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姜汉风云 >

第40章

姜汉风云-第40章

小说: 姜汉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宫伯玉、边章、韩遂兵分三路,围攻美阳,张温令袁滂、周慎、董卓也分三路迎战,但一直持续月余,两军仍然相持不下。

    在朝廷注意力集中在凉州的时候,冀州又生变,黄巾之乱脱离张角的十余支黑山军再度活跃起来,尤其以褚飞燕的黑山军最令官军忌惮。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深得民心。而相比之下,冀州的各级长官横征暴敛,不断激起民愤。

    姜盛留在常山的队伍由周仓率领,赵云为副,人数只有四百人,主要就是守护童琳她们。黑山军活跃起来之后,此处也受到了影响。

    黑山军于氐根部探得山上人少,就组织队伍攻山,周仓令赵云率百骑扼守山道,留百人守营,而自率二百人结草为绳,趁夜从后山峭壁上下了山。

    于氐根知道山上易守难攻,所以调动了大部分的兵卒强攻,而大营却是空虚。于氐根却不会想到,这支队伍是姜盛带出来的,火攻偷营的事之前没少干,这次周仓把学到的东西首次用于实战,只不过这次不是骑兵,因为马是无法从峭壁上下山的。

    于氐根到得山下,令各部休整一夜,第二日开始攻山。

    赵云站在箭塔上,观察着黑山军的动向,待首轮攻山部队进入射程之后,赵云一声令下,数百支箭矢从寨中飞出。

    之前在山上,这些卫队都是跟着夏侯兰学弓术,基本上都能做到三箭齐射。

    山路本就三马并行的宽度,数百支箭射出,完全可以覆盖。于氐根发起的第一轮进攻被箭雨打退,死伤数百人,于氐根接着又组织了第二次进攻,很快又被箭雨射回。

    攻击受挫的于氐根就令人制造木盾,在木盾的保护下快速向山上攻去,无奈以下攻上,进展缓慢,这让寨中的守军得以休息,等黑山军靠近山门的时候,新一轮的箭雨又来了。那些木盾虽然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经不住密集的箭矢,木盾损坏了九成,死伤的黑山军东倒西歪地堵在山路上。

    于氐根看到山上也就百八十人,但好像这箭矢无穷无尽,造成了千余人的伤亡,他眼见攻山无望,只得鸣金收兵。

    趁黑山军下山的机会,赵云率骑兵冲了出去,黑山军没想到赵云以这么少的兵力竟然敢主动出战,这些骑兵本就居高临下,此刻冲杀过来更是行云流水一般,跑得慢的黑山军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战马踩死,一片混乱。

    赵云部斩杀数百人之后,又快速退回了寨中,气得于氐根大声骂娘,但又不敢回来报复,只能吃个哑巴亏,仓皇败退。

    正退时,有兵来报说大营让人给烧了。于氐根又惊又急,连忙带队回援大营,回去的时候,只剩下尚未烧完的木柱和绵绵不绝的黑烟。储备的粮草都被付之一炬。

    于氐根悔不当初,没事闲的攻什么山啊,而且还是姜盛的队伍,这下好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得打道回府。

    这大营被烧自然是周仓的杰作,于氐根大营中本来储备了百匹战马,全都被周仓部给搞走了,周仓这一来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搞掉了于氐根的大营,

    又获得了百匹战马,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山上。

    这次是赵云参加的首次作战,也是赵云出山的开始,周仓听完战报之后对赵云很是推崇,鼓励赵云寻找作战机会,锻炼自己。

    为了培养赵云的实战能力,周仓慢慢地让赵云独当一面,他知道自己这两下子确实不咋地,而赵云则是前途无量,所以周仓甘愿当绿叶。姜盛对他的好已经让他心满意足,功名利禄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赵云知道周仓的用意,心中感激,关系相处得也很融洽。

    此后还有几股黑山军来攻常山寨都是无功而返,消息传出去之后,黑山军都没有人敢来攻常山寨了,山上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话表两头,前文所说的那个廷尉左平赵博同志经过两个多月的暗访,并没有发现姜盛私通黄巾的证据,只发现了姜盛与盐商搞私盐买卖的事。

    张让觉得搞私盐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就让赵博去找利县县令,让利县县令搞出黄巾的旗号标志并伪造书信栽赃给姜盛。( wwukanshu )利县县令是张让一手提拔的,所以张让在这关键时刻会用到他。

    可这利县县令被姜盛的手段给整怕了,也见识过夏侯兰敲山震虎收盐场的手段,知道斗不过姜盛,只好弃暗投明,干脆把赵博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姜盛并乞求姜盛的保护。

    姜盛听说张让要搞他,就派杨凤带人去搜查赵博。

    赵博不是傻子,张让给的指示让找利县县令,但赵博办案经验丰富,知道这些人根本靠不住,早就派人盯着利县县令了,发现利县县令弃暗投明之后即安排人做掉了利县县令,然后连夜逃回京城。

    赵博是廷尉左平,也是实权派人物,就是知道他在查,姜盛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只是查得姜盛的办事手段,他先吓怕了。

    回到京城之后,赵博就去拜访张让,让张让好一顿责备,两个月辛苦查访,只查到了姜盛弄盐场的事,想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过聊胜于无,张让还是带着证据去见灵帝了。

    因为凉州之乱和冀州黑山军的事,太尉邓盛被罢官,原太仆(官名)张延升为太尉,这几日因为冀州黑山军活跃,正在跟灵帝研究派何人进剿。

    “老奴叩见皇上!”

