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我是白衣少侠 >

第167章

我是白衣少侠-第167章

小说: 我是白衣少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么?

    “一剑在手,削平天下龙蛇。啧啧,这是多宏伟的志向。”

    “凡能为吾所用,便不计较手段出身,这又是多诡诈的枭雄气质。”

    “但是就算是官左道那样的人,也逃不了命数的纠缠啊!”

    “逃不了的,谁都逃不了。我是如此,他自然也不会例外。”

    老者轻柔地撕碎了言和递过来的馍,于桌上小心地挪过来一只盛着羊肉浓汤的粗瓷碗,一边仔细地撕扯着,一边碎碎念叨着。这一副老农的做派,就像是田间地头,你最常见的那种老人,每道皱纹都刻着岁月的伤,却笑得分外阳光。

    言和就这样默默地看着自己的恩师,翡翠的眼眸里面蕴含着捉摸不定的光芒。她面前的老人一直都是这一副乐观阳光,耳顺知命的模样,那蹉跎一生的仇恨,那从九天云端坠落的绝望,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心上留下过半道肉眼可见的痕迹,似乎在他面前能够留下痕迹的,只有不为任何人停滞的时光。

    说到底,言和当然了解自己的恩师究竟是作何打算,可是她就是想听,就是想陪他说说话。六十年的囚笼,足以扭曲任何一个人的生长,却只雕琢了自己恩师外在的形状,这话说出去,任谁人也不会相信吧。

    人有七情六欲,这是最寻常不过的道理。而这些爱恨情仇就好比川流不息的河流,一直堵塞着,也会形成冲垮一切的山洪吧。

    那么自己的恩师呢?那么深沉的恨,积压了暗无天日的六十年,究竟已经积淀锻造成了什么可怕的模样?言和不敢想,她也没有办法去想,因为她被自己的恩师保护得太好,不曾见过太多丑恶的事。

    毕竟她曾经只是一把刀,但是或许今后就不再是了。

    “你很想他?”笑嘻嘻的老者撕完了手中的馍,看了一眼自己神游物外的弟子,忽然起了一点八卦的兴致,“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既然朝思暮想的,为什么不直接就随他而去呢?”

    “他······”言和被这提问愣神了,随手打算揽过自己耳际散落的头发,却发现原来的长发早已经在某个时刻被自己抛弃了,就像萦绕在自己身上的那些过去。摇了摇头,又叹息两声,言和有些哀怨地回答:“我问了,但是他不需要。”

    “而且,师父您这里,恐怕也是离不开我吧。”

    “这可不尽然。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走了一个言和,自然能够有下一个言和,但是天命可就只有一回。就算他不需要,你也得让他需要才是。”老者老神在在,这时候才像是一个不苟言笑的授业恩师,只是他所传授的,却都是一些胡言乱语的道理。

    不过,有一点,言和倒是注意到了,她师父对于白衣的称呼,不是晚辈,不是小子,而是那个困顿了他六十多年,让他无法逃脱牢笼的天命。

    “他就是天命?”言和有些想笑,却又笑不出来,“天命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天命为何不会是一个人?道藏于万事万物之间,他既可以是一粒沙,也可以是一捧土,更可以是一座山,又为何不能是一个人呢?”老头神色如常,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在说一件很荒谬的事情,“道托身于天下,天下才为其所制,若天下都不识道的面目,那么道自然就没有你所知晓的威力了。这也正是柔弱胜过刚强的本质······”

    “·····馍好了。”言和默然,忽然看见那粗瓷碗里面一捧白,却是打断了自己恩师的教导。并非是她不想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也不是她觉得自家恩师惹人厌烦了,而是这样闲暇的时光终究不能留存太久,她这短暂的相处也不过是忙里偷闲的小憩而已。就算皇城司的那些走狗被白衣重创,以至于剩下的那些,连自己恩师的叹息都承受不住。但是这并不代表皇城司就再无可以拿得出手的高手了,也不代表官左道会对自己的恩师真正放松警惕。

    毕竟就连她也知道,这位看上去乐天知命又有些顽童般碎嘴好奇的老头,曾经可是不容辩驳的人间绝世。就算被官左道弄得身败名裂,只能托身于朝廷,但是也并非失去了那一身绝世的修为。

    否则,为何官左道要趁着自家恩师龙游浅水虎落平阳的时候,设下这一套严密的阵法,又收集来当世奇珍打造了那一副镣铐,还不是担心被自家恩师报复么?

    言和曾经也在这一套阵法和那副镣铐上动过念头,可惜那九重门皆有皇城司半步神境的暗谍看守,而那副镣铐,就算自己这把奇珍所铸的黑刃也无法伤其分毫,甚至于,碰上数十次,这对硬度非凡的黑刃,也只能无奈折断,不再完整。

    所以最后,她也只能无奈放弃,接受了自家恩师的劝告,留待时机,待决而动。

    可是,她可从来不会忘记,那位将自己恩师陷害至这步田地的仇人,正是那个深藏九地之下,密谋削平天下龙蛇的官左道。就算不能跟随着白衣一同携手平定那些江湖中的风雨,她也想要做些自己能够去做的事情,做些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曾经的言和,只是一柄锋芒毕露的刀,可惜,她现在不是了。

三百一十三章 请跳过 科普() 
说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2 来源历史编辑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3 传统发展编辑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4 鼓与民族编辑

    中国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几类。

    虎座鸟架鼓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虎座鸟架鼓

    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双面膜以皮条拉紧。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两面蒙牛皮,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圆柱筒形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戏曲的伴奏。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又称同鼓,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但较小,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直径37。5厘米。演奏时席地而坐,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合奏时,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发出咚咚啪啪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1'

    浅筒形鼓

    细腰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2'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3'

    座墩形鼓

    座墩形鼓

    象脚鼓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

    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②佤族竹鼓。长100厘米,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或羊皮。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4'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