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书童 >

第95章

三国之诸葛书童-第95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书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见诸葛松不语,因这个想法也是临时起的,说完自己盘算了一下,也有些不好意思,索性直接加码道:“孤也知道上庸能收的赋税有限,不利于扩充军备。这样,除却上庸一地的军政大权全都予你,武陵孤也不收回了,由你自选一人代管,所收赋税使用结余可自由调转到上庸使用,总归可以了吧!”

    刘备如此说,诸葛松便知道自己再无可拒绝的理由了,况且上庸位置重要,又处于可直接对抗曹操的前线,相比武陵更有利于他帮助刘备北伐,便点头同意了。只是推说刘封身份特殊,必须要有刘备亲自带人去送,他才敢去上庸上任,以免导致刘封有变。

    刘备想都没想就应允了,就此改变了回cd的路线,决定再在江陵停留两日,让诸葛松安排停当,以便同去上庸。(第二卷完)

第一百零二章 封达相残() 
    上庸两面是山,西面是秦岭及米仓山,南面是大巴山,东、北两面可以行军。因该地位于襄樊上游,如果顺江而下,对襄阳便有极大的威胁。

    但若两地同属一方,则可“互为犄角”,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态势。上庸的战略位置本就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能将荆州和汉中连为一线,起到一个策应东西的作用。若襄樊入关羽之手,上庸之军不仅可依势左右援助,甚至北向可从子午谷径至长安!

    当关羽围攻樊城之时,曾传令刘封引兵相助,刘封刚取上庸不久,船只稀少,没有从命。后关羽在麦城陷入绝境,面对廖化的苦求,上庸虽有兵两万五千人,但新降之兵万人,孟达所部万人,刘封能实际控制的军队不过五千。虽然刘封当时在孟达的劝说下依然一度因怕关羽身死刘备怪罪试图带着五千军去救麦城,但孟达终以抱薪救火之说使刘封放弃了出兵!

    后麦城城破的消息传来,刘封日夜不安。及至诸葛松借蛮兵复夺江陵,关羽获救,关平、马良等将领均靠换俘放回,派往江陵的亲信又回报刘备虽然大怒,但因关羽未死、荆州未失,只是有意让其回闭门反省一段再转守绵竹。刘封虽知守绵竹与守上庸权利下降不少,但缺是其不发救兵再前,便决定在刘备到达上庸时自缚跪于城门前谢罪,以求刘备原谅。希望今日失去的,来日北伐曹操再主动请缨,戴罪立功便可有望复得。

    不想孟达因前番进言刘封不救关羽,江陵复得后亦派亲信前往打探。

    刘备自蜀中带来文官多与孟达相厚,便告其亲信刘备有意让孟达与刘封同回反省,后封闲官夺其兵权。

    达大惊,举止失措。及刘封相请将自缚请罪相告,孟达表面应允,回府却急请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弟兄二人商议道:“我与法正当初迎汉中王有功,今孝直留蜀未与汉中王同来江陵,汉中王不计前功,欲夺我兵权,困于,为之奈何?

    申耽对道:“在下倒有一计,使汉中王不能加害于公,公又能声名显赫,远胜如今!”

    孟达大喜,急问何计。申耽道:“当日魏王败出汉中,军无斗志,刘备又遣刘封助将军来夺上庸。吾弟兄非惧刘封,乃慕将军之名,才肯献城纳降。今刘备虽复夺江陵,元气大伤,其能弃公,吾等降将也不会有好下场,不如投魏!”

    孟达大惊,急命左右亲信出门守卫,再问详细。

    申耽继续说道:“魏王虽领大军回了许昌,但与曹仁两万兵守襄阳,与徐晃两万兵驻宛城。宛城守将徐晃有兵两万,素与吾等交好,公可写密信一封由吾等送与徐晃约为外援,江陵距此远过宛城,在刘备到前先杀了刘封夺取此地,再设伏生擒刘备献于魏王,魏王必大喜重用将军!”

    孟达不甘兵权被夺,思之再三,终写密信从申耽所言。

    信至徐晃处,虽申耽兄弟常与徐晃书信往来约为内应,但因魏军在樊城之地亦元气大伤,徐晃亦不敢贸然尽出城中兵马前去相应。便一面命人送信去许昌请示曹操,一面令副将孙礼守城,自统一万军向上庸缓行,复书与孟达谎称正急行军前来,教其先与申耽兄弟擒杀刘封以表诚意。

    孟达约刘封到府中饮宴,刘封虽不知孟达已叛,但因刘备将来问罪,无心吃酒,谢绝了孟达。

    孟达疑心刘封已有防备,便私自与申耽、申仪调城中所部之兵径往刘封府邸去擒刘封。刘封闻下人回报孟达带重兵前来,慌逃出府邸召集所部兵马。两相相遇,孟达更不答话,只顾引兵攻杀。

    刘封虽勇,无奈孟达与申耽、申仪二人兵力四倍于他,混战不久,便只得引兵突出城中。孟达引兵穷追不舍,等到天色已晚,刘封终于摆脱了追兵,环顾四周,五千兵马所剩不过百人。天明虽收聚散兵近千,亦无力复夺上庸,只得望江陵而来汇刘备之兵再取上庸。

    。。。。。。

    天色已晚,此章明日补齐

第一百零三章 领命复城() 
    刘备略带诧异的看向诸葛松,在他的印象中,刘封与诸葛松并无交情,况且刘封不发援兵,曾身在荆州战场的诸葛松本也是受害的一方。

    此时听诸葛松开口,因其刚立大功,刘备便挥手制止了正要行刑的军士。看向诸葛松道:“松儿为何阻拦?”

