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693章

大唐第一少-第693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为何?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教书育人,为朝廷培养人才,不是很好吗?”长孙皇后问道。

    “嗯,好是好,朝堂之中,也是老毛病了,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触动了一些人占据的利益,所以一些人,并不喜欢东山县的书院,还有国子监的那些官员们,巴不得庄子上的书院倒闭呢。”李二陛下无奈说道:“离着东山县庄子上的文学院的学生们结业还有两年的功夫,两年之后,他们就会参加朝廷的大考,到时候,便是文学院和国子监之间的较量,如此一来,观音婢还觉得,朝中的大臣们,会喜欢庄子上的书院吗?”

    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招收的大多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数是清白庄户人家的孩子,出身不高。

    而国子监之中呢?大多都是有些身份背景的学生,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寒门子弟,在国子监之中的日子也是不怎么好混啊。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起来,国子监的监生们,是看不起东山县庄子上书院里的学生的。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监生都是这般想法,心里存了有一争的心思的人还是有的。

    但是毕竟相对于寻常人来说,他们的出身也是优越的,心里也是存了那么几分的优越感。

    至于朝堂上的一些大臣,私心而已。

    虽然身为帝王家,不喜欢自己的臣子抱有这么大的私心,也希望他们能够一心为了朝廷着想,但是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人非圣贤,哪儿会有那么多大公无私的人?

    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所以李二陛下也不怪他们,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只是东山县书院的事儿,总要想个办法解决,毕竟玄世璟创立这书院,说起来,虽然有私心在当中,但是也是为了朝廷,公大于私的,若是连他这个皇帝都不支持,那书院如何能长久?

    大唐的朝堂,一代代的传下去,仍旧是掌控在各个世家手中,想要掣肘世家,就得用寒门官员啊。

    坐在这个位子上这么多年,李二陛下的眼光放的足够远,即便有些事情不能在贞观朝就能完成,但是他可以为自己的下一辈人铺好路,将能做的,全都做了。

    “这样一来的话,现如今东山县的书院处境还真是有些尴尬。”长孙皇后若有所思的说道。

    不过这种尴尬,最多也就两年,两年之后吗,文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大考,然后入朝为官,这边是树苗生根,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

    现在书院这颗树,缺少的就是根,它的根,还在发展延伸之中,两年之后,便会扎在这片土地上。

    至于兵学院,学生们虽然早两年出来,也读过书,接受过系统的训练,跟着李孝恭学习,但是军中向来是个注重实力的地方,想要熬出头,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书院的学生或许实力不错,但是运气,还要等,等到一个能够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而这机会,可不是常有的。

    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玄世璟在对待书院这方面,也不是个安分的主儿,说起来,玄世璟也有野心,但是他的野心,是李二陛下乐意看到的。

    自玄世璟入朝为官以来,从未在朝中争名夺利过,而他的底线,李二陛下也大致清楚,家人,还有庄子上的书院。

    从玄家为了书院付出这么多可以窥得一二。

    对于玄世璟,李二陛下的心情有些复杂,他看得透玄世璟,却也看不透玄世璟。

    曾经的那个孩子,早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了,他成了朝廷的官员,成了大唐的晋阳郡公,成了自己的女婿。

    “书院的事情不仅仅是璟儿上心,朕也很上心,否则也就不会让承乾牵扯到书院之中了。”李二陛下说道:“璟儿的意思,朕明白,璟儿希望将来的书院,能够归入朝廷之中,但是书院招收寻常人家的孩子的这个规矩,不能坏,希望书院在归入朝廷之后,仍旧是现如今的书院,只能壮大,而不能改变其初衷,朕也知道,一旦书院安稳扎根,对于大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朕也乐得帮衬着他,书院,总归是朝廷的。”

    虽然有些霸道,有些不讲理,但是书院只能归朝廷,不然若干年后,书院出来的官员,书院的先生,仅仅是一处书院之中,势力便是盘根错节,所以,玄世璟也是为了避免这些事情。

    只要书院归在朝廷的管辖之下,书院的院长是皇室中人,是太子,甚至是皇帝,那么书院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出现什么祸患。

    玄世璟能想到的东西有限,至于百年之后书院如何,玄世璟不可能为他们想到百年之后的事情,世事无常,别说百年之后了,便是两年之后如何,谁又能料定的到?

