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64章

大哉大明-第164章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困在吴府中,便于吴老爷随时过来……旁敲侧击、循循善诱。

    但是,简白岂能老老实实呆在樊笼里。他若是想这样的话。以前在京城里的那个绝对超级的、天下第一的“大院子”,比起杭州府吴继勇家的这个院子,不知要大上多少倍,而且其中的房屋楼榭、景观盛茂,更是不知要美上多少倍。

    他此次的江南之行,可谓身负重任。

    在那一世的初中和高中,王复都曾在学校里学过中国历史。每当讲到明末清初那段历史时。也都曾提到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华夏的南方地区出现。只可惜后来战火频仍。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充分发扬光大,就胎死腹中了。

    随之而熄灭的,还有华夏一族本来要重新焕发起的活力。

    不管是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不管是学习刻苦成绩拔尖的“好学生”,还是整天浑浑噩噩没有进取心的“坏学生”,每当讲到、或学到这段历史时,都是无一例外地扼腕叹息,都是一致的痛惜不已。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印象是非常的深刻……在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年纪时,王复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若是自己生在那个民族命运交替的年代,自己肯定是成为一个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命运的人。

    这种意识何其狂妄!但确实是他当是的真实情状。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若是去初中或是高中采访一下刚刚学过中国那段历史的学生,假如有一天他们穿越回了明朝末年。他们会如何在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中,走完自己一生的道路?恐怕得至少有一半同学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是的,王复当时就是如此。

    但是,随着以后年龄渐长,经历的坎坷日渐增多。顺境与逆境反复叠加,当初的那种狂妄的心态也早已灰飞烟灭。

    如今真的就来到了这个时代,而且上天还赋予了自己一个绝无仅有的角色,如何扮演下去,如何完成这个角色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就成为一个总是挥之不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说实话,这个重任实在过于沉重。即便是当今的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也不敢说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可不管怎么说,问题不容回避,且先不管能否解决、或如何解决,亲自了解真实的情况,总是不会错的,也是必须的。因此,皇帝陛下的江南一行,也早已经纳入了日程。

    但是,在江南一行之前,他还是翻阅了前朝的无数奏章,尽管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可皇帝陛下首先也得从纸面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王朝南方大概的一些情况。

    要想了解大明王朝末年的经济情况,尤其是南方那边,海禁问题就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

    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重农抑商的大陆自足发展的传统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最高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统治者在十四到十六世纪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新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消极反映。

    当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并没有马上实行海禁政策,吴元年(一三六七年)还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经济关系,存在着一个短暂的的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关系的时期。但到了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自从那时候起,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就处于左右摇摆之中,先后经过了似松实紧的永乐时期(郑和时代),时松时紧并逐渐失败的后郑和时代(宣德八年至正德年间),海禁政策的高度强化与失败(嘉靖时期),最后是隆庆开海。

    隆庆元年(一五六七年),福建巡抚涂****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其实,那时的私贩已经犹如公开,根本就属于不纳税的“公贩”。这里所说的不纳税,也是单指纳入朝廷府库的税金,而那些该给出的“孝敬”,该分润的盈余,是一点儿也不能少的。

    而公贩不仅要多拿出一份纳入朝廷府库的税金,其他的费用丝毫不少,这么简单的算术题,试问有谁算不清楚。

    当是时也,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334。第334章 贸易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既然海禁政策已经形容虚设,那么就不如干脆废止。。l''别的暂且不提,大明穆宗皇帝朱载垕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表现出了辰纲独断的勇气,他马上就批准了福建巡抚涂****的奏折。

    同年,也就是隆庆元年,大明穆宗皇帝朱载垕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并且也调整了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这就是史称的“隆庆开关”。

    从此之后,大明王朝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从此之后,大明王朝出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但是,因这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而受益的,却并非是大明朝廷。或者,换句话说,获益最大的不是大明朝廷,而是商人和海盗,以及地方官吏。

    如前所述,就是在海禁开放之前,私下里的海外贸易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只不过是要冒更大的风险,也要拿出更多的利益来分润各方罢了。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所有的费用,包括给海盗的买路钱,分润给各级官吏的打点钱,以及货物本身成本的增加,最后都会在最终的售价中体现出来,因此贩运货物的“附加值”自然也是异乎寻常。

    时间来到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下令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彻底全面正式开放了海禁。但这时大明王朝已经羸弱至极,官僚体系几近崩殂,朝廷的威慑力几近荡然无存,“法纪森严”也已经几乎成为很久之前的依稀回忆,市舶制度已经演变成市舶太监和地方官吏通过抽分恣意勒索、掠夺的手段。(。。l)

    纲纪荡然,漫无法度,中外商人和正常贸易都深受其害。

    为了对日益扩大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大明朝廷也曾做出过努力。在开海后,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建督饷馆专门管理海商并收取税饷。

    大明朝廷规定,凡出海者都要向政府领取船引(出海执照,每船一引,类似后世的车辆牌照。)并缴纳引税。

    但是,船引不是无限制的滥发,是有定额的,初期定为八十八张,以后逐渐增至一百张、再增至两百一十张。引税的数额也有明确规定,初期规定赴东西洋之船,每引税银三两,赴台湾鸡笼、淡水者每引一两,后来前者增至六两,后者增至三两。

    商船出洋,船主必须严格按照船引开列的贸易目的地前往,所载货物不得违禁及超过规定的数量,要在规定的日期内返回,凭引进港,违者法办。

    引税之外,又征水饷、陆饷和加增饷。水饷征于进口商船,按船只大小抽收。陆饷为货物进口税,从量或从价计征。加增饷专征于从吕宋回来的商船。当时赴吕宋贸易的中国商船货物大多由西班牙人转贩于墨西哥及南美洲各地(即所谓“大帆船贸易”),以墨西哥银元作为支付手段,是以由吕宋返回的商船无货税可抽,乃改抽加增饷银,每船一百五十两(后减为一百二十两)。

