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161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61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了利润的进一步下降,所以贾家再贾聪不管这事之后,立刻调整了策略,不再关注张三的事情,张三也懒的继续跟这样的人计较。

    现在既然打煤不挣钱,张三也没有必要死耗着,而且卖煤球这生意确实不利于摊位的形象,黑糊糊的一大堆还占地方,关键是占了那么多摊位还不争钱。

    张三想了想说道:“这么的吧,你在工人中问问,要是有愿意自己单干的就送他一个制煤器,把煤球的配方也交给他们,在借给他们一人两贯钱,赊些煤给他们。他们自己想办法卖摊位不再负责销售。不愿意单干的,就安排其他工坊去接收,打煤的有多少人,其他工坊接收有没有困难?”

    李四笑着说道:“制煤的工人有几百个吧。码头那边盖房子修路修码头正缺人手,完全没有问题,别说是几百人,一两千人都不够用的。”

    张三听了奇怪的问道:“怎么缺了这么多人?”

    李四笑道:“还不是马上就要收麦。一些离得远的都请假回去收麦去了,过几天恐怕走的更多。你说我们要不要限制限制?”

    张三想想摇头说道:“民以食为天,千万不能因为赶进度耽误了农事,这样吧,这半个月要求各个工坊加班加点的生产一批货物,然后半个月之后,放半个月的收麦种粮假,继续留下干活的半个月发一个月工钱。”

    李四想想皱眉问道:“这样一来怕是耽误了工期,其实我们的工钱开的很高,他们完全可以在我们这边干活,然后挣的钱拿出来一部分雇个人回家干活,咱的工钱都够他们在村子里雇两个人了。”

    张三笑笑摇头说道:“按我说的做吧,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耽误了农事,否则会落下话柄。这点钱不算什么,以后秋收也这样办,京城里很多人都是不靠田地过活的,应该走不多少人。”

    这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想的明白的,后世两张来回的火车票加上耽误的工作和时间足够很多人挣几倍于找人干的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奔波几千里回家收庄稼,国人对于粮食归仓有着特殊的感情。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李四点头:“哦,知道了。”

    两人一路上聊起各个工坊的问题,一直到了造纸坊这边,里的很远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张三摇摇头就算是后世这造纸也是重污染行业。

    张三问李四现在造纸坊这边的工钱多少?这边的工坊的味道太难闻,要适当增加工人的工钱,还有午餐适当的供应的好一点,有肺病的一定不能让他在这里干,这里的工人干满三年一定要调到其他作坊去。

第三百五十八章新的建作坊方式() 
李四听了点头:“三哥,你上次已经安排过了,我都记着呢,放心一定会严格执行。”

    张三先围着作坊转转,现在作坊占地已经超过百亩,连绵起来一大片,里面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收购的各种材料更是堆了几十亩地。

    张三看着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满意的问道:“怎么样?现在一天能生产多少张纸?”

    李四说道:“现在我们一个流水线上一天能生产纸两万张左右,现在我们已经开工了三十条流水线,新的流水线正在建造,预计再有五天就能投产,到时可以在增加三十条流水线。一天能生产一百二十万张以上的纸。”

    张三点点头,这样的产能初期的报纸是够用了,张三的造纸模板采用的都是后世那种两米长宽的大纸,张三的大宋日报一份报纸要消耗掉半张,现在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宋日报的日销量,大约是四十多万份。

    这样就需要二十万张纸,大宋新闻报现在一天能销售十多万份,但是他只有四个板面,一张纸足够印四份,所以他只需要三万张纸左右。

    再加上其他报社杂七杂八的销量估计也就需要三十万张纸也就够目前的消耗了,但是这也只是暂时的,例如张三觉得现在大宋日报的板面太少,张三打算等各地的分社建立,消息渠道畅通之后,把八版的报纸扩大到十六版。

    而且大宋新闻报的周文正也有增加版面的打算,其他报纸一看到这两份销量最高的报纸增加了版面,那么估计也会增加,这样一来纸张的使用量就会成倍的增加。

    有了这么好的销售渠道和信息获得渠道,张三自然不会只办一份报纸了事,例如出一些诗集,来一本策论集,还有例如今年的恩科主考的文章诗词选集,或者是历年进士策论诗词汇编。

