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混在帝国当王爷 >

第178章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178章

小说: 混在帝国当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的地位在历朝历代中仅次于皇帝,当然,这只是它的政治地位,在大家庭当中,太子的地位不如皇后,也比不上任何嫔妃,但如果成为皇帝后,地位仅不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

    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也就是小朝廷。

    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大晋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

    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

    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孙,但这种情况,在以前的朝代,讲究兄终弟及,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那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这种情况常有发生,但是大晋立国四百余年,还未发生过。

    除了“立嫡立长”,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种情况在大晋有过几次,但为数不多,因为这样极易引发宫廷权利争斗,比如赵智,他便是把平宗的嫡长子太子给踩了下去,这才成功上位,但是其中的残酷争斗,一言难尽。

    另外一方面,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矛盾。

    帝国需要延续,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

    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平宗的太子,武宗的太子等等,过早的当上太子,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面对太多太多的挑战,但是当朝皇帝赵智,已然老迈,对于齐王来说,许多问题,就不需要去考虑了。

    就算是这样,赵智一直到最后,才是真正下定决心,推动赵询进位太子,以前,或许有其他势力的阻挡,但其中,难道就没有赵智的其他想法?

    赵智为什么会有顾虑?太子的册立与废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中牵扯的人与物,太过复杂,而且,力量强大的皇太子,若是在位时间太长,很容易与在位的皇帝发生冲突,如此一来,便会发生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平宗太子不满平宗宠幸安贵妃,开始偏爱赵智,发东宫兵欲诛之,最终失败被废,后者如武宗之前的恒宗被太子所杀,多方势力角逐,年幼的武宗,最后捡了一个大便宜。

    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过早的确定,顺利继承皇位的反而并不多见。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反之被削弱。

    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大晋中期,有那么一段时间,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不过武宗之后的三代皇帝,都是昏庸之辈,很多好的政治制度,被彻底破坏了,说到底,还是大晋的国势开始衰败,很多事情,就算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在赵智没有明确太子人选之前,朝堂的政治纷争呈现多样化,齐王、楚王、翼王,乃至赵智的其他儿子,都是明里暗里有着大臣支持,但是随着赵询太子之位的确定,朝堂的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多样,变成两级对持。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wxi7

第三百八十九章 遽变(二)() 


    承平九年,二月二十五。

    喧哗的京城,已经慢慢平静下来,而赵询也正式被立为太子储君,成为东宫的主人。

    今天的朝会,李勋也是参加了。

    朝堂上的位置,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往常的时候,诸位皇子与亲王,都是屈居政事堂相国之下,但是赵询今天坐在最上首,距离天子赵智最近,因为他是太子,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勋站在左边中游的位置,目光时不时的看向政事堂相国下方的那几个人,赵智有六个儿子,除了幼子之外,太子赵询、楚王赵硕、翼王赵赫、衡山王赵克以及赵智第五子赵恒等五名成年皇子,都是到了现场。

    自赵询封王至今,快有十年时间,太子之争终于是有了结果,但是从翼王赵赫等人的脸上,仿佛看不出什么异样的神情,赵赫依旧是风轻云淡,当与赵询的目光偶然对视到一起的时候,赵赫反而会笑着点头打招呼,仿佛对于赵询进位太子之事,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反而打心底感到高兴。

    楚王赵硕则依旧是那副死样子,闭着眼,仿佛对一切都是毫不关心,而衡山王赵克,是赵智几个儿子当中,城府最浅的一个,喜怒于色,爱恨分明,赵询曾经与李勋半开玩笑的说过,赵克这种人,其实也挺可爱的,李勋知道赵询话中的意思,像赵克这种人,好对付,危险程度不高。

