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206章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06章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发挥天赋的本性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够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才可以和天地并列。与天地并列就是天人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用天道来启发世人,尽人道来于天道相合,也就是要求人道和天道相吻合。天道和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和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和天道、天性合一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只有达到中和才能天人合一。

    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到三代先王不显现出错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向鬼神提出疑问直到没有了疑问,就算是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

    真诚,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真诚,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这是发自本性的德行,是结合了内外的道,因此,适合在任何时候实行。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内外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自己和天地的合一,或者说是知和行的合一。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

    调节五种人际关系主要靠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做到中庸,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第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第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四个方面。“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做事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做过了”;“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在动态中把握和贯彻中的原则;“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时中”“中正”“中和”则是孔子对“尚中”思想的发展。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对于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中、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不到位、越位、缺位都不合适。

    ;

第525节 表记() 
(32)表记

    表记是礼记的一篇,郑玄认为表记是用来阐述君子之德表现在仪表。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虽然隐居林泉,但道德发扬,声名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令人生畏,不必讲话而人们自然相信。孔子说:君子的一举一动,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颦一笑,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言一语,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君子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君子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上说: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说自己的坏话。孔子说:在行礼过程中,有时以露出裼(xi)衣为敬,有时以掩好上服不露出裼衣为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们不要亵渎了礼。孔子说:祭礼要求尽量表达敬意,虽有饮酒的事情,但也不能以欢乐告终;朝廷上的政事要求尽力而为,不可因为劳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终。

    孔子说:君子用谨慎行事来避免灾祸,用道德笃厚来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来远离耻辱。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所以道德日益显著;如果耽于安乐,放肆无检,就会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无礼而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说:斋戒以后才敬事鬼神,择好日子然后晋见国君,如此慎重地行事,就是恐怕人们失去恭敬之心。孔子说:小人喜好轻慢戏弄,即便会招致杀身之祸,也不知畏惧。

    孔子说:朝聘聚会之时,双方必有言辞以通情意,必有见面的礼物以通情意;如果没有言辞,就不互相交接;没有见面的礼物,就不互相见面。之所以这样做,是要百姓不要忽视礼数而对对方失敬。易经上说:第一次占筮,神告诉你是吉是凶;如果不信,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筮,那就是对神的亵渎。亵渎了神,神就不再告诉吉凶了。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裁决天下事物的准则,礼尚往来是天下之利。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样百姓就会有所劝勉而友好相处。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百姓就会两败俱伤。诗经上说: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报。尚书中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也无法君临四方。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应该绳之以法的人。

    孔子说: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为畏惧才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所以君子在议论原则时是以自己为准,在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准。孔子说: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安于行仁,二是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强强而行仁,三者虽然都达到仁的效果,但出发点却不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仅从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

    真正的仁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自以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图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罚的人,是批不得已而勉强行仁。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仁的方面做得多,在义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在义的方面做的多,在仁的方面做的少,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

    孔子说:仁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义也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别。对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遵循法律而勉强行仁,这是以行仁为手段而企图达到个人目的。诗经上说:正如丰水之有芑(qi),武王岂不考虑天下长治久安之计。留下了安邦治国的好谋略,庇护他的子孙享国久长。武王真伟大啊!这是惠及后世几代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还难保,哪里有功夫为后代着想。这是在穷尽自己一生的仁。

    孔子说:仁,作为器物,非常非常的重;作为道路,非常非常的远;作为器物,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作为道路,没有人能够走得完。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走得较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地勉力于仁,难度够大的了!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孔子说:天性乐于行仁的人,天下非常的少。

第516节 仁和义() 
大雅上说:虽然道德轻如鸿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我揣度,只有仲山甫能够举得起来,可惜时人没有能够帮助他的。小雅上说:高山则可仰慕,大道则可行走。孔子说:诗经是如此地爱好仁。向着仁的大道前进,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了,才不得已停顿下来,忘掉了身体已经衰老,也忘掉了时日不多;仍然孜孜不懈,奋力向前,死而后已。

    孔子说: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了。因为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全部做到,所以仁者所犯的过失是容易得到解释的。孔子说:恭敬接近于礼,谦逊接近于仁,诚信接近于人情;如果能以恭敬谦让的态度做人做事,即便有什么过失,也不会是什么大的过失。做到恭敬就会少犯过失,近乎人情就会让人信赖,为人谦逊就容易被人接受,这样做人而犯错误,不是少有的事吗!

    诗经上说:温和恭敬的人,是道德的基石。孔子说: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只有君子能够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便让人家感到惭愧。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是以自己为标准,而是以中等水平的人为标准,使知道努力的人有所劝勉,不知道努力的人有所愧耻,以便共同实行圣人的教诲。用礼来约束他们,用诚信来团结他们,用适当的仪容文饰他们,用合乎身份的衣服来影响他们,用朋友之间的劝勉来鼓励他们,这都是为了使得他们专一于为善。

    小雅上说:难道人前不惭愧?难道不怕天报应?所以君子穿上了君子的服装,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加以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谈吐来加以文饰;谈吐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道德来加以充实。所以君子对于穿上君子服装而没有君子仪容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仪容而没有君子谈吐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谈吐而没有君子道德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道德而没有君子行为感到羞耻。

    所以君子穿上了丧服就会有悲哀的神色,穿上了朝服就会有恭敬的神色,穿上了军服就会有不可侵犯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停在鱼梁上,水没打湿它翅膀。像他那样小人物,不配穿那好衣服。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义是说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都要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譬如天子,虽然至尊至贵,也要亲耕藉田,生产出粢盛秬鬯(zic),来祭祀天帝;所以诸侯也要勤勉地辅佐天子。孔子说:在下位的事奉在上位的,虽然有了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念头,这是仁厚的表现。所以君子恭敬谦逊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自己夸耀自己做过的事,不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在地位面前表现出谦逊,在名利面前表现出淡泊,让给贤人;贬低自己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唯恐不得其当,要求自己用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得意时自行此道,不得意时也自行此道,一切听天由命。

    诗经上说:茂茂密密的葛藤,缠绕着树干和树枝。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走邪道把福求。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又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周文王小心翼翼,明白怎样敬奉上帝,得到了许多福佑。他的德行叫人挑不出毛病,最终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孔子说:大臣死了,先王给他加上了一个谥号,来表彰他的一生。死者在一生中尽管做了许多好事,但在定谥号时,只节取死者一生中最突出的一点作为依据,其余的都略而不提,这是因为耻于使得名声超过实际做过的事。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过的事,不吹嘘自己的功劳,以求合乎实际;有了过失,不再重犯,以求待人宽厚;表彰别人的优点,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贤者能够居于上位。这样一来,君子尽管自己贬低自己,而民众对他却十分尊敬。孔子说:后稷这个人,建立的是盖世无双的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