    这样的东西都是潮品爆款的热销货,而且张三只要给几位名人出了诗集,那么其他的想要出书的文人肯定会问上门来,到时就有更多的书可以印。

    张三打算按照保底分成的模式来搞,例如谁想出书,先交保证金,两百本起印,要是挣到钱就张三和作者按比例分成,要是不挣钱,那么就用保证金填补报社的亏空。这样一来,张三就可以稳赚不赔,而且文人还会感谢张三。

    还有就是对旧有书籍的印刷,像道德经、易经、论语、等等书籍,的历代大儒讲解版,这些都是热销,再有其他的孤本进行翻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

    大宋采用的是雕版印刷,这个那么大宋什么书籍的雕版最多,肯定有人以为是论语,但是实际上确是金刚经,不仅庙里自己会储存雕版,而且一些善男信女也会出钱雕上一版印上一批散发。

    但是就算以寺庙的财力也不能把所有的佛经都雕成版印刷一遍,张三对佛教说不上喜欢,但是佛经确是个好东西,张三打算大量印制佛经和论语往辽国、吐蕃、大理、高丽、倭国等国家倾销。

    还有张三的学校里的课本,图书馆计划,还有就是各种包装纸等等,再加上张三还打算制作卫生纸,这么多用纸的地方,张三怎么会嫌造的纸太多。

    不过这种书写纸黄河这边的作坊生产的应该是够用了,但是张三的卫生纸生产计划确需要选择几个材料充足,销售方便的地方建厂。

    卫生纸首先不太方便长途运输,满满的装上一船,能装多少?现在又没有什么密封设备,像调料这样的小东西你还能找蜡封,但是这卫生纸没有塑料包装,绝对不适合长途运输,受潮了就毁了。

    以前张三或许会把卫生纸当成一种撒手锏,这东西作为日用消耗品里的重要成员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但是现在张三的生意越来越多,对于这种容易泄露,不方便保密的东西就不再那么看重。

    就像造纸坊一样招募的工人已经有几千人,你就算在怎么防范,技术泄露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张三之所以不担心是因为他掌握着这些产量的消化渠道。

    现在的报纸可以说是大宋的用纸第一大户,而报纸的生产只有张三自己的印刷作坊能干,而印刷作坊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张三信得过的人手里。这个才是张三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卫生纸的生产,张三现在手里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使用,这种独挡一面单独建立一个作坊,能做好的张三觉得也只有李四、钱进等少数几个。

    毕竟这个和威远镖局不一样,威远镖局建立分点,只需要按照总局的标准建造,然后按照张三制定的宣传策略宣传。这样的分会就像是专卖店。

    而建立一个作坊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原料采购,招募人手,组织生产,还有销售这些都需要亲自去做,这样的面面俱到的人物张三手里还真的拿不出来。

    所以张三就不得不采用一种新的建厂模式,那就是建立样板,然后组建团队,这样就能让擅长的人干擅长的事,弥补一部分高端人才不足的困境。

    简单说起来,就是先建立一个样板工厂,然后工厂里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安排一正几副的职位,这些人一边建厂一边学习,等到厂子不如正轨之后,这些人虽然没有学会建立一个完整的工厂,但是自己负责的这一块确能精通了。

    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建厂团队,这样的团队,有的人擅长采购,有的人负责生产,还有专门跑销售,这样就只需要一个居中协调的作坊总管就可以带领了。

    毕竟张三从建立第一个义兴和记到现在也只有八个月的时间,底子太薄,手下的人很多都是从最底层提拔上来的,这一段时间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张三就已经偷笑了。

    最近几个月,各个作坊还有各个店铺的人员调动一直很频繁,一些人是因为不适合岗位被换下来,有些是表现出才华迅速的得到提拔。基本上只要行就上,不行就立刻换人。通过这样灵活的人事调动才保证了各个作坊的顺畅运行。

第三百五十九章专用镖船() 
张三专门来造纸坊看看,就是为了下一步抽调一部分人组建新的造纸坊做准备。现在进去看了一圈,最近造纸作坊也是扩大的太快,一时之间也抽调不出人手。

    而且十几天之后好要再扩大一倍,管理人员更是捉襟见肘,张三看了之后,自然熄灭了抽调的心思,至于新的造纸作坊,暂时放一放也无妨。

    看完之后,张三又叮嘱李四一定注意工人的健康,然后两人又一路往南打算去船厂看看,这两个厂子正好一南一北,中间经过凌振的庄子,张三正好去那边也看看。

    那里原本计划的是新的调料制作作坊,但是张三一直没有顾得上搬迁,所以这边一直作为南边一半的煤球生产基地使用,一直没有用心经营。

    这次既然计划裁剪掉一部分制煤产业,正好可以去看看,那边靠近汴河,张三到的时候,这里的庄子已经变得黑糊糊的一片了,大量的良田被毁掉成了打煤厂,张三摇摇头,开始思考怎么利用这片土地。

