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21章

崇祯八年-第221章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落于京师南城的静安堂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建起来的,属于卫生署名下,其面向的群体就是京城内的所有女性。

    朱由检这个想法也是受了宫里内安堂的启示才产生的。

    原先周后她们一旦有了那种妇科疾病,因为男女有别的原因,也不从太医院招人过来,都是请了京城内出名的中医世家中的妇人前来诊治,静安堂的方李氏就曾不止一次入宫给贵人们看病开方,其医术人品都是颇受称道。

    在让锦衣卫做了一番调查之后朱由检得知,京城内还是有不少类似于方李氏这种女医的存在,但碍于名分和身份的限制,她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只有知道她们的大户人家才会专门派人雇请上门,给自家女眷治病的。

    在古代,女性患病医治难的问题一直是无解的难题。

    豪门大户还有比较多的渠道和门路来化解此类问题,而小户人家的女眷因为讳疾忌医,最后在痛苦和煎熬中抑郁而终的事情屡见不鲜。

    至于普通农户家庭就更别提了,连自家的男性劳力生病都因无钱医治而亡,女性如果患上妇科之症那就更别提了。

    提到在治病问题上的男女有别的问题,朱由检倒是很容易理解。

    别说在这个时代,就是在风气大为开放的后世,很多女性患了难言之疾,到医院就诊时一看是男医生也会掉头就走,不管大小医院,妇科、产科有几个男医生?

    只不过现在更为严重的是,女性不仅是因患有妇科病而羞于被男性医者诊治,就算得了普通的病症也同样不去找男性诊治。

    有感于此,为了能让广大女性能够在患病时得到医治和帮助,朱由检决意在京师成立静安堂,解决女性就医困难这个顽疾。

    但是如何让这些女医愿意接受抛头露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诊却成了问题。

    从医者本身来讲,尤其是面对的患者都是女性这一角度上,类似于方李氏这样的女医并不忌讳坐诊还是上门医治,但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她们的家庭。

    在讲究男女之防的社会体系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除了小门小户或者是农家女眷,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之外,但凡有些资产或身份的家庭,家里的女眷是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沟通的,更别提长年累月的在外从事什么职业了。

    虽然朱由检可以强行下旨征召,或者朝廷用律令要求女医必须出来从业,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女医家庭关系的破裂,影响到人家的家庭幸福与和睦,这是朱由检不愿看的的结果。

    朱由检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是希望能有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他一直希望的是,不论做什么事,在不违背人伦道德、不违法朝廷法律的前提下,遵从对方的主观意愿应该是最为紧要的。

    强迫或者逼迫似乎都不算最佳的方法,而有条件的交还应该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最为附和人性的选择。

    想来想去,朱由检决定,还是采取老办法:诱之以利。

    如果还不接受,那就威之以权。

    当然了,这次他抛出的大饼本身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在数月前也曾引发不小的非议,但都被他给强行压制下来。

    朱由检的方法就是:以卫生署的名义征召女医,给其类比赐封诰命的品级待遇。

    换个意思就是招女人做官,只不过为了不致引起更大的反对声,将官职以赐封的名义封赏到被征召的家中,而不是对照朝廷职官的品级来对待。

    此举虽然不是史上仅有,但对于绝大多数朝官来讲,也是很难接受的。

    朱由检特意向懿安皇后、周后二人分说了此事的重大意义,深明事理的二人随即对此表明了坚决支持的态度。

    为了堵住重臣们地悠悠众口,懿安皇后与周后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特意将朝中三品以上大员们的夫人们,以避暑游玩的名义召入宫中,在宫后苑内游玩赐宴的同时,将此事讲了出来。

    还是女人理解女人,懿安皇后和周后将事情掰扯明白之后,当即博得了众位夫人们的一致赞同。

    她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家夫君未发迹之前,因为条件所限,也是深受讳疾忌医之苦,所以对此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皇家的威权在那里摆着,绝大多数人都纷纷表示,回去后定会尽力劝服自家老爷支持此事。

