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4章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4章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节 守得云开才能见月明() 
这队铁骑把孔子一行人包围住,一会儿,晏子从马车里出来了。晏子下了马车,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傲慢,拱手向孔子行礼,说道:孔丘先生,怎么可以这样不辞而别呢?孔子看了看晏子的阵势,也说了实话:齐国容不下我孔丘,我怎敢眷恋于此。晏子知道孔子会离开,他是来送行的,只是晏子想让孔子输得心服口服,因为论口才,晏子还没有怕过任何人。晏子说:孔丘先生,晏某自知孔先生是治国之能士,但你的这套理论,在当今是无法实施的,如果你能放弃你的理论,我还是诚心请你来齐国,我们一起辅佐景公。

    孔子自然明白晏子并非真心实意请他回去,只是在责难他而已。孔子听到这个,反而笑了,说:我孔丘一向做事执着,选择离开,自然就不会回去,除非您能说服我。晏子一听,这摆明要进行一次辩论赛,也好,彻底灭掉孔丘这小子的锐气。于是孔子和晏子面对面席地而坐,其他人把两人围到中间,这是当时辩论的形式。一切准备就绪,晏子首先发问:现在大小的邦国一百四十多个,硝烟四起,日夜战争;请问夫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答道:为了人口和城池。晏子笑笑说:夫子只说对了一半。当今时代,天子无能,诸侯为了自保争相发展自己,最终目的就是统一天下,世界为争才是天下大道!孔子听后,随后反驳:安于内,礼倾天下,四方归服,不争也可得天下。晏子听后笑笑说:夫子又在说克己复礼那一套了。诸侯争霸,哪个统治者不想富国强兵称霸中原,他们制定严酷的法律,让全国上下奋战一心,重视军事实力,重视军备物质的充盈,只有消灭其他诸侯,自己才能求得永久生存。

    晏子说完,辩论进入了片刻的安静。周围大树的枝枝杈杈上挂满了叶子,看似茂密,却经不住微风的吹拂,风一起,叶子就坠落了一地。树木春生秋败,这是自然现象,但大树却会永远矗立在那,生也好,死也罢。大树有一天会凋亡,但总有一颗种子会落地生根,让生命延续。虽然,现在这棵树没有被认为是栋梁。大树的周围树木林立,它们长得颗颗挺直,时不时地嘲笑这棵大树:真傻,不往上面长,树根倒越来越深!大树孤寂的时候,也会发出自己的感慨。

    孔子站起来,看了一眼天空,感叹道:天地生人,而后有了氏族,氏族相争,有了邦国,邦国相争,而后成天下,建立华夏一统。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几代帝王擅自改道,导致商朝灭亡夏朝,周朝灭亡商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礼法崩溃,君臣父子人伦大变,新政权不得已而取代前者。我要恢复的礼,不是法令,不是形式,是人心中的真理。是下对上以忠,子对父以孝,是人人坦诚相待,彻底消灭战争,追求天下大同!

    孔子顿了顿,接着说:刚才晏大夫说世界为争才是天下之道,你错啦!你说的天下之争让世间刀兵不止,众生痛苦。晏大夫只知国家兵强,却不知民心就是天心,民视就是天视。设想国家一夜之间,百万大军一统天下,不出十年必将土崩瓦解。这是为什么?人心似水,欲壑难填!

    晏子听后似乎有所动容,说道:孔夫子所盼,只有周文王这样的圣君明主才能做到。可今日天下,已经不是武王平纣的天下了。

    孔子答道:我只能把这套文王治国的大道总结出来,用毕生的精力去传播,他日若有明君,自当知晓孔丘所言不虚。大道青天在我心,我会用尽全力恪守于此,哪怕路途困窘不堪。即使孔丘在有生之年,愿望没有实现,那我的作为也会留名青史,供后人学习。这样,孔丘的功德已经无量了!

    晏子千辛万苦追来,想要给孔子一个教训,结果被孔子说得无言以对,只能躬身一拜,放行孔子。孔子收了收自己激动的情绪,对晏子说了一些仰慕之语。道不同,不与之谋,这是孔子和晏子共同的准则。孔子上了马车,叹息一声,离开齐国。最有道理的人往往最终留不下,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伟大的人一生过得未必舒坦,这可能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吧。未来的路会更坎坷,这位伟大的郁郁不得志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离开齐国,回到鲁国,直到他51岁的时候,才算被重用,从现在的市长职位一直提到代理宰相。他曾经治理鲁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城邑,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城邑的面貌大变,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在这期间,孔子发出了四十不惑的感慨,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五十知天命,就是五十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求结果。在这期间,孔子修整了诗书礼乐,以教给弟子。

