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楼探秘 >

第47章

红楼探秘-第47章

小说: 红楼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从方位上看

    39号院位于北京西郊的植物园内,卧佛寺就在它的西北方向,距离很近,大概只有几百米,可以说是其周边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了。如果说在《红楼梦》中,作者想要留下“按图索骥”的线索,以便读者从中发现这部作品的创作之地,和作者的隐居之地,毫无疑问,卧佛寺肯定是他的首选。那么,《红楼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线索呢?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它和其它的线索一样,不是一目了然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它,而是要经过反复品味,细细琢磨之后才能明白。

    前面说过,惜春是主人公出家归隐的直接体现者,她的出家之地就是主人公的出家之地,她的最终归宿也是主人公的最终归宿,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她的判词中。她的判词原文是这样写的: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是贾府看得最透,觉悟最早的一个,她不惜放弃优越的条件,独自与青灯古佛为伴,把传经讲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与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成为了同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场戏,就是她固执和坚定个性的典型表现。她最后是在哪里出家呢?答案就隐藏在她的判词的最后一句“独卧青灯古佛旁”当中。不知你发现没有,里面就隐含了“卧佛”二字。这就说明她的出家之地就在卧佛寺旁边,与我们发现的39号院极其吻合。或许,这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一条线索,如果香山39号院能有幸被发现的话,这个线索自然也就派上了用场,《红楼梦》的创作之地由此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这当然是他求之不得的事。

    其实,书中关于惜春作画的描述,从多个方面折射出了这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在39号院完成的。佛性作为慈悲和仁义的象征,体现了主人公的品质和追求,因此皈依佛门的结局,表达的是作者“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美好愿望,并不是实指出家当和尚。可以说,一句“独卧青灯古佛旁”,把《红楼梦》和39号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把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们更加确信:这里就是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之地,也是作者为完成这个作品出家归隐的地方。

    笔者从上述八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题壁诗文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第一,39号院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地,作者在这里隐居并结社,网罗了大批文人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历史使命;第二,题壁诗文中的时间记载,为《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提供了可靠依据,应该说它是解答这个问题最具权威性的资料。第三,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祯。第四、39号院的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填补了《红楼梦》创作史的空白,其意义不可估量。

    可以说,在39号院墙壁上发现的这批诗文,从时间到空间,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展示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它就像一串串尘封已久的历史足迹,当我们一点一点的扫去覆盖在上面的尘土,紧紧跟随它的脚步前行时,惊奇的发现我们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却又无法找到的东西居然都隐藏在了这里,这个收获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当然,如果不把这些文字与《红楼梦》联系起来看,谁也不会想到,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还隐藏着作者如此多的信息。所以说,解读题壁诗文,要以读懂《红楼梦》为前提,否则当你面对这些文字时,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已,不可能有任何的收获。(第十二卷完)

    (本章完)

第113章 、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之谜(1)() 
《红楼梦》解读到这,大家心中肯定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或者说有一个很想知道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书中主人公的原型胤祯是什么时候被康熙秘密立为太子的。关于这个问题,清史不可能有任何的记载,因为雍正对此讳莫如深,绝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给自己添乱,把自己置于无立足之地。这段历史只有消失的无影无踪,对他来说,才是最有利,最安全的状态。李纨即“李完”,它不仅指作为世袭之人的“早立子”被半途而废,还指他的这段历史在文字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如同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李纨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说的就是胤祯身为太子,却没有任何可以印证这一事实的文字记录。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红楼梦》以外,恐怕没有地方可以找得到。既然作者已经披露了自己奉诏继位者的真相,对这个问题也不会不作交代,否则这段历史的披露就不完整,这个传奇也称不上是“有始有终”。

    然而,要知道,作者交待是一回事,我们要找到它却是另一回事。我们之前已经看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披露,基本采取“明修暗渡”的做法,甚至是越关键的地方越不做更多的渲染,越重要的内容越不去反复强调,除了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和体会,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可以说,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真事”的载体,每一个情节都是“明修暗渡”的渠道,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其中的秘密,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宝玉以参禅悟道的方式向我们作了如下提示,他说: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之境。

    黛玉看后认为,最后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证”指的是印证或证验的意思。印证什么呢?证验什么呢?印证或证验的对象就是书中隐藏的“真事”。它不可能一目了然,必须经过印证或证验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才有可能洞察其中的奥妙。“证验”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宝玉的这个偈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真事不露相,露相不真实。也就是说,在《红楼梦》里,凡是一目了然的东西,绝对不是书的本意,书的本意不可能一望即知。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偈语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它说的是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节都是印证或证验的渠道和途径,因为真事就隐藏在他们身上。第二句,“是无有证,斯可云证”。这个意思是说,看不见的东西才需要证验,才需要用心去领悟,“无有证”是“可云证”的开始。其言外之意,功夫一定用在“无可云证”的内容上,因为“无”即“有”,“空”即“实”。第三句,“无可云证,是立足之境”。它说的就是,只有“无”和“空”才是“真事”的立足之地,才是它安全的港湾。正因为如此,黛玉续了最后一句:“无立足之境,是方干净”。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这个偈语所做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让它的意思更加明了,更加完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立足之境才是”真事”的立足之境,这样“真事”才不会有任何风险,才不会有任何麻烦。“是方干净”,指的是不会惹来任何的麻烦,也不带来任何的风险的意思。其言外之意,我们只有变“无”为“有”,变“无证”为“有证”,方能达到揭示真相,还原历史的目的。

