐在魏公公左手处,距离魏公公大概三尺的样子。

    “特区初创,百事待兴,条件差些,大伙就先委屈一下,等客商云集,特区条件好了,咱这会议处就是这般了。”

    魏公公抬手朝众青皮拱了拱拳,众青皮见了一个个紧张的赶紧站起来给魏公公回礼。

    “坐,都坐下说。”

    待众青皮再次落座后,魏公公和蔼可亲的看着他们,说道:“在座的都是这松江地面上吃的开也能干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咱才特意请你们过来帮咱。咱这人不爱说废话,下面说的这些,你们都要听好了,咱等会问的可多了。”

    众青皮个个点头称是,一个个心里则是暗骂你个魏太监可是说了一个时辰的废话了。

    “那,就长话短说了吧,你们都认识哪些地方的商人,这些商人平日又是怎么销的货,卖给谁,那些收货的又是如何从海上出的货……咱现在希望你们把这些商人请到咱的特区来,咱给他们提供房子,提供买卖场地,不收他们的税……”

    魏公公大致将这特区的好处说了遍,这些其实青皮们都知道,因为之前郑铎把他们找来后就告知过对方。不过这些人不肯答应,这才叫关到牢中去,之后就是刚才发生的事了。

    众青皮都在思考,相互间对魏太监说的这些其实都考虑过,一个个心中有数,但是这事操作起来却不好办。

    因而几人都在互相看着,谁也不知道当如何和这魏太监说。

    “怎么,一个个不说话的?”魏公公有些不快,“你们可是自愿要全心全意替皇爷办差的,咱可没逼你们。”

    “公公,我等不是这个意思。”说话的是赵宝乐。

    魏公公微哼一声:“那为何不说话?”

    “这…”

    赵宝乐紧张之下,本能的站了起来,看了看下面的同伴,再看明显有不快之色的魏太监,犹豫再三终是咬牙说道:“回公公话,若要小的们现在去找那些商人过来特区,不瞒公公,怕是一个都不肯来。”

    “怎么就不肯来?咱家什么都给他们弄好了,又不收他们的税,他们为何不肯来。而且,你们都不曾去试过,怎知人家不肯来?”

    魏公公现在不是问人家来不来,而是要这些青皮去做。先把事情做起来才行,至少要让这南直的商人都知道这海事特区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处。

    “小的斗胆问公公,若公公是那些商人,愿意来此地么?”赵宝乐说这话时,可是硬着头皮的。

    “嗯?”

    魏公公怔了下,陷入沉思。

    他听明白了赵宝乐的意思,这海事特区眼下他魏公公弄得再好,商人们也不会来。因为,没人信得过他,也没人会放着原先好好的路子不做,跑他这来。想要这些人肯来,至少要把整个南直官场给打通,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压制,通过官府的强力手段逼迫商人们到特区来做生意。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南直官场可是视他魏公公如虎狼存在的。而且这样做也不合魏公公创立特区的本意——自由买卖。

    赵宝乐迟疑一下,道:“其实想要那些客商都到公公这来做买卖,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这法子太过凶险。”

    “说!”

    魏公公目光一动。

    赵宝乐边上的青皮有两人似乎知道他要说什么,均是眉头紧皱,但不敢吱声。赵宝乐心里也慌,可见魏太监正盯着自己,也只得把这法子说了出来。

    “封江禁海。”

    

第七百一十三章 攘外必先安内() 
浩浩长江,一泻千里,东流而去,至通州狼山以上三百里,无险关,是谓长江第一关。

    嘉靖三十三年,廷议以狼山为重镇,非用总兵重臣不可,乃下诏通泰参将邓城总其帅,为狼山总兵官。

    嘉靖三十八年,邓城新受朝命,上疏议置舟师,倭寇百船齐至,突袭狼山。邓城舟师不满四十艘,“沉楼船无数,贼焚舟登岸,复陆战,尽杀于白蒲、如皋间,人咸称东南奇功”。

    六十年过去,狼山炮台再无见倭寇足迹,岁月沧桑,当年总帅重兵云集场面也再不复见。

    万历二十六年,去狼山总兵,仍以通泰参将管,驻兵千余。

    现任通泰参将姓曾,名国华,世袭海州卫百户,其驻官所在乃通州如皋,向来不大问狼山炮台之事。

    这日,却快马匆匆赶至狼山,皆因炮台传讯,江南的吴淞水营突然打出什么皇家海军的旗号,尔后出动舰船百艘沿江上行,沿途但见商船便行扣押,便是那江中打鱼的渔船也叫他们赶回。

