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211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11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刘琅说得很有道理呀!”

    下面所有人都不住的点头。

    。

第四百四十七章 抢别人的饭碗() 
相比于那些领导,下面的那些人更信任刘琅,因为刘琅本身就代表着普通老百姓,当然,他的天才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可他的家庭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这种身份上的普通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国家把中芯科技放在了沪市,那是因为沪市的电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国家还要在这里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城区,不出五年,沪市就会成为国家高科技的中心,到那个时候,在座的都是功臣,都能享受到胜利的果实!”

    刘琅可没有说大话,国家对中芯科技非常重视,选拔人才时给予了很优厚的待遇,涨两级工资只是其中一点,另外还会给每一位到沪工作人员以当地的户口,当然,户口问题对现在的老百姓来说并不算什么待遇,但在二十年后,一个沪市户口那可是值钱了,这些人从小城市进入沪市本身就是赚到了。

    “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加入到中芯科技的员工不仅仅会涨两级工资,每两个月还会有一周的探亲假日,企业会报销来回的车费!”

    刘琅又宣布了一条福利。

    这一条福利可是刘琅跟上面提议加入的,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不妥,为国家做贡献怎么能讲条件呢?可是刘琅还是把这一条加入了中芯科技的管理规定之中,这些工人都是普通人,或许他们也有为国贡献的大情怀,但更多的人工作还是为了多赚一些钱,让老婆孩子生活好一些,往返的车票没有几个钱,最多也就二三十块钱吧,但是这些钱对于一位普通工人来说已经不少了,公司出钱报销可以让他们少负担一些,另外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

    果然,听了刘琅的话下面不少人都露出了惊喜,刘琅的话的确比那些领导“中听”!

    “调转工作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你们会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离开身边的老友,有些人还会觉得跟领导说这件事非常难为情。

    不过我们已经替你们打算好了,你们只要决定到中芯科技来工作,就可以到当地的人事部门直接说,我们已经和地方的主管部门打好了招呼,他们会直接替你们调转档案,让你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当然,当地的主管部门也会和你们的厂长谈话,我们挖了他们的墙角,一定要解释一下的………我们国家的未来电子产业形势会大不一样,原来那种分散的,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合改革开放的发展了,它将会是一种多个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今后几年内,那些“散兵游勇”式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去,而中芯科技也将成为未来国家电子企业的领军者,希望大家做出最好的打算,不能白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刘琅的讲话完全站在了员工自身的角度,告诉他们选择中芯科技就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好的道路,不谈奉献,只谈自己的利益,这才是让他们做出决定的关键。

    “刘琅这个家伙,说得都是大实话,不过看来这效果比我们说得好多了!”

    坐在主席台上的那几位领导不得不承认刘琅的话效果比他们强多了。

    “好了,其实今天把大家找来就是这个目的,虽然我们中芯科技是国家企业,但是并不会强行下令,选择权都在各位手中,未来企业员工才是关键,至于说领导的作用只是为企业和员工谋福利,这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而我们中芯科技就要实行这种模式,希望大家加入中芯科技,组成一个大家庭!”

    “新型企业模式、组成一个大家庭?”

    没有人听说过还有这样的企业,但听上去的确非常诱人。

    “好,大家应该都听明白了,现在国家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煤炭、钢铁的产量逐年攀升,机床厂每天也是全力生产,咱们电子产业也不能落后,而且咱们的基础比他们还好,更要做出成绩来,要成为国家各个产业的先锋模范,大家有没有信心?”

    杜宏达对着下面大喊道。

    “有信心!”

    所有人回答。

    “好,有信心就好,你们回去好好的商量,半个月内就要做出决定,然后向当地的人事部门汇报,人事部门就会直接把你们的档案发到中芯科技,以后你们就是中芯科技的员工了,国家交给我们的重担必须要完成!”

