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56章

大唐第一少-第56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要是吐蕃人下山之后,发现买不到粮食,你说他们会怎么办。”玄世璟笑眯眯的说道。

    珑儿瞪大了眼睛,诧异的看着玄世璟:“小侯爷不会是想说让吐蕃人买不到粮食吧,有财力下山采办粮食的都是吐蕃的贵族,这样的话。。。。。。”

    “没错,不知道吐蕃那些锦衣玉食贯了的贵族们,能不能忍受的了青稞的粗粝呢。”玄世璟脸上依旧挂着坏坏的笑容:“当然,咱们并不需要真的这么做,只要把消息散播出去就是了,就说现在大唐正在跟吐蕃打仗,军备紧张,所有进入陇西的粮食都严格控制,战争期间一律不准对外出售便是了,咱们只要让这消息,传到吐蕃的军队中,这就成功了一半了。”

    石城那边虽然说就剩下了最后一战,可谁知道这一战要打到什么时候,人数上程处默是占尽了劣势,虽然是守城一方,但是终归有耗尽的时候,所以玄世璟这个主意,短时间内是救不了程处默的,只能浮动的了吐蕃人的军心而已。

    吐蕃人口也不少,但是粮食的产量总是跟不上人口的增长,没办法,高原的土地就是那么贫瘠,也种不出什么粮食,底下的平民平日里都是粮食搭配着青稞过活,只有吐蕃的贵族,才是顿顿吃粮食,若是真没了粮食,只让他们吃青稞,别说录东赞这个大相的位子坐的难受,就连吐蕃人的少年英雄松赞干布,也会过的不怎么舒心吧。

    “可是,小侯爷,只是一个消息,也帮不了多大的忙吧。”高峻开口道。

    玄世璟摇摇头:“不要低估一个军队军心的重要性,若是咱们散播的这个消息真的成了现实,你觉得,今年冬天,吐蕃会死多少人。石城前的两万吐蕃人知道了今年冬天大唐将不在对他们出售粮食的话,你觉得,他们打的还有什么意思,打下石城去抢粮吗?小小的石城才有多少粮食?”

    千万不要小看大唐西域出售的粮食对于吐蕃牧民的重要性,谁天天吃肉扛得住啊,就算是曾经的突厥,不也是到了冬天就要南下抢粮么。

    现在的大唐,谁敢抢?真不知道录东赞和松赞干布为什么脑子犯二来跟大唐打仗,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得出来这场仗吐蕃一点胜算都没有。

    “整个陇西,除了荒漠就是山林,大多数的粮食还真都是关内运过来的,小侯爷您这可算得上是绝户之计了。”高峻说道。

    “没那么严重,我闲着没事儿干嘛让吐蕃人断子绝孙呢?”玄世璟说道:“只要他们不来招惹咱们,大家和气生财多好,典型恼羞成怒脑袋发热啊:“走吧,去营里看看安排的怎么样了,顺便找丁将军说说这事儿,这消息,还得他帮忙散播出去呢。”

    到了营中,城中的大夫们正在给受了伤的将士医治,丁向明在营中指挥着兵士们帮忙扎帐篷,二百多人的队伍进了阳关,总得有个住的地方不是。

    “定将军。”玄世璟走上前去。

    “侯爷。”丁向明抱拳行礼:“侯爷找末将,可是有事。”

    玄世璟点点头:“我想过了,既然阳关这边没有兵部的命令不能擅自出兵,那就请定将军帮忙散步一些消息。”

    “侯爷请讲,只要能救得了石城的弟兄们,末将照侯爷说的办便是。”丁向明心中也是记挂石城的,无奈他只是阳关的一个偏将,行军之事,还是上边说的算,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话是这么说,万一因为救援石城,阳关这边出来闪失,谁都担待不起。

    “我想请丁将军派人在四周城镇散播留言,说大唐与吐蕃打仗期间,关中运往陇西的粮食全部依照大唐子民在陇西的人数定量,并且不再对任何吐蕃人出售粮食。”

    丁向明一听,眼睛一亮:“侯爷好计谋啊,无须流言,此事可行。”丁向明说道:“既然大唐在跟吐蕃打仗,那粮食不卖给敌人,这是理所应当的,末将这就传令下去,从今日起,陇西所有的粮食,不再对任何吐蕃人出售,如发现有商人违令,一律按通敌叛国论处。”

    “既如此,就有劳丁将军了。”玄世璟抱拳说道,他并不担心吐蕃人会以为没了粮食而饿死多少人,按照朝堂上那些人的尿性只要吐蕃人打输了乖乖的低个头,认个错,照样会捧着大批的赏赐回国。

