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大明小郎君 >

第151章

大明小郎君-第151章

小说: 大明小郎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老百姓来说,有二类人不能得罪,一是官差,生不入衙门死不进地狱,这是老百姓口中金科玉律;二是郎中,人很难说没有头晕身热,得罪了郎中,到时他略略使一下坏,指不定就是灾难。

    当年一个流落街头、差点饿死的穷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家中积蓄丰厚,还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女儿,吴大夫觉得自己很满足了。

    放在后世,这可以写成一个励志的故事。

    “夫人,我回来了。”吴大夫回到医馆,献宝似的,把自己的钱袋放在柜台上。

    这是吴大夫的习惯,每次出诊回来,都把钱银放在柜台上,以示自己的能耐,就像后世很多男人一样。一发工资就吐气扬眉往自家媳妇手里一塞,表明自己有能力养家。

    作为余姚头郎中,吴大夫的收费并不便宜,而出诊费更高。

    吴夫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高兴地把钱袋的钱倒出来,数钱入帐,然是把算盘一拨,长叹一声。

    “夫人,你看。这里有一两银子,本来是九百一十五文钱的,李财主大方,直接给了一两银子,这一趟值了。”看到夫人没兴趣,吴大夫马上解释道。

    出一次诊,除了药费,诊金、出诊费加外打赏,少说也赚一半,有多没少。

    别少看这五百文。要知道中药是三分治七分养,动辄要治几次,算下来利润就可观,一个月轻轻松松攒下二三十两不是问题。

    要知道,普通百姓一个月能攒下一两银子可不是易事。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吴大夫已经很满足。

    吴夫人倒出那一角碎银,瞄了一眼,有些不屑地说:“这又不是雪花银,几十文也能把你高兴成这样。瞧你就那点出息。”

    一看到自家夫人心情不好,吴大夫一下子夹紧尾巴,小心翼翼地说:“夫人,余姚这么多郎中。就为夫的出诊费是最高的了。”

    “哼,就这点小钱,看你乐得见牙不见眼的,别人赏你几十文就当捡到宝一样,哼,你没听说。郭师哥现在诊断,收的钱,不是黄的金就是白的银,你几十文赏钱还像献宝似的。”

    吴大夫一听,脖子的青筋一下子就暴了出来,一脸不屑地说:“姓郭的就是显摆,说起医术,那是我的手下败将,他也就是在南京开了一个医馆,那地方,非富则贵,不像余姚,也就是一个小县城,要是我到那些大城,一准比他赚得还多。”

    如果说人都有逆鳞,那么这名郭师哥,绝对是吴大夫的逆鳞。

    这个郭师哥,是吴夫人同门的一个学徒,当年就狂追吴夫人,一度接近成功,吴大夫当年抱得美人归,费了不知多少气力,和姓郭的师哥更是水火不容,当年还打过架。

    最让他不爽的,这个姓郭的还陷害过吴大夫,在他的药里做手脚,差点酿成大祸,幸好最好没事,吴夫人嫁给吴大夫后,郭师哥一怒之下远走他方。

    走的时候还说,他一辈都等吴夫人,要是觉得吴大夫对她不好,他随时来接她回去。

    听到自家媳妇提起当年那位情敌,吴大夫马上就怒了。

    “以你的医术,能在那些大城混吗?”吴夫人摇摇头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郭师哥这些年,估计医术都比你高明得多。”

    “姓郭的算个屁,谁说我不能在大城市立足”吴大夫梗着脖子说:“南京算什么,我要去比他更大的城市开医馆。”

    吴夫人嘴角露了一丝不易察易的笑容,闻言吃惊地说:“比南京大,那只有京城了,萱儿她爹,那可是天子脚下,你行吗?”

    男人最怕就是被女人说不行,吴大夫闻言毫不犹豫地说:“对,就京城,不是到京城,都不表现我的医术,要说贵人,京城比南京多得多。”

    “这事不能开玩笑,当家的,你就不考虑考虑?”

    “不考虑了”吴大夫梗着脖子,红着眼说:“就这么定了,去京城开医馆,夫人,我们收拾一下,明天就走。”

    吴夫人点点头说:“到京城见识一下也好,我看大林还不错,最近医术大有长进,也可以独当一面,余姚的医馆留给他打理就行,到时京城一家,余姚一家,两家医馆,赚二份钱,说不定干几年,我们也可以去杭州罢一套大宅子。”

    “嗯,明天来不及了,三天后吧,虞夫人也进京,我们正好和她结个伴,那你收缀收缀,整理一下,三天后出发,可别耽误了正事,我现在去打点一下行装。”

    说完,吴夫人头也不回地朝后院走去。

    看到自家夫人的背影消失不见,吴大夫这才猛然醒悟:自己被牵着鼻子走,上当了。

    在余姚做得好好的,突然要跑到京城开医馆,这,这不是折腾吗?

