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790章

大唐第一少-第790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李泰。

    李泰身为工学院的院长,因为工学院的学生改进了织布机的关系,他身上也有一份功劳,虽说不大,但是身为大哥的李承乾上位,他这个当弟弟的肯定是要真个沾光的,所以李承乾也想要将李恪调入三省之中。

    这样一来的话,太子成为皇帝,原先的两个王爷参与朝政,能够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成为一代贤王。

    只是李泰并没有那个自觉,觉得在朝中还没有在书院了自在的,他不想进入三省。

    但是无奈三省已经将诏书拟定好了,李泰想要摆脱这个位子的话,总要过上一段时间才行。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皇室的这三个皇子之间,哪儿还有什么争斗?从早前开始,一部分是因为这三个人有共同的利益,再者说来,李承乾的太子的位子很稳当,并没有什么过错,而且,李承乾治国理政的才能的确是比他们要高上一筹,这让李泰和李恪看不到什么希望,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做一代贤王,还能够青史留名。

    而且,这也是他们的父皇李二陛下所希望看到的,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又或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来考虑,太子的梦,早就散了。

    与太子李承乾搞好关系能有个好下场,这才是王道。

    至于程处默,升了左卫中郎将,李恪是个王爷,在位子上已经不可能再升了,只是扩了封地,而后依旧是留在长安,进入了三省之中。

    还有就是秦英从军中被安排回了长安城,他在外头的时间已经够长了,长安秦家这边也不能总是没有家主,所以这对秦家来说,已经是恩惠了,至于李崇义,他老爹现在在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教书教的正欢快着呢,长安城这边不缺他一个,所以还是要继续外放去熬资历,赚政绩,等以后承袭了他爹的爵位之后,应该也就能留在长安城了,不管是实权也好,闲职也罢。

    真到了那个时候,差不多也该是他专心培养下一代步入仕途的时候了。

    李承乾现在将这些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心中也是有了底气,等到了当天,也就不用惦记着这事儿了,就专心参加仪式就是了。

    虽然还没有最后敲定,那也不过是三省再次将诏书送过来,李承乾在诏书上加盖玉玺罢了。

    这两天玄世璟一家子都住在长安城的道政坊之中,难得的经常与几个兄弟出来吃吃饭喝喝酒什么的,就等着参加李承乾的“宣誓就职典礼”了。

    而太史局和礼部将这场典礼的排面安排的也是足够大。

    在九月初八这一天的清早,天还没亮的时候,朝廷百官就要穿好正式的朝服,从丹凤门鱼贯而入,进入大明宫之中。

    祭天的仪式设立在含元殿前的大广场上,群臣百官都站在广场外的空地上,而通往含元殿的台阶上面都已经铺上了红毯,包括两边的龙尾道。

    原本想要从广场上进入到含元殿之中,就只能走两边的龙尾道,但是今天却是在正中间搭起了台阶,铺好了红毯,能够从祭天的通鼎后面直接上台阶,从中间走上含元殿的高台,进入含元殿之中。

    百官群臣分列左右,中间是一会儿新皇的龙撵要走的地方。

    宫中的御林军都换上了崭新的光明铠,腰间佩刀都换成了仪刀,分列在整个含元殿前的四周,或是围绕着含元殿,或是站在宮墙下头,又或是站在了广场朝臣的周围。

    太史局的人掐算好的时辰,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由李二陛下祭天,念祭文,祷告天地,而后就此退位,等到了正午,午时的时候,太阳最烈的时候,便是李承乾祭天,祭天之后,就是他的继位大典了,时间选择的很讲究。

    而中间的这段时间,也不怕没事儿做,仅仅是李二陛下祭天,就是个不下的工程,需要的时间,也是不短。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典礼() 
皇帝退位和新皇继位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大明宫的含元殿前面,场面十分肃穆,除却宫中的侍卫,便是朝廷的百官百僚,再加上仪式之中打下手的宦官,而宫中的女眷是不允许出现的,后宫之中的嫔妃不允许出现,而宫中的宫女,也不得在含元殿前面活动。

    这场盛大的典礼,她们是没有眼缘了。

    但是有两个人是例外的,一个是长孙皇后,一个是晋阳公主。

    长孙皇后可以明目张胆的出现在典礼之上,因为是她的丈夫退位,儿子继位,丈夫退位之后,便是太上皇,儿子继位,她就从皇后成为了太后。

    至于新的皇后的立后的仪式,是要放在李承乾继位之后才能操办的。

    再说晋阳,晋阳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出现在典礼上,或者是现场周围,她只能走自己父皇的路子,得了李二陛下的允许,躲在含元殿一侧的翔鸾阁之中观看整个仪式。

