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反转修真时代 >

第188章

反转修真时代-第188章

小说: 反转修真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常乐的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哈!”

    常乐吐气开声,他右脚向右前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

    随着转体,常乐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

    他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转,左掌继续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际。

    然后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渐左转。

    “轰!”

    随着转体动作,常乐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

    他在连续进步时,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正直不歪斜,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

    通过练习,常乐发现这套拳是以四两拨千斤为主的击打技法。

    此拳虽然没有其它拳术之刚猛,但也是从刚猛中柔化而来,并达到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的柔化境界。

    其中要领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缠绵不断、动中有静,身体正中,虚实分清、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不需要力,而是在强大的量力中,用意去促进、柔化、体会、感知,从而疏通了各部位肌能之间的衔接力和运转率,并具有灵动的劲。

    而在实际的演练中,常乐发现,在逐步加大实施力度,扩大动作幅度后,以脊背肌发放力,每个动作中,有出必有回,源头在丹田,才能从外力转化为内劲,以意化劲,才能为用意不用力,心意相通的境界。

    而所谓上下相随,下肢以上身体开展方向而随动,为上动而下随,其实上胸体本就是一个整体开展的面,同时是内能释放的盘,而下肢则是上体支撑的根。

    一般情况都是下肢托着上体走,但是在高级状态下,是以身带腰、舿及后脚步的前行。

    不过多数都以重心到位,再把后脚前跨,或者以身前推,利用惯性促进后脚的前跨合。

    而这里则有个问题,是股胯位肌能量力的衔接率和前动力不够,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拉”。

第413章 捡到宝()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信息中大量的消息传来,常乐一边练习,一边慢慢领会。

    据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所谓的太初太乙。

    两仪就是指天地,天地就是阴阳。

    所以说这太极,实际上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意。

    这就相当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中了,同时也运用了“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

    常乐通过一番练习后,发现此拳的“取象于天”,不仅仅是指用动作走弧线,劲路刚柔相济来与“太极图”相合。

    若从整体来说,首先是把打拳者的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阴分阳,这就不限于动作方圆和劲路刚柔了,而是包括了拳术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

    至于动分静合,也有广狭之别,打拳为动,收拳为静,取“静之则合”之意。

    而打拳虽属“动”,但“动”中更有动分静合,这个运动中的“静”。

    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这段话正是其所含哲理,动静互为里表,有动自然就有静,静中动,动中静,周而复始。

    而且在行拳中,不论走架或推手,动作和劲力都不可过分或不及。

    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毛病”。

    在常乐从信息中获得的消息,也是需力避“顶抗匾丢”四病,要求遵循“沾粘连随”四要。

    “顶、抗”就是太过,“匾、丢”就是不及。

    走架时上下要相随,虚实要分明,运臂迈步都要曲伸相继,而变转虚实尤不可出现迟重的现象。

    在运用中,对方用刚劲打来,我就以柔劲引化,这就叫做“走”,也称之为“走化”。

    当我顺势地粘随,暗暗地迫使对方陷入背境时,这就叫做“粘”,也称之为“粘随”。

    粘含有如胶似膝粘住物体的意思,但就“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而言,粘是相对从属于以刚制柔的一种方法。

    同时走和粘是一个循环。

    前者是以柔克刚,通过走而引化,使敌力失效,并使自己转逆为顺,从而出现敌背我顺的新形势。

    而后者则是以刚制柔,即通过顺势粘随进逼,为发劲创造条件,一旦得实,即可发放。

    在交手过程中,都以对方动作的缓急为缓急,即对方动得快,我也应得快,对方动得慢,我也以慢相随。

    正所谓“法有万端,理存于一。

    这练拳也必须从熟练开始,一旦做到着法熟练,也就渐渐懂得了劲的变化规律。

    所谓“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这就是所谓的“拳打不知”了。

    要达到神而明之的程度,则必须从“守规矩”入手,而渐至“变化无方,心手两忘”。

    这才说明这时已迈入既守规矩而又能“脱规矩”的出神入化境界了。

    “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

    又说“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

    这说明“未忘法”是死守常法而不会因敌随机变化。

    而又有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说,常乐对此的认知是,头向上顶起时,要虚灵自然。

    他认为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

    练习其拳身体不可歪斜摇摆,前俯后仰。劲路的虚实要忽而隐藏,忽而显现,做到变幻不定,使对方吃不准我的劲路变化,猜不透我的心思,找不出我的破绽。

    人在交手时,我左侧的肢体如微感重意,就立即将左侧的这一部分肢体变虚。

    我右侧的肢体如微感重意,也立即把右边的劲隐去,使对方无法“得实”而攻。

    而发放必须得着对方的实处,如得不着对方的实处,那就难以得力得效。

    因此凡是对方企图得实,我自当相应地把对方与我相接部位变虚变柔,使人感到像把劲力落到棉花上一样而无法得力。

    在这里主要依靠肢体触觉等,感知的灵敏度,来作出迅速和精确的反应,使对方感到难以捉摸。

    所谓“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以腰为轴借力反攻的含义,这就在大体上相当于“左避右趋”与“右避左趋”了。

    这就是对方仰攻,我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而对方俯袭,我就落低,使他顿觉深不可测。

    而且在对方进身时,我就引之向后,使他感到越是向前,形势越加深长而终不可及,对方退身,我就乘势进逼,使他觉得越是后退,形势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

