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155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55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三听了一惊,站起来说道:“立刻去找几个经历过蝗灾的难民,准备车马我们先去田地里看看。”

    不大一会,猴子就准备好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匆匆来到张三这边,跟张三见礼,张三摆摆手让他们赶快上车,虽然张三的庄子周围都是盐碱地,但是外面已经能看到蹦蹦跳跳的蝗虫了。

    出了张三所属的这片盐碱地,外面的景象简直让张三有些震惊,田地里一些妇女和孩子拿着树枝和扫帚在拼命的赶蝗虫,但是收效甚微,路边到处都是蝗虫,有些甚至都蹦到了张三的车子上。

    张三最近一直乘坐马车出门,路上也很少经过田地,没想到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大家一起下地之后,老人们忧心忡忡的说道:“大人,现在这些虫子还没有长出翅膀,再过半个月那才是大问题呀,这京城的百姓要受苦了。”

    张三想想也知道这些人不可能像张三这样后知后觉,估计乡间消息早就传开,只是上层的人们没有重视过罢了,张三在路边随手抓住一只蝗虫,捏在手里,果然这些蝗虫还没有长出翅膀。

    张三可以想到那种蝗虫过处寸草不生的景象,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这样的蝗虫会不会成灾?会波及多远?”

    其中一个老头说道:“大人,最近京城附近干旱少雨,现在成灾已经是一定的了,现在距离麦收还有一个月光景,大家要是勤谨点也许还能保下几分收成,要是官家在减减税在下几场暴雨,蝗灾过去了,大家抓紧秋种勉强能度过灾年。”

    老人看看天说道:“只求老天爷发发慈悲,这要是没有雨,蝗灾一直不过去,秋粮种不上,那么这恐怕就真的完了。”

    张三心中一震,这事谁也不知道以后的天气会怎么样,张三立刻赶着马车回到宅子上,首先要求杨大嫂开始盘点现在库存的粮食数量,然后就是库存的银钱数量。

    经过一天的盘点,张三现在库存的粮食只有不足万石,只够一万人三月食用,而库中存银还有二十万两,铜钱八万多贯,日进一万贯多贯。

    张三算了一下,东京城加上周围受灾人口估计有三百万左右,一人一天一斤粮食计算,一天三百万斤,一石粮食有一百一二十斤左右,三百万斤就是两万四千石左右。

    现在大宋一石粳米价值一贯左右,也就是说一天要吃掉两万四千多贯钱,一个月就能把张三吃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张三摇摇头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这么大的忙啊。

    突然有点意外,这么大的消息怎么就没有人告诉过自己,京城也没有见因为这个引起恐慌?张三问杨大嫂:“京城粮价有没有上涨?”

    杨大嫂说道:“最近粮价只上涨了一两成的样子。”

    张三有些意外,这样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智囊人物替自己拿个主意才好,张三立刻跟猴子说道:“你去把闻焕章先生请过来,就说我有事请教一下。”

    张三正坐在椅子上着急,闻焕章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走进来,张三看到他说道:“京城已经有发生蝗灾的征兆,先生不知道么?”

    闻焕章摇了摇手中羽扇说道:“闻某上个月就已经去看过,怕不要一月蝗虫就会成灾。”

    张三奇怪的问道:“先生既然知道,为何对此事不闻不问?”

    闻焕章更奇怪的问道:“为何要问?”

    张三没想到闻焕章如此冷血,惊道:“这可是几百万流民,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先生不该为此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么?”

    闻焕章微微一笑说道:“三郎多虑已!”

    闻焕章找了一个椅子坐下说道:“这里是大宋京城虽然有蝗灾,但是只要赈灾得当,受灾成为流民的人口会超过十万。”

    张三怀疑道:“单单是京城,可是就至少有一百五十万人口以上,加上附近州县,三百万人口还是有的,粮食减产一半就有一百五十万人以上要饿肚子,怎么会只有十万?”

    闻焕章一愣微微一笑问道:“我问三郎,这京城的一百五十万人口粮食从何处来的?”