    朝堂上的文人雅士们会大肆的吹捧****上国,礼仪之邦的打赌胸襟。

    而那些在战场上流血送命的战士们,除却埋首荒漠的,活下来的人仅有一份赏赐而已。

第二十四章:阳关() 
玄世璟三人还要在阳关待上几天,至少要等到石城那边定下来才会离开,虽然说阳关是通往陇西的重要关卡,但也是通往西域商道中的重镇,城内也是繁荣的很,至于吐蕃人为什么不来直接攻打阳关,像阳关这样的重镇,自然有不少兵力把手,更何况阳关的身后就是沙洲,沙洲地处阳关和玉门关中间,为了照应这两个关隘,是屯有重兵的,沙洲的职责就是护卫通往陇西道的这两个重要关卡。

    到了阳关,玄世璟便把手下的队伍交给了王进和赵赢,现在自然也就不能住在军营里了,毕竟阳关不比石城。

    走在城内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商人络绎不绝,阳关也是西域货商的一个重要站点,很多西域的行商将东西运到阳关,然后交给常驻在大唐的胡商,再由这些胡商运往长安,这样做的都是一些域外生意做的比较大的商人,这些商人在长安的人脉圈甚为广泛,所以货物的销路是不缺的,而那些行商,则是在这些人手中拿到他们在大唐采办的丝绸、陶瓷等物件,运回本国,这样一来一往,中间的利润也甚是惊人。

    阳关城内倒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很难想到,出了阳关再往西走,便是人烟稀少的陇西,除了过往行商之外就只有几个百十人的小镇。

    “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西部都是远比不上东部啊。”走在街上的玄世璟感叹。

    “小侯爷这话说的倒是,自先秦至大唐,西域地区总是荒芜的,因为西域的地根本就不适宜耕种,除了那些胡子之外,咱们关中的百姓,鲜有在西域安家的,也就是每当中原战乱频繁的时候,人们才举家往西边逃。”珑儿说道:“若不是近几年咱们大唐强盛了,西域各国的胡商途径陇西往大唐跑,说不定这陇西比现在还要荒凉不少呢。”

    十多年前,自己就是从这阳关,出了关中,去了昆仑吧,玄世璟感慨,一别十多年,过了这阳关,便算是进了关中了。

    “雨沐风梳,正梅柳,弄香逞色。谁忍听,送君昆仑,阳关三叠。玉节前驱光照路,金杯争劝愁生席。泛锦樯、西去若登仙,乘槎客。”

    珑儿听了玄世璟念出来的词,心中也是微微惆怅,十年前途径阳关,自家小侯爷前路迷茫,生死未卜,岁月蹉跎,转瞬即逝,一晃眼,自家小侯爷都长这么高了。

    阳关城内的建筑同长安城一样,大多都是木质的,因阳关周围山林较多,也不必担心关外风沙大抵不住等问题,宽阔的街道都是石板铺制的,不似记忆中长安石板路那样平整,有些凹凸不平,但是在陇西这种地方,算得上是不错的了,街道两边摆着许多摊位,也有货郎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卖货,街上人们的面色中,都洋溢着一种平和的安详,这种安详,应该就是石城那边诸多将士拼命要守护的东西吧。

    玄世璟从未如此敬佩过军人,尤其是大唐的将士,若果说现代的军人抢险救灾,给予玄世璟的仅仅是热泪盈眶的感动,那驻守在大唐边关的士兵,玄世璟对他们就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了,因为亲眼看到的,亲身体会到的毕竟与在媒体上看到的报道感觉上是两码事,与天斗,与人斗,用鲜血和生命守住大唐的每一寸国土,真正应了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描述。

    华夏自古就是一个谦和的民族,正直、善良、勤劳、默默无闻,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造成了他们隐忍的性子,从古至今,总有外族时不时的过来欺负一下这些老实人,但是,老实人并不是好欺负的,他们可以容忍你的无知,但是绝对不会容忍你的胡作非为,就像是现在的大唐和吐蕃之间,大唐绝对不会容忍吐蕃恼羞成怒说什么三十万大军陈兵边境的威胁。

    你要战,那便战!

    大唐就是如此的强硬,因为大唐的皇帝陛下有底气如此强硬,大唐的臣民们有信心如此强硬。

    退却了心中的杂绪,玄世璟带着珑儿和高峻找了一家看起来不错的客栈,打算在客栈歇下,两天的奔波,精神上的紧绷,让他这身体有些扛不住了,须得好好的休息一番才是。

    进了客栈,玄世璟找了张干净的桌子坐了下来,看了看站在一旁的高峻和珑儿,笑道:“站着作甚,赶紧坐下吃饭,一会儿上楼好好休息一番,估摸着石城的事儿也就在这两天了,休息好了咱们就得离开了。”

    听了玄世璟的话,高峻和珑儿这才分坐在玄世璟两边。

    “小二哥。”玄世璟唤了一声。

    “来了~~”小二哥高声应了一声,从柜台那边端了茶壶和杯子便到了玄世璟这边,将手中的托盘放到桌子上,利落的将杯子摆在玄世璟三人面前,一一倒满清水,满脸笑容的问道:“三位客官,要点什么?”