    讲完了正事,电子部组织一百多号人来了一个首都一日游,坐着大客车游览了天安门、故宫博物馆、领袖纪念堂、八达岭长城等几个著名景点,大部分人都没来过首都,更不用说是这些景点了,每到一处就要留影纪念,一张照片五块钱的高价也顾不得了。

    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各自回家,中芯科技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内只要到当地人事部门提出调转工作的要求,人事部门立刻会将他们的档案封存同时邮寄到沪市的人事部门,到那时他们就拥有沪市户口了。

    当然,刘琅还提出了一些人才管理方面的建议,比如中芯科技的员工如果能够做出贡献,或者说达到副高级职称的人都可以将直系亲属的户口调入沪市,并且还要给这样的人分配福利房。

    虽说是建议,但还是被全部采纳,毕竟在八十年代这些根本就不算事,不想二十年后要想成为沪市人难度跟移民也差不多了。

    这些人究竟能有多少愿意加入中芯科技还不确定,刘琅觉得有七八十人就不错了,这些人也算勉强够用,人才问题难度还不是很大,只要他们同意各个部门都不会阻挠,但黄坤他们还要组织抽调所用的设备,这件事就有难度了你把人家工厂的设备拿过来,这不是抢人家饭碗吗?

    不过国家才不会跟你地方企业甚至地方政府商量,电子部和办公厅按照周明和谢喜德提供的设备名单联合下文,通过行政命令强制要求让某个企业马上将某套设备上缴国家,逾期不执行者将追究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官的责任。

    我现在就抢你饭碗了,你能咋的?

    。

第四百四十八章 中芯科技挂牌成立() 
这个时代国家的官员体系办事效率是很低的,换做平常,这些事情要搞定没有个一年半载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中芯科技成了最高层主抓的项目,赵弘扬还鼎力支持,下面所有部门都不敢怠慢,生怕受到处分,要是地方部门有谁发牢骚,立刻就会得到一顿痛骂,对于那些下属他们绝对不会客气的。

    半个月后,人事部门的统计出来了,一共一百二十三人,最后同意加入中芯科技的有一百零二人,没有同意的那些人大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顾虑的事情太多,父母已老孩子也都上学,家里的顶梁柱当然不能离开家乡。

    “一百零二人,已经不错了,沪市白为任市长已经准备好接收他们,同时统一安排所有人的住宿问题,再有半个月时间就差不多了!到那时,中芯科技就开张了!”

    一切进展的很顺利,尤其是白为任,听说中芯科技要建在沪市更是双手欢迎,马上下令手下开始为这些职工办理相关事宜,办户口的办户口,修宿舍的修宿舍,争取八月底就能接受这些人了。

    不过白为任很高兴,其他省市就很不高兴了,国家不光挖了他们的墙角还“抢走”了很多设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没办法,国家最高层下的命令谁敢违抗?

    但说实话,有很多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件事,现在国家电子产业很不景气,即便是首都和辽北省的企业也多处在亏损状态,给工人们开工资都很费劲,他们更对家电行业有兴趣,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以及电视机生产线才是他们重点引进的设备,国家要电子产业的人才和设备反而会让这些企业轻松了很多。

    中芯科技在七月中旬挂牌成立,黄坤、周明、谢喜德以及他们管理人员组成的筹备组随之成立,然后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全国选拔人才,挑选设备等等,八月初,人才选拔工作基本确定,到了八月底,一共七套设备从首都和东北三省被运到了沪市闸北仓库。

    九月中旬,江南无线电厂门口的匾额正式更名为中国芯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它的总部就设在了江南无线电厂,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人,除了那些在全国找来的人才,剩下的就是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主要是来着华夏大学和首都大学,毕竟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只有这两所大学有电子和半导体相关专业。

    当刘琅再次回到江南无线电厂已经是九月末了,距离他离开时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他没什么事情,中芯科技所有事宜无需他操心,就是周明和谢喜德两人也只是负责设备的查验,劳力多些,劳心少些。

    黄坤作为主要负责人可就忙碌多了,协调和组织各种事宜,遇到问题还要找上面汇报商量,每天都是脚不沾地地跑着。

    当然,他一个人当然做不了这么多事,他是中芯科技的副经理和总工程师,总不能万事都是经理级别的人亲自去办吧,中芯科技在组织架构上还延续着国家部门的样式,设立多个处室,组织处、技术处、档案处、人事处、财政处、培训处等等,除了经理刘先明外,黄坤的权利是最大的,他负责组织、档案、人事和财政四项事物,周明作为副总工程师负责的是培训,而谢喜德则是负责技术。