    比如现在,赵克看向赵询的目光,毫不掩饰的流露着敌意,此时,更是左顾右盼,目光扫视,仿佛在找着谁,当看到李勋的身影,赵克的双眼之中,顿时流露出强烈的恶意。

    李勋翻了翻白眼,收回目光,对于赵克这种人,语言上已经说不通了,现在也只能是避而远之,至于以后怎么对付他,那就是赵询的事情了。

    “兄弟,衡山王对你好像很是有些诚见。”

    张金扭过头,对着李勋说道。

    张金性格属于那种自来熟,今日上朝,见到李勋,二话不说,就是拉着站在一起。

    李勋说道:“张金,你跟我装什么蒜呢,除夕的那场宴席,发生了什么,你不会不知道吧,赵克对我的恨意,恐怕不是一点半点。”

    张金嘿嘿笑道:“兄弟,你也太直接了,他怎么说也是皇子,身份地位摆在那里,说话可要注意一些,我方才那么说,也只是给你提个醒,赵克这个人的性格非常暴躁,动辄杀人,以后见到他可要当心一些。”

    李勋又是翻了一个白眼,抬手把张金的脑袋给扭了过去,这里是朝会,四周前后都是人,有些话传了出去,很容易引起误会。

    对于张金的提醒,李勋倒也不怕,自己也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赵克想动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至少明着来是绝对不敢的。

    今天朝会,主要三件事情。

    第一,杨道嗣正式致仕,他离开之后,右相这一极为重要的职位便是空了出来,需要有人补上去,这个话题刚一开始,便有人建议李忠接任,不过李忠马上就站了出来,坚决推辞,说自己知武不知文,军事方面的事情还能勉强应付,右相则是统筹全局,非大智之人不可担当,自己做不来。

    随后又有一些人选,但都是没有通过。

    放眼满朝文武,有资格担任右相之职的,寥寥无几,右相乃是百官之首,统筹全局,很多时候,就算天子也要礼让三分,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出身,能力,威望以及时运,李忠有能力,有威望,也有时运,但出身太低了,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有人出面举荐他,李忠立即出言推辞,而且,赵智与杨道嗣已经达成协议,他退下之后,右相之位由其六弟杨道临接任。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但为什么还是要推选杨道临之外的人出来?道理很简单,需要顾忌到赵智的面子,至少要走一个过程,不能上来就直接任命杨道临晋职右相,难道右相之位是你们杨家私有的?

    随后,秦安明站了出来,举荐杨道临,赵智表示赞同,杨道临自然出来再三推辞,最后因赵智的态度坚决,以及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杨道临不再多说,正式接任中书令右相,吏部尚书之职。

    第二件事情,则是比较简单,皇五子赵恒,已经年满十五,未及弱冠,但是赵智依旧准备提早封其为王。

    大晋的皇子,一般都是弱冠(二十岁)之后,才会进封王爵,但也不是绝对,可以变通,比如赵询,十来岁便是受封齐王,在这个上面,虽然有祖制规定,但大家看的并不是太重,皇帝喜欢某一个皇子,提早封王,难道大臣们还出来反对不成?那也就太有些不知好歹了,反正也是迟早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都是无所谓,大臣们一般都不会多说什么,而且,一般提早封王的皇子,都是皇帝比较喜爱的皇子。

    赵恒性格温和,喜欢读书,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文采已然不凡,最重要的是,赵恒身为皇子,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加上其人长相俊美,所以自幼便是受到赵智的喜爱,赵智这个时候封其为王,恐怕也是担心自己的身体,怕等不到五年之后,赵恒行弱冠礼在封王。

    这个事情也没有什么好过多讨论的,赵恒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皇子,对目前的政治格局没有任何影响,赵智想提早封其为王,大臣们也没有多说什么,附言赞同。

    赵恒封王的事情,很快便是定了下来,由礼部为其挑选王爵封号,择日册立。

    最后一件事情,由赵智亲口陈述。

    赵智准备提升参知政事的权利。

    参知政事之职,始于大晋建国之处,最开始没有任何品级,只是一个临时职务,到了武宗,为了消减相权,开始一步步提升参知政事的地位,最终定位正四品,不高,也不低。

    参知政事的权利界限有些模糊,以前就是参议朝政,这个参议朝政,指的不是朝堂上的朝政,而是有资格参加政事堂相国们的会议,可以发言,但没有决定权,也就是没有资格执政事笔。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wxi7

