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663章

踢开永乐-第663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真是,你尚未成年就要承担许多事情,真是让你受苦了。”

    “我先出去一下。”朱楹不忍看到这一幕,忙溜走了。

    朱赞仪看了一会儿佐敬,命女官将他抱出去,又让下人将茜雪带走,继续对8吩咐道:“我死之后一段时日,由叔爷代替处置朝政;之后等佐敬继位了,就向叔叔请旨,派来一文一武两人辅佐佐敬,暂时用蓝批代替处置朝政。但大印把握在你手里,必须你加盖用印后,王令才有效,批答的奏折才能发还处置。”这时他又咳嗽起来,还十分厉害,即使吃了药也没起多大作用,断断续续的说完了这句话。

    “是,夫君。”8忍不住又想哭出来。但还是忍住了。

    “佐敬,就留在越藩,不要送到京城;茜雪也要留在河内。其实把茜雪送到京城对咱们家足有好处,可若是她去了京城,佐敬一个人就太孤单了,还是让她留在河内吧。”朱赞仪又道。8半跪在地上,继续哭泣的答应。

    朱赞仪又吩咐了许多话,8一直答应着。说道最后,朱赞仪将要吩咐的事情交代完毕,正要让下人再将佐敬与茜雪带进来,多看他们几眼,忽然想到一事,吩咐下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找出其中一个,又道:“丽萍,你用这把钥匙,打开我那柜子倒数第二格。”

    8擦了擦眼泪,依言打开那个柜子,从中拿出一个盒子。

    “把盒子递给我。”朱赞仪忙道。

    “再准备一个火盆。”他又道。

    “殿下,您这是要做什么?”宦官不解的问道。

    “不要多问!”朱赞仪忽然语气强硬的说道:“按照我的吩咐做!”

    “是,殿下。”这下人被吓了一跳,赶忙找来火盆。

    “你们都出去。丽萍你也出去。没有我的吩咐,不要进来。”朱赞仪又道。

    8心中非常疑惑。她本以为朱赞仪拿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要交代最后的遗言;可他却让他们都出去。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可不论她再疑惑,也不敢违背,答应一声,转身离开,并且紧紧的关上了门。

    “咳咳!”朱赞仪一边咳嗽着,一边用另一把钥匙打开这个盒子,从中取出一个像是圣旨的卷轴。这个卷轴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缎布略有些陈旧,至少在七年以上。朱赞仪打开卷轴,看着上面的字,用最轻的声音说道:“,皇孙允熥,实乃被人替换,残暴狠毒,僭越太孙之位,朕时近寿尽觉之。,留此遗诏,改封皇孙允炆为皇太孙,诏藩王起兵清君侧,拥立允炆为君。”

    ‘赞仪,曾祖已经年过七旬,日子不多了。允熥十分聪慧,虽然不善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将来必定能为一位好皇帝。可是,他在你大爷爷(朱标)故去前后大相径庭、变化极大,虽然也有因父母去世后儿孙性情大变的先例,但这样的人既然能因父母去世性情大变,都应当变得对亲人十分照顾,可允熥与允炆、允熞等的兄弟之情却不如从前,后来才慢慢地变得与从前一样,好像重新培养的兄弟感情一般。虽然这一点他掩饰的好,但曾祖也能感觉出来。”

    “而且他变得比从前聪明多了,对事情的见解成熟多了,懂得的治国的道理很多,这不应当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能够明白的。也没有人教给他这些。如果不是曾祖严查过门禁,确定他并非被人掉包,必定会将他抓起来严刑拷打。”

    “他必定能够将大明治理好,但曾祖怕他对宗室不好!将这个遗照给你,如果他继位后残害宗室,你逃出京城(当时朱赞仪住在京城),公布此遗诏,号召藩王清君侧!他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藩王都剪出,因为他残害宗室还在的藩王必定心怀不满,清君侧必成!’

    ‘赞仪,保护咱们朱家的重任,曾祖就交给你了,若允熥真的对宗室不好,你一定要公布遗诏!’朱赞仪又回想起十年前,洪武三十年,他有一次去宫里探望朱元璋,允熥不在,朱元璋用理由将下人都遣出去,忽然拿出这封圣旨对他说话的情形。

    当初朱赞仪完全惊呆了。他没有想到,曾祖竟然暗地里怀疑允熥!当时因为害怕他拿着遗诏暴露,朱元璋没有当时就将诏书给他,只是嘱咐他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第二年,洪武三十一年,允熥去祭祖的时候,他才接过这个诏书。

    之后数年,他害怕诏书丢失或被人发觉,都是贴身携带,从来不敢让别人看到。同时身上随时带着火折子,一旦要暴露就马上烧毁。过了好几年,一直到他来到河内,才稍微放松了些,将遗诏紧紧锁在盒子里,又将盒子紧紧锁在柜子里,柜子与整个寝殿完全一体,不能搬走。钥匙大多数情况都随身携带。