    衡量敌劲轻重的准确性,不可有一根羽毛分量的误差,感觉敏锐的程度,要使苍蝇、蚊虫落不到我的身上,这话自然只是用来形容触觉等感知能力的极度敏锐罢了。

    哪怕是一群人同时练习,由于练习的是否勤苦、是否得法等差别,各人感知能力的强弱亦有所不同。

    感知能力较差的人,在打斗中就会往往受人制而难以制人,这时就是“棋高一着,缚手缚脚”了。

    只有使对方感到幽远难及,高深莫测,使他即便有很大的力气,也无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叫“摸得着,看得见,打不着”。

    信息中还认为,有力气的人打败没力气的人,手脚慢的输给手脚快的人,这些仅仅是反映着人们的天赋自然的本能,而不是由于在学练拳法这一门学问上所下功夫的深浅。

    常乐此刻已经渐入佳境,对于这些道理,不再像先前那样理解得似是而非,心中也更加惊叹。

    本来一刚开始,常乐对于这信息中的内容并不太在意,但是在练习了其中内容之后,常乐却不再这么想了。

第414章 换劲() 
常乐是越练越心惊,越来越

    “四两拨千斤”这句话,其中显然不是主张以强力去胜人的。

    这就是所谓的“快了不如巧了”。

    信息中认为,技巧往往是有决定意义的,而快慢是要据情而定的。

    至于用力问题,就“四两拨千斤”来说,主要也还是突出了一个技巧问题。

    信息中认为,常乐练的这拳涉到对“先天自然之力”的改造问题,就是所谓“换劲”。

    而在行拳时,立身要像天平那样中正不偏,肢体灵活要像车轮那样圆转自如。

    这就是把人体比作天平,有天平的准头在身,那么就能精确地去称人的分量了。

    如果对方用劲,我则相应地把自己的劲偏沉于一端,不与对方的实力相顶相抗。

    反之,如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了“双重”的局面,这时劲路就发生重滞而停顿了。

    也就是说偏沉为得巧,双重是拼力,得巧则劲路通畅,两力相随,大力打不着小力,拼力则劲路壅塞,两力相抵,大力必胜小力。

    偏沉相随,而不予受力。采用这种措施,必须是自觉的,并通过长期锻炼实践而获得的。而双重相抵或相争,形成拼力现象,则是盲目的,不自觉的。

    要避免犯双重的毛病,必须弄通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阴阳两者能相反相成,相互辅助,这才算是懂得了劲的规律。

    走和粘是一对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走向自己的反面,没有“走”就没有作为矛盾对立面的“粘”。

    由于这两者既是互寓的,又是随时可以转化的,所以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由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两者必须相济。

    信息中认为,懂得了劲的规律以后,拳艺就越练越精,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再通过在实践中反复不断地认识思考和揣摩研究,就能逐渐地达到随意运用的地步了。

    而且信息中拳的技、战术原则是“舍己从人”,万不可错误地“舍近求远”。

    这就是所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它既相对,又相溶。

    相对指阴极必反,阳极必变。

    相溶指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

    信息中认为,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

    所以“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

    “桩功?”

    桩功的修炼包含静桩、动桩,两种方式。

    信息中说桩功有三练,一练人之天极,双臂之厚重,二练人之无极,丹田之混元,三练人之太极,双腿之轻灵。

    三才相合即入无极而成混元,即可功成。

    继而精求劲法,在身体用劲方面,力求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

    用功之时,必先以刚劲而用之,以求开筋,开骨之效。

    刚劲用后即弃之,弃之则松,松则柔。

    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其功乃成。

    ”先用刚劲,刚劲用过之后,就弃之,则柔劲自现。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则合太极。”

    常乐不由得拍腿称绝,“妙!太妙了!”

    常乐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

    以此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形成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之太极之状。

    以足少阳胆经在人身主人之胆腑,其性犹以活跃、善动而著称,更有强胆量,练精神、临敌而不惧、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动之能,是必须练习的经络。

    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互交融的足少阴肾经则更为重要,足少阴肾经在人身体主肾脏,肾脏是人先天之祖气的所藏之地,后天生精之所。

    其有强筋骨、壮精神、聪耳明目、滋润五脏,是强身健体、修真成圣的重要的脏腑。

    肾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修真的结果,因此,下手先修炼上述二经,就显得非常必要。

    另外由于少阴少阳两经的,相互交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肾水升腾,由此而使五脏得以滋润。

    易筋是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强健有力。

    信息中认为,人身体的能量供养途径有三种,分别是经脉中的真气供养,血脉中的氧气供养和筋脉中的能量供养。

    而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皮膜,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的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以这种特性的功能,来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叫做腾骨。

    其一为皮肉之间的腾起,是有效地抵御外界来侵的第一道屏障。其二筋骨之间的腾起,即通常所说的腾膜。

    此处是抵御外界侵犯的后一道防线,是否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的侵入,关键在于易筋腾骨功夫的优劣。

    易筋腾骨产生的气囊充分的发展到全身,所谓气即是通过各种练功方法的锻炼,所得到的真气,练功者通过特殊的方法把真气布于全身的筋骨、皮肉之间的气囊之中,使之产生巨大的保护身体的能力,这种方法叫做布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