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在三国 >

第38章

谋在三国-第38章

小说: 谋在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权时代。

    灵帝死前希望用外戚与宗室相互制衡,以达到培养刘辩的目的。可惜大将军以死,新鲜的宰相更是再前日病故。此刻大权在握的何太后,掌两宫之令,命天下之行。是真正可以“垂帘听政”了。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国君去世后,如果继位国君年纪幼小,可以由国君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太后,所以辅政的太后一般坐在国君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国君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国君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太后临朝的制度,始于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和帝为帝,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称制。唐朝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甚至废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临朝称制。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此前的太后临朝不需垂帘。影响较大的太后临朝有汉代吕太后,邓太后,唐代武则天等。近代还有清慈禧太后临朝。

    一切事情最怕有成例,特别是在汉朝。一旦有先前之例,必会造成其后的模仿。满朝大臣已经默认了何太后掌权的事实,即使有不满者,也只是多帮了把黄巾以做反对。

    何太后,一上台,便是一连串的命令。先是夺宦官军权,令何进之弟何苗为执金吾,掌京畿禁卫。可能有多人不认识这样一个人,毕竟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其人出现。何苗,东汉末官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灵思何皇后同母兄。本为朱氏之子,故又称朱苗。其妹为灵帝所宠,立为皇后,他因以显贵,官河南尹。中平四年(187),破荥阳起义军,拜车骑将军,封济阳侯。他素不与兄何进同心,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其部将吴匡疑苗与宦官通谋,攻杀苗于朱雀阙下。

    此刻新皇年幼,何太后急需外戚力量相帮。不顾他人反对,擅自起令何苗为执金吾。随后更是继续何进做派,快马急催董卓率大军进京。希望用边军整肃黄巾之乱,而洛阳所建新军,却是只保留四尉留守洛阳。其它四尉则直接言派,征讨天下黄巾。

第84章 重合的实权()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岳父大人,明日便是我大婚之日,你可莫要坏了我好心情。吾等还是聊些风花雪夜呗!”

    “好!今日便不提政事。玄甫啊!你前些日所提之事,老夫是,说什么都不会答应你了。婚礼为人生大事,可不能任由你胡来。你父母皆已不在,你之大事便由老夫一手举办。你就不要再说其他了,你方才所念何诗?意虽好,却不符诗韵,可是你言笑之作。”

    吕恒因得了营救皇子得力的大功,也凑巧何太后此时,正是急需吕恒这般的忠心大将,用来坐镇洛阳。所以直接免了吕恒之前乱七八糟的任命,还准了吕恒的婚假。在此基础上,还任吕恒为羽林中郎将,掌宫中宿卫,且有进出皇宫职权。若不是考虑吕恒太过年轻,估计何太后会直接提拔吕恒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卿。

    如今洛阳,除去已经出征的南北二军,只剩下西园的四尉,与宫中几大禁军卫了。而吕恒所率典军尉,因接驾有功,所以直接被何太后要求留了下来。而新到手的羽林军,因为之前多为世家子弟,所以造成空响之人与年迈之人太多。被吕恒直接撤销了所有士卒,因为新军仍在,吕恒便从新军中直接挑选了数千士卒。

    羽林军,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为守卫建章宫之军,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而到了东汉之后,“南军”名称已不复存在,但是“光禄勋”和“卫尉”仍然存在。“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种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第二种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第三种选自征战有功者。

    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并不曾担任“羽林郎”,因为霍去病生活在公元前140—前117年,这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羽林”,更没有“羽林郎”。