第三百九十章 遽变(三)() 


    参知政事是晋职政事堂相国的一个过度,一旦有缺,一般都会从参知政事当中挑选一人出来补上,而像以六部右侍郎之职直接晋职政事堂为相的,除了吏部右侍郎之外,其余的并不多见,正常的情况下,都是从参知政事之中挑选。

    你要说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并不重要吧,它却可以专事专奏,随时见到天子,更可以参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机务,世人皆言,参知政事并同政事堂相国皆宰相之任也,你要说它重要吧,它的品级却不算高,只是正四品,若没有实职在身,那么它就是一个虚衔,实际上什么都不管不到,只是对于国政,向皇上提出建议,皇上听他的那还好,若是不听,他什么都不是。

    如今,赵智准备提升参知政事的权利,执政事笔依旧还是相国独有,但却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日后但凡政事堂相国决策的国政,必须得到半数以上参知政事的支持,不然形同无效。

    赵智的建议一提出来,整个朝堂顿时议论纷纷。

    赵智的这个建议,等同于给了参知政事左右政事堂决策的权利,以后执政事笔在谁的手中,已经不重要了,若是得不到半数以上参知政事的支持,就算是右相,做出任何决定,也是很难得到通过与执行。

    刚刚晋职右相的杨道临,听闻赵智的这个建议,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右相为何权重?

    即以中书令主持政务之名义,为政事堂秉笔宰相主持宰相议政,总其记录,并更直承旨,政事堂的任何决策,必须通过右相,就算是当朝天子也是如此,等于是有着一票否决权。

    如今赵智这么一弄,右相的权利顿时大打折扣。

    “陛下,国事决策,不宜拖延,如今政事堂有九位相国,人数过多,往往意见纷杂,很多事情需要很多次才能统一意见,并定下决策,若是把参知政事也是加进去,是否有些不妥?”

    参知政事姚固站了出来,出言说道。

    赵智的这个建议,按说对姚固有利,应该得到他的支持,但姚固是右相一党的核心成员,他知道赵智此项建议意味着什么,作为右相一党,自然要为自己的党派势力着想。

    赵智淡声道:“参知政事左右政事堂决议,武宗时便以有之,效果很好,有何不妥?”

    说到这里,赵智的目光扫视了右边相国们一眼,继续说道:“也不是所有的参知政事都可以进入政事堂。”

    听了赵智的这句话,朝堂上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静心思考着赵智这句话所代表的意思。

    目前,有九位参知政事,与政事堂相国的人数相等,赵智说不是所有的参知政事都可以进入政事堂,难道是准备减少参知政事的人数?也或者是说,以后参知政事若想进入政事堂共同议事,将要加以其他限制?

    看着众人的神态,赵智脸上有了一丝笑容,点了点头,起身说道:“今日时辰也不早了,有什么事情,下次朝会再议吧。”

    说罢,赵智最后看了一眼杨道临,随即迈步离开。

    “散朝。”

    随着刘丛喜的高声散朝,今日的朝会,结束了。

    朝会结束了,但很多大臣倒是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三三二二的聚在一起,讨论着赵智方才所说之事。

    许多大臣围住杨道临,一是祝贺他坐上右相之位,二是询问皇上方才的那个建议,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道临没有多说,对着众人拱了拱,离开了这里。

    众人议论纷纷,心思各异,李勋没有什么感觉,管他什么是什么的,管自己屁事,今日朝会,他原本是不准备来的,是两天前进宫问候姑母李怡,刚好见到赵智,赵智让他不要整日游手好闲,消磨意志,以后的朝会,若没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