    枕边风的威力果然非同小可。

    在夫人们回去后的第三日,朝廷征召女医官的条文下发,虽然还是引发不小的议论,但朝堂中却是出奇的沉默。

    重臣们并未就此事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也让中低层官员们感到疑惑不解。

    朱由检私下也不禁为自己的妙招得意了半天,惹得周后、田妃她们嬉笑不止。

    但仅是让女医者出来就诊,这并不是朱由检的根本目的,他还想借此机会做更多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

第356章 办学() 
在这个各种知识极度匮乏、信息传递速度及其缓慢、文盲率达到九成以上的时代,加之女性极低的社会地位,很多后世小孩都懂得的常识在当代却是无人知晓。

    就拿女性的月事来说吧,无论从对此事的基本了解,以及随后个人应采取的卫生措施来说,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处于近乎无知的状态。

    朱由检曾经就女人月事如何处理之事问过周后,结果周后将他责怪一通之后,一脸嫌弃的去了懿安皇后处告状去了。

    无奈之下,朱由检找到了贤惠温柔的袁妃,在事先说明自己打算替天下穷苦女性解决此事的前提下,袁妃才含羞带嗔的将答案告诉了他:月事带里包裹着香灰用以吸收。

    朱由检在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想象到贫困人家的女性是如何在此事中经受煎熬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倒也不难:把香灰换成经过消毒的棉花就可以。

    可现在的条件下,大规模生产是不可能的,因为棉花的供应量根本不够。

    在万千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现在,解决百姓的温饱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件事只能留在以后的再去考虑了。

    说一千道一万,物质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大明的各个阶层相对富裕之后,其他的事情才能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朱由检的打算,静安堂只是他计划中的雏形。

    他的打算是,未来的静安堂要建成类似于后世的妇幼保健院的形式,并且要逐步向全大明各个县城推广和建设。

    根据他现在拥有的财富来讲,现在就能够在大部分县城开办起来,但女医人数的极度匮乏却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

    这事儿单是想想就让他头疼不已,这根本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他的眼里,现在的大明什么都缺,单是医疗卫生方面来讲,别说女医师,就连男性郎中都少得可怜。

    这可不是一年半载、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方案以及策略才可以。

    好在卫生署已经根据具体情况对此展开了行动。

    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郎中、女医的后备力量,组织经验丰富的郎中女医对其集中培训,印发相关医学书籍供受训者参考阅读,这就是吴有性拿出的相关措施,也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

    朱由检在召见吴有性、对其大加赞赏的同时,也专门自內帑中划拨银钱予以了支持。

    朱由检在思考时认识到,提高识字率、纸张的制造和运用、各种书籍的印刷与传播,很多生活常识的普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缺一而不可的,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以贯彻到基层百姓中去。

    而建立学校是一切的基础,识字人数剧增之后,其他的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的轻松。

    正是在认识到扫盲的重要性之后,朱由检才将犯官家眷们由传统的流放荒僻之地,改为向距离更近、人员更加集中的地方流放,让这些有文化知识的特殊人群被动的参与到扫盲队伍中去。

    自从这项措施实施以来,从各地监视这群人的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这个群体在各地展开地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地作用。

    这些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原因就在于朱由检专门为此制订的相关政策。

    只要积极配合完成朝廷分派的事物病取得相应的成果,在一定时间过后,根据个人意愿,这批犯官家眷将会被放归原籍,并且会给予一定的薪酬,回到原籍后,将会允许其以平民身份参加除了科举之外的任何生产活动。

    在地方官府对其进行定期审核后,只要表现良好,那从第四代开始就可以参加科举了。

    正是在这项措施的激励下,这个群体才迸发出了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皇帝的这项善政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

    这个感恩戴德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因为比起历代帝王来说,朱由检可谓是仁慈已极。

    首先,对犯事官员没有满门抄斩,而是只诛首恶。

    其次,没有将女眷发往教坊司,避免了她们受到肉体和人格上的侮辱。

    再次,虽然是流放,但在生活上并未苛虐他们,吃食用度与当地农户并去太大差别。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

