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司礼监 >

第219章

司礼监-第219章

小说: 司礼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浙、昆、宣、齐五党虽经舒尔哈齐案合起心来搞掉了李成梁,但依旧是一盘散沙,缺少一个如李三才、顾宪成那般的智囊主心骨,始终无法真正团结起来对付东林党,如果良臣不提前介入,五党最终还是会和原本历史一般被东林各个击破,最后走投无路把二叔当成救命稻草给拱到前台,由此有了天启年间轰轰烈烈的党争大案。

    故而良臣必须提前介入,提前将五党凝聚到一起,而即将发生的倒李风波就是最好的契机。如果能将倒李大功拿到自己名下,他小魏公公便能在五党之中树立起倒东林急先锋的形象,如此一来,政治上他便有了一帮潜在的盟友。

    对于将来有莫大好处,操作的好,移宫案时就能把东林党直接踢出朝堂,那样的话,明朝至少不会因为内部党争导致辽事不断失败,给予建州崛起的机会。

    这也是两手准备,一手萨尔浒、一手东林党。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哪怕其中一手失败,只要另一手成功,都能将黑脸老汉扼死在白山黑水间。

    出海发财,则是同时对这两个目标产生间接影响。

    没有钱,良臣再多的计划都是纸上画圈。

    张媚儿可不知自己无意中卷入了他想都不敢想的大政之中,现在,他就想把面前这个小公公拿下。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让人心痒痒。

    “你这人啊,一点都不知疼人,奴家要不伺候好你,回头能有奴家的好?刘公公可是你们御马监的提督公公,我院子的东家都得罪不起呢,况我?”张媚儿说的是实话,收钱办事,办不成,绝没他的好。

    说完,又朝外面噘了撅嘴:“外面可是有人呢,弟弟真要赶我走,不是要我命么。”

    良臣头疼万分,思来想去,弱弱的问了声:“要不?”却没说下去。

    “什么?”张媚儿不解。

    良臣讪笑一声,咬牙将自己的想法说了。

    张媚儿听完,眼睁得大大的:“你喜欢这种玩法?”

    “这不也是没办法嘛。”良臣是喜欢这种玩法,但对象肯定不是你兔儿哥。

    张媚儿犹豫了下,道:“好吧,奴家试试,可要出了事,可不关奴家的事。”

    “姐姐放心好了,出了事弟弟一人担着,绝不连累姐姐。”良臣喜道。

    “看在那颗珠子的份上,就帮你这一回了。不过你若真不喜欢奴家,奴家倒是有些好姐妹,回头你去奴家那里,奴家保你快活。”说到这,张媚儿白了良臣一眼,“放心,是货真价实的女人。”

    “改日再说,改日再说。”

    良臣咧嘴笑了笑,然后走到窗户下,挥起了拳头。

    瞬间,惨叫声传到了外面。

    外面侯着的小太监正打盹呢,听到动静吓了一跳,揉揉双眼,发现声音是从小魏公公的屋中传来,顿时困惑。细听一会,小太监的嘴角翘了起来:原来小魏公公喜欢玩这个。

    懒得理会,又操着双手坐了下去,不想屋内的动静却是越来越大,隐约还听见那兔儿哥在求饶。

    小太监有些坐不住了,小魏公公太能折腾了,别闹出人命来。

    想了想,还是去跟王公公说一声吧,当下连忙奔王公公的屋子跑去。

    王公公这会正抱着肌肉帅哥谈人生呢,听了小太监说的,也很是惊讶:“那小子好这口?”

    小太监摇头道:“奴婢不知道啊,就听着里面快打死人了。”

    “这样啊,”王永寿拍了拍肌肉帅哥的胸脯,轻笑一声,“你在这里等咱家,咱家去去就来。”

    “公公可要早点回来。”肌肉帅哥声音闷沉。

    “晓得了。”

    王永寿哈哈一笑,下床披上衣服叫那小太监前头带路。他不能不去,因为那张媚儿可是他好不容易从京里请来的,要真出了事,回头没法跟人家东家交待。

    到了小魏屋子外面,王永寿就听见里面传来张媚儿的哭声,隔着窗户纸,隐约看到小魏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正在抽打张媚儿。

    这小子够狠的啊!

