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雄 >

第415章

北雄-第415章

小说: 北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硕阏飧鲎鲂殖さ木筒患保俊

    她的本事也不差,顺水推舟便说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此事上,李破比她想的开,可作为兄长,确实也不希望自己的妹子总是孤单一人,去做些不着调的事情,终日戳猫逗狗的,一旦把名声弄坏了,那可不得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后来,女人精灵古怪些无妨,就算有了凶悍的名声也不算什么,这年头啊,女人的名声一旦坏了,嫁出去就很困难,即便嫁了人,过的也定然不好。

    更何况,李春的年纪也是个问题,已经是二十出头的老姑娘了,若非他这个汉王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谁还愿意上门来提亲?

    想到这些,李破终于收敛起了心情,心里多少还有些庆幸,到底没让自家妹子从了军,不然现下更难说是怎么一个情形呢。

    “唉,这些年东奔西走,确实对她疏于照看,这样吧,把合适的人都列出来给我瞧瞧,过后我跟她去说。”

    李碧心中大喜,可还是斜了丈夫一眼,还叹气呢,早干什么去了?以前每次谈起此事的时候,都是吱吱呜呜,顾左右而言他……

    弄的这事都快成她的心病了,也不是她多想,而是小姑长的亭亭玉立,一身的强健,正是自家夫君喜欢的那种……而且,许多年下来,小姑对她兄长的敬慕那是一览无余,再加上,他们兄妹的来历……

    这要是闹出什么丑事来,可怎么好?

    嗯,长安门阀出来的女人,想这些事情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解决办法在她心目中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

    其实即便丑事发生在眼前,她也会死死将事情埋在汉王府的后宅之中,一旦有消息传出去,那时不会有人哭天抹泪,只会有滚滚人头落地。

    这就是李碧嫁给李破多年来,一直存在心里的一块心病,从无表露,却一直在挑动着她的神经。

    现在得了丈夫这一句,李碧的欢喜那是没人能够形容的了的,赶紧便敲定边角。

    “如此最好,晋地俊才皆在夫君治下,挑出些人来,总归有人能让春儿……还有夫君满意。”

    李破心中稍有不舍,当然也无关其他,只是像别人一样,感觉家中养了女儿多年,一朝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心里能舒坦才叫见鬼。

    只是他还是点了点头,他多聪明个人,妻子在想什么他不会不清楚,每及于此,心中难免讪讪,多少有些被冤枉的感觉。

    他李破就算不是顶天立地,也还是知道是非曲直的汉子,别说他对美色没有太多的感觉,就算有,也绝对不会好到妹子头上,你个婆娘把俺当成什么人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夫妻两个一边斗着小心眼,一边就把事情定了下来,这次不同以往,李破只要点了头,离着李春出嫁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当然,汉王府嫁女,肯定不会这么简简单单,李破想了想,先就道:“小春还没有封号,你找人商量一下,起个好的,然后再说其他。”

    李碧点头,“此为正理,春儿和皇后娘娘相交甚笃,不若就请皇后赐封,夫君看如此可好?”

    李破晃着脑袋就笑了,“不用太看重这个,县主,郡主,公主……且待来日,如今都只不过是权宜之事罢了,哼,也不知谁家有幸,能娶到我李破的妹子。”

    就像李破喜欢瞧着妻子发火时的模样一样,李碧也就喜欢看丈夫心雄气壮的样子,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原来夫君雄心依旧,妾身这可就放心了呢。”

第693章议事() 
    “今天召你们来,只说三件事。”

    汉王府正堂,晋阳文武济济一堂,上次人到的这么齐的时候,还是年初李破称王之际,只是此时能来到李破面前的人比当时多了一些。

    其中以中书侍郎岑文本,刑部侍郎杨恭仁为主,他们都算是新来之人,之外像汉王府司马张亮等就在新晋之属。

    从李破的位置一眼望过去,人头满满,这还没有算上卫府将军们,说明自李破称王之后,晋阳的官僚体系有了一次显著的膨胀。

    李破的声音清晰的传入众人的耳朵,众人听的聚精会神,不敢漏下一个字,因为也许这是汉王自称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训话。

    大家心里其实都有这个准备,即便被当庭斥责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原因嘛,很简单,晋阳现在确实有些乱,各部职属还不很清晰,难免有着错漏之处。

    再者汉王回到晋阳,便不见臣下,即便外间传言很多,最离谱的就是说汉王得了王氏女儿,耽于美色,不理政事云云……

    能走到这里的都是聪明人,听听那些乱七八糟的传言也就罢了,没人会傻的相信刚在南边儿挥军渡过黄河,攻入河南的汉王殿下会一脑袋扎进温柔乡里,你以为王氏女儿真是那种祸国殃民的世间绝色不成?

