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大明文魁 >

第98章

大明文魁-第98章

小说: 大明文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林延潮也只能忍痛,改作稍稍小眯一下。

    小眯半个小时后(其实还是小睡了一觉),林延潮起床再读。

    每日史,子,集读完十卷后,林延潮开始动笔写自己这本大作。

    这为尚书作注的工程不小,这本书林延潮每日写一百多字,从不间断,已是坚持了三个月。不知不觉也写了一万多字。书稿都写满了厚厚一叠,林延潮看了下自己的进度,如果是将为尚书作注,还是尚书古文疏证,合在一起写那么没有十年之功是完成不了的。

    于是林延潮决定分开写,尚书古文疏证,容易一些放着先写,至于给尚书作注这个大工程,就延后再写。

    分拆以后,事情就简单多了。

    林延潮现在将先秦古文,传注已是读了不少,这必须多亏了当初在书楼无书不读的积累。否则院试考场上那道五经题,林延潮也写不出那等,令人无数人佩服他博古通今的地步。

    但自己这水平在一府里还行,比起《尚书古文疏证》的作者阎若璩还差了远了。

    要写尚书古文疏证,除了要了解先秦古文,传注,还有训诂的一套功夫。

    说起来回字的N种写法放在今天看来是蛮好笑的,但在训诂里却是切切实实的一门功夫。

    训诂里的形训,就是揣摩字体,来把握这个词的古意。

    汉朝不少大儒,毕生都在研究这些,为得是精准还原,先贤经义里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而异体字,也是古人对一个字不同写法,常常一个字在一本典籍里就成一个样子。

    所以到了清朝朴学‘回字的N种写法’也变成一门学问。到了今天大家所用的简体字,其实后人新造字的数量很少,大部分还是选用古人造的异体字里,笔划最少的作为今日的简体字。

    不过毕竟作学问这事,与举业还是有分开的,如通晓典籍,对林延潮写时文还是有好处的,但如训诂这套功夫,科举上就不考,但林延潮为了写书就不得学。

    故而也难区分,写书对于林延潮举业上,帮助到底有多大,但是若是科举不第,那么靠着这本《尚书古文疏证》,说不准也能成为林延潮的终南捷径。

    如此算是给自己买一个保险吧!(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衣锦还乡(二更)() 
这边通过写尚书古文疏证来作学问,这边林延潮也是用心于举业上,二者兼顾。

    下午的时候,林延潮就这么一边读书一边写书过着。

    未时之后,林延潮常会出门一趟,没事时逛逛河边,有事时出去办事。

    时常也去府学学宫前的书肆逛一逛,看看有没有新到时文集,或是其他能用的书,或者去找住在府学学舍的翁正春聊聊读书心得,要么会友什么的。

    期间还抽出时间去城外的建阳书坊一趟找秦掌柜一趟。

    秦掌柜对林延潮十分热情,因为林延潮告诉他准备明年在他书坊刊书。

    秦掌柜是一口承应了,府试第一,院试第二的士子的时文集和诗文集,以往而言,还算在本府卖得不错。特别是院试刚刚结束前提下,若是乡试没考中就有江郎才尽之感,放到第二年就不好卖了。

    不过林延潮若是中了举人,那反而名声大作,大作放在外府也是一样畅销。

    秦掌柜丝毫不知林延潮卖得并非是时文集和诗文集,反而一个劲地催促他尽量在明年乡试前写好。不过听了秦掌柜的建议,林延潮也不会打算加快进度,他有自己的步骤,欲速则不达。

    无论下午出门多久,林延潮都会在戌时前赶回家们,然后晚间尽量不出门。

    在戌时前,将晚饭早早吃完,这一顿饭尽量吃得少,以及清淡,而且食素。通常吃一碗粟米粥,加一盘菜这样。

    这也是现代人养身,节食的传统,吃夜宵神马的,最不健康了。但放在古代名儒,都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晚饭后林延潮临摹半个时辰字帖,然后这时候放松一下,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若是白日出去忙事,没有做完功课,就放在晚上来作。

    一日事,一日毕。坚决不拖至第二日。

    看完书和完成功课之后,林延潮尽量在亥时上床睡觉。早睡早起身体好。

    林延潮按照这套平日读书,作学问,揣摩时文,到底有多少长进。一时也没办法看出来。

    不免也有气闷的时候,林延潮就会拿起林烃当初赠给自己‘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句诗,来责备自己读书不可求效。

    不过如此闭门读书一个月,林延潮倒是觉得如此静不下心来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儒家讲静能生慧,佛家讲静能开悟;道家讲静能正道,古人常道遇大事者需有静气。