    以上是在离京之前,通过前朝奏折了解到的情况。

    下面的这些情况,就是来到杭州府之后,通过深入接触吴继勇,以及对他迁入杭州府的来龙去脉,进而了解到的情况。

    因为海外贸易能够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江南士绅巨族纷纷参与进来。可是海外贸易也同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巨额的投入,可他们却视而不见,眼中只有那日进斗金的时候。这就像上了瘾的赌徒,赢了还想赢,输了……更想翻本,更想赢回来。

    专门的贸易商购入产品,打通关节,支付海运费用,都需要相当大的投入。

    生产商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囤积原材料和一部分成品的费用,也是相当大。

    若是自产自销,那战线拉得更长,占压的资金也自然更是庞大。

    而江南士绅巨族基本上很少有不涉及海外贸易的,因此筹措资金的事情,就不要指望别人,只能靠自己了。而他们的目光,大多盯到了自己的不动产——宅院和土地——上。

    手风顺时,他们就将大量的盈余用于置办田产宅院等不动产。若是某一段时间赶上点儿背,那么就将或许是刚刚置办的不动产再行出兑,聚拢资金再次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海外贸易中去。

    而在他们的不动产一出一进之际,肯定会有些许的折损,这些折损是被经手的中间人或是承受人获得。

    有能力接手的,是一些尚未涉及海外贸易的本地或外地士绅,更多的是来自乡下的土财主。因为江南大些城市里的士绅,无不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海外贸易中,资金也几乎全部投入到流通领域,手里根本没有多少闲余的资金。

    而只有那些尚未投身于海外贸易的乡下土财主的手中,才保有一定量的现金。但是,要说他们“土”,那倒也未必,因为这些财主的主要实力虽然都是在乡下,可大多也在城里多少也有些买卖铺户,因此他们也多少有着商人的气息。

    只是相对于那些已经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海外贸易中的人来说,这些乡下商人的“眼界”,不是那么“高远”而已。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因为已经很有些乡下的土财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机缘巧合,了解了海外贸易的内幕,以及某些商人通过海外贸易急剧膨胀起来的资产,极大地刺激了他们。他们跃跃欲试,也准备在其中分一杯羹。

    吴继勇吴老爷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他曾经做为中间人和最终的接收人承兑过几次交易,因此很是接触过一些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被他们快速聚敛财富所吸引,所以,吴老爷有意海外贸易不止一年两年。

    他之所以由钱塘县乡下迁入杭州府,就是因为在乡下消息毕竟闭塞而严重滞后,这对获取海外贸易方面的信息是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因此,他才终于下定了决心,举家从经营了十数代的钱塘县迁入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杭州府。

    但是,从一个乡下的土财主,变身为一个海外贸易商人,绝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

    吴老爷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似乎还需等待一段时日。况且入行的条件他尚未具备,所面临的风险他也尚未了解清楚。

335。第335章 试水() 
    要想转行,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吴老爷雄心不小,转行的跨度还是那么的巨大。而一个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他本人、或者他手下的人,并没有实际亲自参与过一桩交易。

    他通过资金转移过程所了解到的信息,连真实的海外贸易的一点儿皮毛都算不上。

    要想从事海外贸易,首先得有人员,得有从事过海外贸易的人手。而这样的人手,不是在市镇开设店铺,有那么三五个伙计就可以了。从事海外贸易,需要的是一大批“专业”的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最起码他们所收集来的信息是真实的,是最接近买卖双方底线的信息,老板根据这样的信息作出决断,才是比较靠谱的。

    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这么些人,没有这些忠诚度和能力都非常靠谱的人,所谓的海外贸易就根本无法开展。即便是种地,那也得有那么几个好的庄稼把式,何况是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的贸易呢!

    这还是最基本的,其他的诸如海上的费用,到达目的地港口的费用等等,这些费用摊到每件货品上,成本会增加多少。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千辛万苦输送到目的地之后,在那里的销售价格与当初自己了解到的价格情况有无变化。

    海外贸易,价格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一点必须要充分考虑。

    价格上扬,那自不必说,肯定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若是价格走低呢,而且还要了解到、或是及时地判断出,这种价格的走低是长久的趋势,或是暂时的情况,自己又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降价,是半成,或是一成甚至两成?

    这些问题,在进行海外贸易的过程中,都是很有可能遇到的,而且都需要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血本无归。'。。l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况且,这些问题,都还是在“正常”情况发生的事情,若是再加上天灾人祸,再加上海盗和海上的风浪……这些情况,可就不是人力所都能预见,也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了。

    吴老爷目前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想要从一个土财主摇身变为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大商人,对于他来说,甚至都算不上起步阶段,因为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他目前是一个都没有。

    对于他、或者对于吴家来说,资金不是问题。十数代经营,中间又没有发生任何大的变故,让吴家积聚了巨额的财富。但是,换句话说,除了资金不是问题之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是问题。

    以简白这一段时间的观察,目前的吴家,其实是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或者是处于危险的边缘。之所以如此判断的原因,套用后世的一句俗语就是:吴老爷人傻钱多!

    若是单独的考验一个人的智商,吴继勇绝对属于“人精”一类。之所以将其定义为“人傻”的意思,是相对于海外贸易这个领域而言的。吴继勇之于海外贸易,除了野心之外,其他基本上就等于一张白纸。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实践出真知”绝对不是虚言,甚至这与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无关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见识”两字――只有亲身经历过,亲自体验过,才能深得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