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沧海情殇 >

第261章

沧海情殇-第261章

小说: 沧海情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刹那间,他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些沙哑:“赵……赵大人,下官不敢。”

    “今日所议之事关乎你我,太皇太后特旨准你上殿参政。林大人,你飞黄腾达的日子指日可待了。”赵汝愚把住妙丹生的手臂,语气极为亲热。

    感受到周围投来惊诧、羡慕的目光,妙丹生心头的阴郁一扫而空,他重新挺起胸抬起头,跟着赵汝愚迈步进入太极殿,站在了身着朱色、紫色和绯色朝服的重臣之间。

    他环视左右,发现自己这一身绿色的官衣原来并不扎眼。

    “林大人,一会儿太皇太后临朝,希望你能畅所欲言。”赵汝愚颔首微笑,径直去了百官前列。

    目送赵汝愚走远,妙丹生回想着赵汝愚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心中又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自从我得了玉笏令,赵汝愚便与我形同陌路,今日之举难道有什么深意?曾听王太尉提及今夜刺杀嘉王,莫非嘉王真的出事了?赵汝愚骤失依靠,难道想改投皇后娘娘,所以才故意示好么?若真如此,天助我该出人头地啊!”

    念及于此,他强捺激动,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静静等待朝议开始。

    不多时,随着内侍春福尖利的嗓音大喊:“恭迎太皇太后临朝!”韩侂胄和关礼一左一右搀扶着太皇太后吴氏缓缓走进了大殿。

    群臣忙跪倒参拜,山呼道:“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诸位大臣免礼平身吧。”太皇太后端坐珠帘之后,笑呵呵地说道,“早朝时辰未到,老身却将诸位请来,搅了诸位的清梦,可莫要记恨老身啊。”

    群臣又忙躬身行礼,连称不敢。

    太皇太后摆摆手道:“闲话就不多说了,圣上痼疾在身无力亲政,前些日子写下手谕,欲觅新君,诸位可曾知晓?”

    群臣相互看看,均默不作声,无人点头也无人摇头。

    太皇太后脸色一沉,道:“赵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回太皇太后,确有此事。”赵汝愚出班道,“圣上亲笔写有手谕交于留相,臣和韩大人也均已见过。只因太上皇新丧,还未正式知会众位大人。”

    “未正式知会,也该有所耳闻吧?”太皇太后轻咳道,“既是如此,老身当为我大宋择一新君,诸位意下如何?”

    群臣齐声高呼:“愿听太皇太后圣裁!”

    明显对群臣的态度极为不满,太皇太后冷哼道:“我大宋祖训,后宫不得干政!然圣上沉疴已久,加之太上皇驾崩,老身垂帘听政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怎能再妄指新君?诸位都是朝中股肱之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谁也别想置身事外!有何人选不妨直言。”

    闻言,群臣不敢再继续保持沉默,纷纷与身边的同僚交头接耳起来,不过大多只是在猜测太皇太后的真正用意。

    妙丹生想着赵汝愚对他说过的话,又思及太皇太后没有直接钦点嘉王赵扩继位,心中料定嘉王赵扩果真出了意外,顿时热血上涌,便要进前保举皇后李凤娘。

    然而脚步方动,却听一人抢先道:“臣有话说!”

第五百七十八章 赵晋上殿() 
群臣循声张望,只见开口之人与赵汝愚并肩而立,位列文班之首,乃是太尉王正青。

    顿时,殿内一片寂静,都凝神屏气,等待王正青继续说下去。

    王正青目不斜视,手捧朝笏大声道:“启禀太皇太后,嘉王殿下聪明睿智,素有贤名,平日甚得两宫喜爱,又为圣上唯一子嗣,受禅继位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太皇太后为何不诏令嘉王殿下承继大统?”

    此言一出,群臣不禁瞠目结舌,大惑不解。

    由于数月以来的明争暗斗、刀兵相向,拥立嘉王赵扩的一班文武大臣早就同李后一党势同水火。今日早朝之前,双方俱已各自召集同僚进行过秘密商议,准备在朝堂之上拼个你死我活,只因太皇太后突然派殿卫将所有在京官员宣至重华宫,又不见圣上、皇后以及嘉王踪影,加之龙虎二师现在情况不明,群臣摸不清形势底细,这才暂时隐忍不发,静观其变。

    王正青深受皇后倚重,在李党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远沛,更是皇后夺权计划的坚决支持者和策划者之一,如今此人竟当众出面保举李党的死敌嘉王赵扩,怎能不令群臣惊异万分?

    一时间,群臣面面相觑,都看不透王正青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唯独妙丹生镇定自若,按下心神冷眼旁观。自他来京之后一直与王正青来往频繁,深知此人城府极深,又对皇后忠心耿耿,如此重要时刻绝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王正青略作停顿,又道:“太皇太后不提嘉王殿下,却令百官畅所欲言,择荐新君,难道真如坊间传闻的那般,嘉王殿下已遭不测?”