    张三说道:“当然是……,对啊,京城的粮食是从外地运来的。”

    闻焕章点头说道:“京城历来都是从江南调运大米,从北方调运五谷,京城百万民众,并不从京城附近就粮,而且大宋历来碰到灾年都会免除当地一切租税徭役。只此一条就可以抵得上一成产量。”

    闻焕章眯起眼说道:“东京附近的田地,多是皇庄和贵族田地,灾荒之年,这些人更加爱惜羽毛,对耕地的佃户一般都会减租,而且会借给佃户些米粮渡过灾年。这样一来其他地主就会争相效仿,所以受灾人口会进一步减少。”

    张三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京城周围的田产,一般都是那些贵人所有,这些人的确是会在灾年免去地租,这样一来免除了国税,在免除了地租,百姓哪怕只能收上来三四层粮食,也差不多相当于全部收入。

    闻焕章接着说道:“太宗有言‘海内多事,仓储寝废。’顾太宗淳化三年(992),因京畿大穰,‘分遣使臣于京城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以常参官领之,俟岁饥,即减粜与贫民,遂为永制。’”

    闻焕章这一大段文言文拽下来,张三愣了一下才明白,这是介绍北宋的常平仓来着,是了北宋有常平仓,京城作为天下之首,常平仓自然是最大的,养活京城难民没有问题。

    闻焕章接着说道:“官府除了常平仓之外,还有义仓可以调用,而且东京作为天下中枢,水运陆运通畅,京城每天进城栗米超过万石,只要有灾旬月之间就可增调百万石粮食进京,所以基本保证京城蝗灾无需担心。”

第三百四十五章灾不用救() 
闻焕章接着说道:“至于剩下的受灾重的,多是家里缺少劳动力的,这些人义仓会再救助一部分,这些人还可以到京城找活谋生,所以这京畿地区不要说欠收就是绝收,一年之内也不会形成大灾。”

    张三彻底的放下心来,这样一来事情就简单了,张三皱眉问道:“这京城去年刚刚接收了十多万难民,今年再有十多万难民进城,京城能不能有这么多活计给这些人?”

    闻焕章笑道:“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了。”

    张三感兴趣的问道:“哦?为何?”

    闻焕章说道:“三郎自从在京城建作坊以来,挣钱速度那是一流,一些有心人看到之后,竞相模仿,现在东京建好的和在建的作坊很多,足以吸收几万伙计。”

    闻焕章又说道:“三郎发明的渡船自从在码头使用之后,京城很多船厂都在建造,天下江河码头何止千万,所以这些船厂都在招工,三五年内船厂都会有活干。”

    张三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没想到自己只是稍微动动手,就给京城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自己还真没有注意过京城正在大建作坊的事情。

    闻焕章感叹道:“仔细算来,三郎的义兴和记一家用工就要两三百人,加上赌场、棋牌室、和银行就要用伙计五六百人,而十多家这样的义兴和记就用了近万名伙计。

    三郎的其他工坊炼焦、烧窑、打铁、调料、木器、造纸、造船、制煤、制炉、……,这些工坊又养活了两三万人,所以三郎自己就解决了京城大半的难民问题。”

    张三听了一愣,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影响到这么多人了,张三点点头说道:“如此一来我也就放心了,只是我听说京城最近粮价有些波动,怕是会有商人趁机囤积居奇。”

    闻焕章看看张三眼睛有些复杂的说道:“以前三郎没有办法,但是现在也有了,三郎的大宋日报,掌握天下喉舌,影响力岂是几个粮商可比。只要稍加引导,东京百姓必然人心安定。”

    张三一愣,他看到了闻焕章眼神中的淡淡失落,张三猛然惊醒,自己因为不敢用他似乎最近有些冷落了他,这样一位大才又怎么会没有脾气。

    张三想了想这报社掌握天下喉舌,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多了不得的事情,但是对于张三来说确没有什么用,张三知道赵佶的熊样,这家伙以后一定是个昏君,身边一定围着一大帮贪官污吏谗臣,张三的报纸要想办下去,只能沦为他们的工具。

    张三眼睛一亮,以闻焕章的脾气,能不能容忍自己辛辛苦苦办的报纸被这些馋臣变成他们迫害政敌残害百姓的工具?到时闻焕章又斗不斗的过这些人?

    显然不行,闻焕章有才是有才,但是显然话术并不高明,要不也不会连高俅都劝不住,导致征梁山失败被俘,所以他一定干不过这些昏官。

    到时心灰意冷的闻焕章是不是更容易收服?这显然是一定的,至于闻焕章能不能靠着这个进报社的机会走上仕途,从此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显然不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闻焕章是没有前途的,要是会这些以他混迹京城多年的经历,他估计早就当上官了,也不会混到现在还是一个教师。

    想明白了这些,张三开口道:“闻先生,我有一事想请闻先生帮忙。”

    闻焕章一愣说道:“请三郎吩咐就是。”

    张三开口道:“此次京城蝗灾,虽然不会出现太多难民,但是京畿毕竟是天下中心,不能有任何动荡,而且新皇登基,恐怕会有人因此造谣生事,所以此事的舆论引导事关重大,非闻先生这样的大才不能胜任,所以我想请闻先生到大宋日报任总编统领大家打好这一仗。”

    闻焕章拿扇子的手一紧,微微停顿了半刻才继续扇动,闻焕章微笑着说道:“此事易也,此次蝗灾必然是上天警兆,上天浆灾京畿必然是天子身边有小人也,章惇为相以来,贪赃枉法,嚣张跋扈,滥用职权,此警意在告天子远小人也。”

    张三开心的点头说道:“先生所言甚是,此事麻烦先生全盘负责,我有一事要和先生说明,大宋日报为朝廷喉舌,当替天子张目,万不可被他人利用发出损害朝廷损害天子声誉的文章。”

    闻焕章淡淡的点头抱拳道:“我醒的!”