    静气从哪里来,平日修身养性来。朱子,王阳明都提倡用静坐来养静。不过林延潮对这有所保留,只是尽量少言谨言,用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方式,来养静。此外饮食清淡,衣着朴素,以俭养德。

    至于家里的事,也是十分平静。

    爷爷和大伯回了老家一趟,住持了重修祠堂,并将自己的‘秀才匾额’做好和秀才老爹的那面一并挂在宗族祠堂上,至于洪山村第一座,估计也是侯官县的第一座‘秀才牌坊’也在酝酿之中。

    宗族祠堂重修好的一日,林延潮也是回了老家了一趟。

    对于乡土,宗族顾念很重的古人而言,重修宗族祠堂绝对是一件大事。

    这丝毫不比现代人。对爷爷,大伯而言,还是以乡土自豪,而从来没有因把家搬到市井里。就以城里人自居起来。

    这一天,家里雇了一艘乌蓬船,一家老小都穿戴整齐登了船,一齐返回家里,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水程很快,不久乌蓬船即划到了家乡堤坝外的渔船码头上。

    这里停泊的都是疍民的连家船。

    但这一天船还没到岸。连家船都搬走了,就见的码头上,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是聚了一片在码头上。

    大伯顿时昂首挺胸站在船头,对林延潮道:“他们都是来看你的,本村第二个秀才呢。”

    众乡亲林延潮平日都是熟识的,在村里也没少打招呼,但今日一见众人都是拘谨起来。

    林延潮心想一来是自己年纪大,乡亲不好如过去见了面,就摸着脑袋一阵乱转,二来就是自己秀才身份,在他们眼底已算得体面人了。

    林延潮还是依着规矩,向族长,村里老人行礼。

    之后就是祠堂重修的大祭了。

    祭祀时,林延潮才知道原来他这一支林氏,来路还是蛮显赫的。

    在闽地有一句民谚‘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说得是闽地以这四姓最多,而陈林两姓更是占了闽中近一半。

    现在林姓最显有数支,如出了林则徐的文峰林,现在还默默无名,明朝最有名的莫过于八进士五尚书的濂浦林氏,称为东林。

    濂浦林之后就是水西林,而林延潮这一支就出自水西林。

    水西林与濂浦林,都是科举强族,以往辉煌历史就不提了,现在在世的就有三名进士,而且是祖孙三代。

    一位就是生于成化十六年,正德九年登进士第的林春泽,万历年天子登基,福建巡抚给水西林家送‘六朝大老坊’的牌坊,说的是你老人家,居然历经六朝天子。而现在林春泽年近百岁,住在南屿家里,算是实实在在的人瑞。

    林春泽以下,就是其子林应亮、其孙林如楚两位进士,都是在朝做官。

    不过宗家如此显赫,洪山村与之相比就寒碜多了,洪山村林氏从水西林一支分出好几年了,本来就是庶出,科举上一直不得力,好几代没一个举人不说,连秀才也是十年前有了一个。

    数代之后这边自觉和宗家相较实在太没有脸面,实在也不好意思上门认亲,两边也是渐渐走得淡了。只是在水西林宗族大祭时,会请洪山村这边一两人,修族谱的时候,派个人过来问问你们几口人,也少不了写上你这一支的名字。

    至于其他就没有更亲密的关系了。

    而眼下林延潮取了院试第二,总算是有‘我洪山林氏从此站起来’的感觉,故而这一次才大肆操办,还知会了宗家那边。

    ps:多谢大家投的月票和推荐票,今天想再求一下,后面有很给力的推荐,月票,推荐票可以让本书成绩更好一点,让更多人来看本书。(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问舍(一更)() 
重修宗祠,自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由族长和村里的老人主持。

    还请了一位宗家的老者过来观礼,听说原来也是贡生出身,去过京师坐监的大能人。

    林延潮心想,我们这等大张旗鼓地挂秀才匾额,不是闹了笑话,宗家那边前前后后出了二十几个进士。我们中了个秀才在那边得瑟,这不是等着被人打脸吗?