    甚至有那想的多的还要嗤之以鼻,哼,晋阳旧宫里面可有位天下第一美人在呢,汉王要是好色之人,怕是早就忍不住住进晋阳宫城里面去了吧?

    有些传言说的确实很是不堪,至于是什么人传出去的,自有专人查探,这里大部分人其实都当做谣言听听而已。

    实际上呢,所有人都晓得,晋阳并非是一座密不透风的城池,突厥,李唐,梁郑夏等,在晋阳安插探子,都属正常,因为这里和洛阳,长安比较相像,都是四境通达,族群众多的大城……

    所以说,在这样一座城池之中,会听见多少闲话,都在常理之中,人多嘴杂嘛,而有些人也在想,汉王殿下什么都好,就是对治下之人过于宽纵了些,不然在晋地腹心之处,如何会有这样的传言出现?

    当然了,真正的明白人就不会这么想事情,作为受益者,在这样一个大略上,他们绝不会跟汉王殿下唱反调,要知道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做的多了,自己也会受伤的。

    总之,归于晋阳多日的汉王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还召集众人至此,那一定是有大事即将发生,这个时候谁要是轻忽懈怠,那将是对自己和家族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此时值得一提的是,能进入汉王府厅堂的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层次。

    中书以陈孝意,岑文本为首,六部则以温彦博,苏亶,杨恭仁等为尊,再就是汉王府的幕府,这些人以汉王府长史薛万均,司马张亮,记室杨续等为首。

    之外像太原郡守王禄等,都可以划归于正经的外臣之列……

    底下安静的好像没有人一样,李破不紧不慢的声音也就好像被掺进了什么,变得越发肃穆庄严。

    “第一件事,今年秋收做的不错,我说过很多次了,粮草丰足,乃基业之本,我很高兴,你们都记得这句话,今年赖于众人之力,治下士民皆能安渡冬日,诸位功不可没,温尚书……”

    “下官在。”憋着一肚子话要说的温彦博被汉王殿下先声夺人,立即起身恭立,其实心里也在嘀咕,您招人过来,每次开头说的都是这个,没点新鲜的东西,还真……真让人有点无奈啊。

    李破道:“年末考功,吏部要以此为据……功著者报于我知,呵呵,自我起兵以来,治下还无受爵之人,那就看看谁能先拔头筹……”

    开场有点平淡,可这句话一出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先是愣了愣,接着便有些骚动。

    这可不是件小事,自隋末战乱以来,哪个将军,官员,贵族到了一定的层次,若身上没有爵位,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可见此时封爵之滥。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自晋末战乱以来,封爵已经成为常见的笼络人心的手段,几百年下来,世袭的,新晋的,不胜枚举。

    如此延伸到隋末,爵号简直五花八门,差不多已经成了贵族头顶最基本的一个光环,而战乱进行了十几年,爵位越发泛滥,光李渊南下长安的路上,就发下了无数的爵位,犒赏有功之人。

    因为没有别的办法,那会儿的李渊也赏不出别的什么来,也无法细细计较,做个长远打算,军情如火,用一个爵位就能解决的事情,何必用其他办法?

    这就是隋末战乱造成的后果之一,公爵满地走,侯爵多如狗,不但是李渊,像王世充,萧铣,窦建德处,也是如此。

    而特立独行惯了的李破,再次特立独行了一把,从起兵到现在,谁来了也别想从他嘴里掏出一个爵位出来。

    好吧,真计较起来,也非是李破多有远见,而是充满了无奈的辛酸,一个呢,还是那句老话,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一个总管发什么爵位?就算发下来,也得有那个分量不是?

    再一个就是官职和爵位不相称的问题,李破麾下本就没什么高官,把爵位挂在一个个小不点的身上,听上去十分滑稽不是吗?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李破的敌人不会因受封爵而降,诱惑力不足都是好点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你给人家个爵位,人家还以为你是在开玩笑。

    总之就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之前李破身上既然都光溜溜的,臣下们也就只能站在那里瑟瑟发抖。

    而现在情况终于有所不同,这同样也是称王之后的福利之一,李破总归是能以爵位什么的来犒赏臣下了,毕竟如今的汉王已经迈入天下诸侯之列,既不用在看什么人的脸色,也不用顾忌臣下们将到手的爵位看成是一出闹剧。