    既然有这么多的处室,那就还要配备人才,起码要有处长、副处长。

    王元、许衍和俞中珏这三位在首都无线电三厂时就是科级了,现在当然要当上处级。

    王元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对国外电子产业也非常了解,不仅仅是无线电方面的知识,对于半导体、晶体管等相关知识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说三人当中他的水平最高,甚至谢喜德和周明在某些方面和他相比也没有优势,他就被任命为技术处处长。

    许衍和俞中珏两个人技术水平也不错,不过跟王元相比就差不少了,他们的技术还是侧重无线电一门,其他方面的水平就要弱了很多,但相比于技术,他们擅长的是组织和协调工作,两人在一开始就协助黄坤处理人事和设备方面的工作,把各项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于是许衍被任命为组织处处长,俞中珏也是人事处处长。

    两人在这方面的才能连谢喜德都不知道,当然,这些年他们“蹲在”效率低下的工厂里也显不出他们的本领,现在终于显露出来。

    王元、许衍和俞中珏三人的年纪都在四十五六岁,比黄坤、周明和谢喜德这些人年轻一代,至于说刘先明,凡事都让黄坤他们做主,基本上也不怎么管事,看起来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能到中芯科技那应该是国家给他的待遇,毕竟提了半格嘛,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怕是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退休了,所以王元他们三人就是未来中芯科技的顶梁柱。

    这是刘琅的设想,三人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在刘琅看来中芯科技的组织架构还非常“不正规”,虽然是叫公司,可是管理人员还是公职的身份,很多权利依旧归上级主管部门,总经理的权利甚至比实行承包制的厂长还要小。

    这不意外,国家在国企改革的道路上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滔天巨浪还没有对国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即便高层们已经认识到了国企的种种不足,但没经历过痛苦就无法真正成长,国企的改革必然会对国家造成阵痛,即便刘琅可以未卜先知也断然不会完全阻止这些事情发生,他能做的只是提前给国家打上“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尽量在改革之中把那些有用的企业留下,然后“收入”自己的囊中,比如说孙明凡的空调厂,另外还有东三省的大部分的机床厂。

    在前世的九十年代初期,国企改革逐渐深入,东三省很多国企,除了那些具有垄断性质并且效益良好的企业,其他的大部分都开始私有化改革,比如刘琅还记得自己父亲所在的轴承厂和母亲所在的机床厂,几乎就在很短时间内就人去楼空,那些工人收了一些费用后就再和工厂没有了关系………!

    。

第四百四十九章 被改变的未来() 
在九十年代中期诞生了阜城第一批“富翁”,他们以很少的钱买下了企业,房产公司、机械厂、设备厂以及那些挖不出煤的小矿。

    买下房产公司的那些人在十年后很多都成为了阜城的“地产大亨”,买下煤矿的那些人则成了“能源大亨”,这两个“系统”的人在阜城基本上是呼风唤雨。

    可是买下机械厂和设备厂的那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反正在三十年后,刘琅知道阜城那些“地产大亨”和“能源大亨”,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家企业靠着机械成为让人知晓的人物,甚至全市连一家有些规模的企业都没有。

    从零部件到整机,原本拥有完成机械加工产业链的城市在二十多年后已经实现了“转型”,从此那座在建国时拥有三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城市再无任何闪光的地方,随着能源逐渐枯竭,经济也是一落千丈,直到刘琅重生的那个时代,阜城也还没有从“黑暗”中摸索出来,不知道如何来振兴城市的经济。

    阜城其实是整个东三省的缩影,就是东三省最大的城市沈城,曾经它的经济在全国数一数二,不亚于首都和沪市,但在二三十年后经济也是一落千丈,别说是跟深市和广市相比了,就是什么东莞、顺德这样的小城也是远远不如,以至于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重振国家的制造业……!

    真是莫大的讽刺,原本就是制造业强省的辽北省最后还要重新将制造业捡回来,可是二十年后西方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让国人感到近乎绝望的高度,此时追赶哪里还有机会了?

    没错,国家的制造业是不行,从建国开始这种差距就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依旧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