    看得出,作者对于真事的披露十分小心谨慎,他不愿意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给这部作品带来任何风险。所以,对于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他不仅不会进行渲染,而且也不会集中披露,总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就像天女散花一样,让其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因而,耐心细致、全神贯注、明察秋毫、融会贯通就成了我们“证验”真事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清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我们了解作者隐事手法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说:

    全书以纪事为主,以言情为宾,而书中纪事不十之三,言情反十之七,宾主得毋倒置?不知作者正以不敢言不忍言之隐,故于其人其事,一念唯恐人不知,又一念唯恐人易知,于是故作离奇,好为狡猾,广布疑阵,多设闲文,俾阅者用心全注于女儿罗绮之中,不复暇顾及它事。作者乃敢乘人不觉,抽毫放胆,振笔一书,是又善用喧宾夺主法者。明修暗渡,非寻常文家之能事已也。

    王梦阮以此告诉我们,对真事的探佚只能从“女儿罗绮”入手,从“言情”闲文入手,从不起眼的细微末节入手。只有剥茧抽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入,才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剧情中找到线索,找到答案,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如若不然,囫囵吞枣似的解读,自以为是般的理解,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坠入迷津,其结果只能是人误书,书误人。

    当然,在寻找线索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要不然就成了大海捞针难有所获。这个范围其实并不大,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身上。也就是说,作者把他册封的时间和册封的诏书的下落分别隐藏在了三个人物身上,通过她们的遭遇和命运表现出来。我们只要对她们进行跟踪挖掘,答案自然就会水落石出。当然,范围虽不大,但涉及的面却很广,几乎涉及到了书中所有的主要人物。这三个人是谁呢?她们是:尤二姐、尤三姐和晴雯。(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14章 、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之谜(2)() 
读者对尤二姐、尤三姐和晴雯并不陌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她们的遭遇,并对迫害她们的人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在描绘这些情节时,他手中的笔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刀刀见血的刺向黑暗的世界,刺向蹂躏和践踏女儿的鬼蜮群魔。可是,要说尤二姐、尤三姐和晴雯之间有某种联系,或者说她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相信对此不会有多少人相信。表面上看,尤二姐、尤三姐和晴雯没有任何交集,八竿子打不着,但如果从她们都是女儿,骨子里都带有一个“情”字来看,她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不仅仅是尤二姐、尤三姐和晴雯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就是尤二姐、尤三姐和秦可卿之间,晴雯和秦可卿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甚至,尤二姐、尤三姐和宝钗、黛玉之间,晴雯和宝钗、黛玉之间也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可以说,这三个人物涉及面之广,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其实,尤二姐、尤三姐、晴雯、秦可卿之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回事,都代表了“女儿”之死,都代表了“金玉”之亡,只是表现的手法和角度不同罢了。如果说秦可卿的命运是对女儿命运的概述的话,那么这三个人的遭遇就是对女儿遭遇的分述或详述,是对秦可卿死亡原因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人之死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看一看我们从中能否发现我们想要的东西。

    1、尤二姐、尤三姐之死

    秦可卿在天香楼失身的情节,按畸笏叟的说法被彻底删除了,所以这一回“少去四五页”之多,留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也留下了莫大的遗憾。但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作者使用的金蟾脱壳计,以此来混淆人们的视听,以便达到其移花接木的目的。其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不仅没有被删除,其内容还很具体,很完整的被保留了下来,只是换了位置而已。作者把它从前面挪到了后面,表演者也从秦可卿变成了由尤二姐和尤三姐。这一改变不仅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还给人造成了这样的错觉,好像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故事完全游离于书的主线之外,与中心内容严重脱节,就好像是拼接上去的一样。谁也不会想到,作者把秦可卿淫丧的过程,嫁接到了尤二姐和尤三姐身上,通过她们的表演加以体现。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尤二姐的失身是秦可卿失身的再现,尤三姐的悲剧是秦可卿悲剧的重演。她们之间的一致性,从她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秦”者“秦鹿”也,“尤”者“麀物”也,“麀”即“鹿”,所以“尤”和“秦”性质完全一样,都是皇权或皇位的象征,都是不轨之人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的对象。如果把她二人进一步细分的话,尤二姐代表皇位,尤三姐代表嗣位。也就是说,尤二姐扮演的是宝钗的角色,尤三姐扮演的是黛玉的角色,二人的遭遇直接反映了金玉“颓堕”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秦可卿兼具宝钗和黛玉之美,所以其乳名为“兼美”。尤二姐和尤三姐身上同样有宝钗和黛玉的影子,同样具有金玉之品质。

    那么“淫丧”的悲剧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红楼梦》里生和死充满着佛教生死轮回的哲理,生即死,死即生的思想处处可见。比如:秦可卿死于宁府,却生于登仙阁;贾敬死于玄真观,却生于铁槛寺;尤三姐死于“花枝巷”,却生于太虚幻境;晴雯死于屠夫之手,灵魂却上天做了花神。总而言之,纯洁女儿的身子虽然入了地狱,灵魂却上了天堂;须眉浊物虽然飞升当了神仙,灵魂则下了地狱。这种生与死的对立关系,是全书的一条主线,主导着故事的发展脉络,左右着其中的是是非非。女儿和男人基本上是“好人”和“坏人”的标识,好人的归宿一定在天上,坏人的归宿一定在地狱,不管故事如何演变,这都是一条永远不变的法则。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对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就会准确得多,也容易得多。

    发生在宁府的僭越之事,主要体现在贾珍、贾琏、贾蓉兄弟父子的“麀聚之乱”上,体现在他们对尤二姐和尤三姐的坑蒙拐骗的不法行为上。谁都看得出,他们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了精心策划,每一次行动都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