    “张爱卿有何事啊?”灵帝见是张让,问道。

    “皇上,微臣告退。”张延见张让是有事要跟灵帝禀报,很识趣的要告退。

    “太尉不必回避,张爱卿既然来了,正好来说说派谁去冀州平乱。”灵帝道。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请到。

第九十二章 平乱要紧() 
“平乱?”张让还在装傻,因为他并没有向灵帝报告冀州黑山军的消息,没想到灵帝会知道,所以他就假装不知。

    “嗯,黑山贼又有动作了。唔,你手中拿的何物?”灵帝看到了张让手上的东西,那是证明姜盛搞私盐的证据材料。

    “禀皇上,老奴查到姜盛与私盐贩子的勾当,正要向皇上禀报。”

    “姜盛?哎呀,朕怎么就忘了他呢?太尉,冀州平乱事宜就让姜盛负责吧。朕拜他为讨寇将军,克日赴冀州平乱。”

    “微臣领旨!”太尉张延领命。

    “皇上,这,这姜盛搞私盐——”张让急道。

    “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朕斥责一番即可,平乱之事要紧。”灵帝干脆就没听张让分说,眼前重要的是平乱,而不是这种尔虞我诈。

    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回购盐场的事就告一段落了,强行收回的几个大盐场都被姜盛登记呈报给少府了,其余官商合营的盐场仍然处于走私状态。

    乐安国已经多年没有大盐场的经营报告了,这姜盛一次就把七个大盐场经营情况呈报上来,这些大盐场的收益是及其客观的,少府卿就把这个报告给灵帝。

    灵帝一看,大喜道:“张爱卿的奏报有误啊,这姜盛非但没搞私盐,还为朝廷挽回了损失,此事是功非过啊,看来这姜盛还是靠得住的。”

    少府卿道:“皇上,若是这姜盛治理乐安,今后这盐税收入可就稳定了。”

    灵帝想了想,“唉,我又何尝不知呢?只是这冀州的乱子需要尽快解决,姜盛乃最佳人选,乐安却是顾不得了。”

    “皇上,臣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少府卿奏道。

    “哦?说来听听。”

    “姜盛身为太守,治理有方,相必他的郡丞和郡尉都参与其中,若是让他的属官继任乐安郡守,则政令会延续下去。”

    “嗯,爱卿所言甚是,只是不知乐安郡丞乃是何人?”

    “回皇上,臣听闻此人是姜盛的义弟,对于法家学说极为精通。不过此人并非士族出身,而且年仅十五岁。”

    “十五岁?”灵帝道,“年纪小了一些。不过既是姜盛的义弟,想来本事也不会太差,那就让他暂代乐安郡守,你派个合适的人去任郡丞,协助他继续姜盛的政略。”

    “臣遵旨!”少府卿本就有这个打算,这回算是如愿以偿了。

    在张延派人去乐安宣布灵帝诏令的同时,少府卿派出的县丞和盐官也随着信使赴乐安去了。

    乐安产盐,若是不派盐官,这盐税收入可就落入地方官手中,所以必须派盐官过去掌握盐务。

    姜盛空手套白狼,至少还是做过很多事的,可这少府卿的算盘打得更好,收盐场的事让姜盛的人做,经营盐场的事可得归盐官。这就是让姜盛的人把所有的事都做好,盐官坐享其成。姜盛岂会答应?

    乐安郡守府,姜盛正在与杨凤、夏侯兰研究今后乐安的发展。夏侯兰虽然在处理一些政务问题上颇有章法,但民政事务点多面广,他并不擅长,各县的官吏也都是欺上瞒下,阳奉阴违;杨凤虽然对军事后勤方面比较熟练,但指挥作战的水平一般。权衡来权衡去,姜盛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才。

    姜盛来乐安郡掌控局面,全是靠亲兵卫队的骇人战力加上手段的迅速,让这些不和谐的声音短时间内消失掉,而谈到真正的治理,姜盛的火候还差得远,后世先进的治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在。

    乐安郡的大小事务都要姜盛去指导去安排,夏侯兰、杨凤挺不起来。

    最终研究的结论就是:姜盛的属下都是武人,没有一个文人。

    张郃、于禁、赵云、周仓、邓茂、夏侯兰、杨凤,都是武人出身,行军作战行,搞政治不行。

    姜盛也是苦恼,突然想到一人,甄俨!甄俨这些年执掌甄家商业,经验很是丰富,若是由他来负责乐安郡的商业贸易,效果肯定不错。

    “甄俨?属下对此人不了解,不便评论。”夏侯兰道。

    “主公,正月里在常山时,您说与他们保持距离,若是甄俨来负责乐安郡的商业,那以后该如何处理关系?”

