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270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270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战争基本都停止了,因为北方的冬天又来了。

    张三忙着调兵处理各处的民政等问题,梳理清楚之后,还要对辽国西部领土的处理问题,辽国往西一直控制到金山西侧,这些地方张三都要派出部队占领,年后蒙古骑兵一部会西进占领那边。

    往南除了和大宋接壤之外,现在的张三也和西夏接壤了,张三很不能理解一个这样的小国是如何在大宋和辽国这两个强国之间生存下来的,依靠的是什么?

    看了情报才知道,依靠的是穷!穷的人家都不稀罕打!那边仅有的几片好牧场根本养活不了西夏那庞大的军队,所以西夏每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抢劫。

    不过那里对于张三来说是打通丝绸之路的阻碍,虽然张三现在有了海上的货运渠道,但是总要,北欧和中欧等地依旧不能通航,所以陆上丝绸之路依旧有他特殊的价值,至少能支持沿线城市的繁荣。

    所以灭了辽国之后,张三的触手就延伸到了中亚,而为了下一步的中亚战略,张三需要依靠丝绸之路来连同,所以西夏成为了张三下一步的目标之一。

    明年张三的主要任务就是修好黄河大坝,还有就是进一步限制辽金的活动范围,还有往西拿回辽国原本的国土,海上延伸万里对于张三来说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当齐国和蒙古骑兵接壤,张三开始收编这些人的时候,才知道,这些人是真的穷啊。

    异族骑兵将会进行重新编练,而六大将军也会进行重新分配,分区驻扎,北方太过辽阔,足以容纳下这些人的野心,明年大汉帝国建立,张三手下将会出现第一批封国,真正的封国,而不是以前那种一座城市。

    但是北方的辽阔又对大汉的国力造成空前的挑战,以前集中在一地,张三大把的金钱砸下去,山东河北就迅速繁荣起来,但是现在张三再大把的金钱砸下去可能仅仅能翻起一座浪花。

    所以整个冬天幽州城里都在讨论如何有效的控制北方,如何加强北方的统治,如何避免游牧民族再次做大,这些问题都是当下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张三必须面对的问题。

    防守草原只能依靠骑兵,骑兵大规模驻扎就需要水草丰美资源丰富的地区,张三现在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那就是以城为锁,以商路为链,把草原分成一个个的区块,而汉军就分散驻扎在这些城市里。

    有了警讯就集合起来统一对敌,无警讯的时候就分散兵力避免后勤压力过大,张三的计划提出,参谋部就开始研究,想要在草原上筑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好在张三提出了新城市概念,那就是无墙城,没有了修筑城墙那浩大的工程,筑成的压力就小了很多,但是没有城墙怎么防御草原骑兵的突击?

    城墙对于现在的大汉来说,确实造不成太大的阻碍,但是有了这一道墙,骑兵就进不了城,没有这一道墙,城里的人就不能踏实。

    最终理想战胜不了现实,张三只得同意参谋部的矮墙计划,就是在城市周边挖一条两米深五米宽的沟槽,然后把土堆在内侧形成一个两米高的土城墙,这样敌军骑兵就不能突袭城内,士兵防守也有了依仗。

第六百四十一章计划赶不上穷() 
    只是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确是,就算每隔三百里筑成一座,也需要一百多座城才能守住草原,一座城五千骑兵也是需要五十万骑兵才能完成。

    所以想要完成对草原的掌控首先第一步是解放奴隶,把牧民从各个部落里解放出来,进一步降低各部的实力,然后百里一堡五百里一城,整个草原共设置三十六做城市。

    现在的很多部落之所以能威胁到张三的统治,都是因为牧民都是他们的私产,相互攻击讨伐,然后都是征集部落里所有的壮劳力一起出动,只有把这样的部落打散才能预防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现在草原上最大的部落都掌握在张三手里,所以等到灭掉金国和辽国,就是动手牧民改革的最好时机,因为想要解放牧民就必须面对可能出现的叛乱,所以张三不能现在就动手。

    不过筑成计划现在开始就可以着手准备了,不过经过计算差点没让张三放弃草原,筑成一座需要投入差不多一千万汉元,三六坐城至少需要四亿元,以现在的财政收入,刚刚破亿来看,那就需要四年不吃不喝才能完成。