    诸葛松在马上冲刘备拱手行礼道:“少将军虽然有错,但眼下孟达与申耽兄弟在上庸军马不下两万,主公所部却只有万余人。况且孟达谋反,必勾结魏军为援,赵将军与郑梁均被主公暂留在荆州,此时重责少将军,则我军复夺上庸又少一猛将!望主公允其戴罪立功,待夺回上庸,再议如何发落不迟!”

    刘封被按倒在路边闻听此言大为感激,忙高呼:“儿愿戴罪立功!儿愿戴罪立功!求父亲给儿一次机会吧!”

    然而现在的刘备已不同昔日在新野之时,半个荆州未失而又有两川之地的他,思虑上庸叛军和魏军援军可能会数倍于他所带兵马,虽诸葛松屡有惊人表现,但略一沉吟还是不愿冒险,对诸葛松开口说道:“松儿所言有理,叛军与魏援军实已数倍于吾等,不若暂回江陵,来日再徐图收复如何?”

    诸葛松闻听此言,已知刘备家底已厚,又年过半百,定是不愿冒险。可他前番之所以被刘备派往上庸,就是因为和关羽经麦城一事后,虽以关公为人不会结仇,但相见实在尴尬。况刘备刚与孙权修兵,数年之内应不会再交战,此时若回武陵,虽能娇妻美妾在怀,但刘备若要北伐,自己就难以参与,实在不甘。

    思及司马懿书中急行平叛,诛孟达于月内,因夺回江陵而信心大增的诸葛松决意再冒险一次。

    只见他翻身下马屈膝半跪于刘备马前拱手道:“孟达狂生,何足挂齿,少将军失手全因叛逆暴起发难不防所故。魏军前番在樊城亦被关将军元气大伤,此番若闻我军人少,定不会派大军来救孟达。请主公暂分一半军马及松儿本部与少将军同去上庸,自与庞军师回江陵听候佳音便可!”

    刘备大喜,转头对刘封道:“叛军势大,汝可敢随平西将军同去破敌?”

    刘封一感诸葛松求情之恩,二因不救关羽前事尚未被刘备宽恕,虽然此去上庸艰险,但与回江陵受责相比,无疑去上庸还是要好的多。故刘封连连叩头答道:“儿臣愿往!儿臣愿往!”

    刘备冷下脸来训道:“此去上庸,形势艰难,汝必万事听平西将军调度,待复上庸,将功折罪,若有差池,两罪并罚!”

    刘封连连称是,军士便散回刘备身后,由其站起聚所部兵马与诸葛松合兵一处。

    分别之时,刘备对诸葛松言道:“孤知卿之奇才,故才允去平叛。然叛军势大,又恐有魏援,此去能收复上庸固好,艰难则不必勉强,且回江陵,再徐图进取!”

    诸葛松拱手低头道:“谢大王,松儿必三思而行!”

    于是刘备分五千精兵与诸葛松,自与庞统率其余五千人回江陵。诸葛松汇合本部三千兵马,共八千人,却不急行,只缓缓向上庸而去。

    行不过一炷香时间,刘封便耐不住性子在旁谏言道:“将军,孟达造反,必勾结魏援,我军为何不急行军至城下,在魏援至前收复上庸?”

    诸葛松叹了口气,不急回答,反问刘封道:“若吾等急行军至上庸,少将军以为从此地几日可达上庸?”

    刘封默然心思片刻,复答道:“自此北行,若急行军,五日可到!”

    诸葛松道:“宛城至上庸一千两百里,急行军八日可至,且孟达造反,必先秘通魏军。达虽知吾与主公带兵来接管上庸,却不知我军多少,故魏援军到前定日夜防范,不敢松懈!上庸有军两万,吾军不过八千军马,况急行城下必已人困马乏,又如何攻城?就算孟达无备,侥幸攻下城来,魏军若至又如何守城?”

    刘封闻听心慌,惊疑不定道:“既然如此,那此行已是有败无胜,将军又为何在父王面前妄言收复上庸?

    诸葛松心中虽已有计较,但此时既已决定冒险攻取上庸,却也想连着卖刘封个人情,想罢便叹息道:“还不是因为少将军你?”

    “为我?”刘封想起诸葛松之前在刘备面前的相救之情,一种若有若无的猜测让他喏喏道:“吾与将军并无深交。”说到这儿思维忽然通透了一般,惊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难到就是为了我能将功折罪,不受父王杖责?”

