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137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37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三趁着有时间连忙把吴德才叫过来,一边把制作步骤详细的写下来,一面给吴德才讲解,这东西很简单,小时候也见家里人做过。

    想要存放的更久无非是增加消毒温度,高压锅炉现在还不能生产,那玩意密封不好,有了裂缝可是会爆炸的,张三从炼钢加热空气中得到启发,设计了一口大锅,锅里的水蒸汽通过铁管输送,铁管在加热,这样来提高水蒸汽的温度。

    吴德才虽然接了总管江南所有商铺的任务,但是现在张三在江南确没有什么生意,所以吴德才现在除了那个收糖的铺子之外,一直围着船厂转。

    张三把罐头的生意交给他,这个东西操作的好,一年之内给张三带来一两万贯的收益还是很轻松的,即使以后做这个生意的人增加,张三依靠这先发优势,再加上别人都没有注意过的品牌经营,依旧可以做到行业顶尖。

第三百零三章再回东京() 
一切安排妥当,张三就带着石宝开始连夜骑马打着灯笼赶往驿站,天明出发自然不是指张三天明从船厂出发,从船厂到杭州骑马需要两个时辰,坐船需要三个时辰,人家公公已经很给面子,你不能这么不识趣再让人家等你半天不是。

    到了驿站已经是后半夜,禀告了值守的禁军,找了两间客房休息,张三估摸着离天亮顶多有有两个时辰不到,两人匆匆洗漱,和衣而睡。

    天亮后,张三被一阵敲门声惊醒,起床开门,船只已经准备好,军士来请张三上船的,张三简单洗漱一下,就出了驿站,刘公公已经上了钦差车驾,见张三出来点了一下头,车队开始朝码头行去。

    也许刘公公真的急了,也许这个就是钦差的坐船,张三看到一条类似于车船的两千石大船,两个巨大的眀轮跟两个水车一样横在船只中部两侧,船上还装有帆具。

    这种船确实非常适合运河航行,张三也研究过,不过就是轴承设计的不太好,比较费力,行船中小船用人力,大船只有使用耕牛轮换,若非急事一般人家不会采用。

    把仪仗装上船,张三的马也被安置好,刘公公过来趁空问道:“张公子昨夜睡的可好,洒家听下人说你后半夜才会,所以准备出发时才让人叫你,要是没有睡好马上在船上在休息一会。”

    张三抱拳道:“谢谢刘公公关心,无妨公公远来舟车劳顿,一路辛苦才要多休息才好。”

    刘公公笑着说道:“洒家这一路都在船上,也没什么劳累,公子怎么好好的京城不待跑到这杭州作甚?”

    张三笑笑:“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有此美景,怎么能错过,公公有没有游览西湖?”

    刘公公开心道:“东坡居士曾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等圣景洒家自然是去游览了一翻。”

    张三一愣,微微一笑说道:“是啊,苏学士此比真实恰如其分,都说江南山水灵秀,西湖更是集江南之婉约,西子之柔情,让人欲罢不能流连忘返。”

    张三未去过西湖,刘公公也不爱讨论女子,要不是看着张三被天子看中,又是个文人骚客,加上昨天送的那份厚礼,刘公公也不爱搭理他。

    船只起航,刘公公告辞回了自己的舱室,张三站在船头,看着船只开始起航,一路上凡遇船只必然鸣锣,然后过往船只纷纷让路。

    看了一会觉得无趣,张三问身边的石宝:“石兄弟,你晕船么?”

    石宝嘴角微微上翘说道:“三哥放心,俺家住在江边,从小就在水里船上奔走,别说是运河,就是海船咱也坐过。”

    张三点头:“那我们去休息休息,补补觉吧。”

    当张三再次醒来确是被军士叫起来出去吃午饭,饭桌上只有张三和刘公公两人,看来石宝估计是被带去那些军士的食堂了,古代礼仪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作为天子近臣,这些太监对礼仪还是很讲究的。

    其实两人也没有太多共同的话题,张三也没有那种交际花的本事,所以吃过饭两人简单的聊了两句就各自离去,下午张三待在只自己的船仓里考虑这次回京的打算,面见皇帝会被问什么,会被安排什么?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爱玩,花鸟皇帝、瘦金体、花石皇帝、青楼皇帝、道君皇帝等等典故都可以看出这位皇帝的爱好之广泛,只是这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精力花在了其他地方,那治国的时间就有限了。