    李二陛下对晋阳足够好,翔鸾阁可是比含元殿离着典礼的场地更近,而且翔鸾阁的位置比较高,站在翔鸾阁上能够俯视整个典礼的现场。

    但是有一点,不能被别人发现。

    也就是说,你想看可以,偷偷的看。

    晋阳在翔鸾阁之中倒是比外头广场空旷处站着的朝臣要舒服了,可以弄一方小榻,一边坐着看,一边儿喝茶吃点心,毕竟不被人看到,放松一些也没有关系。

    而且,整个仪式一进行,谁会把目光往翔鸾阁那边乱撇?还不都是将目光都集中在两位皇帝的身上,并且,站在翔鸾阁上能看到下头,下头可看不到翔鸾阁。

    红日初升,李二陛下一身天子冕服,头戴冕冠,从含元殿之中走出来,近两年的时间,下面有的朝臣是两年之中,头一回见到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身体调养的的确不错,但是相比大臣们印象之中的李二陛下,还是瘦削了一些,但是好在精神头还不错。

    李二陛下身后跟着德义,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来到了含元殿外,下了一层的台阶,走到了青铜巨鼎的面前,而铜鼎的面前,摆放着供桌,供桌上的三牲早就已经摆放好了。

    “吉时已到”

    随着礼部官员的高声唱喝,李二陛下的祭天大典也正式开始了。

    看到李二陛下祭天退位,玄世璟的心里还是很复杂的。

    他出生的那一年是贞观元年,那时候,李二陛下才刚刚几位,大唐开启了辉煌的贞观年,现如今一转眼,贞观朝过去了二十几年,李二陛下虽然没有驾崩,寿命也比原本历史上要长许多,但是眼前却是要祭天退位了,大唐波澜壮阔的贞观朝,过完今年,也就这么结束了,明年一开年,大唐就要翻开新的篇章了。

    虽然李二陛下是今年退位,但是新的年号也是要等元日过后才会启用,一来是对前一任皇帝的敬重,二来也是方便百姓们纪年,方便黄历编撰。

    不然李二陛下一退位,李承乾一继位,隔天就立马该年号,那今年算是贞观年呢?还是新年号元年呢?

    李二陛下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手捧着三柱手指粗的香,对天祭拜,而后将香插进了面前的通鼎之中,而后诵读礼部给出的祭文。

    祭文冗长,但是下面的朝臣么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都认认真真的听着列表日下诵读祭文。

    祭文诵读完毕之后,便是德义展开李二陛下的诏书,宣读李二陛下的退位诏书。

    “天子诏”德义的声音传到在场的所有人的耳朵之中,触目所及之处,所以人,纷纷跪地,文武大臣双膝跪地,俯首叩拜,宫中御林军单膝跪地,一手扶着仪刀,一手手肘放在膝盖上。

    “朕在位二十有七载,惜往日,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平天下之动荡,安社稷,抚黎民,继位之初。。。。。。。。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太子承乾,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

    一道退位诏书,比之祭天的祭文,长度上毫不逊色,从李二陛下继位之初到现在,所有的功过得失,全都论述了一遍,最后夸赞太子李承乾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配得上天子的位子,就此将皇帝的位子顺承给李承乾。

    退位的诏书宣读完毕,而后,德义将诏书交给了身边的另外一名太监,而后用木托盘捧出了天子玉玺,也交给了另外一名太监。

    诏书宣读完毕,玉玺也已经交接过了,李二陛下这就算是正式退位了,也是退休了,含元殿前广场上的人在诏书一切都交接完毕之后,山呼“陛下万年!大唐万年。”

    如此之后,李二陛下也就要携手长孙皇后退场了。

    而后便是李承乾的主场了。

    午时之前,李承乾一身皇帝的冕服,衣着打扮与李二陛下无异,从丹凤门被宫人抬着步撵走进了大明宫之中,一直抬到台阶下方,而后李承乾才从步撵上下来,由临安和另外一名内侍陪伴,走上了台阶。

    当李承乾穿过朝中文武百官的列队之时,文武百官只是躬身拱手向李承乾行礼。

    紧接着便是新皇祭天,向苍天宣告继位,依旧是礼部弄出来的流程,与李二陛下的那一套差不多一样,只是两人祷告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退位,一个是继位,一个是将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放下,而另外一个则是走到这边来,将这担子抗在自己的肩膀上。