    张三笑着说道:“那先生就去把义学的事情安排好,然后明天我陪着先生去报社。”

    闻焕章起身告辞,张三又想了一会,反正有猴子看着,报社又多有自己的耳目,到时报纸在印刷之前都要交给自己审阅一遍,这样一来就算闻焕章想要搞鬼,也不会成功。

    确定不会出现问题之后,张三又开始考虑这次蝗灾张三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这次蝗灾发生在京畿,看来灾害的影响很小,要是发生在沿海某个省份,也许会造成大规模难民,到时张三就可以招收难民提前开台了。

    很多小说上都有写处理蝗灾的办法,百姓愚昧以为蝗灾乃是天罚,不敢捕杀,穿越者往往采用养鸡养鸭,去田地里吃的方法,不过这个方法并不适合张三这个位面。

    张三见过一些大型的散养户,几千只鸡鸭跑在田野河道里,活动范围也不过是几百亩地的样子,而一个村子有多少亩土地?

    古代生产力比较低,一般人家五口人想要维持温饱大概需要吃掉一千五百斤左右粮食,而一亩地种小麦高产不过二百斤,一般只有一百斤多一点的样子。只有江南的水稻亩产可以达到三四百斤。

    古代交皇粮国税,还有徭役等等杂七杂八的花销要占到田地收入的一成到一成半以上,要给地主的地租一般都占到田地产出的五成左右。

    这样一来实际上能落到农民自己手里的粮食大概每一亩地不过三四十斤,想要维持生计那么每个人至少要租三十多亩土地。

    这还是维持基本的温饱,那么可以大概的算出来,一个两百户的村庄大概有田地六千亩,加上林地、河塘、沟渠、道路、荒滩。估计每个村子都有万亩土地。

第三百四十六章两个熊孩子() 
古代一个上县有人口超过十万户,也就是有两百户的村庄有五百个,一那么一个县的土地至少有五百万亩,而想要吃光一亩地的蝗虫大约需要多少鸡鸭张三不知道。

    但是蝗灾期间,土地里蝗虫数量巨大,想要吃光一亩地至少也要一百只鸡或者鸭子吧?五百万亩地就需要至少五亿只。这是什么概念?

    假设受灾的县城有十个,你有一亿只鸡鸭,那么全部吃一遍就需要五十天,而五十天之后还要来第二遍,一亿只鸡鸭够全大宋百姓一人一只了。

    所以想要用鸡鸭解决蝗虫灾害,在张三这个位面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知道某地即将发生蝗灾提前三年准备,到时才可能做到。

    但是张三显然没有那个本事,现在蝗灾已经起来,张三能做的也很有限,不过张三知道蝗虫可是好东西,高蛋白食物,即使人不吃,做成饲料喂鸡喂鸭喂猪还是不错的。

    张三决定调集一批粮食到东京,用粮食换蝗虫,就用一斤粮食换五斤干蝗虫,到时即收获了大量饲料,又解决了一部分百姓的生计问题,而且张三收购蝗虫之后,对蝗灾或多或少有些改善作用。

    而且抓蝗虫只需要妇女儿童就可以完成,不用壮劳力,而张三获得的这些干蝗虫磨成粉制成饲料可以扩大自己养殖场的规模,多养些鸡鸭和猪也能增加手下人的肉食供应。

    想到这些张三立刻写信送到威远镖局,让杭州那边开始采购粮食运往东京。而购买粮食的钱张三打算分批交给威远镖局来运送,一次一两万贯,现在威远镖局从东京到杭已经能做到五天一趟了,这样一来一个月足够运送十二万贯的钱到江南。

    这样一来就不用每次都要专门派出高手押运,而且随着这条航线运行的时间越久,路过的地方的山匪水盗也都会打点到位,航线越安全运送的钱粮将会越安全。

    一条镖船镖师加上镖丁至少有五十人,一次两条镖船就是一百人,积年老匪都打点好之后,新入行的那些就不足为惧了,因为新入行的一般都是小股盗匪,十几个人的为主,几十个人的都是少见,所以张三以后往江南运送钱财就可以直接从威远镖局起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