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少 >

第1316章

大唐第一少-第1316章

小说: 大唐第一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现在李象打死不承认,把所有的脏水都泼到死人身上也是可以的,因为人死了,没有人知道真相了,也就由着李象去说了。

    事实上,李象是真的不知道吗?

    也不尽然,他们送给李象的东西,若是以他们正常的俸禄来说,打死他们,也拿不出那么多东西的。

    长安城的官员,因为人在长安的关系,做起一些事来,总是比地方上的官员要方便得多的,所以地方上的官员,大多会笼络一些在长安的官员。

    与李象交好的那几个官员,就跟地方官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中也不乏有地方官员是冲着李象来的。

    李象是知道的,但是他没有拒绝,人家送,他就收,他也不问来路,反正不知道也好。

    现在,幸好李象不知道,或者说是知道了,但是装糊涂。

    李象思来想去,这件事儿这么严重,已经让父皇大为恼怒了,要死自己的真的说出了实话,恐怕往后真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了。

    现在呢?认个错,与那些已经死去的不干净的官员直接撇清楚关系,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虎毒尚且还不食子呢。

    好歹他李象也是个皇子不是。

    “既然他们是打着你的名头办事,虽然不是你的过错,但是你也并非完全没有责任。”李承乾说道:“从今日开始,待在你的越王府里,接下来三个月就不要出来了,反思记过吧。”

    不管李象口中怎么说,李承乾心里都有自己的思量,让李象回去闭门思过三个月,这也是给朝中的官员们一个警告。

    现在永辉年也才刚刚开始,皇帝正当壮年,这个时候就去眼巴巴的看着皇子,想要站队,是不是有点儿太早了?根本就没有把他这个当皇帝的放在眼里吧?

    人情归人情,交往是交往,凡是都要主意一个度。

    这一次,李象的这个度就没有把握好。

    他原本以为,接自家父皇训斥两句也就完事儿了。

    禁足闭门思过三个月,这是赤果果的在向朝中的诸多大臣发出信号啊。

    往后李象身边儿想要再聚拢一批死心塌地的支持他的官员,可就不多了,甚至可以说,就没有了。

    再加上这三个月,不问朝堂诸事,他会错过多少?

    “父皇。。。。。。。”李象还想要说什么,却是被李承乾抬手给打断了。

    “无需多言,朕清楚明白,你回去吧。”李承乾说道。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李象也不能再说别的了,只能躬身拱手行礼之后退出宣政殿内。

    从宣政殿出来一直到李象在长安城的越王府,李象的脸色都没有好到哪儿去。

    至于宫中,李承乾仍旧没有做别的,还是在宣政殿里等,好像是在特意等某个人一样。

    约莫两刻钟的功夫,外面的内侍再此走进了宣政殿之中。

    李承乾在想,这次会试谁呢?

    “启奏陛下,赵国公长孙大人在殿外求见陛下。”内侍躬身拱手说道。

    来了。。。。。。。

    李承乾心中默默念叨了一句,随后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是。”内侍应声,随后,带着长孙无忌走进了宣政殿,长孙无忌行礼的时候,内侍也就离开了殿中。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涉案() 
“临安,带着人也都先下去吧。”李承乾说道。

    “是。”临安应声,冲着在殿中伺候的内侍使了个颜色,接着,就带着殿中的人退出了宣政殿。

    长孙无忌从殿外走了进来,依旧是那身紫色的朝服,只是并没有戴官帽,如今的长孙无忌,早就已经不是早年间意气风发的长孙无忌了,如今的长孙无忌,身形已经有些佝偻,须发灰白。

    “微臣,叩见陛下。”长孙无忌撩起衣摆,跪在了地上。

    “朕还是将舅舅给等来了。”李承乾冷冷的说道:“舅舅,起来吧。”

    “臣,不敢。”长孙无忌说道。

    “看来舅舅也知道,白天的时候,在含元殿前,朕为何没有让内侍将那些案宗念完了。”李承乾说道。

    李承乾从坐塌上站了起来,走下了台阶,来到了长孙无忌的面前。

    “朕年少的时候,那会儿还是在秦王府的时候,父皇是秦王,舅舅是天策府的文吏,大唐初定,每日朕就看着天策府的诸多先生们,忙前忙后,可是呢,那时候,大多数先生们甚至就只有一个秦王府食客的名头,朝廷甚至连官位都不肯给一个,那时候,先生们依旧是尽忠尽责,忙前忙后。

    后来,朕知道,因为先生们那时候的忙碌,都在期许着自己的一个大好的前程,后来,先生们成了朝中的大臣,而朕,也从秦王世子变成了东宫太子,大唐从武德变成了贞观,但是那时候的大唐,依旧很乱,到处都在打仗,朝中每日忙忙碌碌的商议着的,也是打仗的事儿,再后来,天下就太平了。

    朕想问问舅舅,为何能一起共患难,但是到了富贵日子的时候,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一桩桩一件件,按理来说,以舅舅的聪明,应当不会不知道,钱庄对大唐的重要性吧?”