    事已至此,诸葛松索性语重心长道:“昔日孟达攻上庸,大王恐其兵少不能胜任,故遣少将军发兵助之。及申耽兄弟不战而降,大王命少将军为郡守,孟达副之,达心中不满少将军日甚。故离间少将军与关将军叔侄之情,若关将军有失,少将军为统领上庸之人,定为首责。”

    刘封酣然泪下:“昔日廖化来求,吾本欲起兵去救,无奈孟达不从,申耽兄弟所部又都是新进降兵,若强命随同,若魏军大军截杀,恐临阵倒戈,这才没有发兵。叔父有难,非封不愿,实是不能啊!”说着俯在马上大哭。

    诸葛松读历史已知,当初刘备常年征战无子,故收刘封为后,悉心培养。及刘禅出生,被曹操自新野追杀至长坂坡,妻儿尚不能顾。但自收取两川,又兼有半个荆州后,攻取汉中还尚未称王的他,便借命刘封攻取上庸之时,称王立刘禅为王世子。刘封虽得封上庸郡守,却已成为外臣,再也不能经常在刘备身边。

    此刻见刘封大哭,诸葛松恻隐之心忽起,虽然刘备立亲子无可厚非,但刘封长年为其征战效力,就算不能得位,也不至于死,便有意将来尽力保其性命。

    当然这都是后事,诸葛松轻轻摇了摇头,眼前如何攻取上庸才是他首先要想的,他不得不驱逐了心中其他的杂念,回想着书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之事,和之前在刘备面前请战前脑子所闪现的灵光结合,一边缓行,一边试图使计策的轮廓更清晰周密一些。

第一百零四章 曹刘所思() 
且不说诸葛松如何定计去收复上庸,但说刘备与诸葛松分别后返回江陵的途中,虽是走了折返,心情却很不错。一路上指点风景,颇有些怡然自得。

    庞统在旁见了,初虽默然无语。终是想卖弄才学,便以言挑之:“大王,今刘封失却上庸,平西将军兵不及万,去战孟达恐凶多吉少,但却不见主公早早命信使去江陵调兵来助,反而一路悠然,不知为何?”

    刘备微微一笑:“军师试猜之。”

    庞统虽知人主不可妄猜,但他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前有孔明联吴抗曹于赤壁大破魏军,后有诸葛松奇计取蜀又保江陵。为了加重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只好借着在刘备身边的机会试图靠近言来获得倚重。

    想到这儿,庞统便仿佛自言自语道:“平西将军出身微末,本只孔明身边一书童,却屡出奇谋取蜀保荆,之前虽碍于关将军身份,立下大功却甘愿离开江陵,终有挟功而不得赏之嫌。主公虽然多与其一郡,然上庸、武陵相距数千里,诸葛松虽没说什么,但其心中乃至众将,都恐有不服。

    刘备收敛笑容,听言叹息道:“士元果知孤心。松儿此去上庸,非孤强令,是其自愿前往!其才虽佳,然少年得志,不知收敛,若孤填兵助战,再复上庸,其功更大,其位就只能在孤之下,那让群臣又作何想,他今后又如何在孤面前自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庞统叹息过后转而劝刘备道:“然大王如今大业未成,曹魏依然势大,若平西将军有失,实则对兴复汉室有损,望大王三思!”

    刘备笑道:“士元所言,孤岂不知,不尽快发兵,只因其立功已经过多过快!孤已年过半百,松儿年齿不比你我,磨练得当,留给世子亦可用数十载,此不过小挫其锐气,亦对其大有益也!”

    庞统称是,心中将刘备欲将诸葛松留给刘禅长用暗暗记住,对诸葛松由之前的暗暗戒备,试图相争,转向谋求等待时机,看是否有联盟的可能。

    再说曹操自许昌接到徐晃的密报,称孟达因不曾相救关羽之事欲献上庸。心中惊疑,便找贾诩、程昱及刘晔商量。

    程昱言道:“荆州一战,关羽并未身死,刘备调孟达回CD不过欲降其位惩治,孟达应无性命之忧。此时来降,诱我宛城之兵为援,其若有诈,则宛城危矣!望大王三思!”

    曹操沉吟片刻,转问贾诩:“那文和之言呢?”

    贾诩对曰:“上庸乃偏僻山城,民生凋敝,难屯大军。若得汉中,自可在汉中宛城两地屯重兵,以上庸为腹地,连接汉中宛城,左右为援。今汉中为刘备所有,得失此城无关大局,不若舍此城与刘备,待来日征伐引汉中之兵出援决战,远胜强攻汉中为好!”

    曹操叹道:“文和之言言之有理,但孟达来降,孤不发一兵,不利来日招降他人。大军刚回许昌,仍需休整。依孤所见,就命徐晃引军一万为达策应,刘备若举大军前来,接出孟达放弃上庸便可,若无大军,就令孟达仍守此城,真降假降时间一长,便见分晓。

    刘晔附道:“大王所言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