    “嗯,也对啊,让他转运卖盐还行,别的真是难以托付。”

    姜盛他们正在苦思良策的时候,卫兵来报称朝廷来人了。姜盛还以为是廷尉府的人,心中琢磨着如何应对。利县县令死于非命,必定是廷尉府的人干的,看来是来者不善啊!

    “乐安郡守姜盛、郡丞夏侯兰迎诏!”那军士朗声道。

    “臣姜盛、夏侯兰恭迎钦使!”姜盛和夏侯兰叩拜在地。

    “诏曰:拜姜盛为讨寇将军,克日赴冀州讨黑山贼,不得有误;夏侯兰代理乐安郡守、王进为乐安郡丞、段直为乐安盐官。看书( m )钦此——”

    姜盛听得此诏,暗想道:你们这是拿我的人当枪使啊,盐场被你们控制了,那乐安郡还玩什么啊?明着是提拔了我的人,实际上根本就是架空我的人嘛。但想归想,这诏令还是要接的。

    “臣谢皇上恩典!”姜盛双手举过头,接下了诏令。

    钦使令随从取来了印绶授予姜盛,然后监督姜盛把乐安郡守的令牌印绶交给夏侯兰。

    “末将拜见讨寇将军!”钦使是太尉府派来的,所以是军职,以军中之礼拜见了姜盛。

    乐安郡这边,王进、段直拜见了新任太守夏侯兰。从他们的眼神就看出,他们压根就没瞧得起夏侯兰,心说这娃娃太守能有什么用,到时候还不是他们少府的人说了算?但他们忘记了一点,郡尉是杨凤,杨凤和夏侯兰都是姜盛的人,而且彼此关系还很铁。

    交接完毕后,夏侯兰即安排钦使在太守府休息。

    是夜,姜盛带着夏侯兰、杨凤来到了山上张郃部的营地,姜盛即将赴冀州剿贼,有些事情需要妥善安置。

    “主公,那王进和段直都是少府的人,此番是想控制乐安的盐务,谋取利益。”夏侯兰了解了这两人的身份。

    “嗯,少府乃是为皇上掌管内务财政的衙门,我看此举有可能是皇上的意思。”姜盛分析道。

    “难道是皇上不信任主公?”杨凤道。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请到。

第九十三章 有信() 
“并非如此,若是皇上不信任主公,不可能还拜主公为讨寇将军,也不会迁我为太守。”夏侯兰道。

    “主公,不管怎样,我们有队伍,这乐安天高皇帝远的,有什么事我们能说了算。”邓茂道。

    “是啊,现在太守和郡尉都是我们的人,而且还有我们这支队伍,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能够应付得来。”张郃道。

    “话是这么说,但不到万不得已,你们不可轻举妄动。我把几大盐场的情况报上去,肯定引起了皇上的注意,相对于乐安这点利益来说,皇上的支持更为重要。”

    “主公言之有理!再说了,我现在是乐安太守,老杨是郡尉,只凭我们两人就可以跟他们周旋。此处的队伍还是暗中发展得好。”夏侯兰道。

    “对啊,现在我的基础尚不牢靠,若是过早暴露了这支队伍,恐怕凶多吉少。现在朝政虽然混乱,但还算稳定,各州郡都有私人武装,但都是暗中发展,若是谁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必定会首先成为众矢之的。依我看,真正出现诸侯割据的时间,恐怕还要等几年的时间。在这之前,我这支队伍也要保持隐蔽。明面上,就由子兰和杨凤周旋,若是事态紧急,张郃、邓茂可护送子兰、杨凤安然离开。”

    “我等谨遵主公号令!”众人拱手道。

    “若是到了迫不得已,要离开的时候,我等去往何方?”张郃问道。

    “常山!我在冀州剿贼,你们去常山最为妥当。”

    且说姜盛安顿好了一切,第二日才随钦使回京受领虎符。

    本次出征是由姜盛率北军五校部队,所以姜盛只带了二十名卫兵同去。

    常山国所辖各县均已落入黑山军之手,首领是谁都无人知晓,想来事态已经十分紧急,姜盛一行每日只睡两个时辰,昼夜兼程奔赴雒阳。

    姜盛赶到雒阳的时候,于禁早已在城门口迎接。

    “拜见主公!”

    “文则,这几月京城形势如何?”姜盛与于禁双骑并行,边走边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