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雄 >

第342章

北雄-第342章

小说: 北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彻底失去了渡河机会的苦果之外,还要不停应对来自长安的一连串儿坏消息。

    最为可怕的是,关中竟然又有了乱象,京兆武功人孙朗纠集同乡友好攻入县城,杀县令谢文行等人,开仓放粮,不多时便聚有数万众。

    这场乱事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

    随之华阴人刘海又反了,他失败的更快,连县城都没进去,就被近在咫尺的潼关守军击破。

    这是典型的农民起义,口吃的铤而走险,没有政治上的诉求和目的。

    武功和华阴两县,一东一西,都在京兆边缘,几乎毫无干连的两个地方,却先后有人作乱。

    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因为京兆可不是别的什么地方,那是关西腹地的中心所在,离着长安城咫尺之遥。

    自从几年前李秀宁,李神通等人聚兵十数万攻打长安以来,京兆再无什么匪患,如今却乱事重现……

    李世民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几年战事太多,接连征发关西府兵,民夫,粮价居高不下,就算税赋比之大业末年轻了不少,却还是让百姓不堪重负,想要揭竿而起,谋一条生路了。

    乱事平息的很快,有些将领们还在洋洋得意的报上军功,那杀的都是些什么人?老弱妇孺居多,壮年男子都没几个,李世民只想象了一下,便已不寒而栗。

第576章困境() 
隋末战乱至今,中原帝国烽烟四起,没有什么地方能够幸免于难,战乱规模之大,波及地域之广,人口亡逸之多,内忧外患之烈,在中原冷兵器战乱历史上,皆是首屈一指。

    只是到了这一年,也就是李唐武德三年,诸侯的势力范围渐渐清晰了起来,相互攻伐的烈度也随之降低。

    这几乎是不以众人意志为转移的一件事,从大业年间开始,十几年的动荡,已让中原元气大伤。

    王世充已经堪堪吃光了洛阳粮米,窦建德所处的河北山东一片萧条,蜀中南蛮屡屡起事,加上萧铣和李唐的诸般战事,让这个天府之国在血与火当中迅速破败下来。

    两淮情形稍稍好上一些,可萧铣所占据的荆襄之地在朱粲肆虐过后,也是满目疮痍。

    江南的门阀世族受创严重,在林士弘和萧铣之间几乎别无选择,纷纷投靠萧铣,以农民起义起家的林士弘已有不敌之像,可战事绵延,富庶的江南诸郡如今也早已是昨日黄花了。

    西北凉州的李轨没怎么动弹,其实他正在面对吐谷浑诸部以及不断叛乱的党项诸部的夹攻。

    李轨这边儿不得不多提一下,吐谷浑诸部这个高地族群在西魏年间达到鼎盛,屡屡寇略西北诸郡。

    于是,西魏,北周,大隋年间,吐谷浑诸部是各朝西北最为主要的一个敌人。

    当中原一统,大隋终于腾出了手脚,在北御突厥的同时,狠狠的给吐谷浑来了几下,严重的削弱了吐谷浑诸部的实力。

    到了大业年间,杨广加意经营西域,吐谷浑这个钉子就显得尤为碍眼,所以在大业初,杨广派兵彻底将吐谷浑诸部赶回了高地之上,顺便将很多党项部族变成了大隋的奴隶。

    而大业末年将西北闹的天翻地覆的白瑜娑反军,开始起事的时候就是党项奴作乱,后来很多人都称之为奴贼或是白奴儿。

    此时西北的情形很复杂,整个脱离了大隋统治的党项部族一部分投到了李轨麾下,一部分呢开始以劫掠为生,让李轨不得不屡屡派兵平乱。

    而高地的吐谷浑也来凑热闹,彻底拖住了李轨扩张的步伐,没能及时在薛举父子败亡时捡到便宜。

    可这会儿在高地之上,另外一个强大的部族终于出现了,他们就是高地南方的吐蕃人,在经历了漫长的部落仇杀之后,吐蕃人终于统一在了一面旗帜之下,势力从高地南方急速扩张了起来。

    本来吐谷浑诸部是他们几乎无法战胜的一个强大的敌人,可在吐谷浑诸部已经奄奄一息的今天,吐蕃人欣喜的骑着高地矮马,一步步的将吐谷浑诸部给肢解开来。

    于是,战败的吐谷浑部族一部分成为了吐蕃人的奴隶,一部分则被赶出了他们世代放牧的家园,重新来到了中原帝国的西北,和李轨纠缠在了一起。

    吐蕃人抓住了机会,走向强盛,他们唯一面临的问题好像就是扩张的太快,让他们有点不适,他们不但要消化胜利的成果,也还要防范投降的吐谷浑部族的反噬。

    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才会重新将目光望向远方……

    也就是说,如今西北活的最安逸的恐怕就是梁师都了,因为他还有余力去进攻灵州。

    只是地广人稀的西北,在白瑜娑反军分裂,再到薛举父子败亡,还能剩下多少资本,供人挥霍?