    但是张三大把手下又不可能不吃不喝,所以每年投入草原筑成计划的资金是有限的,大约只有一千万元左右,完成筑成就需要四十年的时间可能还要多。

    最后各方妥协,内政部和财政部提出分批分类筑成计划,就是优先建设贸易大城,矿业大城和战略要地的大城,例如贸易大城苏伦城,矿业大城包头和蒙古的中心乌兰城这样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前两种只要搭好架子,制定好规划,那么后期的发展完全可以依托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形成大规模的都市,而战略要地又是非守不可的,所以也列入第一批计划以内。

    前三年因为治理黄河修筑黄河大堤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等三年之后黄河大堤修成,那么蒙古筑成计划就可以加快一点,当然前提是张三没有新的扩张计划。

    张三怎么可能没有新的扩张计划?只不过这种战略计划不适合大规模的泄露罢了,慢一点也好,张三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整个蒙古和更北方的土地改造完成,自己也算是功在千秋了。

    张三最终确定了蒙古草原的开发方案,第一是筑城,第二是解放牧民,第三是发展草原经济使得草原和内陆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建设罐头厂和皮革处理厂等等。

    第四就是招募牧民务工当兵,这人啊就是不能闲着,特别是年轻力壮的人,闲着就会寻衅滋事,只有让这些人有事做,日子有奔头,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不要说现在的蒙古牧民,就是后世号称文明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只要失业率一上来,那也是各种动乱骚乱不断,所以想要维持长治久安,招工招兵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筑城的耗费巨大之外,另一个让张三蛋疼的就是修路,修不起,就算是全用奴隶张三都修不起,因为奴隶吃的都运不过去。

    所以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延伸,路修到哪,后勤补给就运到哪,张三总算知道为何历代虽然都能打赢草原民族但是都没有经营草原。

    投资成本太大,产出太低,就像现在张三每年几千万的砸进去,这些地方能自给自足张三都偷笑了,更不要说收回成本,不过张三看到的全是远期的收益,还有稳定,其实不经营草原,每年在北方驻扎重兵这个耗费也不小。

    与其把那些钱投入没有意义的驻扎和修长城上,还不如好好经营,端起内虽然看不到收益,但是等到工业时代到来,蒙古地下的矿藏被发现开发出来,那绝对是现在投入的无数倍。

    虽然进入火器时代之后北方骑兵的破坏力被大幅度压制,但是骑兵的机动性依旧不能小看,再说要是骑兵也骑马呢?在一战的时候,各国依旧配备了大量的骑兵,直到二战坦克的出现骑兵才退出战争的舞台。

    而且有些时候人家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算骑兵退出战争的舞台,但是他不能帮你成事,坏你的事确是足够了,他们结成草原马匪,袭击小部落,袭击商队,足以在短短几天毁掉你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经营。

    所以说张三对于这片草原从来没有小看,哪怕影响了自己的发展速度,也要让他稳定下来,而这些马匪并不是张三随便说说,而是确实存在,而且随着游牧民族的存在而存在的。

    例如张三控制草原的第一步就是化妆城马匪,草原马匪的成分非常复杂,有的是各个部落驱赶出来的不顺从者,有的是逃奴,有的是部落战争的失败者,更有那种杀掉部落首领自立的牧民。

    草原上兼并战争,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放牧地,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所以草原上的马匪就在不断的生成着,有的马匪发展大了干脆重新变成牧民部落。

    所以张三想要稳定草原剿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最近因为战争的需求,张三控制的六大部落兵力都被抽调了大半,余下的兵力仅能自保,所以草原上的马匪又再度活跃起来。

    先后有数个依附的中型部落报告被袭击,好在小型部落都依附在六大部落的周围,否则张三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些马匪自己不储备草料往往都是冬天打下别人的部落在别人部落里过冬。

    但是自从张三控制草原就有意识的保护中小部落,使得马匪的生存非常艰难,所以这次趁着各部落主力都南下参战的空挡,马匪们又活跃了起来。

    不过张三就算受到消息也无可奈何,风雪不仅限制了辽国的反扑,也现在了张三的行动,所以除非等到开春,否则张三也不能回军去消灭马匪。

    但是就算回去,清缴也很难取得效果,因为牧民部落和马匪部落真的很难区分,这个就像海边的渔民,平时为民,碰到肥羊就抢一把,你剿都不知道该剿谁。

    所以张三打算剿匪还是要配合着部落牧民的解放一起进行,只有获得了民心获得了群众基础,才能把马匪们孤立,所以张三虽然占领了草原,但是想要掌控草原还任重而道远。

第六百四十二章先打谁() 
    其实张三心里有一个更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屠杀,把草原民族驱赶走,然后迁移汉人来草原放牧,但是这个想法真的不怎么样,因为实施起来真的很难。

    且不说张三手里还有二十万蒙古等各部骑兵,包括高丽三国还有其他附庸于大汉的国家会怎么看待?消息传到其他地方,会不会引起其他地方牧民的同仇敌忾?决死反扑?

