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673章

大唐第一少-第673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院让高士廉找到了余生的意义,无需在从朝廷告老请辞之后,从此在家中消寂,每天有事做,还是教书育人的好事,他心里也是高兴的。

    像他这样的人,忙忙碌碌一辈子了,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到了晚年有个这样的安身之处,甚好。

    马车在路上走了一刻钟的功夫,就从书院大门进了书院之中,最先去的,自然是明德书院。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也就是晋阳的舅姥爷,与李唐皇室沾着亲呢。

    书院之中仍旧是朗朗的读书声,外头天高云淡,虫鸣鸟叫,学舍之中学生稚嫩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一进书院,李二陛下的心绪神奇般的平静了下来,晋阳说的没错,书院还真是有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作用。

    走在树荫下,李二陛下在书院的学舍外头,透过打开的窗户,看这学舍里面的学子们,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读书,高士廉则是坐在上首,手中也拿着书本,只是目光一直都在学生的身上。

    这里的氛围是好的,李二陛下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到底是书院,气氛之中都弥漫着纯粹,与威严的宫中之不一样的。这里更让人舒心。

第六百八十二章:大不相同() 
    高士廉抬头看学生的时候,眼睛的余光看到了窗外,却是见到窗外树下站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晋阳公主,而另一个,看着眼熟,这不是陛下吗?

    高士廉就这样一直抬着头看着外面,外面站在树下的李二陛下也看着高士廉,脸上露出一个微笑,冲着高士廉点了点头。

    高士廉由着学生自行温习书本,自己则是出了学舍,来到李二陛下面前行礼。

    “老臣参见陛下。”

    “舅舅无需多礼。”李二陛下伸手将高士廉搀扶起来,许久未曾见到,李二陛下倒是觉得高士廉看上起比以往气色更好一些了,书院到底是比朝堂更养人啊,不失为一个养老的好地方,而在朝堂上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高士廉,如今离开朝堂,有这么个归宿,李二陛下也心安了。

    至少不必为高士廉的晚年C心什么了,人家现在过得滋润着呢。

    “陛下怎么到这书院来了。”高士廉问道。

    “在宫里待的久了,出来散散心,兕子说,这书院是个好地方啊,果真,朕来到书院之后,心思也沉静了下来。”李二陛下笑道。

    高士廉闻言,抚须点头:“是啊,这书院是个很独特的地方,洗涤人心的好地方,老臣陪陛下在这书院中走走?”

    “无妨,舅公尽管去上课,这书院明达熟悉的很,就让明达带父皇四处走走吧。”晋阳说道。

    “也好,如此,还请陛下恕老臣招待不周之罪了。”高士廉拱手说道。

    “舅舅无需如此。”李二陛下说道。

    高士廉早就不在朝廷之中担任官职了,如今在书院之中教书,李二陛下微服出宫,到这书院中来,高士廉便是主而李二陛下则是客,两人还是亲戚,李二陛下在这书院之中,也不想多理会那些君臣之间的繁文缛节。

    高士廉在外头与李二陛下寒暄几句之后,再次回到学舍之中,继续为学生们上课,而李二陛下在晋阳的陪伴之下,在明德书院之中转悠了一大圈儿之后,就出了明德书院的大门,转道去了文学院。

    听晋阳说,玄世经常待的地方就是文学院。

    兵学院那边有李孝恭和裴行俭看着,医学院那里孙思邈道长一个人带着一大帮小徒弟,都用不着玄世去C手,玄世也只是偶尔过去,看看学生们的课业,顺带着指点一二,不管是兵法还是医术,玄世都略有精通。

    毕竟是学过十年医和曾经单独领兵打过几场大仗的人。

    玄世可谓是博学了。

    至于为何更加重视文学院这边,如同晋阳与李二陛下说的那样,那话也是玄世与晋阳说的,文学院的学生,将来是要步入仕途,为百姓谋福祉的,对于他们的教育,应当更加严格才是。

    兵学院的学生虽然之在学院之中学习两年,但是到了军营里,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历练,而且军营之中,有许多老兵,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在经验方面手把手的教导他们。

    但是文学院的学生将来毕业,到了官场上,没有人手把手的去教导他们如何做官,坐在官位上,也没有人教导他们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全都要凭借着他们自己了。

    因此,文学院的学生在书院里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若是他日上任做官,能够给他们犯错改过的机会,不会多。