    其实,到了李唐武德三年,元气并未损伤太多的地方只剩下了关西腹地这一处了,因为李秀宁和李神通等人快速的扑灭了关西腹地的战乱,并助李渊攻下了长安城。

    作为天子脚下的京兆诸县,已经整整平静了近三个年头儿,可现在,却又有人行那开仓放粮,聚众起事之举。

    不光李世民晓得这意味着什么,他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同样知道的清清楚楚,在李世民还犹豫着要不要在这个时节向父亲进言的时候,太子李建成已经传书于长安。

    此时李渊自然没被京兆的两场小小的叛乱所惊动,他正在默默的关注着朝局,琢磨着该帮哪个儿子擦屁股呢。

    这个时候秦王李世民的战报也已摆在了他的案边。

    独孤彦云败死,蒲坂丢了,再要过河,怕是就不那么容易了呢。

    当然了,这样的失利有李神通二十余万大军一战而殁的事情在先,倒也不是那么令人难以接受。

    晋地整个丢了啊,这才是让李渊痛心无比的一件事,那是他起家之所在,如今却沦于敌手,感情上受到了挫伤,军事战略上更是一败涂地。

    晋地一旦为李破所据,那么潼关的十余万兵马就显得毫无必要了,若非唐俭等人也有文书送达,细述战事始末,李渊甚至在想,是不是李世民故意将蒲坂送给了李破,好借此讨要兵马,以分太子兵权?

    他的两个儿子斗的太凶了,已经让他感觉到麻烦。

    李世民不声不响的就杀了独孤怀恩,那可是他的表舅,胆子真是越来越大,是不是哪天就能弑兄杀弟?

    素重亲族的李渊对次子的不满,已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也是他默许独孤氏众人攻讦秦王的原因所在,独孤怀恩心怀不轨,确实该死,可你直接杀了他,那又算怎么回事呢……

    次子不让人省心也就算了,长子的作为其实也让李渊颇为不喜。

    这样一个时节,你按兵不动不想着帮秦王收复晋地也就算了,却还要在此时纠集众人,想要削夺弟弟的兵权,看来也是不怎么顾忌兄弟之情了,那你异日是不是也就不会念什么父子之情了?

    李渊本人是从文帝年间一路走过来的,文帝末年,杨勇和杨广兄弟争夺皇位掀起的一波波争斗他都看在眼中,同时也引以为戒。

    可此时,他的心意还是动摇了起来,太子不顾大局,度量上有所欠缺,武功之上也难与秦王相比,可拉帮结伙的本事却不小……

    而他的四子李元吉,却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做什么都太过急躁,心狠手辣,嫉贤妒能倒是占了个全乎。

    想到这些,李渊也是仰天长叹,想当初众人皆言,李氏诸子头角峥嵘,日后必非池中之物,可如今看来,却好像玩笑一般。

    可回过头来,李渊却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着手平衡两个儿子掀起的朝争,明显落在下风的李世民,他要拉上一把。

    太子的党羽在朝中渐多,到处都有人在传颂太子的贤明,需要压一压。

    之外呢,李定安羽翼渐成,兵势大盛之下会不会冲过黄河来?所以潼关守军必须分兵驻守黄河沿岸。

    其实还是老套路,让两个儿子相互掣肘,哪一方坐大,都会让李渊寝食难安,天家之无情在李渊父子身上表现的很具体。

    就在这个时候,李渊收到了太子李建成的进言文书。

    这次李渊比较满意,太子的担忧和焦虑都跃然纸上,有这样的大局观,李渊自然很是欣慰。

    可这样一个难题,李渊父子就算都看到了也无济于事。

    李唐如今兵马有三四十万众,到处都是敌人,哪边也轻忽不得,就算这样,兵力也还捉襟见肘,想要减轻百姓负担,哪那么容易?

    李渊正在挤出关西最后一点潜力来维持局面,他的处境比当初宇文泰创立西魏时更加险峻,却还无法像宇文泰一般,将内部众人凝成一体,共御外敌。

    李破可谓是一语中的,人才很多的长安闹出来的花样可不是晋地能比得了的,李渊父子的日子也十分的不好过。

    就在李渊父子焦头烂额的时候,千里之外的晋阳却热闹了起来,李破终于要称王了。

    先就是陈孝意等人被召集了起来,此时温彦博终于也溜溜的回到了总管府,众人对汉王这样一个王号肯定是不满意了,可在李破心意已决的情形之下,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下来。

