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84章

踢开永乐-第84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可猜错了,允熥只是想实际接触一下朝鲜王子,对朝鲜做一个准确的评估,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计划而已,并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和他说。

    番使拜见储君是大事,就算是皇帝允许,一般也得礼部安排。不过李芳远是王子,可以绕开这个规定。

    之前有过番使拜见储君的事情,所以礼仪什么的都有成例。行完了礼以后二人寒暄一阵、熟悉了些以后,允熥拉着李芳远说道:“靖安君,带着这些人来做什么?”

    李芳远笑着说道:“听闻太子妃将要诞下皇子,我特意准备了些小玩意给未出生的殿下并且下臣还去我国第一大寺奉恩寺祈福,求来了智光大师亲自赐福的护身符。”

    允熥说道:“孤怎能接受你们的礼物。”

    李芳远说道:“不过是一些小玩意,虽然在大明没有,但是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并且这只不过是臣下的一片心意,殿下还是收下吧。”

    允熥倒也不忌讳这些小东西,闻言说道:“那孤就接受了。”

    然后允熥又问道:“靖安君,就是带着这些礼物,也不必带着这许多下人吧?”

    李芳远说道:“殿下,下臣听闻殿下对各国的本国艺术都有兴趣,正好下臣带着我朝鲜的戏班子来为陛下献艺,就带着他们来了。”

    允熥顿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之前因为想着以后利用民间艺术,所以倒是会听一些外地的戏曲,还有在大街上听外地的说书、乡间小曲等,京城因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所以倒是哪的民间艺术都有。

    大臣们因为允熥也不是经常听戏曲,并且帝王有些消遣也正常,所以没有觐见。李芳远准是到了京城听说了这个才拉着戏班子来的。

    允熥想着既然他带来了就看看吧,于是说道:“靖安君太客气了,那孤就看看,知道知道朝鲜的戏曲。”

    李芳远听允熥准了,叫来身边的随侍人员之人过来耳语几句。然后随侍之人下去不多时,下边就摆弄开了。先是来了一段据说是从三韩时代传下来的戏曲,因为唱戏的人汉语口音比较重,u看书 允熥也没听明白。

    之后来了一段高丽时期传下来的戏曲霜花店,只见一人坐在中间抚琴,旁边围了一圈人在伴奏。只听中间那人唱到:“原本想去霜花店里买糕饼,却被蒙古人抓住了我的手,如果这件事传出去,”

    上边李芳远正在和允熥介绍这首曲子:“这是高丽国的歌曲,应该是在蒙古人荼毒我百姓的时候出现的,是书写了蒙古人对于我朝鲜百姓的荼毒。”

    允熥听着曲子,他总觉得好像歌词和曲子不是完全搭配,毕竟这两年类似的东西听得多了也有艺术鉴赏能力了。不过他没听过原版的霜花店,所以也不好发言。

    李芳远接着说道:“所以大明赶走了蒙古人我朝鲜所有百姓都是欣喜的。”

    允熥虽然不信,但是也不可能反驳,所以“嗯嗯”的就过去了。

    之后朝鲜的戏班子又演了不少的戏曲,李芳远也和允熥不停的说话。允熥警觉起来,李芳远就算是小国侍奉大国,也太曲意逢迎了些,这不正常!

第一百五十九章 还是朝鲜() 
想到这点的允熥顿时警觉起来。如果他后世了解过朝鲜的历史,就知道这多半是李芳远在为政变以后做准备了。不过虽然他并未读过朝鲜历史,但是这一世在见李芳远之前也了解过朝鲜现在的局势,知道现在李成桂想立李芳硕为世子,和自己的前几个儿子弄得很僵。

    李芳远不会是因为我是正妃的嫡次子出身,所以找我来寻求支持,让我帮助他登上朝鲜王位吧。允熥想着。

    还别说,允熥想的还是靠一点儿边儿的。于是接下来允熥旁敲侧击的与李芳远说话。但是这方面李芳远可比允熥要强,允熥只是大概知道了李芳远是想当世子。

    然后允熥又想到了前几日听到的书写对大明不恭敬的贺表的郑道传被传闻并未染病,连老朱都因此当面责罚了李芳远,并且要再给朝鲜措辞严厉的诏书的事情。

    允熥顿时觉得这是李芳远要剪除支持李芳硕的大臣,然后在合适的时候通过政变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当国王。

    心中已经有猜测的允熥又与李芳远说了一会儿,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测,又与李芳远说了会儿话,李芳远告辞。

    允熥来到东暖阁找到秦松,和他说了李芳远的事情,最后说道:“秦松,你看咱们怎么能利用一下朝鲜的事情?”

