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783章

大唐第一少-第783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卣颍热缢笛艄亍⑹恰⒉ハ烧颍际墙ㄔ谏铰鑫泊Γ簿褪峭罗赂咴某隹冢饫锸鞘粲诼の鞯赖模筇莆鞅哒獗撸羰悄苣孟履切┑胤剑蔷涂梢愿哒砦抻橇恕

    那边的山脉地势,大军想要通过,难如登天。

    或许禄东赞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派遣的使者到长安城与李承乾何谈的时候,也是针对被李靖拿下的那些地方据理力争,想要从大唐手中拿回来。

    但是李承乾是不可能放手的,牺牲了将士拿下了地盘,到了大唐的口袋里哪儿有再拱手让出去的道理?就算是不让出去那些地方,李承乾照样能把大唐能拿的好处都拿到手。

    李承乾是太子,又不是皇帝,即便是在这方面上吃相难看一些,做的过分一些,大不了就让李二陛下出来,把李承乾禁足在东宫十天半个月的就是了,反正好处已经到手了,禁足算什么?

    等到事情结束之后,李承乾也算是邀请他父皇李二陛下和他演一出好戏了。

    大唐仍旧是那个仁德的大唐,至于过去的事儿,谁还会替它呢,等过个三五年,就不会有人记得李承乾敲竹杠的事儿了,人们只会记得,吐蕃兵犯大唐,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大唐东西两面作战,不但灭了新罗,还打到了倭国的本土,壮哉大唐!

    想要歌颂一件事情,就要看这件事情流传的范围是否广泛,知道的人是不是多,要跟大唐比人多吗?想要跟大唐比强势吗?

    甭管是什么事儿,谁强,道理就在谁的手中。

    原本吐谷浑的地儿是李靖正大光明打下来的,入了大唐的口袋,大唐不想掏出来,谁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至于李承乾掏空了逻些大半财富,这是吐蕃为他们发动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与吐蕃谈妥当了之后,逻些那边也派人将大唐要的东西送到了长安,而吐蕃的使节送信回去之后,李承乾就让三省下了诏书,将玄世璟从安北都护府调派回来了。

    在这场战争之中,玄世璟负责的安北都护府没有打起来,但是玄世璟却是有功劳的,若是没有玄世璟,西边儿对吐蕃,唐军的战线肯定要崩,当然,若是没有玄世璟做后援,李承乾也不会让李敬玄到河西去。

    现在战局已定,玄世璟乐得回长安城,回长安城就等于是可以回家了。

    玄世璟在接到诏书之后,就告别了阿史那·思摩和契苾何力,离开了安北都护府,和高峻还有常乐一同快马加鞭的赶回了长安城。

    而阿史那·思摩和契苾何力则需要继续留在安北都护府,等待战事彻底结束之后,再听从朝廷的安排。

    玄世璟被召回长安的事儿,李承乾也让人将消息送到了东山县庄子上,省的自家妹妹在庄子上担心,至少先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东山县庄子上玄家里里外外被清扫了一遍,宅子里的下人忙的热火朝天,都收拾干净利索了,等待着家主回来。

    当玄世璟回到长安的时候,倭国的时节依旧住在鸿胪寺之中,每天都能听到关于倭国战事的传言,当新罗被灭国之后,河边麻吕显得更加焦虑了,奈何与大唐的谈判始终都是停留在原地。

    河边麻吕已经隐隐约约的意识到大唐想要的东西对于倭国来说可能不简单,但是河边麻吕猜不到大唐到底想要什么,李承乾也一直耐着性子不说,所以对于河边麻吕来说,谈判陷入了僵局。

    刘仁愿和刘仁轨两人率领着水师以太宰府为据点,已经拿下了整个九州岛,下一步的话,恐怕就是要兵逼飞鸟了。

    这会儿飞鸟王宫之中的齐明天皇也慌了,开始从倭国各地调兵遣将,拱卫他们的王城,防范刘仁愿和刘仁轨。

    这两人现在只是作势要攻打飞鸟,但是其实并没有要继续打下去的意思,从眼前的形势来看,他们已经拿到了足够的谈判优势,或者,即便是要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的进攻目的,也不会是飞鸟。

    飞鸟作为倭国的治所,肯定如同新罗的金城一般,重兵拱卫,硬碰硬,得不到好处,又是何必呢?