    长孙无忌站在那里,默不作声。

    有现如今这个结果,是谁的错?不是皇帝的错,也不是朝廷的错,李唐皇室并没有亏待他们,功劳也没有埋没,该给的都给了,官位,爵位,封赏,每一样都没有落下。

    尤其是他长孙无忌。

    凌烟阁第一功臣,这是何等的荣耀。

    “舅舅家里,可曾少过锦衣玉食?”李承乾问道。

    “回陛下,不曾。”长孙无忌说道。

    “那朝廷可有短过舅舅的封赏和俸禄?”李承乾再次问道。

    “不曾。”长孙无忌的声音越来越低。

    在朝堂上,他就从来没有过这样弱气的时候,但是现在,理亏的是他长孙无忌,被自己的外甥质问到无颜见人的地步。

    “那好,那请舅舅回答朕,为什么。”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的眼神之中,透漏出来的是浓浓的失望。

    长孙无忌深深的呼出一口气,垂眸说道:“利欲熏心,是人皆逃不过一个贪字,当年的党仁弘是如此,如今的长孙无忌亦是如此。”

    “舅舅也是觉得,一帮人,好不容易打下来了江山,日子安稳太平了,就该到了享乐的时候了?”李承乾问道。

    如今眼前的长孙无忌,实在不是当初李承乾眼中的那个长孙无忌,相差的实在是太大了。

    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时候,长孙无忌是这样,李承乾也是这样。

    李承乾年纪也大了,看待事情的眼光也是不一样了,长孙无忌也老了,也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要辅佐大唐君王治理大唐的长孙无忌了。

    “臣心中不曾有一时懈怠了大唐的国事,当然,此时说这些,臣也并非是在为臣的罪行开脱找借口。”长孙无忌说道:“当年秦王府的旧人,到了如今,皆都是家大业大,虽说朝廷封赏也有,封地的收入也有,朝廷的俸禄也不曾短缺,但是若是想要过上舒心的日子,远远不够。”

    “舅舅也终于肯将心底的话说出来了。”李承乾说道。

    就说说长孙家吧,长孙家在前隋之前也是显赫门第。

    长孙无忌是长孙晟的幼子,他有三个兄长还有三个妹妹。

    大哥长孙行布,曾是韩王府的库真,在杨谅早饭的时候被杀了,长孙恒安倒是规规矩矩的,后来病死了,长孙安业,最不让他省心的就是这个哥哥了,在贞观年的时候,跟着皇子谋反,后来还是长孙皇后求情,才勉强活下来了。

    长孙无忌的妹妹们,也都各自嫁人了,也就是说,长孙家支撑家业的男子,就只有长孙无忌一人。

    何来的家大业大呢?

    至今为止,长孙无忌有十二个儿子。

    “舅舅的儿子们,各个都在朝中为官。”李承乾说道:“即便是父皇退位,朕继位以来,也未曾苛待过他们。”

    “陛下圣恩,臣有愧。”长孙无忌躬着身子说道。

    长孙无忌被牵扯进了这件案子当中,这才是让李承乾最为心痛的。

    三朝老臣,国之栋梁,大唐元勋,还是皇亲国戚。

    “舅舅可是我大唐的国之柱石啊。”李承乾说道:“如今朕有多心寒,舅舅可知?”

    李承乾的眼神十分复杂,眼前这个男人曾经是他小时候所崇拜过的人,但是未曾想到,会有一天,两人面对面这样待在宣政殿之中,会是这样的结局。

    “罪臣万死。”长孙无忌跪在地上:“但是,此事老臣厚颜请陛下开恩,只处置老臣一人,这件事,也的确就只有老臣一人知道。”

    “这件事儿是否就只有舅舅一人知道,朕心里是有数的,舅舅也不用过于着急往自己身上揽责任。”李承乾说道:“不管怎么说,你是朕的舅舅,是母后的兄长,是大唐的功臣,这件事要了这么多人的命,但是不会要了舅舅你的命,你外甥也不是个心狠的人。”

    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是贞观旧臣,是天策府出来的老人,多多少少也是代表了李承乾和李二陛下两人的一些脸面的,还是李二陛下钦定的凌烟阁第一功臣。

    这样的人,可不能晚节不保。

    这件案子当中,是必须要掺杂进去个人的感情因素的。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长孙家() 
李承乾闭着眼睛,叹息了一声。