    “今日,终于让你重见天日了。”朱赞仪喃喃的说了一句。

    (这个剧情之前有过铺垫的)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1423章 一个伟人的阴影彻底结束() 
    ‘赞仪,曾祖之所以将这道圣旨交给你,缘故想必你也明白。允熥会是一个好皇帝,同我的感情也绝不是假装出来,可曾祖仍然有些不放心,将这道圣旨交给你。但倘若他对宗室极好,你切不可让任何人知晓这道圣旨的内容,切不可让任何人见到这道圣旨,即使他没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将大明治理的极差,只要他对宗室好,你就不能公布这道圣旨。’

    ‘曾祖让你保管这道圣旨十年,十年之后若允熥仍对宗室很好,就销毁它,不再存在于人间。’他又想起在允熥赶回来之前,他最后一次单独见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嘱咐他的话。

    想到这句话,朱赞仪低头看了一眼这道已经有些陈旧的圣旨,用最细微的声音说道:“曾祖,还没到十年之期,可曾侄孙就已经要死去了。曾侄孙也绝不会将这道圣旨再传下去,今日就会将它销毁。不过曾祖您也一定会放下心来。允熥对宗室们极好,即使是起兵造反的叔爷,与酿成叛乱的叔爷都没有处死,一个派往海外,其子也被加封亲王;另一个允许留在原来的封地出家为僧。允熥这样做,无论如何不能叫对宗室差了,即使他真的并非是大爷爷之子被人偷梁换柱,想必曾祖您的在天之灵也能瞑目。”

    “当然,曾侄孙之所以如此,也有自己的私心。在您生前,虽然加封曾侄孙为靖江王,但到底是亲王还是郡王却并未定下。允熥继位后将曾侄孙正式加封为亲王,又与其他亲王一视同仁,还就藩外域建立一国,如此厚待,曾侄孙也不忍心拿出这道圣旨。更好的是,因曾侄孙在洪武年间地位不定,曾侄孙的兄弟们都只被加封为镇国公而非郡王,又减轻了我越藩的负担。”

    朱赞仪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一直到他忍不住又咳嗽起来才停止。他又拿起碗喝了药,等咳嗽停下后,又从头到尾将圣旨看了一遍,挣扎着从床上起来,拿起火折子,随意从桌子上拿起两张纸将圣旨裹在里面,又道:“曾祖,现在曾侄孙要毁掉这份圣旨了。您在地下,或许对允熥违背您的一些旨意有些不满,但这些改变对大明也是有好处的。在他的治理下,大明越发强大,甚至几次出大军征战,农户的税赋却并未增加。甚至因为从西北虏获难以计数的牛羊回来,让普通百姓能有更多的牲畜用来耕种,每家每户能够耕种的土地更多,农户更加富足。如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治世。”

    “另外,就比如即将与圣旨一起烧毁的这份邸报上所写之事。允熥对朝鲜世子十分优待,甚至允许其入后宫,如今他要走了,又着文垣送行,待遇极高。曾祖您若是仍在世恐怕不会满意,但这就是允熥的策略,对大明有好处的策略。”

    “与色目人所建立的番国通商同样如此。商人交的税多了,农户就不必多交税。今年又有来自极远之地的番国使者向大明称臣,请求允许通商。允熥也已经准许了。他们是从西北而来。西北的古老商路,或许会重现汉唐时的情形。”

    他这时将包裹着圣旨的纸张放进火盆中,奋力对着火折子吹了几口气,点燃了纸张。火苗迅速让纸张完全燃烧起来,又点燃了里面的圣旨。朱赞仪就这样一眼不错的盯着正在燃烧的圣旨,一直到圣旨燃烧殆尽。见圣旨燃烧完毕,他松了口气,身子一仰躺在了床上。

    建业九年五月初六,越王朱赞仪薨。帝闻之大悲,昏阙于地,罢朝三日。后命宫人皆着素服。有御史以越王乃帝晚辈,异之。帝罢其官,永不叙用,群臣莫敢进谏。礼部以越王辟地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威德服远,定谥号为襄,史称越襄王。

    二十日后,京城皇宫。

    “苏公公好。”一个小宦官正小心翼翼的经过乾清宫,忽然见到一个年纪较大的太监出现在眼前,忙低头行礼道。这人名叫苏怀恩,可不得了。虽然他不是当今陛下十分信任的宦官,但曾贴身服侍过太祖皇帝,陛下继位之初也命其继续掌管后宫的宦官,后来才换了王喜王公公等人。即使如此,陛下对他也十分优待,不需他做事,但还加他正四品太监衔,等于是在宫里养老。

    “好。”苏怀恩点头答应一句,随口指点他一番,得了小宦官衷心的感谢后继续向乾清门走去。

    “苏公公,您是要出宫?”把守乾清门的宦官与侍卫一同问道。

    “陛下准许我今日出宫。”苏怀恩也不多话,亮出允熥的手诏。看到手诏,宦官与侍卫赶忙让开。不过心里的疑惑是打消不了的:‘苏公公已经有几年没出过宫了,怎么今日忽然出宫?’