    这里比起张三住的庄子没有什么优势,但是这里好歹有一个小码头,从张三庄子上的码头过去的人正好一路南行到这里就可以装船走水路运货到汴京,或者从这里渡过河去。

    这里到是一个不错的渡口码头,因为打煤的关系,这里的渡口张三已经专门进行了修整,小船的泊位就有几百米长,而且为了存煤还修建了几个大型的货棚。

    这边便利的码头条件自然引来了不少商人在这里渡河,所以岸边停着不少大小船只,其中还有两艘小型的新式渡船,正在装马车上船。

    张三点点头,这里到是可以作为一个渡口发展,正好和北边五丈河上的渡口一起形成一条从从汴京西边过去的完整通道,这些人不用绕进城里,就可以从汴京北边一路南下,可以节省至少半天的时间。

    张三先趁着新型渡船上有个空位放马方便,立刻上船先到对岸,上了岸之后,又骑上马,往上游奔驰,不大会就到了船厂这边。

    先是船厂里六条大船并排排在岸边的船坞里,周围还有许多小一点的渡船在生产,船厂码头上几条木排正在由几十个工人喊着号子往岸上拖,船厂周围也能看到不少拉木头的大车,用牛或者驴拉着往船厂的堆料厂赶去。

    张三来到船厂已经是黄昏,负责这边的船匠,被李四找过来,三人一起去看新的镖船,正是船厂里生产的那六条大船。

    三人走进船匠老吴介绍道:“东家,你看,这就是眀轮千石大船,除了上面的风帆之外,要是想要加速,这下边六四对眀轮,可以快速旋转,使船只速度增加至少五成以上。”

    几人顺着绳梯爬上船,船匠介绍道:“按照东家的要求,我们把船身做的细长了一些,船底也从平底变成弧形,船头也从平的变成尖的。这样一来这船估计跑的快一点,但是载货确减少了三成还多。”

    张三摆摆手说道:“无妨,只要速度快一点就行,载货少了,多造几艘就是了。这船还有多少时间能够下水使用?”

    威远镖局那边一直在租船使用,早就急的不行了,但是张三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先造六条试试,要是效果好就在造,不行就修改设计。

    船匠拍着胸脯说道:“现在这船就算造好了,现在正在铺船板,还有装里面的一些船之类的东西。半月之内就能下水。”

    张三想想说道:“不如这样吧,这船在这装上下还不方便,又占用船坞。既然船只已经造好,就先弄出去,停到码头那边,剩下的活计在那边慢慢干。”

    张三看看船身说道:“到码头那边之后,先紧着一条船,装好然后装上帆具,找有经验的水手试试船,就试十天吧,要是没有问题,就立刻铺设龙骨开始造新船,新的船坞有多少?”

    船匠说道:“按照东家的要求我没总共有十二个船坞,要是紧急情况,我们用撑木搭船台也能造这种千石的船。”

    张三点头问:“船厂的工人够不够?一次能开工几条?”

    船匠有些为难的说道:“我没想到会这么快铺设新船龙骨,还以为新船要试几个月才能在造,所以又接了不少造渡船的生意,造大船的人手有点紧张,不过这次也至少能同时开四条船。”

    张三想想摇头说道:“这样吧,找一家船厂替我们生产渡船,我们只派出有经验的船工和监工保证质量,利润他们拿八成,让他们生产渡船。在推掉一些渡船生意全力开工能开工多少?”

    船匠先计算了一番,然后说道:“要是这么干,人家船主会不会有意见?”

    张三问道:“你给他们签订契约必须是我们自己造的了么?我们派出技术人员保证质量,跟我们自己造有什么区别?这种小船又赚不了多少钱,不想在我们这造的让他们另请高明。”

    船匠点头:“那我把船厂现在接的活收收尾,保证一个月至少铺设十二条船的龙骨。”

    张三虽然还是不满意这个速度,但是也知道这是船厂的极限了,现在威远镖局因为船只的限制,只能五天运一次镖,以后新船造好,肯定要改成一天一条船的。

    就算是船快了,一条船来回江南至少要二十天,那么路上至少要有四十条船才够,这样的航线还不止一条,往江南去的,往大名府还有往延安府的航线都是水路,每条路也需要大约四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