    不过林延潮也没多想,而是从头到尾的跟着长辈按照流程一步一步地做下来。

    覆着锦缎匾额被揭开一幕,刻着自己和老爹名字的秀才匾额被悬挂在宗祠祠堂的门楣上。宗祠外鞭炮齐鸣,全族老少都是喜气洋洋。

    乡亲们都是向林高著,大伯,三叔和自己拱手祝贺。

    林延潮也看到爷爷和大伯脸上有激动的泪光闪动,他明白中了秀才,其实一直不是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这一刻就是宗家的老监生,也是来与林延潮亲自道贺。

    原本以为他们不会太看得起自己这个秀才的,没料到这宗家老监生却是道:“延潮你十四岁进学,还是院试第二,侯官已是多久没有如此了得后辈了。老宗翁听了也是十分称许,赠你一狮头镇纸,望你乡试连捷,替我们林家光宗耀祖。”

    众乡亲们听了都是激动,连宗家的人也是替林延潮这秀才感到自豪啊。至于老宗翁就是历经六朝的林春泽,他也给林延潮送了狮头镇纸作贺。

    林延潮也是意外,看来宗家的人也是为了自己中了秀才而骄傲,还以为是不屑一顾,看来是自己怀小人之心了。但想到之前宗家对老爹中秀才时不屑一顾,林延潮心底还是有根刺的。

    林延潮不平不淡地回礼道:“多谢了。”

    大伯怕林延潮失礼连忙道:“多谢老宗翁了,这怎么好意思?改日我会让延潮亲自去府上拜贺。”

    老监生笑着道:“此子气度非比寻常,将来非我等可期。至于是否去府上拜会倒是次要的。”

    林延潮心道,这老监生还真是有气度啊。

    挂匾的仪式一过。

    当下族长,林高著,大伯几个村里的头脸人物都聚在一堂,与宗族老监生商议重修族谱的事。

    重修族谱也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族而言,宗族传承万万不可以断。

    天下间只有孔、孟、曾、颜四姓,修的是通天谱,也是同姓的人公用一个家谱。而其他各姓有各自的分支,虽说姓林的人,多是以比干为始祖。但毕竟传承了这么多年,但宗族间是不认的。譬如水西林氏与濂江林氏虽都是姓林,但是彼此族谱是不修在一起。

    老监生将洪山村林氏一支记录,有子孙传承的,就在名字下划一条线。

    修谱时,林延潮看到自己这一支时,发觉自己名字下,居然多了一个竖线,下面添了一个人的名字。

    林延潮心道,这什么意思,自己居然不知不觉当爹了?

    林高著咳了一声道:“此事也是刚定,一时无暇与你分说。是这样的,你二叔伯的孙儿,今年满十岁,生得聪明伶俐,准备入社学读书,但是你二叔伯家一直没有入户籍,所以过继到你的名下。你是秀才不是可以免两丁徭役吗?所以……”

    林延潮恍然原来是奔着他的免役名额来的。

    林高著身为杂职官本来就免役一人。而且沈师爷已是有意关照,让大伯准备在周县令的任内,转为经制吏,这样林家就多出一个免役名额给林延寿。而林延潮免两丁的名额,免了一个三叔,还可以再免一个,所以马上就被惦记上了于是给林延潮塞了一个。

    没有籍贯者,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更不能当官,当吏,但有了籍贯,平日里的苛捐杂税,也就逃不掉了,所以很多老百姓选择当黑户。

    黑户里有志于科举的子弟,就想出这么个变通的法子。

    林延潮听了皱眉道:“这有所不妥啊!”

    林高著立即道:“都是乡里乡亲的该帮的,必须要帮。”

    “可是……”

    “你放心,虽是过继,但不继嗣,也就是名义上,你放心。”

    林延潮叹了口气道:“可我说的是,我才十四岁,但我嗣子十岁,这官府信吗?”

    这边林延潮刚荣升一级,另一边林高著敲定买地的事了。林延潮不由感叹老爹和大伯回家,可真是没有白白呆着。

    一家人到了洪山村与谢家村交界的地方,这里原来是两村田界,以前两家常因争水,挖渠的事闹翻。以往谢村有大娘老爹谢总甲的撑腰,一直占上风,而现在林村的林高著当了官后,谢家村的人都不敢动了。

    此时正是九月,地里稻子还没收割了,望去在秋日下是一片金灿灿的,渠边水车转水,

    今年还算是丰年,雨水不缺,虽闽地贫瘠偏僻点,但却是好地方,历史上遇兵不饥;遇荒不掠;逢灾不染。

    一大段的田埂路上都有亭亭如盖的大树,林延潮与一家人,顺着路待来到一棵大树下。

    林高著朝前头的山前一指道:“这是我刚买了十五亩田,你们看怎么样?”

    林延潮看去,是正好依在山边的梯田。

    听了林高著这么说,一家人都是加快脚步跑了过去,奔到山脚边上。但见新开垦好的梯田已是在那。

    三叔是种田的老行家,与众人道:“这是二叔伯帮我们张罗下的好田,村里人刚一起垦出来,比一般水田是便宜了几分,但是靠在山边,随时可以打山泉水来浇灌。在这里种种菜,种种稻,一年的收成也不会差。”

    听着三叔这么说,众人都是喜气洋洋。

    大伯也是蹲在地上,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