    妙丹生暗暗一伸大拇指,心说好一招以退为进,若坐实了嘉王已死,再提出将皇位禅让给皇后,凭朝中势力,谁还能与皇后相争?

    群臣之中有不少人亦想到了这点,齐齐看向珠帘之后,暗自揣摩太皇太后将如何作答,一些拥立嘉王的大臣不由在手心里捏了把汗。

    许久,太皇太后才幽幽叹了口气,道:“难为王大人了,竟一直心系嘉王安危,不过随意将坊间传言搬上朝堂议论,恐有不妥吧?”

    “臣不敢,臣愚钝方有此问。”王正青昂首道,“我大宋虽多有禅让之举,不过圣上有嗣仍另禅他人,却史无先例,臣实在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唉……”太皇太后又长长叹了口气,道,“自绍熙二年伊始,宰相虽多次请立嘉王为储,却始终未得圣上应允,此番亲书手谕决意禅让,也未明言让嘉王继位,其中缘由已不言而喻,因此老身才有今日之举。至于嘉王遇刺,纯属子虚乌有,诸位尽可放心。”

    王正青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道:“太皇太后几次三番提到手谕,然诸位皆知圣上龙体欠安,又如何会写下什么手谕?手谕何在?还请太皇太后明示!”

    “放肆!”珠帘震动,太皇太后拍案而起,指着王正青道,“你在怀疑老身作假不成?好,好好!今日为平众臣疑惑,老身不与你计较。韩大人,你将圣上的手谕取出,给众位大人一观。”

    韩侂胄躬身行礼,亲自去后殿取来手谕,双手展开,在两班朝臣面前缓缓走过。除了王正青看得分外仔细,其余大臣均匆匆一瞥,低头不语。

    等韩侂胄在大殿中转了一圈回到原地,太皇太后冷笑道:“王大人,手谕是真是假?老身可做过什么手脚?”

    “这……这确实出自圣上御笔。”王正青浑身一哆嗦,伏地叩首道,“微臣死罪,还望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打断他的话,沉声道:“起来吧,老身念你一片忠心,不会责罚于你。听你方才之言,是想举荐嘉王继承大统?”

    王正青余悸未消,一个“是”字脱口而出,太皇太后随即道:“看来诸位大臣也无其他异议,好,韩大人,立刻宣召嘉王上殿!”

    这一下,不但刚刚反应过来的王正青暗地里直想抽自己嘴巴,就连一直留心局势变化的李后党羽也个个措不及防、呆若木鸡,妙丹生更是收回了对王正青所有的钦佩,在心里鄙视的无以复加。

    “宣少保、武宁军节度使、嘉王赵扩进殿!”韩侂胄大步走至太极殿外,高声传达太皇太后的旨意,声音洪亮高亢,饱含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太皇太后有旨……”随着一个接一个的值守内侍用同样激昂的声音将旨意传递出去,一条挺拔矫健的身影自重华宫外急速奔来。

    转眼之间,此人已至太极殿玉石阶下,行礼道:“臣领旨,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韩侂胄迎上前去仔细打量了一番,待确认阶下之人身份后,才回禀太皇太后道:“太皇太后,嘉王殿下到了。”

    “来了?”太皇太后忽然显得有些紧张,招手将韩侂胄叫至身边,小声道:“都准备好了?”

    “太皇太后放心,一切尽在掌握。”韩侂胄与赵汝愚对视一眼,冲春福打了个手势。春福忙轻咳一声,道:“嘉王殿下,请上殿吧。”

    “谢太皇太后!”阶下之人微微躬身,竟一个箭步飞身跃上玉石阶,径直走到赵汝愚身边方自驻足。

    群臣被其气势所惊,纷纷侧目而视,一瞥之下不禁大惊失色,像躲避瘟神一般争相向大殿两侧闪去,殿中顿时混乱不堪。

    “都怎么了?一个个成何体统!”太皇太后猛顿龙头拐杖,厉声呵斥。然而话音未落,竟也发出了一声惊呼:“你……你是何人?”

    那人这才屈膝跪倒,朗声道:“臣,徽宗朝肃王嫡孙,隆兴军、南康军、抚州节度使,怀化大将军,护军统领赵晋,参见太皇太后!”

    赵晋?来的竟然是赵晋!

    殿中群臣再次哗然。

    太皇太后也似没了先前的沉稳,伸手掀开珠帘,瞪住赵晋道:“老身宣嘉王上殿,你来作甚?”

    赵晋神色坦然,看了赵汝愚一眼,深吸口气,长叹道:“回太皇太后,臣若再不来,我大宋数百年的基业就要断送在一干奸佞小人手中了!”

第五百七十九章 瞬息万变() 
自嘉王出逃以来,赵晋之名便被李后党羽屡屡提及,王正青又岂会不知此人的厉害?