    原先流放就意味着后代子孙再也不能回到故土,并且从此成为贱籍,成为社会的最下层。

    而现在的流放是有期限的不说,而且只要遵守规矩,子孙后代还能有出头之日,这条章程简直是让他们想象不到,许多犯官家眷在家中给朱由检建了生祠朝夕供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锦衣卫当然不会阻止这种尊崇皇帝的行为,只是将事情上报回京,听候上峰的处置办法。

    朱由检知道后也只是笑了一笑,骆养性自是明白皇帝对此是默许的,所以他也未再就此专门下达命令,校尉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听之任之了。

    不过流放人员毕竟人数过少,虽然会在扫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力量还是过于弱小了。

    只有广泛的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全大明兴起一股办学兴文的热潮,这样才会让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有一个巨大的跃升。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并非来自于物质方面,而是来自官绅、士绅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以及对普及知识的一种恐惧。

    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都是文化知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自然清楚知识的力量,但他们同时也幻想着这种资源一直由少部分人所掌控,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子孙才能享受无穷无尽的富贵荣华。

    而一旦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那就意味着会有海量的竞争者前来抢夺他们的金饭碗,会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此被淘汰出上层社会,而那些被他们素来视为草芥的平民会成为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上等人。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官绅阶层无法接受的。

    朱由检推广的扫盲运动就受到了或明或暗的抵制,一些地方官员对此都是采取了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虽然不敢明面上抗拒此事,但阳奉阴违却成了一种常态。

    朱由检也准备拿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此事。

    他准备将现在正在扫盲地区的官员新增一条考核标准,把扫盲率加入吏部的考核当中,以此来调动和监督相关官员对扫盲的重视程度。

    这一条将会作为硬性指标被贯彻下去。

    吏部尚书周云算是自己的铁杆了,对自己的这项决策应该会不折不扣的予以执行,不管他情愿还是不情愿。

    而对于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办学中,朱由检还想到了一条门路,如果能有好的配套政策的话,这条门路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357章 圣意() 
朱由检想到的另一条门路就是发动致仕官员以及豪商们捐资助学,在各地兴办学校。

    尤其是承平已久、繁华日甚的江南一带,大多数人已不为温饱问题所困扰,创办学堂、扩建私塾、扩招生源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兴文建学正当其时。

    虽然江南一直是文风昌盛之地,但寻常百姓的识字率依然不高。

    随着商贸、海贸的兴盛,江南大批的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很多技术正面临着瓶颈,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能够读书认字,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求在各种技术层面上突破创新,这应该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朱由检打算把江南的豪商们作为兴办学堂的主力,而致仕在家的官绅作为前者的补充。

    其实江南大商贾们一直就有资助读书人的习气,只不过他们把重心放在了科举有望的生员身上。

    因为这种提前投资将来会给他们带来极为丰厚的收益,一旦被他们资助的读书人中试为官,那他们在生意场上就会得到特殊的关照与回报,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下,江南利益集团才一步步地形成。

    而朱由检的打算是开办平民学堂,而非这种精英式的投机行为,这种赔本生意怕是商贾们很难接受的。

    若是不给这些人一些好处,就想让他们帮助朝廷完成这种全民普及的义务教育,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虽然朱由检可以动用厂卫的力量,用杀鸡骇猴的方法逼迫他们就范,但这种破坏法律和规则的办法是与他的初衷相违背的。

    让更多人读书明理,在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学会遵纪守法,并且让这种观念普及到全大明境内,那才是朱由检最想看到的结果。

    而如果自己开了破坏规则的先例,那以后就很难服人了。

    朱由检之所以想让江南商贾参与到办学中来,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银钱,他看中的是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人脉。

    而且以商贾们灵活的头脑和思维来看,将学堂交给他们去办,应该会比官方做的更好。

    朱由检对此事的结果可以想见:学堂办起来之后,商贾们肯定会一直关注此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