    “先来些你们店里的招牌菜,然后,收拾三间上房,要在这住上几日。”玄世璟说道。

    “好嘞,马上给给您办妥。”小二哥应道,随后拿了空的托盘,便转身离开去后厨吩咐厨子做菜。

    客栈之中打尖住店的人不少,玄世璟观望了一下大厅四周,桌子全被占满,不少都是胡人,大多都在讨论着往长安走的事情。

    现在的长安,就是世界版图上的一颗明珠,闪闪发光,吸引着万千外国人前来,这也让玄世璟心中生出一股自豪,这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时代,一个华夏最为辉煌的时代。

    饭菜还没上来,倒是旁边一桌人回过身来看向玄世璟:“看兄弟这样子,不是关外人吧。”

    “哦,兄台怎么看出来的。”玄世璟问道,自己身上穿着的软甲,可真真的不像是管内人做的打扮。

    “看小兄弟这面皮,这身板,定然是关内大户人家的小少爷啊,哥哥我常年在关外跑商,这点见识还是有的,小兄弟可是要去长安?”那人又问道。

    “正是。”玄世璟如实回答,这没什么好隐瞒的。

    听到玄世璟如此回答,那人脸上露出一抹喜色,端着酒碗坐到了玄世璟的对面,一脸诚恳的看着玄世璟:“既然小兄弟要去长安,在下倒是有一不情之请。”说道这里,眼中闪过一丝羞涩。

    玄世璟观此人,肤若古铜,身材也是健壮,一身打扮也是粗犷的狠,这样一个荒漠中的汉子,让他不好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第二十五章:客栈杂谈() 
那壮汉搔了搔脑袋,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封,看了信封良久,无奈的叹了口气。

    从他掏出信封的那一刻起,玄世璟大概就猜到了,可能这汉子是想让自己帮帮捎信吧,只不过自己与他从未相识,他如何做到信任自己的呢?

    正在玄世璟疑虑之间,那壮汉开口说道:“我有一胞弟,在长安读书,我兄弟二人自幼父母双亡,为了让弟弟能够出人头地,我便来了这西域跟跟着行商到处跑,赚些钱财托故人带给他,今年春天的时候,那位故人也已经离了世,我已经有大半年没有与他联系了,商队整日里到处跑,也腾不出工夫去长安探望他,兄弟既然是长安人,在下想请兄弟帮我将这封信,送到小弟手上。”说道这里,那大汉才恍然大悟,一拍脑袋:“看我这糊涂劲,在下顾峰,还未请教兄台高姓大名。”那壮汉朝手里拿着信封,对着玄世璟抱拳行礼。

    玄世璟回礼,说道:“小弟免贵姓玄。”

    “玄?兄弟这姓氏,在大唐可不多见啊。”顾峰说道,随后一笑置之,随后复开口道:“不知玄兄弟可否帮在下这个忙。”

    “你就如此信我?”玄世璟笑着问道。

    “哈哈哈哈。”顾峰朗声一笑:“这有何不信,观玄兄弟品性样貌,恐怕在长安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我顾峰自认孑然一身,没有什么值得人惦记的地方。”

    玄世璟扯了扯嘴角,也是,一封写个他弟弟的信而已,得,谁让自己碰上了呢,四海之内皆兄弟,况且也不是什么大事儿,长安城的书院就这么几家,回去之后差人打听一番便是了。

    思及此处,玄世璟点了点头:“好,顾大哥这个忙,小弟就帮了,不知顾大哥的弟弟叫什么名字,什么年岁,如今在长安城的哪所书院。”

    “哦,我弟弟大名顾远城,今年十七了,现在正在长安城的国子监读书。”顾峰答道:“明年就是大考了,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试一试,若是能博得个好名次,那他在长安,也就能长久的安顿下来了。”

    国子监?学霸啊,玄世璟感叹,顾峰说他们兄弟两个自幼父母双亡,这顾远城能凭着自身才华考入国子监,那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了。

    还有就是顾峰说的大考的事情,年底自己就会回到长安,岂不是能见识到这唐朝科举时的盛景?说实话,玄世璟对于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挺有兴趣的,正因为科举制度,李二陛下才说出天下英才尽入吾彀这样的话。

    “知道名字和书院,找人就方便多了,待我回到长安,亲自去国子监一趟就是了。”玄世璟说道。

    其实送信这点小事是用不着玄世璟亲自去跑的,奈何玄世璟的好奇心发作,想看看这大唐最高学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虽然说小时候去过弘文馆,但弘文馆只能说是个皇家私塾,虽然从师资力量上来说弘文馆是拔尖儿的,但是规模和正规性上还是比不得国子监的。

    倒是一直呆在侯府的玄临道的儿子李世清,听说是入了国子监。

    说到这里,玄世璟前些年从钟子朔的来信中提起过,李世清现在已经改名叫李清了,就因为这名字,在国子监入学的时候,被御史一本折子递到了李二陛下那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