    祭文读完之后,没有诏书,这个时候,李二陛下出现,走上前来,亲自将一旁内侍手中托着的天子冕冠为李承乾戴在头上,而后亲手将玉玺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这是代表着的,便是传承。

    当李承乾戴上天子冕冠,从自己的父皇手中接过玉玺的时候,他,就是大唐的新皇!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清洗() 
李承乾这算是正是继位为大唐的皇帝了,而如今,大唐的战事也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新皇继位之后,便是一大批官员的封赏,尤其是参与了先前这场战争的官员的封赏,他们有功劳在身,肯定是要升官得赏的,至于其它的,位子变动的最多的,大多都是太子潜邸的人,也就是原先留在东宫的官员。

    之前东宫的官员零零散散的被裁撤了不少,能够留到现在的,基本上都是些真有能耐的人,世族出身的倒是少了,不过也不是没有,而现在李承乾成了皇帝,这些人和玄世璟一样,也跟着税账船高,要跟着一路高升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贞观年人才辈出,但是这多年过去了,病死的,老死的,退休的,原本跟在李二陛下身边的那拨人,零零散散的也离开了朝堂,朝堂上的人才一轮一轮的换,现在,也轮到了太子东宫的人,进入含元殿了。

    今日的典礼重点就在李二陛下退位和李承乾继位上,所以后头的封赏,也不过是临安捧着三省拟定,而后被李承乾加盖了玉玺的诏书站在高台上诵读而已。

    早在三天之前,玄世璟等人就知道了关于自己的封赏,因此再听到这诏书上的内容,心中也就起不了什么波澜了,除却他们几个之外,还有不少人的官位动了,新提拔上去的一批,都是才干之臣,与世族大家出身与否不相干。

    但是李承乾刚刚继位,也并没有明确的要跟世族对着干,即便是知道某些世族出身的人暗中蚕食着大唐的利益,损公肥私,但是继位的第一天,不是去办这种事儿的时候,反正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今天这个场面上,对于一些世族的子弟也有封赏,究其原因,还是要稳住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好缓缓图之,以后再慢慢下手。

    说起来,李承乾虽然是刚刚继位的皇帝,但是好歹在那个座位上已经坐了两年了,若说朝中没有些自己的势力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朝臣之中也有眼力见的,都到了那个时候,李承乾上位是必然的,所以在这两年之间,除却一些不长心思的,基本上没有去得罪李承乾的,没看到连三省那边关于李承乾的诏书都未曾驳回过吗?

    得罪了李承乾,又见不到李二陛下,到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所以没必要硬着头皮去怼太子。

    这一天站下来,站在含元殿前不动弹,等到仪式彻底结束之后,玄世璟这正当壮年的人都有些受不了了,更何况那些年迈的朝臣了,好在这是秋天,还不是在寒冬腊月或者是烈日炎炎下头,不然一头栽过去的大臣可不会少了去。

    仪式结束之后,玄世璟离开了大明宫,他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呢,李二陛下现在是彻底退休成了太上皇,早在三个月之前人家就说了,让玄世璟在庄子上准备一处宅子,他要去庄子上住上一段时间,估计用不了多久,李二陛下就要收拾东西到东山县的庄子上去住了,玄世璟还要回去安排这事儿,顺便跟书院里的高士廉打声招呼,让高士廉闲着没事儿多拜访拜访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相对于书院里的先生们来说,那可真是身强力壮类型的,而且一身学识不比书院里的先生们差,住在庄子上,不到书院做先生真是可惜了,反正玄世璟料定李二陛下肯定也会有兴趣的,但是得需要有个人给他搭个台阶,所以这个人就是高士廉了。

    论起关系来,高士廉可是帝后两口子的舅舅。

    玄世璟刚刚回到道政坊,宫里的人就把诏书给送过来了,是玄世璟封爵的诏书,玄世璟现在可已经是齐国公了。

    郡公和国公,一字之差,但是地位上却是有区别的,就比如说现在玄世璟已经是齐国公了,他在东山县庄子上的封地,也能再大上一块儿,加上天子的恩典,往后书院要是再修什么建筑,也能有地方了。

    一打仗,长安城周围的良田宅子倒是空出不少,倒不是说无主之地,只是人家家里要变卖了而已,谁家呢?李敬玄。

    李敬玄被李承乾打发出去了,他在河西指挥大军不当,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李承乾不会留着他在朝堂之中,而这个时候把他发配出去,朝中也不会有人有意见,一来,李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