    再说自己赚的钱,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赚哪么多干什么?

    明白了,虞家准备搬去京城,肯定是姓虞那小子暗中使坏,唆使自家宝贝女儿上京,一定是这样。

    夫人实在太宠女儿了,什么都迁就她,以前老是听她说,余姚山好水好,适合居住,也适合养老,现在突然就冒出十多年没见的郭师哥,原来就是要激自己搬到京城。

    自己的宝贝女儿,多漂亮、多聪明啊,一直是吴大夫的骄傲,不知多少公子少爷掂记着,就像上次的钱如山就很不错,可是偏偏被虞进哄得找不着北,现在书信都没一封,更别说见到人,自家的宝贝女儿就不惜千里搬迁。

    这不是千里送人吗?

    吴大夫一想到自己的女儿被虞进牵着鼻子走,就气得不行。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吴大夫一直觉虞进不会改好,这不,才做一个九品小官,那尾巴就翘了起来,身边有个妖里妖气的侍女,身边还有两个漂亮婢女,要是他混得再好一些,那岂不是三妻四妾都满足不了他?

    一想到这里,吴大夫就咬牙切齿,拳头忍不住握得紧紧的。

    自己被南京那个郭师哥的气晕了,一时没想到在京城还一个好色的小贼,结果自己就说要搬到京城。

    不得不说,知夫莫若妻,两夫妻一起十多年,自己的脾性被夫人摸得一清二楚,三言二语就被她达到了目的。

    女儿被他牵着鼻子走,就是自己同床同枕十几年的媳妇,也为他算计自己,吴大夫气得把牙磨得咯咯响,恨不得咬虞进二口。

    “师,师傅,你真要搬到京城?”大林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

    吴大夫闻言叹了一口气,点点头说:“男子汉大丈夫,自然是言出必行。”

    说罢,拍拍大林的肩膀说:“这几个月你做得不错,医术见涨,就以这个月为例,医了三十多个病人,无一纰漏,是时候磨练一下,也可以独当一面了。”

    自己亲口说的,说反悔也不行,再说自家夫人那脾气,都不用跟自己商量,这家也得搬。

    母女一条心,就是想反抗都反抗不了。

    要是自己不去夫人跟女儿一起去,吴大夫更不放心。

    没办法,只能搬了。

    “可是,师傅弟子医术未精。”大林有些底气不足。

    吴大夫鼓励他说:“放心,为师会留一本医书给你,以后你可以一边学一边医,就是为师你身边,你也可以做得好。”

    “是,师傅。”大林高兴地说。

    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名医;这是大林的心愿。

    吴大夫干咳二声,然后一脸正色地说:“大林,按照约定,你二十八岁才能出师,现在你还是我弟子,以后这医馆的帐目,你可以记得清楚,可不能有错漏,要是为师知你做小动作,可饶不了你。”

    生怕大林趁自己,把医馆的收入据以为有,吴大夫忙警告道。

    大林是一个老实人,闻言连忙保证每天都记得清清楚楚,绝不偷懒耍奸等。

    吴大夫这才笑着说:“好,为师还信得过你的,要是你做得好,出师时,为师会给你送上一份大礼,不会亏待你。”(。)

    ps:身体好多了,谢谢书友更新,尽可能不断更,好了再加更回来sf0916

255 一个故事() 
无论吴大夫愿不愿意,三天后,还是和虞林氏一起上路。

    虞家有二辆马车,一辆载人一辆载细软衣物等家当,而吴家的更多,除了细软,还有一大批要用到的药材等物,足足装了四辆马车,加上自乘的马车,两家人合起来有七辆马车那么多。

    加上请来作护卫的人,浩浩荡荡形成一个小型的车队。

    虽说这是大明的天,但还有不少流寇,特别是那些被戚家军打散的海寇暗到处流窜,不能不防,于是虞林氏听从虞进的劝告,护卫。

    这事都不用惊动温胜,邓勇介绍了几个,再写一封介绍信,很快就解决了这件事。

    反正也不急,就权当旅游,一行人就从余姚上路,向京城进发。

    很快,原来满心欢喜的吴大夫就成了孤家寡人reads;。

    先是吴萱隔三差五去找虞林氏,美其名曰怕触动虞林氏的伤口,替她护理,慢慢吴夫人也跑到虞家的马车唠嗑,一来二去,四个女人就打成一片,后来干脆玩起叶子牌,嘻嘻哈哈的,一路也不枯燥。