    若是刘仁轨和刘仁愿继续打下去的话,要选也是选去打島根県,这样的话,大唐连谈判都不用谈判,直接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连已经打下来的九州岛都不用归还给他们了。

    在这期间,倭国的齐明天皇又林林总总的派遣出去好几拨使节团前往长安。

    现在他们也怕,怕倭国落得跟新罗一样的下场。

    谁都没想到,大唐这回打仗是真发了狠,直接就把新罗给灭了,而想要做搅屎棍子的倭国,不但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反而把自己给赔进去了。

    谁又能想到大唐两线作战还能这么猛?直接用优势兵力往里面砸。

    大唐修生养息这么多年,这点儿底子还是有的。

    玄世璟回到长安之后,并没有直接回东山县庄子上,他需要先进宫一趟,去见见李承乾,之后才算是放假,才能回到庄子上的家里去,去宫中见李承乾,也是要禀报公事,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是这般。

    皇宫,宣政殿。

    “殿下,晋阳郡公回来了,正在殿外。”临安走到李承乾身边,微微躬着身子低声说道。

    “快请进来。”李承乾说道。

    “是。”临安应声,而后出了宣政殿,将玄世璟请了进来。

    玄世璟进殿,行礼,李承乾禀退了宣政殿之中其余的所有人,只剩下了他与玄世璟两人。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战与和() 
见到了玄世璟,李承乾脸上掩盖不住的笑意。

    大唐东西两线的战争,从一开始,两人之间通气最多,现在取得了这样的成果,获得了这样的成功,李承乾能不高兴吗?

    寻常时候,他只能将这股子高兴和兴奋掩藏在心中,但是见到玄世璟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的顾忌了。

    “殿下,结果还不错吧?臣在安北都护府的时候可都听说了。”玄世璟见李承乾一脸笑意,率先开了话头。

    “哈哈哈,何止是不错!简直出乎了我的意料。”李承乾说道:“吐蕃这下该老实了,只要以后靠近河西的地方不出什么差错,吐蕃是不敢兵犯大唐了,河西那边,我打算分出一部分兵来,上高原练兵,不管打不打,对吐蕃的震慑总要有。”

    玄世璟知道唐军在高原上拿下了一些地盘的消息,这也多亏了李靖,对于李承乾的想法,玄世璟是赞同的,练兵吗,就应该这么安排,省的吐蕃那边老是觉得自己被老天爷眷顾,大唐的兵上不了高原,他们就能肆意妄为,想打就打。

    如此一来的话,大唐的军队都驻扎在他们门口了,还不老实吗?不老实就等着挨打吧。

    至于东面,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新罗被灭了,就剩下一个倭国,大唐的意图始终就只有一个,要倭国的银山。

    “殿下还晾着河边麻吕呢。”玄世璟说道。

    “也快差不多了,前前后后倭国来长安的使者已经四五拨了,每一次我都见了,但是都没谈妥当,倭国这回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了。”李承乾说道:“而且,再拖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三天之后,我召见倭国的使者,你也过来吧,这三天的功夫,你就回庄子上,休息两天,陪陪家里人。”

    李承乾的这个安排还算是贴心。

    现在李承乾的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筹码,也该是对倭国下手的时候了。

    倭国若是不答应割让島根県给大唐,那就别指望着拿回九州岛了,而且,大唐想要的东西,还从来没有得不到的,不肯割让的话,那就继续谈,当然,在谈判的期间,两国依旧是处在战争状态,新罗没了,九州岛又在刘仁轨和刘仁愿的控制下,刘仁轨和刘仁愿完全可以配合着金城那边的驻兵,直接武力拿下島根県,而后再图谋以后开采的事情。

    当唐军拿下島根県之后,也就不用与倭国再谈判了,你若是打,咱就慢慢继续打,反正整个三韩半岛都是唐军的后院儿,补给足够,往后的话,就要看谁的国力能耗过谁了,支撑战争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国力吗?

    倭国的国力能跟大唐比吗?

    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大唐的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方面太过耗费,而倭国本土作战,这方面优势很大,大唐比不了。

    所以,李承乾也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来得到倭国的银山。

    “好,到时候我也想会会倭国的使者。”玄世璟笑道。

    大唐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面西面都打赢了,还灭了新罗,无疑,这让大唐的声望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往后大唐四边的小国家都不敢再兵犯大唐,这样的和平,至少能够延续个十几年。

    这一场战争打的倒是值了。

    也不仅仅是对外是一个威慑,对内也是有好处的,人要是过久了太平日子,忘记了什么叫做战争的话,会堕落的。

    大唐贞观年间能过做到崇文尚武,风气良好,都是因为对内的高速发展,对外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大唐的军队强悍,民风尚武。

    太平的日子过久了,谁还会想着去强健自己的体魄,想着去军功夺爵,中原的百姓就是这样,日子过得安稳了,容易放松自己。

    可是周围虎狼众多,一旦中原人放松了自己,周围的人就会趁势而入,等到中原的百姓反应过来,自己被邻居揍了,想要揍回去的时候,就要重新锻炼身体了,而这段时间他们付出的代价,何其大。