    这根海岛不一样,海岛的那些野人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即使同一个岛上也没有同族的概念,也没有人认同跟他们是一样的人,所以张三抓这些野人才那么心安理得。

    不过不能屠杀也不是没有办法,张三决定以后的几十年将会采用混居杂居和迁移的办法来使得单一民族聚居变成多民族杂居,在迁移部分汉人转化成牧民,开垦适合种植的地方等手段来分化瓦解。

    例如以后立功的少数民族士兵将会在水草丰美的地方获得一个草场还有部分牛羊,那么这些战士就可以把他的家人迁居的那里开始新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加上小部落迁移,逐渐使得部落混居,例如蒙古和中亚进行大轮换就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草原战略会议一直开到过年,这个年张三是在幽州城过的,过年期间张三抽空看了一下京城规划方案,看了一下自己的京城,对于城市的设计不太满意,总体感觉就是太小气,主要街道都是五十米宽,这个宽度将来肯定是不够用的。

    张三立刻提笔写下十纵十横的主街要两百米宽,其他街道按重要程度递减,京城要留下一半的土地建设公园绿地,城市建设先以容纳五百万人来设计未来要留够千万人甚至发展到五千万人的空间。

    想想后世京城又是房价,又是用地不够,又是没有公园,又是交通拥堵等等问题,张三决定先在规划的时候就解决好这些问题。

    而皇宫的建设将会在各个工程开始前优先进行,张三想要的皇宫可不是紫禁城那种小家子气,最起码要有防核弹指挥部,有高楼大厦,那种老式的皇宫构造对于张三来说已经过时了,占地要大,但是房子要集中,不要搞得一个皇宫都是房子。

    里面要有各种运动场,要有剧院,有公园,有各种娱乐设施,张三心目中的皇宫就是要不出宫门就能玩遍天下的东西,当然不出门是不可能的。

    规划估计至少还要一年时间才会出具模样,但是皇宫的建设确要在明年先搞个大概模样,因为明年张三就要成立大汉帝国了,这帝国成立总要有个地方举行仪式。

    对于张三来说,现阶段已经不是当大宋的属国混进正统圈的时候了,而是要正正经经的跟大宋来一场正统之争,而这个大宋有自己的劣势。

    尽管大宋不承认,但是每年岁币在辽国看来这就是称臣纳贡,而且两国争斗这些年正统之争一直在进行着,而且大宋还趋于弱势,在外国人眼里还是辽国强大一点,因为辽国不仅更大,也因为大宋交了岁币。

    张三虽然不会逼迫大宋交岁币,但是张三下一步将会开始和大宋争夺中原,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张三需要一个进取中原的理由。

    成立大汉就是宣布正统,然后把宋国在驱赶到西南一隅,那就是抵定了大汉天下之主的地位,这些东西听着很操蛋,但是在国人心目中就是有这样一套正统观念。

    张三虽然更相信实力,但是既然实力有了,这些东西搞一搞又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大封功臣的时候,皇帝比国王要好听的多了不是么?

    这些设计工作又不需要参与,张三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下边自然有大把的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实现张三的设想。

    年后最终要的事情就是对辽金的战争了,参谋部在争论着是先打辽国还是先打金国,这个问题张三和几个重要谋臣也讨论过,张三觉得想要稳稳当当的消灭两国,还是把他们看成一体的好。

    两国现在虽然都已经穷途末路,但是两国的兵力加起来依旧超过五十万,张三现在在整个辽东半岛依旧包围着超过八十万部队。

    其中东海女真和室韦人骑兵二十万守住北方,蒙古骑兵二十万守住西北和西面,大汉骑兵十万守住西南,另外有十万陆军将会在年后登陆辽东半岛占领沿海重要据点往里推进,东面则是高丽和倭国的二十万联军守住东面。

    所以张三明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扎进口袋,然后寻机歼灭敌军主力,口袋扎牢固防止这些人窜入山林,而歼灭了敌军主力之后剩下的城池争夺战就简单了。

    这么多军队聚集在那里不说其他,单单后勤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张三也消耗不起太久,所以明年一定要消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