    李二陛下想去各个书院转转,也想见见玄世,太子出了这样的事情,也派人到庄子上来找玄世了,李二陛下想知道,玄世是个什么反应。

    文学院离着明德书院不远,都是在这一片儿地方,只不过是隔着一条路而已,连马车都不用乘坐,四处书院之间的路,都已经铺上了平整光滑的石板,而道路的两边,也都移栽了树木,靠边走在路上,也能享受到树荫的庇护,不被烈日所照到。

    走在这条路上,李二陛下的心情可谓是十分舒畅了,这样的景致,他还从来未曾见过呢。

    “这里被儿打造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啊。”李二陛下笑道:“周围四处书院,书院之间的青石板路,路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身处其中,着实令人心旷神怡,也难怪乎兕子你喜欢来这边。”

    这时间,最纯粹的地方,应该就是书院了。

    书院同窗之间,虽偶有摩擦,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同窗之间的小矛盾,过个三五天,就像从未发生过摩擦一样,继续勾肩搭背的坐在一起,谈论着书院里的、书院外头的新鲜事了。

    书院里都是些小摩擦,同窗之间,能有多大仇?

    但是外面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啊,尤其是文学院的学生以后将要面对的是官场,宦海的沉浮,现在他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谁知道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边有四处书院,书院的管理十分严格,原本神侯府的那些锦衣卫,自长安解散之后,就接手了庄子上这四处书院的防卫,每个书院之中分派了二十人,剩下的二十多个人在庄子上住着,随时待命,但是也正是因为管理的严格,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学生不到假期也出不去,因此,就造成了这边的环境十分封闭,最近夫君他在考虑,是不是在节日的时候,在这边的街道上,设个夜市或者市集什么的,也将学院对外开放,让外面的人也多多了解一些关于书院的事情。”晋阳说道:“只有外面的人了解到了,将来自己的孩子在书院读书,也能更放心。”

    虽然现在书院不愁招生问题,十里八乡的人也都争着将自己的孩子往书院送,但是迄今为止,来书院读书的,九成九都是农户家里的孩子,只有不到一成,家里颇有家资,或者家里是富贵人家,但是却是做生意的,学生接触的层面实在是太少了,玄世要想办法改变这种问题。

    商贾人家的孩子是不能入朝为官的,所以他们到书院这边来,即便是文学院读书四载,也没有参加春闱的资格,甚至连被举荐的资格都没有。

    这样的人家将孩子送过来,也是冲着书院的老师来的。

    b

第六百八十三章:少年意气() 
    玄世璟想让书院的孩子们接触更多面的世界,更多面身份的同窗,只是现在,书院的学生出身还是太过单调。

    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了的事情,总要慢慢来,等到第一批培育出来的学生走出书院,踏上春闱的考场,踏入军中之后,书院的名头也就彻底的树立起来了。

    毕竟如今一提到书院,更多的人想到的还是国子监。国子监是王道。

    在长安附近都是如此,更别说是在别的地方了,东山县的书院只是在东山县周围还有在长安小有名气罢了。

    或许当初在书院招生的时候,闹腾过一阵儿,消息能够传到长安以外的地方,如今书院都沉寂一年有余了,书院里的先生专心教书,书院里的学生专心上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没功夫折腾别的。

    不过书院虽然封闭,但是消息却是灵通的,书院的先生们也多多少少有些手段,外头发生的事情,都会有人专门将消息给他们送到这书院里来,然后在课间的时候,先生会在学舍里为挑选一些消息,讲述给学生们听。

    明德书院是每两年招收一批学生,因为庄子上其余三处书院毕业时间最短的兵学院就是两年制,这样一来,以书院现有的教书先生,能够照看的过来,当然,也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当初玄世璟也想过招生一年一次,但是结合现在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觉得不合适。

    书院现在规模再怎么大,也是一处刚落成的新书院,硬件设置,只要玄家有钱,可以硬生生的拿钱给砸出来,但是教书的先生呢?

    如今书院里教书的先生,还都是高士廉与萧瑀四处划拉过来的,医学院那边鞥能够挑大梁的就只有孙思邈和他的两个小徒弟,大徒弟还要在长安城中照看着千金医馆。

    至于兵学院,也就只有李孝恭和裴行俭两人,裴行俭还只能算是半个先生。

    李孝恭现在也退出了朝堂,退出了大唐的权利中心,和高士廉一样,安心的在庄子上教书,反正教出来的这群人,将来进了军队之后,还不是他的门生故吏?