    称王之礼很好办,最终李破让温彦博接手了过去,其实也就是李破,不然的话,你一个刚办完丧事的家伙想接手此事,那得多晦气啊。

    温彦博自是推却再三,陈孝意等也觉着不妥,在旁边帮腔,可李破还是将此事交给了温彦博。

    不为旁的,只因为就温彦博曾在秦王杨俊府中做过事,对王礼比较熟悉,其他人等包括陈孝意在内,都有点抓瞎。

    而且为免出现疏漏,李破还请前王氏阀主王丛,以及何稠那老家伙在旁边帮衬,晋阳行宫中还住着一位萧皇后,可以指点一二。

    这样一来,也就差不多了。

    随即,李破便命人传令于辖下各郡太守,在王礼进行期间,各人不得擅离职守,换句话说,就是该干嘛干嘛,没你们什么事儿。

    李破说是力求简单,不要那么铺张,可真到筹备的时候,众人可就不怎么听话了,他们求的是个正式,务必庄重,不然怎么能显出王位得来之正当?又怎么告诉百姓,汉王之尊贵?

    好在,没人敢来折腾李破,不然的话,李破很可能会像当初娶妻那般,让众人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简单省事”。

第577章捷报() 
人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搁在李破这里好像不太适用……

    称王之事能如此从容,其实算是李破一个阶段性胜利的外在表现,象征着自此晋地李定安割据于晋地,正式迈入了天下诸侯的行列。

    此时,裴世清的捷报也到了。

    裴世清等人率兵东进上党,先就沿太岳山南麓行军轻取沁源,接着进围屯留,行军速度非常快,在上党太守严宗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上党腹地。

    接下来的战事和李破预料的一般无二,严宗用力的挣扎了几下,却也无济于事。

    屯留守将严承世是严宗的侄儿,大惊之下只来得及送出请援书信,便被围在了屯留之内,没过两天,其部将吕晟杀严承世等,开城投顺。

    接着裴世清分兵了,派罗士信伏于浊水之畔,一举击破来援之襄桓守军,渡浊水取襄桓。

    其实此时襄桓已经为裴氏门下所据,然后黎城降,乡县不攻而破,上党北部几乎是眨眼间便平定了下来。

    这除了显示出严宗在上党并不得人心之外,也因为上党开始缺粮了,艰难的熬过了一个冬天,严宗竟然还令各处征收粮税,这使本就多山地丘陵的上党北部的人们怨声载道。

    流民山贼一下就多了起来,严宗漫不经心的下着政令,还不断在派人往绛郡请求李破拨给粮草,他确实是将李破看成冤大头了。

    当然了,他倒也不算傻,觉着李破正在跟李唐交战,不敢得罪于他,便趁机想要讨些好处。

    你看去年不是挺好的嘛,粮食不够,绛郡就运了粮食过来,有山贼匪患,也是那李定安派人给平定的。

    只是派来的将军不太懂事儿,杀完了盗匪你走就是了,还想让他这个一郡之首前往潞城相见,呸,就算李定安来了,他严宗也不会去赴那样一个鸿门宴嘛。

    于是今年严宗便打算故技重施,顺便也让上党官民都知晓一个道理,他严宗才是上党的主人,那些外来人来来去去,却都得给他严宗留上一个位置出来,不然的话,须不叫他好过。

    好吧,这位上党的草头王也就是这么一个模样了,和以前或者是后来一些军阀没什么区别,外间的风云变幻他们看不懂,也不想去看,只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迟早是为人所并的命运。

    其实没等这位草头王醒过神儿来,张伦已经率兵来到了上党城下。

    这一战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张伦在上党素有威名,又有裴世清领兵,城还未破,严宗已成阶下之囚。

    裴世清率军进入上党郡城,随即便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

    这不但是因为有李破军令在先,也因为日后上党将是他裴世清的治下,外表温文尔雅,内里深沉冷静的裴世清可也不是什么善人。

    之前的摇摆不定,让他给李破留下了很多不好的印象,时至今日,裴世清明白,若再有所迟疑,怕是河东裴氏就要像晋阳王氏一样,弄个灰头土脸了。

    所以,他下手之狠,断事之果决与裴氏之名可谓是大相径庭。

    入城之日,裴世清令人捕拿严宗族人上百口,手只是轻轻一挥,不分男女老幼,连带着严宗本人,皆都斩于郡城城墙之下。

    鲜血一旦开始流淌,那就不算完。

    接下来凡严宗党羽,皆都捉拿下狱,几日间,人头又是滚滚而下,罗士信在北边儿也没闲着,他是李破麾下杀性最重的一个,除了在北部各县搜拿严宗党羽之外,罗士信分兵四处,将山野间的匪首一个个弄到自己面前,乐呵呵的砍下他们的脑袋送去给了裴世清。

    裴世清确实被他吓了一跳,他早就听闻这个李定安的结拜兄弟杀人如麻,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