    而憋了这许多年,赏爵的便利之处体现的尤为明显,所谓物以稀为贵嘛……根本不用动什么脑筋,只要想想就能明白,此时要是谁头顶上有了汉王亲封的爵位,定要高出众人一头。

    听到李破说起这个,就算是何稠,陈孝意,杨恭仁等这样以前身有封爵的人,都是精神一振,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便飞到温彦博的身上,然后就又在户部侍郎苏亶这里转上了圈子,竟然没几个人去计较,以前的爵位怎么办的问题。

    当然了,这样的议题也并非李破临时起意,中书的建议早已在李破称王之初便摆放在了他的桌案之上,只是被李破暂时压了下来而已。

    这会提出来,李破自然有他自己的计较……

    温彦博瞬间便感觉压力大增,他是不怕得罪人,可要是得罪的人太多,他也受不了呢,而且他面对的是一个泛泛的题目,春耕秋收谁的作用最大?他娘的,见了鬼了,要不您来亲自算一算吧。

    “事关重大,为求公正,还需中书,六部一起商议,还请大王允准。”

    温彦博也不是好惹的,分摊责任的手段是信手拈来,都别坐着看热闹了,既然是众目睽睽,就请都来参一脚,免得过后一个个来说老温的不是。

    李破笑了笑,聪明人的心思就是这么好猜啊,大气的摆手,“年关将近,尽快议定,让大家过个好年。”

    温彦博躬身下去,暗地里撇了撇嘴巴,心道,就知道是这句话,说了好些年,您也不嫌烦,这年头,您给俺说说,谁还能过个像样的年关?

    就这一下子,得让多少人辗转难眠?过个什么好年?

    一脑门官司,外加一肚子牢骚的温尚书坐了下来,再没有给汉王殿下找茬的心思,只想着过后该怎么操弄,才能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了。

    略略几句话,先把座下最大的刺头治了治,李破继续道:“第二件事,苏侍郎提议铸币,此乃大事无疑,交中书议决,诸人有何真知灼见,尽管奏闻于中书,不必有所顾忌……”

    “要知道,此事涉及民生,不能有半点轻忽,由中书主理,户部,工部协从,限期三月,报上来给我瞧瞧。”

    这会儿陈孝意和苏亶等也不淡定了,两件都不是小事,掺和在一起是要累死人的,咱们分着来成不成?

    可这会儿,他们想像温彦博一样分摊一下责任也不可能了,唯有躬身领命的同时,暗戳戳的想着,过后要见一下大王,起码把期限弄的宽松些才好。

    而他们也清楚,听上去说的是两件事,其实已经是三件事了,年末考功,外加封爵之议,再就是铸币。

    这些事情都要在年前完成,想想就让人头大,因为其他的政务要办,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一处。

    而且,李破还有一件事未说,中书,六部,乃至于薛万均,王禄等人都隐隐有些恐惧了起来,

    记住网址:。

第694章律法()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说说,几年之前,我率军取晋阳,因有感自杨广登位以来,隋律混乱,民生多艰,多有人为取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残民以逞,持强凌弱,视律法如无物……”

    “再者,军中刑罚太苛,动辄杀人,无有一定之规,无论官民皆战战兢兢,不知所归,无有所守,如此种种,皆肇乱之源也,遂交礼部侍郎王泽等,修订隋律,至今才算略有所成,可近日听闻,诸人异议颇多。”

    “也好,采众家之所长,应官民之所急,正乃立法之本意,汉时有人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乎礼入乎刑,正声育民,或有轻重,增改,亦无过于此也……”

    咬文爵字的说了半天,李破额头也有点冒汗,看了看堂下众人,各个安静如鸡,不免有些得意。

    实际上,他说的就是礼法二字,前人阐述的已经很清楚了,礼在法先,法为礼之补也,这是儒法两家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规范,它无疑是当世最为先进的一套治律法体系,没有之一一说。

    后来人对这种道德和律法捆绑在一起的方式多有微词指摘,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用礼仪和道德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再用刑律来强制惩罚那些失礼之人,很完美不是吗?

    后来人手段多,所以追求的是精确,古人因陋就简,则想大而化之,各有各的道理,至于说孰优孰劣,嘿嘿,真的很难说呢。

    当然了,聪明如李破是一定不会在这个上面较真的,因为他只略略看了看隋律,十二篇,共五百多条,和后来的律法条文根本没法比,可加上附属条文,也是厚厚一摞,看的李破晕头转向,直泛恶心。

    从此李破就再没了什么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