    说到底,现在的书院还是缺人,不缺学生,缺的是教书的老师。

    李二陛下和晋阳进了文学院的大门。

    文学院的大门的牌坊上都“文学院”三个字是萧瑀的手书,笔劲苍虬,力道浑厚,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李二陛下站定原地看了良久,却是从中看出了萧瑀这大半辈子起起伏伏的人生。

    或许正是李二陛下亲眼见所见的萧瑀是这般,所以才能看出这字当中的意味吧。

    而且,造成萧瑀人生跌宕起伏的“罪魁祸首”,不就是站在这里的李二陛下吗?

    六进六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萧瑀,独一个。

    李二陛下这样的皇帝,也是独一个。

    要说李二陛下的脾气,在帝王之中,少见。

    多数帝王即便是错了,事后后悔了,也就心里后悔过去就完事儿了,李二陛下倒是敢正视自己的过错。

    就像当初脾气上来了,把魏征的碑给砸了,后来后悔了,又派人给立起来了,还大肆的修葺了一番。

    就魏征生前,整天那样怼李二陛下,在李二陛下身边儿,说的不好听的,就跟个苍蝇似的,说李二陛下你这儿不对哪儿不对,死后还不是葬在了昭陵的陪葬墓之中?

    这是什么意思?对于李二陛下来讲,就是对魏征说:你烦我是对的,你生前烦我,是为了大唐,为了国家,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你还能是我的臣子,继续辅佐我,矫正我,继续做我的镜子。

    李二陛下的心胸是豁达的,虽然有时候是个急脾气。

    进了文学院,文学院的影壁上有一行诗句,下方的落款是晋阳郡公玄世璟。

    “这小子还给人题字呢。”李二陛下笑道。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这就是玄世璟写的句子,找了工匠给刻上去的,刷了朱红色的漆,十分醒目。

    “少年意气,书生气!”李二陛下看了玄世璟题下的诗句之后如此评论道。

    刚出书院的孩子有些锐气和棱角是好的,等出去的日子长了,他们也就知道,什么样的棱角是该保留,什么样的棱角是该被磨平的,总会有个痛苦的过程,熬过这个过程,蜕变出来,就舒坦多了。

    晋阳在李二陛下身边只是轻笑,并没有说什么,这里毕竟是书院,又不是朝堂,意气风发是好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处事若是像朝堂上的那些个大人们那样圆滑,那才是最可怕的。

    少年人就要有少年人的样子。

    不是所有人都是玄世璟,承受着他的年纪不该承受的东西。

    这个时候,书院的学生们都在学舍之内上课,李二陛下在学舍外头比较隐蔽的地方站了一会儿,听了一会课,虽然讲的东西都是李二陛下很早之前就学过的,但是如今回过头来温习一番,倒还真别有感触。

    温故而知新,就是如此吧。

    李二陛下不想像方才那样,打搅到老师上课,因此在外头听了一会儿之后就离开了学舍,与晋阳一同去了书院寻常时候老师所待着的书房。

    文学院、兵学院还有医学院都是才建造起来的,也才不到两年的时间,书院内的建筑都是崭新的,无论是学舍还是别的房屋,都是宽敞明亮,外头刷的漆也并非深色调的,反而是浅浅的黄色,几乎接近木头的颜色了,看着就明朗,让人心情舒坦。

    这就是书院的环境气氛,若是换了宫中,为了彰显威严,宫中的漆料,用的可都是大红、深红色,虽然热烈,但是看的多了,也是让人烦闷,尤其李二陛下还是一直住在宫中的。

    宫里的墙和柱子是红的,屋顶的瓦是灰的,房檐的几圈却是琉璃绿。

    红配绿。。。。。。也挺好看的。

    老师们所在的书房离着学舍也不远,也是为了方便给学生上课,这会儿玄世璟就在书房里休息呢。

    8)

第六百八十四章:书房对坐() 
    所谓春困、秋乏、冬眠、夏打盹,现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又是正值午后,玄世璟虽然人在书院,但是却是提不起什么精神来,这会儿正在书房的软榻上面倚着枕头打盹儿呢。

    外面的阳光撒进来,风吹着周围的树叶,哗哗作响,偶尔还能听到学舍里传来的读书声,躺在书房之中,煞是惬意。

    书房的门窗都是敞开着的,偶尔一阵过堂风吹着,舒坦极了。

    李二陛下走进书房,晋阳见自家夫君正躺在软榻上小憩,看了自家父皇一眼,之后走到玄世璟身侧,轻轻的推了推玄世璟,柔声唤道:“夫君。”

    玄世璟本就没有睡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