    秦松是唯一一个知道允熥想把朝鲜变得和亲藩一样的属官,但是他也不知道允熥到底是想怎么干。于是问道:“殿下,臣有问题。殿下到底是想怎样对付朝鲜?除了不用兵之外使用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用?殿下是想几年之内办完,还是可以花很长时间?”

    允熥见秦松问问题,想了一下说道:“不要用阴谋,都用阳谋。阴谋一旦败露那就是不可能了,反而可能招致朝鲜人怨恨我大明,所以要堂堂正正的阳谋。”

    这时允熥的心里话。他认为,与后宫不同,朝堂之上虽然也会有阴谋起作用,但是最终决胜还是阳谋,通过种种手段,不管是利益还是其他什么,分化敌方阵营最终成功。

    慈禧能在晚清的四十多年的主政期间维持满清不倒,就是灵活的政治手腕反复利用各派的矛盾,而不是搞什么阴谋自己虽然现在的手腕肯定死比不上慈禧的,但是自己有后世的记忆,能够保证“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治国的首要问题能分清楚。

    然后允熥说道:“可以恰当利用朝鲜内部的,不行,这还是等到我即为以后在说吧。”

    “还有不怕时间长,

    三四十年也可,但是不要留隐患,不能像西域一样总是反复,搞得现在西域还在外国手中。”

    秦松想了想,说道:“那臣有三策。”他这三策可不是现在想出来的,都是之前想的无数策略之中的符合允熥说法的。

    允熥也知,所以问道:“那三策?”

    秦松说道:“第一是,这朝鲜国靖安君既然讨好殿下,想必是想在当了国王之后马上得到大明的册封,可以赐他朱姓,且凡事都与靖江王等同,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认可朝鲜王与靖江王一样了。”靖江王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代,是大明唯一一支非老朱直系后代的王爷,也是唯一一个封号为两个字的亲王。

    “这第二,就是大明凡有对外征伐之事,都要朝鲜出兵随同若是立功,也按国内之兵立功的封赏予以封赏。”

    “这其三,就是允许朝鲜之民参加我国之科考,并且一视同仁的分配做官,即便朝鲜不愿让我国之士子为官也可。”

    允熥在心下估量这三策:第一策很好,只不过不知道朝鲜人会不会同意第二策也好,只不过以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恐怕还得大明的军队保护他们,为了更好的实施策略恐怕还得弄点儿假至于第三策也可,不过一定要限制朝鲜的考上的人数。

    允熥思量片刻说道:“不错,看来秦卿你是下过心思了,不过这几策还是等到我继位再施行吧。”不过允熥还是好好地褒扬了秦松。

    李芳远回到理藩院,其亲信金汉老问道:“大明的皇太孙如何?”

    李芳远坐下,反复检查没有外人之后说道:“这几日我观明国的皇太孙,若是办事只不过是中人之资罢了,我朝鲜的官吏,怕是有一半都在他之上夸张。”

    “但是明国的皇太孙对事情的利弊看的极为清晰,并且看不懂的事情绝不说话,且皇太孙的东宫属官都是即忠诚又聪明之人,会帮助皇太孙补上短板,这样的人,只要能听得进去人言,就是合适的君主。”

    金汉老说道:“那岂不是不能利用大明的皇太孙了?”

    李芳远说道:“呵呵,怎么不能明国的皇太孙是先正妃的嫡次子,ww。uuanhu 就凭他的出身就不可能支持李芳硕。你趁着这几日和明国的人交好。等明国的皇帝驾崩、储君继位以后,我在国内看着有好一些的机会就发动,而你一等事情成功马上以贡使的名义来请封,并且让礼部、理藩院和明国皇太孙看中的人不必帮着说话,只说尽快安稳朝鲜的局势即可。”

    “刚刚上任的储君虽然是人杰,他身边的人也都聪慧,但是毕竟没有主持过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必然手忙脚乱,他们一定想着朝鲜的事情快结束,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金汉老又说道:“那为何要借明国的手除去郑大人,不是说好韬光养晦的嘛?”

    李芳远说道:“郑道传的势力太大了,我还是怕他到时候坏事并且想想,要是我什么都不做,恐怕父王还会怀疑我而我这样作了他反倒会释疑。”

    “并且只要最重要的手下不伤筋动骨,那些没什么用的被除去了也好,省的以后还得照顾他们的想法。咱们要干的事情,可不是要看什么人多势众的,这在突偷袭中无用。”

    二人商议已定,就等着机会来了实行了。

第一百六十章 祖陵() 
又过了几天包括朝鲜使臣在内的大多数藩国贡使都回国了。这时允熥终于想起了一件事,一件在这个年代非常重要的事情。

    正月初十五的晚上允熥正与熙瑶说话,熙瑶说道:“殿下,今天我娘亲来宫中看我,说起今年我爹爹带着族人去祭祖,想把祖上的坟墓修整一下的事情。我于是给了一千贯宝钞,又以你的名义赐予了一百两黄金来祭祀。”

    允熥因为她是给自家人赏赐,也没有什么,说道:“这些事情你自己办了就好,薛家也是我的岳家,多赏赐一些无妨。”但是允熥说完了,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忘了什么事情。

    熙瑶见他这个样子,知道他是在想回想些什么。于是说道:“殿下可是听了我的话想起了些什么?”然后思考着说道:“难道是祭祖?还是修墓?”