    只是害了吴大夫,照看车队打点食宿什么的,全是他一个人包圆,跑前跑后,别提多郁闷。

    吴大夫在路上倍感寂寞,而远在京城的虞进,却感到京读越来越热闹。

    很简单,科举会试。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按照惯例,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这个关系考生前途命运的会试,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今年是嘉靖四十四年,是科举年。也叫乙丑科,一时间,京城举人云集,平日难得一见的举人,在京城比比皆是,有人夸张地说:在街上抛几块砖头,砸中十人,十个人中有有六七个是举人。

    说不定。某个蹲在街边啃大饼的,就是某地高高在上的举人老爷。

    虞进上街买东西时,发现人们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科举有关,有人讨论主才考官的喜好有人交流学习心得,也有人在为某一个话题发生争议,其中有不少是即将要参加考试的举子。

    这些举子,有的是风华正茂的少年郎,有的是白老苍苍的老叟,大多都是中年大叔。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从千军万军中杀出来,无论如何。寒窗总算没有白读。

    “这举人真是多啊。”走累后,虞进携着青儿,在邓勇和张奔的保护在一间茶楼休息,看到那些举人打扮的书生,不由心生感叹。

    邓勇笑着附和道:“那是,三年才考一次,这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不管怎么说,这些读书人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有功名了。无论考得怎么样,他们算是熬出头了。”张奔也笑着的说。

    青儿有些突然饶有兴趣地瞄了虞进一眼。开口说道:“少爷,要是你去参加科举。说不定此刻,你也是其中一员的,保不准,你也可以金榜题名。”

    一直以来,青儿都觉得到虞进的才学,不去考取科举是浪费。

    无翰不阁,说的是,能进内阁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里出来的,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进内阁的资格,大明朝很看重出身,像那些靠填空缺门荫得来官,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被人看不起。

    要想在官场上走得更远,还要是科举出身,靠自己真才实学考到功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唐伯虎和徐文长,他们的本名分别是唐寅和徐渭,论才学,二人都是饱学多才才华横溢的人物,可是他们并不适宜做八股,在考场上屡屡折戟沉沙。

    当然,算算时间,唐伯虎早己化作尘埃,而徐文长同志还在为科举头悬梁锥刺股reads;。

    虞进的功名止步于小秀才。

    也不是秀才没有用,最起码见官不跪这个特权就让虞进非常满意,但是不用青儿提醒虞进也知道,一个小小的秀才在官场上,根本就不够看。

    人都认为虞机不去考科举可惜,只有虞进自己知道自己事。

    不去,还有一点虚名,要是去了,那就原形毕露。

    虞进知道青儿话中所指,闻言呵呵一笑,摇摇头说:“和你们说一个故事吧。”

    “好,小的最喜欢听少爷讲故事了。”邓勇笑嘻嘻地说。

    不错啊,每次都是这家伙第一个附和。

    好在他的办事能力不差,要是只有嘴皮子功夫,虞进也不会重用他。

    看到青儿和张奔都是一脸倾听状,虞进这才缓缓说道:“有个富有子弟,到处去游历,有一天他来到海边,天空很蓝,天气很好,在海边有个老渔翁正躺在他的船上,一边睡觉一边懒洋洋吹着海风晒着太阳。”

    “富家子弟觉得很奇怪,开口问老渔翁,为什么这么好的天气,不出海打鱼,老渔翁回答说,上午的收获很丰富,午不必出海,那富家子弟劝说他,只要每天多赚一点,把钱存起来的,然后用存的钱买船招人手扩成的船队,这样就可以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然后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这里晒太阳,不必工作那么辛苦。”

    “老渔翁听了,眨眨眼笑着说,现在自己不是正晒着太阳吗?”

    故事说完,虞进哈哈一笑道:“本少爷这也算是提前过上退休的生活,不对,叫提前过上致仕的日子。”

    邓勇和张奔面面相觑,不知说些什么好,而青儿在旁白了虞进一眼,没好气地说:“歪理。”

    虞进突然好奇地说:“这一期的主考官是哪个?”

    “高拱”邓勇马上说道:“这是徐首辅举荐的。”

    高拱?

    虞进好像想到什么,然后眉头一皱,接着自言自语地说:“估计又快有好戏看了,真是多事之秋。”

    张奔好奇地问道:“少爷,怎么啦?有什么戏?”

    “没什么。”虞进摇摇头,也没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