    狼山炮台方面见此情形,自是困惑,遂派员乘舟过江询问,却被告知吴淞水营现为海军,奉提督海事太监魏公公令,自即日起封江禁海,不使片板下水。

    紧接着那所谓海军又行文狼山炮台,要炮台上下配合海军封江,称封江有功,提督太监必向朝廷请功。

    炮台方面收到行文,代管千总不敢擅专,遂快马通传参将。

    曾国华虽于江北,但早在数日前就收到苏州方面通传,命整顿所部,监视江南吴淞水营。这道公文叫曾国华也是大为纳闷,不知巡抚衙门叫他监视吴淞水营做什么。

    曾自知狼山炮台已失修多年,原有少数舟师也尽叫遣散,根本没有能力监视吴淞水营,因而对巡抚衙门命令有所生疑,遂特意派人过江打探,待情况探明之后再做部署。

    不想消息未回,那吴淞水营反倒直接欺上他门了。

    自有狼山镇以来,炮台便和吴淞水营井水不犯河水,那吴淞水营管营的不过游击,曾国华却是参将副总兵衔,哪怕兵马不及对方,亦无舰船,但官职摆在这,一个游击也敢叫参将俯首听命,如何能忍。。。

    更况那劳什子提督海事太监,曾国华是闻所未闻。怒火交织之下,快马便从如皋赶来,想看看那对面的吴淞水营搞什么鬼。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魏公公如此对部下解释封江禁海的意义所在。

    正如那青皮赵宝乐所言,与其去求人,不如人求己。

    据赵宝乐等交待,眼下海盗(海商)集中于闽浙沿海,江南之地其实并无直接从事海贸的豪绅。但江南之地却在海贸当中至关重要,可谓是最关键的一环。

    这一环便是货物生产地和流通环节。

    众所周知,江南所产丝绸、茶叶及铁器和江西所产的瓷器是洋外番商最爱之物,但江南之地为南直重地,大明朝最为繁荣之地,早在国初就严格执行禁海,是以,江南虽经历倭乱,但两百多年下来,倒是不曾出现海商(盗)集团,也不曾有百姓因为没有活路而出海事(寇)。

    反倒是那闽浙及广东沿海百姓,因土地贫瘠,生活无路,穷则心大,为求活路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这些亡命徒从最初的海上民间私人贸易逐步发展下来,时而商,时而盗,成为一股股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时至今日,这股势力也不再是一开始的亡命海徒,而是形成以闽浙沿海士绅为主的庞大集团。

    他们暗中操控着大明海贸,牵线着海上的大小盗寇,获取巨大利益,并在朝中寻找能为他们利益代言的官员,最终,产生了浙党。

    前首辅沈一贯便是浙党领袖,而现任首辅叶向高在报给皇帝陛下御准会推的阁臣人选中,也赫然有浙党出身的方从哲。

    这个消息是北京的办事处传递过来的,按魏公公的要求,凡京中大小事务,登于邸报的要传送江南,没有登上邸报的也要传送江南。

    除此以外,办事处方面更要收买大小衙门的书办,以按条付费的方式从这些衙门中的“小人物”手中获得各地呈递上京的第一手消息。

    重中之重是辽东,魏公公特别强调,有关辽东方面的消息,不论是官员的题本还是奏疏,亦或驿站的小道消息,来往关外的客商“八卦”,都要事无巨细加以整理,定期呈送。

    为此,陈默以魏公公名义招募了不少京中闲人,叫他们专门从事此类工作。锦衣卫方面,因田尔耕的存在,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消息也能为魏公公所知。

    如此加上专门呈递消息的讯兵,魏公公的情报机构算是初具规模,只是,还不够细致,且消息来源受限。

    充其量,算“二道贩子”。

    魏公公也是一时腾不开手整理自己的情报网,且这方面人才甚少,眼下叫陈默在那帮衬着,也算是给留守在京人员的一个锻炼机会。待海事做出成绩来,魏公公必然会着手情报系统的组建。