第七百九十章:人选() 
着眼于眼前,一步一步的走,这方是正道,做事最忌好高骛远。

    “那今日璟儿进宫见陛下,也是为了书院的事儿?”长孙皇后问道。

    李二陛下点点头:“嗯,正是,现在东山县庄子上兵学院的学生们已经进入大唐的各个军队之中了,兵学院现如今暂且空了下来,等到明德书院的学生们考试完后,才会有新的学生进入兵学院之中,再此之前,璟儿想在学院之中开设新科,想要着重发展水师,为水师培养人才,这样一来,兵学院那边,不管是地面上的,还是水里头的,就都齐全了。”

    “这不是好事吗?陛下又在烦恼什么?”长孙皇后笑道。

    随着台州那边不断的被开拓,不仅仅是李二陛下看清楚了大唐水师的重要性,连长孙皇后在后宫之中,仅仅是凭借着听闻来的事情,就能判定,将来的水师对大唐是有多么的重要。

    “人选啊,想要教导学生,总得有个先生,有个合格的先生才是,如今水师虽然有不少人才,但是水师那边,可离不开他们啊,所以,不可能把人调派到书院去教导学生。”李二陛下说道:“璟儿今日进宫来,其实就是来向朕要人来了,朕思索了良久,到底还是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能够担当此重任。”

    第一批学生,不管是学什么的,对于书院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因为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为后来做表率,李二陛下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说在人选方面,也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找出合适的人来。

    大唐的水师现在也在发展,尤其是泉州那边,几乎是重新组建水师,哪儿不用人啊,刘仁轨现在在长安,给人家升了官,若是没有重要的大事,断然没有再把人弄到水师去的道理。

    刘仁愿和刘仁轨都有带领水师打仗的经验,但是这两个人,现在谁都不能动弹。

    至于其余的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调动?

    刘仁愿从扬州水师离开之后,好歹有个沈浩青接任,沈浩青再往下,可就没有什么能够说上名头的将领了。

    现在是坑多萝卜少啊。

    这能怎么办?谁也没招。

    一时之间,大殿之中,帝后两口子都陷入了沉默。

    良久,长孙皇后才缓缓开口。

    “臣妾倒是有个人选,不知合适不合适。”长孙皇后说道。

    “哦?说来给朕听听。”李二陛下说道。

    “江王李元祥。”长孙皇后说道。

    “江王?”李二陛下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即陷入了沉思。

    江王李元祥,是李二陛下的幼弟,母亲杨氏,是高祖皇帝的嫔,不过杨嫔的父亲有些来头,杨嫔的父亲是前隋太尉杨素的女儿。

    长孙皇后之所以推荐江王李元祥,说起来也是与他是杨素的外孙有关系的。

    开皇八年的时候,杨素以行军元帅的身份率领水军东下攻灭攻灭陈朝,之后的几年之内,前隋的水师部队一直都是掌握在杨素的手中,而杨素本人,在统领水师方面,也是颇有心得。

    杨素有七个儿子,但是女儿,就只有一个,后来成了高祖皇帝的嫔妃,而当年杨素的女儿未曾出阁的时候,在杨家也是在千恩万宠的环境下长大的,饱读诗书,知晓礼仪,而杨素留下来的那些心得手稿,她也都曾认真的研读过,后来在宫中的生下李元祥的时候,又将这些东西,都悉数交给了李元祥。

    甚至当年杨素的一些手稿兵书,在杨嫔过世之后,都还留在李元祥的手中。

    这是人家姥爷留给外孙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虽然有这样一笔财富,幼时也一直在杨嫔的教导下读书学礼,但是李元祥本人并没有将这些东西当成一回事。

    说起来,李元祥在他自己的封地的名声也不怎么好,李元祥已经四为州刺史了,实封千户,但是与几个被李二陛下办了的王爷一样,都是贪得无厌的性子,本身外表形象也不怎么样。

    李二陛下细细思索一番之后,摇了摇头:“怕是不成啊,元祥是个什么样子,朕心里也清楚,去了书院,指不定为书院生多少事呢。”

    “江王还年轻,还有回头的机会,陛下看在先皇的情面上,也不妨给他一个机会,若是陛下肯,倒不如将这难题,交给璟儿。”长孙皇后说道。

    “交给璟儿?”李二陛下无奈一笑:“怕是到时候璟儿见到元祥之后,要埋怨朕了。”

    江王李元祥,贞观二年出生,比玄世璟还小两岁呢,但是小两岁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王爷,是太子的叔叔,说起辈分来,比玄世璟还要大一辈。