    宋徽宗宠信奸臣,提倡‘丰亨豫大’的治国理念,骄奢淫逸,最后落得下场凄惨,归根结底的说他就是爱玩,江山都玩没有了。

    但是刚刚执政的徽宗还是曾经幻想过励精图治的,而且也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干掉了章惇,熬死了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之后,也试图革新,但是在一帮馋臣的吹捧下忘乎所以迅速的堕落了下去。

    所以对于刚刚上任的赵佶,张三要想投其所好,也要讲究策略,要是上来就嗷嗷叫着要搞什么万国蹴鞠大赛,那估计赵佶未必会不喜,但是那些朝臣肯定会用谏书把他淹死。

    再说万一赵佶想让高俅负责当蹴鞠协会主席呢?尽管历史轨迹上,高俅依靠边功升任太尉,但是难保皇上不会心血来潮让他先在京城历练历练。

    何况张三对于蹴鞠真的无爱,张三也不是什么球迷,所以也没有在大宋发展足球的想法,所以张三要考虑一个合适自己的谏言,还有因对陛下的策略。

    张三不希望改造大宋,挽救大宋危亡的命运,所以并不愿意去争什么实权部门,也不想搞个肥差涝油水,张三觉得自己应该搞一个即为百官所忌惮,又不争抢他们利益的部门才好。

    当然这个部门最好还是对自己有利那就更好了,张三突然想起自己年底时考虑过的报纸业务,只是最后不了了之,不是因为张三觉得自己的思想太先进,而是这些东西大宋已经有了。

    不仅有了,大宋除了官方的‘朝报’之外,民间的‘新闻’也有专门的经营机构,甚至大宋还有专门的管理这种报纸的机构‘进奏院’。

    宋朝中央专门设立刊发传报的机构‘进奏院’,其职能是:“总天下之邮递,隶门下后省。凡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合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格条目,具合报事件誊报。”

    就是这么神奇,张三看到这个东西,彻底的就斯巴达了,张三感叹看来还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张三可以想象到,当自己得意洋洋的说出自己要成立一个新闻出版机构,发行大宋日报之后,突然一个官员凑过来问:“这不就是进奏院么?”

    张三估计真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张三都能被自己尴尬死。以前张三不在体制内,所以对于这种需要申报又有诸多限制的生意自然是敬而远之,但是现在有了混进体制内的机会,张三就打起了这个机构的主意。

    因为进奏院今时不同往日,而且这个部门属于给事中管辖,六品的衙门,在东京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而且因为一些原因很不受人待见。

第三百零四章卖破烂的大诗人() 
事情还要从庆历四年说起,大诗人苏舜钦担任进奏院院正时,看到来往拆封进奏的封皮纸堆积到了一定数量,按照惯例,这个东西是可以当废纸卖掉充实小金库的。

    苏舜臣也是这么干的,卖了废纸充实小金库,只是这个钱按照惯例因该是分给大家或者留着院子里迎来送往报销账目用的,但是这位确不这么干。

    苏舜臣叫了一大帮名士用这个小金库宴饮召歌女助兴,然后被人告了黑状,不仅自己被贬为庶民,而且连累了十多个‘名士’都被贬嫡。

    且不说这件事和庆历新政有什么关系,单单说这个苏舜臣靠着卖破烂的钱干那事,这事一时沦为笑谈,人们纷纷形容进奏院为破烂院。

    如果说苏舜臣是一个清廉贫穷的官员也就罢了,关键这个傻缺被罢免之后回苏州买了一座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改名沧浪亭。当时以四万钱买下。

    四万钱也就是五六十贯,然后又修亭台楼阁所以这家伙明显不缺钱,当然后世的沧浪亭几经扩建,这家伙买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规模。

    他的失误不打紧,进奏院遭受了重大打击,主官被贬为庶人,下面的从属也是全部辞退,部分权利也被门下省给事中其他官署吞没不少,现在的进奏院已经沦为一个抄写刻印朝报管理民间新闻稽查的机构。

    以前的进奏院主要职能是整理各地书奏,让后呈递给皇上看的,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部门,但是现在这个作用被给事中吞并张三就有了谋取的可能。

    就算不能获得这个岗位,但是混一个新闻出版总署的职位因该还是有把握的,这样张三就能获得出版报纸的权利,掌握大宋舆论张三当然有兴趣。

    但是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安插间谍,想想都让人心动,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报纸的好处多多,但是被统治者所喜的好处,确没有几个,古代儒家讲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君王受儒家的影响,恐怕不愿意分享国家执政方针。

    所以张三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考虑怎么才能说服赵佶,张三一直在船上思考这个问题两天才稍稍整理出一些头绪,开始把自己的计划写成奏章。删删改改才算完成。

    船只昼夜不停的行驶,当军士敲开张三船仓的门时汴梁城已然在望。船只言汴河入城,到了码头刘公公陪着张三一起去皇宫。

    到了宫门刘公公去交旨,张三只能在宫外候着,好在日头还早不过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张三在宫外等了一个多时辰,里面一个太监出来,看了看张三问道:“你就是张易?”