    “舅舅让朕难办了啊。”李承乾低声说道。

    “都是老臣的过错,老臣愿以一死,以全陛下。”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不戴官帽来立政殿,他心里也知道,这件事儿涉及到了自己,估计是难能有好下场了,在来之前,他的心里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做好死的准备了。

    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舅舅可以不死。”

    “老臣斗胆,陛下意欲何为?”长孙无忌抬起头来问道。

    李承乾这样的态度,让长孙无忌心里有些发慌,他现在是什么都不怕了,他可以完,但是长孙家不能啊。

    若是能用他的死来保全长孙家的话,那无疑他是愿意的。

    就怕李承乾像对待郑家、对待王家那样对待长孙家。

    天家自家都没有什么亲情可言,更何况是对皇亲国戚了。

    若是李二陛下在位的时候,长孙无忌心里是不会有这些担忧的,因为自贞观一朝,皇帝都是善待功臣的,当年党仁弘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都保住了性命。

    可是眼前站着的不是他的妹夫,而是他的侄子。

    现在也已经不是贞观朝,而是永辉朝了。

    李承乾叹息一声:“此案,朕一开始就不打算放过一个人,舅舅也知道,钱庄事关大唐之根基,而朝中参与此案的官员,仅仅是在贪墨钱庄的钱财吗?不,他们这是在挖咱大唐的根基!舅舅你也是!”

    说到这话的时候,李承乾的眼中充满了狠戾,也不复方才的复杂了,狠戾之中,依旧带着清明。

    因为这事儿李承乾心里已经清楚该怎么做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

    即便自己的母后出身长孙家,那也不能放过,在长孙家和整个大唐的抉择之中,李承乾相信自己的母后,一定会选择大唐!

    “自隋末以来到现在,大唐的每一步,走的都十分艰难,武德年间,四方不定,而朝中的刑法,也是错漏百出,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屑的努力,终于稳定了局面,贞观年间,朝廷大刀阔斧,终于给了大唐百姓一个安定,到了永辉年,朕绝对不允许有人用任何手段来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即便是昔日的功臣!他们的确是为大唐付出了许多,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祸害大唐,祸害大唐百姓的理由!”李承乾语气坚定的说道:“既然当初为官,为朝廷效力,为大唐效力,那他们的心里,就应该有这种觉悟!”

    听到李承乾这个语气,长孙无忌的心里越发的凉了。

    同时,心里也是有一丝欣慰在的。

    李承乾虽然行事手段激烈,但是出发点也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这样的皇帝,也算是个好皇帝,对百姓来说,是福分,但是对朝堂上的官员来说,或许在官员心里,李承乾,定然不能算作是圣主了。

    “陛下,事到如今,罪臣没有别的请求了,但求陛下放过长孙家。”长孙无忌跪在地上,对李承乾磕了头。

    “长孙家不会像王家那样,毕竟,长孙家是母后的娘家,而你,是朕的舅舅。”李承乾收起了眼中的狠戾对着长孙无忌说道:“朕看舅舅的年纪也大了,有时候也难免会犯糊涂,往后这朝政之事,就不要再搀和了。”

    言下之意,长孙无忌这个当朝一品,就被李承乾这么给罢官了。

    这意思就是要让长孙无忌在家里好好养老就是了。

    “至于舅舅的爵位。。。。。。。”李承乾说道:“依旧是舅舅自己留着吧,朕累了,舅舅先请回吧。”

    当然,这事儿还没有完,剩下的,李承乾打算着令三省拟一道圣旨发下去。

    处置长孙无忌,处置长孙家,这更是能表明李承乾的态度,这件事儿,即便是自家人参合进去了,依旧不会放过。

    “是,罪臣,谢陛下隆恩。”长孙无忌连带着声音,都仿佛苍老了十几岁一样。

    长孙家的辉煌,怕不是要到头了。

    长孙无忌离开了宣政殿,而李承乾站在宣政殿之中,盯着长孙无忌离去的背影良久。

    事到如今,谁都不想是这个结果的,但是长孙家牵扯到这件案子当中,影响可谓是十分大了,也的确实是让李承乾心凉。

    李承乾在宣政殿之中独自叹息。

    朝中官员或许觉得他是狠心,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可是他又何尝想如此。

    如今他啊做的,都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绵延。

    帝王都是孤家寡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李承乾走出宣政殿,站在殿外的台阶上,放眼望着这偌大的大明宫,宫中人是有不少,但是在李承乾看来,这皇宫,依旧是空荡荡的。

    “临安。”李承乾唤道。

    “奴婢在。”临安从旁边小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