    “陛下与其为了人选的事情发愁,倒不如将江王召到长安来,让江王去兵学院,臣妾说句不好听的,兵学院那边,看的可不是江王的身份,而是实实在在的才学,为的是什么?也不是江王这个人,而是当年高祖皇帝杨嫔留给江王的那些东西,若是将江王安排到书院,陛下再授予璟儿便宜行事的权利,一来,学院得了好处,二来,给江王一个改过的机会,也是一举两得,陛下也不必怕朝臣们指点什么,江王乃是陛下幼弟,长兄如父,陛下要教育幼弟改邪归正,旁人也说不得什么。”长孙皇后如此说道。

    被长孙皇后这么一说,李二陛下心中倒是有些心动了。

    只是这样一来,玄世璟的大部分精力,可都要被兵学院那边牵扯过去了。

    李二陛下仔细想想,即便不这样,玄世璟来长安,来宫中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庄子上,顾着他的书院。

    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玄世璟就要亲自上阵了。

    虽然李二陛下不知道玄世璟带水师的水平如何,但是总归是和刘仁愿一起去过台州的,估计也是跟着刘仁愿学了不少东西。

    李二陛下哪儿知道,玄世璟腹中的那些东西,几乎都是浑然天成的。

第七百九十一章:一个坑() 
倒是刘仁愿跟着玄世璟,在玄世璟这边学了不少东西。

    “这样一来,可就辛苦璟儿了。”李二陛下说道。

    “只要陛下把人给璟儿送过去,其余的,他自己会想办法的,不过这一切,都需要陛下的旨意罢了。”长孙皇后笑道。

    要么怎么说,最毒妇人心,长孙皇后的这心思,毒倒不至于毒,顶多也就是腹黑罢了。

    把江王李元祥这么一个麻烦的人物丢给玄世璟,一边算是解决了李二陛下为书院提供人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玄世璟,让李二陛下的这个弟弟安分一些,成熟一些,改变一些。

    若是李元祥在封地再这么折腾下去,难免到最后会自食恶果,他自己作死也就罢了,若是真把自己个儿给作死了,李二陛下还得再对自己的弟弟下手。

    名声越来越黑。

    若是李二陛下不对自己的兄弟下手,那将来就是太子对自己的叔叔下手了,名声也好不到哪儿去。

    李二陛下觉得,反正自己的名声已经黑的如同锅底了,再抹上一道也无妨,就让自己的儿子清白一些吧。

    当年李二陛下还很介意史官在史书之中对自己的描写,也曾下令让史官修改史书,但是史官的骨头硬,李二陛下再怎么威逼利诱,人家就是梗着脖子说不,就不该,有能耐你杀了我,杀了我,接下来的史官还这么写。

    难不成你能杀光全天下的人不成?

    折腾累了,李二陛下也妥协了,随便你们把,爱怎么写怎么写,朕不管了。

    只要将大唐治理好,怎么说也能功过相抵吧?

    因此,这么多年来,李二陛下是兢兢业业,不仅仅是为了当初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魏征当初说,朝堂之上,臣下帮助君上治理国家,结果如何,千百年后关系着皇帝的历史评价。

    这句话,还真是戳进了李二陛下的心坎儿里。

    尤其是“历史评价”这四个字。

    将江王李元祥召进长安,送到东山县庄子上,同时,问题也来了,如何才能放权给玄世璟,让玄世璟“管教”李元祥?

    李元祥虽然年纪比玄世璟小,但是这当中还差着辈分呢。

    李元祥是晋阳公主的叔叔,而晋阳公主的夫婿是玄世璟,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李元祥也是玄世璟的叔叔了。

    “观音婢何不再帮朕想个办法?”李二陛下看着长孙皇后说道。

    “哦?陛下又有什么难题了?”长孙皇后问道。

    “方才观音婢说,让朕将江王送到庄子上,可是朕要赐予璟儿什么样的权利,才能压的住江王呢?”李二陛下问道。

    这还真是个难题。

    长孙皇后也知道这当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过事情顺着理,总能理出个头绪来。

    事实证明,女人家不靠谱儿起来,男人也收拾不住。

    “要不。。。。。。让璟儿为师?”长孙皇后说道。

    只有这样,玄世璟在对上李元祥,“帮助”他的时候,才是名正言顺,不管做什么,旁人都不会有闲话,

    但是这么做的话,朝中的大臣们,会不会对陛下有什么微词?

    李二陛下闻言,点点头:“好主意,朝中的的大臣们且不管它,朕下旨将江王召回长安,他封地的那些官员应该会很高兴吧。”

    圣旨上就实打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