    因为时间缘故,再加上动乱的东汉一直与世家相关,直接造成羽林军演变成了世家子镀金的场所。何太后也正是考虑这一点,才直接授意吕恒换了世家之人,从新军中重新收人。

    一般京畿之地,大将统兵不得太多,却有相互制衡。但是如今大汉正处于风雨飘摇,所以羽林军直接将人数翻了一倍。与之制衡的便是何苗这个执金吾。执金吾,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本名中尉。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西汉时中尉权力很大,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掌北军﹐和掌南军守卫宫禁的卫尉相为表里。武帝时设立八校尉,属中尉。原来三辅的军事首长是中尉,设中垒校尉后,已分割中尉部分权力。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于内史地区设置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等三都尉。至太初元年前104﹐分内史地区为三辅,分别置长史,中尉改称执金吾,至此其军事实权已被各个都尉分割,威风不在,而由皇帝总揽大权

    。王莽时改名奋武﹐东汉时复称执金吾。

    执金吾秩为中二千石﹐有两丞及候﹑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又式道﹑左右中候及京辅都尉﹐也与执金吾有相属关系。武库为制造和贮存兵器的机构。中垒﹑寺互﹑都船之下皆有监狱。景帝时﹐中尉郅都曾拘捕有罪的临江王。主管武器及典司刑狱﹐也是执金吾的一项职责。东汉时执金吾属官只保留一武库﹐其余悉被减省﹐其职务主要是典司禁军和保卫京城﹑宫城的安全。执金吾每月要绕宫巡察三次﹐以预防和制止宫外水火之灾和其它非常事故。

    汉光武帝刘秀每到郡国巡视﹐便派执金吾留守京城﹔明帝东巡﹐还命执金吾守卫南宫。另外﹐有时皇帝出行﹐执金吾率领缇骑﹑步卒组成仪仗和警卫。章帝出巡﹐曾命执金吾随行宿卫。汉代执金吾有时也被委派为将帅而领兵远征。西汉昭帝时﹐执金吾马适建曾率军讨破羌人﹔东汉和帝时﹐执金吾耿秉还任主帅窦宪的副职而伐北匈奴。

    如今因为大汉眼前缘故,何苗这个执金吾不仅掌西园八校尉,还直接掌南北二军。与吕恒所掌人马本无重叠,可惜何太后未设光禄卿,直接让何苗掌了吕恒这个羽林中郎将。直接导致二人权限重合,吕恒也被实实的按上了小弟的身份。

    这也直接导致吕恒所领二军皆超额收人,至于为何敢超编收人,当然是何太后授意了。何太后现在时刻担心着,自己儿子的皇位与自家的权利的问题,所以直接任命了何苗为执金吾。又考虑到何苗在军中并无威慑,便看中了豪无根基却有些威信的吕恒。也正因如此,黄忠也借着吕恒光环,成了大汉升官最快,还不是战功升官的关系武官。好在黄忠并没有武人的傲气,没有去推脱不干。

    吕恒因为在得了何太后授意之后,发现手中竟人手不足。索性吕恒便直接提了黄忠为羽林左监(没有右监,所以黄忠是一人做两职)。不仅如此,因为吕恒不仅有羽林中郎将官职,还兼职着原来的典军校尉管理权。所以此时的黄忠,不仅担着新职位,之前的职位也仍在做着。这直接导致吕恒与黄忠所带之人,竟然多达近万之数,这对于大汉来说是很少见的。

    因为得了数天婚假,吕恒便每日里与蔡邕吟诗作对。今日正开心着,便见蔡邕突然感叹,朝廷变化太快,导致黄巾再次做大。吕恒讨厌如此,才有了如此一幕。随后吕恒将改编过的将进酒背出。引得蔡邕连连赞叹,直呼吕恒为天人。随后也不提朝政了,就对着明月与吕恒喝了一番。

第85章 大婚() 
第二日,迷迷糊糊的吕恒被佣人拖着穿戴整齐。因为昨日陪蔡邕喝酒,所以今日吕恒竟与老丈人一同睡迷糊了了,好在下人体贴。下人考虑到今日正是吕恒与蔡琰大婚,所以早早的便将二人叫醒,醒来的蔡邕在发现问题后,一起来便赶紧跑回蔡府。而吕恒则迷迷糊糊留在自己的新府的,被丫环们收拾起床。