    如果现在有赌入阁人员的赌盘,魏公公肯定重金砸在方从哲身上。这位大佬和叶向高一样,才是真正决定晚明命运的大人物。

    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及执行者。后者还是移宫、红丸二桩大案的关键人。

    内心里,魏公公并不希望方从哲入阁,这位浙党中人入阁对于他魏公公的海事肯定会有麻烦,但他阻止不了这件事。

    因而,他现在就必须得快,快在这位新阁臣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时,皇家海军已经雷霆出击,将大明朝的海真正的禁了。

    发财不是请客吃饭,东林党或许还能和魏公公有所缓和,浙党和魏公公恐怕就是你死我亡了。

    浙党的势力范围就是浙江、福建及广东三省,而这三省才是海贸的主要基地。

    魏公公想要垄断海上巨利,想要做东亚的海霸王,清洗南方三省势在必行。

    所以,他将皇家海军机动支队的第一个打击对象就定在了南方三省豪绅。

    这是第一阶级,也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第七百一十四章 有功无过() 
要安内,就会死人。

    魏公公深知那些海上大寇(商)的厉害。

    纵观历史,明朝海上武装走私集团鼎盛时,甚至可决明朝国运。

    如嘉靖年间,海上最大的武装走私集团头目王直,是海上众多走私集团的公认首领,“三十六岛之夷,皆听指挥”,拥众数十万,先称“靖海王”,后称“徽王”,甚至“南面称孤”。

    而和“倭乱”相比,三十多年后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巨寇则是真正决国运了,隆武朝的覆灭便是郑芝龙的“功绩”。

    但让人感慨的是,还是以郑家为首的海上势力,在大明朝灭亡之后仍在海上孤岛继续传承着汉家的衣冠。

    在那座岛上,明朝的旗帜仍就高高飘扬,史称“明郑”。

    南宋灭亡最后,是南宋水军在崖山的最后一战。

    南明灭亡的最后,是郑家水军在澎湖的最后一战。

    魏公公这人有故土情结,肯定不想远离家乡跑到座岛上建个“明魏”,所以他要将这海上的巨利汇集一处,以支撑即将倾倒的江山社稷。

    因此,“内战”不可避免。

    不过这个第一阶级也要分三步走,不是火急火了就带兵去扫荡南方三省沿海的,然后当众宣示他魏公公从此就是东南沿海扛把子。

    第一步,便是封江清海。

    表面上封江清海并重,实则重点只在封江。

    海贸以南方三省豪绅为主,但海贸的主要货物来源却大半集中在了江南。换言之,江南商人决定了海贸的规模。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从事海上贸易,但却是海贸的奠基。

    长江水运,就是江南商人和闽浙海商的生命线。

    掐断了长江水运,至少可以让五成的货物出不得海。

    没有货物,闽浙的海商们又如何和番人贸易呢。

    如果不走长江水运,走陆路,则凭空就要增加一倍甚至数倍的运输成本,这对于逐利的商人而言,肯定是极不划算的。

    货物出不去,最后,这些商人只能求助于能够帮他们把货弄出去的海事特区。

    赵宝乐说封江清海是很凶险的事,事实上这就是件无比凶险的事。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这一招,得罪的可不单单是应天巡抚和江南的府县官员,可以说是得罪了江南所有的士绅大户。

    可以预见,接下来这几个月,他魏公公就是坐在冒烟的火山上。

    为了让封江清海在短期内就出成果,魏公公不但使吴淞水营封锁长江,更广派公贴至沿江地方各府县,公贴中称“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携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者,视为潜通海贼,同谋结聚。一经抓获,正犯比照大明律处斩,枭首示众,全家则发边卫充军。”

    又有发往南京守备衙门和南京兵部行文则称,今提督海事衙门封江清海,乃为发现有奸商打造海船,卖与夷人图利,更有甚者走泄军情,若再不法办重责,则我大明便无海防。

    “敢有私下与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责令一月之内上交海事衙门。盖国内诸货,亦禁出海。”

    为了以示封江清海决心,魏公公更于八月十九日在吴淞焚毁海货若干,以示决心。

    这事放在后世,就是典型的闭关锁国。

    魏公公活成了他自个最痛恨的人,好在他没有跟着来个迁海令,要不然,真跟满清一样了。

    但没办法,不这么做,没人上他的贼船啊。

    机动支队已经奉命“巡游”长江了,这巡游的目的在于威摄,在于告诉那些和海商有生意来往的江南商人们,长江这一块你们不能再走,要不然轻者扣船抓人,重则就是抄你全家了。

    要封江,不能光靠江南,江北那边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