    他见赵晋突然冒嘉王之名出现在朝堂之上,担心会对皇后不利,忙出班奏道:“太皇太后莫听他一派胡言、危言耸听,此人身为外官,却无诏擅自入京,又当堂大放厥词,实乃居心叵测!臣恳请太皇太后治赵晋……”

    不等他说完,赵晋已抢言道:“王太尉,你如此迫不及待的跳将出来,莫非被赵某戳中了软肋?”。

    “本官不明白你的话。”王正青死死盯着赵晋,眼中几乎喷出火来。

    “不明白?不明白就老老实实退回去继续听,赵某会给你个明白!”赵晋冷哼一声,冲太皇太后道,“嘉王殿下屡遭奸党迫害,几番生死攸关,臣有幸得与嘉王殿下同生共死、杀贼除寇,结为生死之交。不久前殿下密信于臣,称京中有变,急盼来救,臣日夜兼程,但还是慢了一步,殿下他……他……”

    太皇太后脸色大变,急声追问道:“嘉王……扩儿,扩儿出什么事了?”

    “殿下他……”赵晋神情悲切,抽泣数声道,“除服祭礼结束以后,殿下在回府途中遭到大批刺客袭击,不幸遇害了!”

    闻言,群臣皆大惊失色,纷纷看向赵汝愚和王正青二人。

    太皇太后“啊哟”一声跌坐在凤椅上,老泪纵横。韩侂胄和关礼跑过去又是掐人中,又是拍后心,好容易才缓过气来。

    甩开关礼的手,太皇太后颤声道:“你……你可知是什么人干的?”

    “臣……”赵晋欲言又止,拿眼直瞥赵汝愚。

    太皇太后察言观色,转而质问赵汝愚,赵汝愚忙道:“枢密院已接传报,因朝议提前,尚未来得及下派人手。”

    “皇嗣被害关你枢密院何事!”太皇太后急得手中拐杖连连顿地,“宗正寺呢?刑部呢?”

    宗正寺卿庞鹤与刑部尚书京镗慌忙离班跪倒,太皇太后怒道:“还愣着作甚?快去查!凡涉案人等一律重办,绝不姑息!对了,吏部侍郎彭龟年呢?你是嘉王府直讲,你也去监办此案,快去!”

    三人领旨正要离去,韩侂胄突然道:“太皇太后息怒,嘉王遇害虽乃国之殇桀,然当务之急仍应先立新君,以防乱上加乱,使宵小之辈得以趁势作祸。”

    太皇太后愣了愣,道:“诸位大臣也是这么认为?”

    群臣派系不一,各怀心思,如今却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李党听闻嘉王果然被杀,更是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太皇太后见状,叹口气道:“也罢,嘉王一事就交由新君处理吧,诸位胸有成竹,莫非已有合适人选?”

    王正青方才已失一策,正自懊恼不已,见太皇太后发话,感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即道:“臣斗胆举荐一人。”

    从赵晋冒名上殿到韩侂胄出面压下缉凶,妙丹生已隐约感到不妥,无奈他与王正青相距甚远,无法警言提醒,只得任其说下去。

    只听王正青大声道:“太上皇驾崩,圣上痼疾缠身不能理政,嘉王又遭不测,实乃天下痛事,哀呼!悲呼!然天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固臣有此一荐。”

    他略作停顿,环视大殿道:“皇帝者,国祚也!帝明则国昌,帝聩则国衰。我大宋于国为重,牢记贤者为帝,多有禅让之举,然美璧微瑕、白圭之玷,历来仅在赵氏宗亲之间內禅,无法真正秉奉三皇之贤、五帝之德。因此,臣举当今皇后李氏,效仿唐之武后、周之圣神皇帝,为我大宋新君!”

    话音甫落,太极殿内立时乱成了一锅粥,他的这番言辞终于点燃了李后一党与反对派的导火索。双方大臣各执己见、相互攻伐,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几个脾气火爆的武将撸起袍袖就要动手,连太皇太后将龙头拐杖顿的地面“咚咚”作响也无济于事,直到关礼请出镇殿金瓜才渐渐平息下去。

    太皇太后脸色阴沉,顿着拐杖骂道:“朝堂之上竟然如此吵闹厮打,市井泼皮一般,成何体统?还配自称读书人吗!”

    说罢,又冷哼一声坐回凤椅,沉声道:“王大人之言,老身也是始料未及,你们有何异议大可出班陈奏,老身愿洗耳恭听。”

    今日朝议可谓是风云莫测、瞬息万变,群臣纷纷左右观望,试图从同僚眼中参透一丝端倪。

    妙丹生见赵汝愚正看向自己,暗一咬牙,横跨一步,道:“王大人所言于国大幸、于民大幸,臣附议!”

    与此同时,又有十几位大臣出列附议,均是早朝之前在王正青府上议事的李后死党。妙丹生不由暗自庆幸自己的当机立断,不然稍有怠慢,这拥立之功可就要拱手送人了,至于方才的疑惑忧虑,天大的功劳摆在面前,谁还顾得上细细思量?

    太皇太后神情凝重,缓缓扫视群臣,最后将目光停在了妙丹生身上,轻笑道:“今日还真是热闹啊,连八品官都上殿掺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