    王永寿吸了口冷气,准备进去把张媚儿救出来,走了几步却迟疑了一下,然后思索一番掉头走了。

    “王公公?”小太监一脸不解。

    王永寿摆了摆手,示意小太监不要跟着,他直接去了刘吉祥的屋子。

    “督公,那小子口挺重…”王永寿没有进屋,就在外面将事情说了。

    说完之后,屋内却没有反应。过了一会,方传来刘吉祥的笑声:“人家好这口,咱们多管什么闲事。”

    “督公,万一出了事…”王永寿颇是踌躇,不知当不当说。

    “行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不要来烦咱家。”屋内刘吉祥显是正忙活着,很是有些不耐烦。

    王永寿不敢再打扰,又来到良臣屋外,里面张媚儿正哭着喊着,迟疑着是不是进去把人弄出来,门却开了,然后就见张媚儿抱着头奔了出来。

    “王公公救我!”

    张媚儿身上的衣服很是零乱,脸色慌张,半边脸都淤青了,不住哆嗦,显是极怕。

    王永寿忙叫小太监扶张媚儿下去,转身时,却见魏良臣气呼呼的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根马鞭,看到张媚儿被人扶走,很是不快,刚要叫骂,发现王永寿后,立时有些尴尬的站在那里。手里的马鞭也以最快的动作藏到了身后。

    “王公公来了啊?”良臣干笑两声,颇是难为情的样子。

    王永寿轻咳两声,意味深长道:“原来小魏好这道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王公公误会了,我只是…”良臣想要解释。

    王永寿却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说什么,他懂。

    良臣心想你懂个蛋蛋,嘴里却有些不舍的问道:“媚儿跑哪去了?”言毕,却一拍脑袋,骂自己糊涂,一脸赔笑的看着王永寿:“公公这么晚过来,是有事?”

    “有事,当然有事。”王永寿笑了起来,“小魏啊,你新任海事太监,肯定缺钱缺人,你白天说的那些,督公很是欣赏,所以有意扶持你一把,你看是不是…”

    话还说完呢,就见小魏藏在身后的马鞭落地,然后无比殷勤的上前抓住他王公公的手,热情道:“外面冷,公公有话屋里说,屋里说。”

    。。。。。。。。

    五一节,我给自己放假,因为我是劳动人民。

第四百三十六章 公公救国,不是笑话() 
    “我家督公这人,最是喜欢提携后进,你这海事太监新任,虽有张诚公公扶持于你,但张公公于海事并不熟悉,宫里那帮人又受外廷蛊惑,总认为出海不好,所以这趟差事虽是皇爷交办下来,又有张公公支持于你,可若没个懂行的人帮你小魏一把,替你小魏出出主意,顺便压一压宫中那些小人,把路子给你铺顺了,小魏你啊真想把事做起来,恕咱家直言,难噢。”

    一落座,王永寿就点了题,定了性。

    “王公公说的是,此事也是我最担心的。”

    良臣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很感激王永寿,尤其对方一脸为他着想的样子让他颇是感动。他必须以行动表示一下自己对王永寿特别的心情,于是恭敬万分的替对方斟了茶。

    “王公公,请喝茶!”

    “你也坐,别站着啊。”

    王永寿笑着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他酒也是多了,确需解解酒,醒醒神。

    “小小年纪就对海事如此精通,这年头可不多见。不止我家督公赏识你,就是咱家对你小魏也很看中呢。后生可畏啊。”

    放下茶杯,王永寿看良臣越看越顺眼,笑着道:“实话说于你小魏听,也是你小魏是宫里头的人,是自家人,若是外面的,就是说的天花乱坠,我家督公理都不会理的。”

    这句话的意思,良臣是明白的。

    本质上,还是内外有别。

    虽然外朝不可能不和内廷打交道,私下大珰和朝臣联络的比比皆是,无论是朝争还是边事,内外廷可能会就某一事产生分歧,但最终还是会相互妥协合作。然而在海贸这件事上,外廷永远不可能和内廷达成一致。

    因为,海事是内廷曾经最辉煌的过去。

    永乐年间内廷通过下西洋权势一度滔天,很大程度上甚至左右了朝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朝充当的只是配合内廷的角色,这对外朝而言,肯定是极其不甘心,也是极其耻辱的一件事。可以说,那段岁月是如今的士大夫们最不愿正视,也最想抹杀的存在。

    毕竟,阉人,自古至今都是被歧视的存在,是士大夫们最为痛恨的群体。皇亲国戚这等士大夫们鄙视的对象,都要比阉人强的多。

    可阉人们偏偏做了事,做了大事,以郑和为首的太监们下西洋,可不是外朝后来说的劳师动众,浪费国力民力,而是实实在在的为大明朝取得了财富、外交等一系列的丰收成果。

    这就更不能忍了。

    好比一个自认英俊雄壮的男人,眼睁睁的看着他梦寐以求的姑娘被一个长得跟武大郎一样、还不举的男人娶走,婚后还出奇的夫妻恩爱。

    你说,这男人受得了么?