    待一切完毕,吕恒才发现天还黑着,正打算埋怨下人,却发现接亲的人已经来齐了。吕恒见此,只能无奈的坐于客厅中喝闷茶。没一会刘关张与黄忠,竟然联袂而来。吕恒正准备上去交谈,却发现已经要出发了。示意下人招呼他们,吕恒便跟着众人去接亲了。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吕恒现在就是要去蔡府接新娘。

    之前吕恒一直想说服蔡邕,让蔡邕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婚礼来,谁知蔡邕对于其它事情都好说,一旦涉及礼仪问题,打死也不松口。无奈之下,吕恒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在接亲回来后,按自己要求办。蔡邕才勉强答应。

    世家婚礼,不仅繁杂还各种啰嗦。吕恒从早上出门,一直到下午时分才堪堪将蔡琰接回家。本来按周礼,吕恒将会累一天,但是后半截被吕恒给改了,所以一切都是吕恒自己说了算。回到家,吕恒便按自己后世的婚礼来。由乔玄做婚礼主持,蔡琰遮个红盖头。当然这个红盖头也是吕恒要求的。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当然不管怎么回事,吕恒上辈子没结过婚,这辈子当然要体验一下古人的婚礼,这里当然不是汉代这种繁琐的。吕恒本想请卢直来为自己做婚礼主持,谁知被年迈的乔玄知道。所以这件事被乔玄任性的接了下来,吕恒没办法,只能由着他来。

    “一拜天地,二拜汉皇”

    “嗯?汉皇?”吕恒一愣,不是二拜高堂吗?正要询问,却见乔玄从怀中套出一圣旨。随后也不管吕恒拜堂有没有完,直接就对着众人读了起来。随着一阵巴拉巴拉,吕恒是听懂了,这是何太后的意思,她借吕恒大婚,赏吕恒一座庄园。借此机会拉拢吕恒对他母子的忠心。没办法,吕恒只能哭笑不得的接了圣旨,随后又拜了圣旨。

    拜堂是从唐朝开始的,当时新娘拜见公婆,也就是拜堂。到了北宋时期,新郎新娘要先拜家庙,行合卺礼,第二天一大早,新娘把镜子摆在桌子上,进行下拜,称之为拜堂。到了南宋时,拜堂才改为结婚当天,新郎掀开新娘的盖头开始拜堂。南宋拜堂的风俗就一直被延续下去,在结婚当天拜天地后再拜堂。

    拜堂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拜天地。结婚当天,男方家里早已布置好了,堂屋是拜堂的场所,点上红色的蜡烛,桌子上陈列着祖先的牌位,摆上粮斗,里面装满五谷杂粮,并贴上大红喜字。新郎用花轿迎接新娘到自己家的堂屋门口时,仪式正式开始。

    新郎载着新娘的花轿进入院子,然后从火盆上经过,象征着烧去不吉利的东西,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之后,新娘从轿子上下来,但双脚不能直接踩到地上,要踩着“传席”进入堂屋。接下来,点上蜡烛、香,而后放炮起乐。接下来就开始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送入洞房。这样拜堂仪式就结束了。

    原本按吕恒自己的剧本应该是这样,可是因为乔玄的参合。吕恒这拜堂就不完整了,先是接旨,又是谢恩的。搞得吕恒自己都不知道下面要干什么了。见此,吕恒也索性简单点,直接套出自己准备的戒指。拉起蔡琰的手,轻声问道“文姬,你可愿嫁我?”

    蔡琰本以为还有其它仪式,毕竟自己也不清楚吕恒搞的什么玩意。现在突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吕恒拉起手,还问出如此羞人之话,蔡琰顿时满脸羞红。就在蔡琰犹豫之际,旁边的张飞突然插嘴道“先生可是神一般的人物,你还要考虑什么,赶紧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