    刘仁轨自从登陆了倭国本土之后,拿下了九州岛,往后的消息送回长安,都是八百里加急,要知道,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仅仅是送信的使者,就已经死了好几个了,有时候进了皇城,就是马驮着人的尸体在跑。

    而这样的付出,带回来的消息价值也是巨大的,没有辜负那些跑死的信使。

    玄世璟暂且从长安城回了东山县庄子上,李承乾给了他三天假期,三天之后,玄世璟再回长安,与李承乾一同会见倭国的使者,与倭国的使者进行谈判。

    也容不得李承乾不去谈了,这么拖下去,李承乾也顶着不小的压力,朝中的大臣已经有不少意见了,每天早朝都是大臣们劝说李承乾的戏码,李承乾顶着这样的压力拖着这件事儿,而朝中的一些大臣见到这样的情形,这才想要越过李承乾,去找李二陛下,想要李二陛下出来主持公道的。

    现在玄世璟回到了长安,李承乾在早朝的时候也给了大臣们一个回应,三天之后,他会与倭国的使者将两国战事的事情谈妥的,关于这件事,朝中就无需再多商议了。

    当然,还是有人头铁,站出来想要敦促李承乾。

    李承乾看着底下站着的御史,面色不悦。

    “御史台不知是大唐的御史台,还是倭国的御史台。”李承乾冷淡的声音回荡在含元殿之中。

    此话一出,御史台的大臣们心中大呼不妙,也就这样闭了嘴。

    李承乾掌管朝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身上散发出来的威势也是越来越浓重,一生气,朝堂上的大臣心底里还是会感觉害怕的。

    李承乾照旧在宣政殿处理政事,而后宫之中,李二陛下则是召见了李淳风。

    李淳风从长安城中的太史局,来到了龙首原上的新宫,进了宫,面见李二陛下。

    “陛下,李道长已经到了。”德义低声说道。

    躺在榻上的李二陛下睁开眼睛,说道:“让他进来吧。”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回家() 
李淳风依旧是一身白色道袍,人到中年之后的李淳风少了几分仙气,但是看上去倒更像个得道高人了,人家也的确是有本事。

    “微臣见过陛下。”李淳风来到了李二陛下面前,拱手行礼。

    “无需多礼。”李二陛下懒洋洋的从榻上起身,坐直了:“今日召见你过来,是要你帮朕算个日子。”

    “九月初八。”李淳风说道。

    “你就不问问,朕要你算的什么日子吗?”李二陛下问道。

    “陛下可忘记了,臣是做什么的,而且,如今臣还一直住在观星台呢。”李淳风微笑道。

    李二陛下笑了笑,说道:“有时候啊,朕还真羡慕你们这些人的本事,有些事情,不必言语,心中就已经了然。”

    “陛下虽然没有微臣这点儿伎俩,但是陛下却是能够使用微臣的这点儿伎俩的人。”李淳风说道。

    “罢了,朕也不多说了,大概还有三个多月吧,也足够时间准备了,你们太史局和礼部共同去操办吧,朕会把圣旨送过去的。”李二陛下说道。

    “是,臣遵旨。”李淳风拱手应声道。

    现在大唐两边的仗也都打的差不多了,拿到了一个好的结果,李二陛下也做出了决断,现在世璟差不多也结束了,李二陛下也是到了要履行他的决断的时候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量,李二陛下对太子李承乾也已经彻底放心了。

    李承乾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担得起整个大唐,这样的话,李二陛下自己也乐得安生了。

    都闲散了这么长时间了,李二陛下从一开始的焦虑,转变到了如今的淡然,也都已经适应了。

    等他退位之后,就搬到宫外去住,真真正正的过过普通人的日子。

    登上皇位之后,也就只有偶尔闲散的时候才会想到自己向往过的日子,可是转而便又被成堆的奏折给埋没殆尽,现在,李二陛下可以彻底的卸下肩膀上的担子了。

    到底是人老了,已经扛不动了。

    李二陛下身上的毛病跟秦琼有些一样,只是没有秦琼那么厉害,而且,不仅仅是气血亏损,还有祖传的风疾,一旦过于操劳,李二陛下的身体状况就会原形毕露,之前秦琼去世的时候,李二陛下心中除却感慨悲凉之余,也担心自己是否也会像秦琼那般。

    不过好歹是皇帝,秦家的条件跟宫中是不能相比较的。

    这边宫中李二陛下暗戳戳的让太史局和吏部准备九月初八退位的事情,东山县庄子上这边一片欢欣。

    家主平安归来,能不高兴吗?

    一转眼间,玄家的老二玄澈都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