    当时鲁国的国君为鲁定公,实际的政权却掌握在三桓手中,三桓指鲁国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三大家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鲁定公之前是鲁昭公,鲁昭公就是被三桓赶出鲁国,客死他乡的。孔子在任职期间,为了削弱三桓的实力,决定拆毁三桓所建的城堡。孔子不畏权贵,但城堡拆了一半就被迫停止了。后来,齐国送给鲁国80名美女,季氏全收,从此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鲁定公自知自己并无实权,惹怒了三桓,自己的下场会比昭公还要惨,因此,他做事自然得过且过。

    孔子55岁时,鲁国权贵不打算再任用孔子了,孔子也对当朝的君臣失望至极,决定离开鲁国,开始了自己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孔子明白,自己的思想和做为很难再让任何国家的君主重用。他想推行仁政,停止战争,可当时是春秋时期,只有通过不停地战争,不停地吞并,才能得以生存。他踏过卫、曹、宋、郑、齐、陈、蔡、楚等国的土地,目的就是宣传自己的思想。整体来说,各国权贵还是对孔子礼遇有加的,虽然没有国君重用他。每个国君都明白,孔子的思想会让国家强盛,但这个过程太漫长,现在的大环境也不允许,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邻国就会朝你万箭齐发了。

第8节 把孤单统统晾干() 
孔子是世界名人,但在当时的普通人眼里,他很傻,简直就是一根筋,所以才活得那么惨。孔子一生坎坷,暮年更像丧家之犬,他其实只需要卑微一些,就可以大富大贵。关于孔子的电影和电视剧,欣赏起来总觉得很堵得慌,可能是因为他的人生际遇和现在受到的推崇程度大相径庭的原因吧!我们仰慕孔子,是因为他留给后人像精神脊梁一样的财富。他总是微笑着,用行动证明着:活着,就是一种态度。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子孙后代,放下小我,完成大我。孔夫子,古今第一圣人!

    14年之后,孔子在学生冉有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自己的祖国。此时的孔子,已经经历了太多,内心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把这一思想延续下去。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巨星陨落。在大是大非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出现了太多的仁人志士,这种精神就来源于孔子。在危及时刻,正是我们有这样的脊梁,才使得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不倒,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不需要迷茫,只要找回应有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足以让世界为之自豪!

    3。万世师表

    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尽量都要有用,有分量;别那么容易就动气,大事面前也要很淡然,同时有自己的底线。人往往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有什么就不珍惜什么,失去之后才明白它的珍贵,等到彻底明白时也就永远无法挽回了。心态决定了我们的苦与乐,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成与败,找准自己的方向,确实比努力更重要。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曲折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多少道理。请不用操之过急,这个亘古常新的人间会帮你认清真正的人生。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在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在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在人微言轻时;情侣间的尊重,不在闲情逸致时,而在观点相左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在大难临头时。生活艰难,但时间也很短暂,遇到善良,我们就要学会付出;遇到微笑,我们就要学会分享;遇到挫折,我们就要学会成熟老道。心是苦的,人生便是苦海无涯;心是甜的,人生便处处是妙曼风景。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间事。人生是一段旅程,没有谁会事事得意,处处风光;淡然一些,看开一些,不纠结于现在,不忧虑于未来。人生有得有失,聪明的人懂得放弃与选择,幸福的人懂得牺牲与超越。安于现在真实的拥有,坚持自己找准的方向,世间没有苦与乐,只有自己。理想的生活,不是吃穿住得最好,而是自由自在,感觉不到有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被名利所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

    *********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从汉朝开始,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意识流派,自汉朝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孔子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弟子把儒学建构得更加完善,适应了各朝各代统治者的需要。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确立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中国文明史在经历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它所引起的危机严重地摇撼着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的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孔子也不得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成为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辩论。当时代表各个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思想交锋上,儒、法两家是最具代表性的。

    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在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民贵君轻的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在教育上,率先提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法家主张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即把权力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群体,一切决策、政治权利、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法家也有自己的特色:(1)反对礼制,突出法律的作用;(2)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法家提出“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意思是人喜欢得到好处,讨厌有害事物;(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即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4)“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制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加上当时的汉字并不成熟,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直到后来董仲舒强调要以儒家思想为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自此儒家思想终于成为了思想正统。而此时,孔子已经去世三百余年,他一生的心血终于得到了认可!

第9节 漂流着就有了答案()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礼治要求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安定与混乱,取决于等级秩序是否稳定。儒家的礼其实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如果有人违反了礼的规范,就会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重点在于德治主义,就是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一个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良改变,知道耻辱而没有奸邪之心。这是最根本教人为善的方法,不是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如果说德治强调一个教化的过程,而人治则偏重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儒家相信人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在德治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提高为政者、为师者的水平。儒家思想曾为封建社会服务,但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封建思想。儒家思想是没有时代约束的,在当代社会,它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