    苏怀恩出了皇宫,向西城走去。一路上的百姓也都穿着淡色衣服。此时朱赞仪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到京城。虽然没有命庶民不得婚嫁、着缟素的旨意,但普通百姓瞧着不论文物官员,亦或是勋贵,甚至宗室,都整日穿着素服在京中行走,也都悄没声息的换上了淡色的衣服,本来打算成婚的人家也都暂且停歇了。

    苏怀恩没有注意路上的任何人,只顾着埋头行走。他走了很久,走到一条较为僻静的小院子门口,从腰间摸出一把钥匙,打开院门。他走进院子,数了几步,弯下腰开始刨地。他年纪大了,身体不灵便,刨地十分困难。但他就这样认真的刨着。

    过了一会儿,他好不容易向下挖了五寸,里面露出来一个黑盒子。苏怀恩又刨了两下,将黑盒子从里面取出来。

    “太祖皇帝,您生前曾对奴婢吩咐过,若是靖江王殿下忽然拿出一份您的遗诏,不论其内容如何骇人听闻,立刻来到这里刨出这个黑盒子,拿出里面的东西,若内容与靖江王殿下所说的遗诏内容一致,就公布于世;若不一致,则销毁黑盒子与里面的东西。”

    “奴婢不知道您的遗诏的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黑盒子。不过如今靖江王殿下已经身故,想必他也不会将您的遗诏传下去。奴婢今日就毁了这个黑盒子。”

    “毁了这个黑盒子以后,奴婢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能到地下去陪您了。陛下曾经准许过奴婢,奴婢去世后可以安葬在距离孝陵不远的地方。奴婢到了下面,想要再服侍您也容易多了。”

    

第1424章 西方的新来客() 
    “明日,就能到达明国的京城了。”一个长着一头棕黑色头发、一双棕绿色眼睛,但身上穿着大明袍服的男人手里拿着几个盒子,走进来用意大利说道。

    “明日就能到达明国的京城了?好,很好。”船舱内的几个人都高兴起来。虽然坐船比骑马行路要舒服一些,但他们更愿意不必奔波,每日能够躺在不摇晃的床上睡觉。

    “也不知明国的京城是什么样子。”一个看起来只有二十五六岁的金发青年带着憧憬说道:“菲利普给我写的信描述很含糊,只是让我来明国亲自看一看。他还说,明国的皇帝,也是整个世界最有权势的人希望我能够来到明国为他绘画、雕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还是仅仅是他引诱我来到东方的诱饵。”

    “这个是真的。”一开始说话的棕黑色头发的人回答:“我没有听到明国的皇帝亲口说这些话,但伯鲁涅夫斯基先生对我转述的时候,我确定他没有欺骗我。”

    “但是,明国的皇帝是十分忙碌的,有超过六千万人直接在他的统治之下,还有超过三千万人间接在他的统治之下。他的这个想法是五年之前的想法,他现在是否还记得,不好说。不过他对于你们掌握的绘画与雕像知识十分感兴趣,你们在明国的京城,也能得到不次于在意大利的待遇。”

    “吉哈诺先生。”这时另外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棕红色头发的人慢条斯理的说道。

    “您有什么事,吉尔贝蒂先生?”吉哈诺问道。

    “我记得这一路上的闲暇时间,您曾经与我们说过,明国人对于祖先的陵寝非常重视,祖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等同于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是的。”

    “您还说过,明国的绘画与雕塑技艺也十分高超,但并不写实,尤其是绘画,难以作为复原某一人生前长相的依据。”

    “是的。”

    “而明国皇帝想要雕刻的第一座雕像,是为他的祖父,已经故去的明国前任皇帝。”

    “是的。”

    “既然如此,明国皇帝不会忘记让我们为他雕刻雕像、绘制画像的想法的。”

    被叫做吉尔贝蒂的人仍然慢条斯理的说道:“明国皇帝想要为祖父雕刻雕像,可他的祖父已经去世,生前绘制的画像又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菲利普也绝对不可能在短短五年内就将绘画的技艺提高到能够依靠别人的描述准确画出明国前任皇帝的样子,他更擅长建造房屋,而不是绘画和雕像。所以现在的明国皇帝只要还想为祖父雕刻雕像,就一定会想着我们。我们也一定有机会,绘制必定会名传千古的画像和雕像。”

    “您说的对。”吉哈诺有些敬佩的说道。

    “这么说,我还有机会为明国皇帝画画了?”金发青年对于棕红色头发的人的推导并不感兴趣,只是又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