    他甘心连那种人都比不上么?

    人走茶凉,永乐之后,一切自然而然的就被颠覆。

    手里有笔杆子,还握着修史权力的士大夫们,真正是一笔定春秋,一笔改春秋了。

    他们可以容忍权阉出现,可以容忍朝堂一时被大太监们掌握,但绝不允许永乐年间的情况再次出现。

    在他们看来,权阉再狠,做事的终归是外朝,内廷也永远无法取代外朝成为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所以,他们可以接受自己谄媚权阉。

    有明一代的名臣,尤其是内阁首辅们,无一不和内廷关系紧密。但没有一个首辅愿意在他的任上开放海禁,让内廷再次下西洋的。

    这件事在他们眼里,是动摇朝廷根本的事。

    良臣相信王永寿没有骗他,刘吉祥的确不可能找外人来做海贸,一来他做不了,二来外人也不足信。

    他能信的只能是宫里头的——和他一样的太监。

    这听着是一个笑话,实际却是事实。

    海贸于当下明朝,实际就是等若改革的大事。

    明朝走到今天,商业已经极度繁荣,但阶级固化也极其严重。平民也好,贫民也好,不管哪种出身,只要走了科举道路入了仕途,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士绅阶级中的一员,屁股再也不可能坐回自己的本来出身。

    读书,为的只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而矣。

    太监们却不同,他们无法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本能的就对士大夫产生敌视,手握权力时,便会改革,以求突破现有的局面,使得宦官能够和士大夫们一样,成为帝国堂堂正正的一员!

    公公们因为出身原因,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削弱士绅权力,将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向平民一边进行倾斜。

    最早进行改革的就是刘瑾,他的改革十分庞大,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政策编成了一本书,名唤《见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的有30款,兵部的有18款,工部的有13款,内容都是针对天下的弊端。

    不但如此,刘瑾还恢复了洪武时代那种严厉治贪的刑法,不过与洪武时代不同的是对于贪腐的官员不再是以体刑的方式来处罚,而是代之以经济手段来处罚。

    针对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多的情况,刘瑾限制南方人的录取比例,增加中西部举子的录取比例;刘瑾还命令寡妇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将强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帝国的官员开始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联系。

    刘瑾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将隐瞒的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他还从内廷和户部、兵部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的资金。

    总之,刘谨的变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符合明朝实际国情的,其中很多政策后来都被张居正用过。

    可惜,就因为刘谨是阉人,所以,他的变法在各种史料中就成了笑话。

    二叔魏忠贤掌权后,同样也进行变革,内容和刘谨的有几成相似,同样都是不利于士绅集团的,朝给农民减负方向努力的。

    变革很有成效,国库充足,边事稳定。

    可惜,天启一死,二叔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和刘谨一样,二叔做的种种改革,都被士大夫们编成各种笑话段子加以嘲讽。

    太监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求改革,从上到下的官僚却都反对,听着真是个笑话,然而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究其根本原因,阶级利益而矣。

    海贸这一块,实际上在隆庆年间已经开放,不过放开的是民间,而非官方。大明朝在福州月港倒是有个督饷官,可惜只是一个小港口,但就是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数十万两!

    主持开关的不是文官集团,也不是内廷的太监,而是隆庆皇帝本身。

    隆庆,是一个被忽视的皇帝。

    在良臣看来,隆庆是一位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皇帝。表现在其登基之初,就定下开关为主要治国方略,使得明朝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贸易最频繁的国家。

    在做开关这个决定时,隆庆的魄力真的举世无双,他面临的不但是文官集团的反对,更是祖制的压力。

    很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无法阻止皇帝开关之后,文官集团变着法子削弱此事的影响力,将其限定在民间,并且通过种种繁琐的程序限制海贸规模,最终在隆庆死后,海贸影响迅速下降,成果也被沿海的士绅集团窃取。

    据良臣所知,现在南方的沿海地区活跃的海商们,其实就是沿海的士绅集团代言人。他们在未开关之前走私谋利,开关之后窃取国策成果,一个个富的流油。然而,明知海贸有大利,这帮人却坚定的阻挠朝廷开放全部海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