    张三抱拳说道:“正是。”

    那太监打量了一下说道:“随我来吧。”

    张三跟石宝说道:“石兄弟在这等我,切勿乱走,我去去就来。”说着往内院走去,门口例行的搜身检查,太监出示了一个令牌,张三才被放行。

    北宋的宫殿不像故宫那样金碧辉煌,但是也是端庄厚重,威严雄伟,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处殿门外候着,看这个样式,肯定不是内廷的什么上书房,后花园之类了。

    不一会张三听到了屋内太监的禀告声:“启禀官家,张易求见。”

    接着赵佶的声音传出:“张易?哦,张三郎,宣他进来。”

    不一会那太监出来,看到张易,躬身行礼道:“张公子,官家宣您觐见。”

    张三吸了一口气,往屋里走去,大宋不同于大清,既是臣子面见皇上也不用动不动下跪,所以张三进屋之后,只是双手并拢,下拜道:“草民张易,拜见陛下。”

    赵佶开心的说道:“免礼,张三郎,听说你去了杭州,怎样玩的可开心?来来,看看朕新写的字如何?”

    张三起身原本以为赵佶在辛苦的批阅奏章,没想到确是在练习书法,略过桌角和旁边椅子上堆积的奏章往赵佶的桌子上看去,只见赵佶桌子上正是一副刚完成的书法。

    张三拍马屁道:“陛下的瘦金体,自成一家,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同断金割玉一般,别有一种韵味。”

    宋徽宗听完眼睛一亮,这种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总结,自然让他点头认同,从张三嘴里说出来更是让他生出知己之感。

    宋徽宗笑着说道:“朕前次去召你问蹴鞠之事,言说去了杭州,不知何时能回,后皇妹静怡进宫向朕推荐,说起你在城外的义举庆余堂舍的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这种聚而教之思想甚妙。”

    张三低头拜道:“吾等临盛世,圣天子在朝,得以安享太平,有道是位卑不敢忘忧国,拿出些钱财为这些人寻个出路。”

    宋徽宗点头说道:“恩,很好,听闻你已经到了及冠之年,家中至亲皆无,朕欲赐你一字可否?”

    张三下拜道:“谢陛下厚爱。”

    宋徽宗转了几圈说道:“朕读易,每觉晦涩难懂,变化无穷,先生曾言‘易者,无极也’朕就赐你无极为字,你可喜欢?”

    张三下拜说道:“谢陛下,草民铭感五内。”张三心里嘀咕着,无极?易?那我是不是要改成练剑?将来在江湖上搏一个称号无极剑圣——易!

    宋徽宗转圈点头说道:“无极啊,你的才华朕是知道的,只是你非科举出身,贸然授予高位恐群臣不满,朕打算让你先做个中书舍人在慢慢提拔,你可愿意?”

    张三当然知道中书舍人明面上是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但是实际上宋徽宗的意思就是让张三随侍左右,这样的职位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但是对于张三来说,确一点都不喜欢。

    当了天子近臣,自然有更多的面见天子的机会,只要多多表现,升迁之路一片坦途,这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但是对于张三来说,这个官就意味着他每天都要到衙门报道随时奉召。

    那自己的生意怎么办?自己的造反计划怎么办?按照这个架势难道要从反宋变成扶宋?张三再次瞄了瞄一大堆奏章堆里那副字,这登基不到半年,放着大把奏章不批,去练书法,这样的皇帝根本就没得救!

第三百零五章我发行我监督() 
反正张三知道他是没那个本事去救,张三没有在朝堂周旋的本事,也自知干不过那些腹黑的大臣,也没有天子百分百的信任,所以就算张三全力辅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足百分之一。

    所以自认权术心眼都不是很强的张三还是决定按照他的既定计划来,张三下拜说道:“陛下,草民自从接到召命以来,一直在思考怎样报答陛下知遇之恩,这些天偶然听到一些议论才有点头绪。”

    张三见赵佶在听着就接着说道:“本朝改革,多有曲折,天子立志革除弊病,贤臣有意辅佐明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天子之仁心不为百姓所知,朝廷政令被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