    允熥听到修墓两个字想起了自己忘了的事情是什么了,是重修祖陵的事情!

    允熥亲了熙瑶的脸一下,说道:“真是多谢你提醒了!”然后起来要穿衣出去。熙瑶红着脸让宫女进来服侍。

    允熥穿好了衣服,带着王喜等人赶忙拜见少见的、不在处理折子而在乾清宫逗孩子玩的老朱。

    允熥给老朱行完了礼,未起身笑着对坐在老朱怀里的小女孩儿说道:“侄儿见过姑姑。”

    宝庆公主奶声奶气的说道:“平身。”然后老朱和允熥都笑了。

    老朱又逗了宝庆几句,然后说道:“乖,回去和你母妃睡觉去吧。”宝庆答道:“好。”然后由她的母妃抱着回了自己的宫殿。

    老朱正色对允熥说道:“有何事这个时候来见我?什么急事?”

    允熥说道:“并非是很着急之事,但是非常重要。是有关于祖陵之事。”

    老朱听到这话变得非常严肃,说道:“祖陵怎么了?”

    允熥说道:“孙儿这次去北巡,拜祭祖陵的时候,觉得祖陵的位置不是特别的好。然后孙儿在路过兖州的时候,因为用到了白云宫的玉玑子,所以顺便让他去祖陵看了地势。”

    “玉玑子道长后来在河難开封与我相见,诉说祖陵的地势不是很好,若要大明江山永固,最好还是另行选址为好。”

    老朱说道:“他真的这样说的?”这祖陵地势好不好也就只有老朱家的自家人能说了。

    允熥肯定的说道:“确实如此。”

    老朱说道:“因为此地却是当年我祖父和曾祖故去之地,所以未敢移位。当年也有人说当地的地势不算是风水宝地,但是……,想必是当年的那些人不敢说实话。”

    允熥说道:“虽然地宫已经修完,但是修建祖陵的时候并未动祖先的陵墓,只不过是埋进了衣冠,并且整个陵墓并未完工,所以还可另行选址建造祖陵。”

    老朱虽然到了晚年不愿意大动干戈,但是事涉祖陵不敢不重视。闻言说道:“爷爷马上派钦天监的所有人,还有京城道观的得道真人去当地查看地势,如果真的不好,再让他们另行选址建造祖陵。”

    允熥虽然并不信什么鬼神之说,也不相信改了祖陵地址就能让大明江山永固,但是他不希望在多少年以后祖陵面临被淹的危险,所以支持老朱的举动。

    老朱也是说干就干,马上让人把钦天监的人都叫过来了,然后当面分配任务,让他们明日一早就出发。

    老朱又心神不宁地拉着允熥说了好一会儿的话,然后直到困了才让允熥回去。

    ===========================================================

    北平城,燕王右卫兵丁的住坊的一个院子的一间屋子里,右卫的百户孙绍抱着自己的孙子一直不撒手。他的妻子刘氏说道:“瞧你,得了个孙子就高兴成这样,天天抱着不撒手。我看要是儿媳妇这次生了双胞胎,你连吃饭都吃不了了。”

    孙绍不理他接着逗孙子。逗了一会儿可能是累了,问道:“儿媳妇现在怎么样了?”

    刘氏说道:“缓过来了,能自己吃饭了。”

    孙绍说道:“那好。”说着放下孙子,对刘氏说道:“你随我进去,我有话要问她。”

    刘氏问道:“什么话?”不过边问着边掀帘子进去了。

    儿子孙睿在燕王右卫为兵,家里就这么几口人。谭纬儿正在床上休息,见到公爹婆婆走了进来,直起身子问道:“公爹婆婆有什么事儿?”

    孙绍等坐好了问道:“纬儿,我就这么叫你了。前几个月,当今皇太孙殿下和宁王殿下、谷王殿下来北平的时候,那几天我记得你一反常态,连屋子都不出,并且那几天诊脉也没有什么事儿。而其他的时候都没有这样事情。”

    “我一开始并未将你那几天不正常和几位殿下的到来想到一块儿,但是之后我反复琢磨觉得那几天只有这几位殿下到来与平日不同。 ”

    “你又是京城人,并且知书达理一定不是普通人家出身的人。然后我这几个月一直旁敲侧击的打听关于这几位殿下的事情,然后打听到皇太孙殿下有没事儿出门在民间转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