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643章

踢开永乐-第643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敲门声,就忙说道。

    李九成答应一声,就去开门。可等门一打开,几个劲装大汉冲进来,一把抓住李九成与赵岩,将他们按在地上。

    “你们这是做什么!本官可是苏州知府!如此对待官员不怕朝廷的律令吗!”赵岩马上叫道。

    “知道你是苏州知府。”其中一个大汉说道:“今天抓的,就是你苏州知府!”

    “你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锦衣卫,特来抓你,查侵吞李家产业案!”

第1391章 庭前辩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就在苏州府实施抓捕的当日清晨,奉天殿上,举行了建业九年的第二次早朝,百官对允熥行礼。

    “免礼平身。”允熥在他们行过三跪九叩大礼后,出言道,身旁的侍者又放大声音说了一遍。

    “谢陛下。”百官又行了一礼,这才站起来。

    “诸位爱卿,今日已经是年后开衙的第二日了。朕知道,过年的休沐也不过只有二十多日,不算短,也不算长,上元佳节也才过去两日,有些人还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回过神来。但既然已经开衙,诸位爱卿就要认真做事,可不能有所懈怠。”允熥说道。

    “臣遵旨。”众人又答应道,不过也没当回事。每年年后的第一二次早朝,允熥总要说类似的话,尤其是这第二次早朝,因为只是小朝会,有资格上朝的只有四品往上的官员,与都察院在京的御史、六科都给事中,算是高官,见面的时候也不少,允熥说话也相对随便一些,大家都习惯了。

    允熥自己也没期望大臣有激烈的反应,说过这话也不再说,按照惯例由侍者问道:“诸位爱卿有本早奏!”

    “陛下,臣有本奏。”工部尚书出列道:“陛下,去岁黄河几出有决口,虽然并未冲毁多少田地、淹没多少百姓,但臣与工部的同僚商议后,以为今年应当加固黄河河堤。”

    一边说着,他一边从怀中拿出一个奏本,递给侍者,侍者又递给允熥。“奏本上所写乃是臣与同僚商议后暂且定下的加固河堤计划,请陛下圣裁。”

    允熥大概翻开了一番,说道:“陈卿。”

    “臣在。”户部尚书出列答应一声。

    “你拿去瞧瞧,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回头奏报给朕。”允熥吩咐道。

    “是,陛下。”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当然,它之后还要经过很多次议定、评估,才会最后实行,但在早朝上就这么过去了。

    说过此事,允熥在殿内扫视了一圈,见没有人有再次出列的想法,自己从袍袖中拿出几本奏折,对百官说道:“既然诸位爱卿无大事再说,朕有一件事与诸位爱卿说一说。”

    “年前的时候,封衙前的最后一日,朕赏赐了一位格致监的官员,大约是封赏略微厚了些,引得不少大臣向朕进谏。”

    “朕以为,若是朕认为某一人做的一件事是功劳,但有一位爱卿觉得不算功劳,大可以议论一番这人做的事情可否算作功劳;但若是诸位爱卿都认为此人所做的算是功劳,那如何封赏,就是朕的事情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此言略有不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卢原质出列道:“陛下说的可是封赏格致监监副曹徵之事?臣以为,即使曹徵所做之事于国有益,但也要区分对大明益处是大是小,于国益处甚大的,封赏自当厚重;于国益处较小的,封赏就应当轻一些。曹徵所钻研之天文,不过是用来编纂历法,遵从农时而已。此事虽是正事,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陛下赏赐些金银罢了,何必加封世袭的前程,还赐予文官散阶?”

    “编纂历法,遵从农时,可不是小事。农为国之本,若是历法有违农时,则会耽误农事。若是天下的农民都被耽误了农事,得少出产多少粮食?”允熥说道。

    “陛下,天下的农户虽仰仗历法,但也不完全依靠历法,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种田,历法有所疏漏,影响不会这样大。”卢原质说道。他当然不敢说农业不重要,只能贬低历法的作用。

    允熥对于他的回答也早有预料,只是脸上微微一晒没有说话,随即卢原质的同僚陈瑛出列,反驳起来:“陛下,臣以为卢御史所言有所偏颇。”

    见到陈瑛出列说话,又听了他说的这段话,百官放下心来。之前有过两三次,允熥都是用陈瑛打当头炮,兴大案抓捕官员,每次都要抓走不少人,而且必定牵扯到高官。弄得现在在允熥面前议事的时候,众人见陈瑛说话都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生怕陛下又要让他开炮兴大案。这次陈瑛只是反驳卢原质的话,并没有牵连到任何其他事情,众人觉得这次应当和改简化字一样,只是政论不同,不会兴大案,就放下心来。

    卢原质本来也有些担心——他倒不是担心自己忽然被抓起来,他自认行的正坐得直,没做过任何违规发纪之事,也没有做过任何违背道德之事,允熥虽然想法经常很怪异,但不是个昏君,不会忽然把自己抓起来。他是为朝廷担心。上次大规模抓人就是两年以前的差不多同一时刻,一个国家,每隔一二年就抓不少官员可不是好兆头,允熥又不像朱元璋那样对腐败管的严到极致。所以他听到陈瑛的话后也放下心来。

    “陈御史所言,臣以为有不足之处,”放下心来的卢原质又反驳起来。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话() 
    殿内其余众人也纷纷加入辩论,顿时,原本庄严的奉天殿好像忽然变成了辩论场一般。

    允熥高坐在殿上,旁听着百官的辩论。他听了好一会儿,在李士鲁说了一句话,陈瑛正要出言反驳前忽然插口道:“李爱卿。”

    “臣在。”李士鲁答应一声。

    “爱卿适才说,格致监诸位只不过是方士之流,是也不是?”

    “这,臣失言。”李士鲁略微琢磨了一下,躬身说道。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允熥又没有出言,参与辩论的百官说话越来越大胆,适才李士鲁就不小心将这句话说了出来,而这句话,他本来是不想说的。虽然李士鲁心里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但他,以及与他关系好、志趣相投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等人都知道允熥的心思,知道允熥很看重这些人。他们虽然都是十分正直的大臣,不惮于忤逆龙颜,也曾为此进谏,但当庭死谏、言辞激烈到极致也不是他们这些崇尚周礼之人认为的直臣应当做的事情,所以没有,也不想在允熥面前说这句话。但李士鲁适才不小心说了出来,就只能请罪。

    “所谓失言,大多是心中真心所想,但不愿说。也就是说,爱卿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允熥面无表情的说道。

    “臣所受之周礼,向来排斥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李士鲁不能说假话,但也不想言辞太过激烈,这样说道。

    “原来如此。”允熥说了这句,没有再同他说话,而是转过头问陈瑛:“爱卿适才向如何反驳李爱卿?”

    “陛下,臣原本想说:‘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岂能与方士等同?方士讲求长生,得道成仙,又装神弄鬼,假做炼丹能成仙欺骗他人;格致监诸位同僚可曾说过所研究之事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可曾为陛下炼制丹药?可曾欺骗他人?’”

    听过陈瑛的话,允熥又转过头看向李士鲁。李士鲁忙说道:“陛下,臣绝非此意。臣将格致监的诸位同僚比作方士,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之事于国用处不大,与方士类似,而非说他们就是方士。”

    “如何于国无益?”练子宁的侄子练大亨说道:“譬如曹监副所研究之事,可用于编纂历法,指导百姓耕种不违农时,岂能说于国无益?”

    听到这话,李士鲁叹了口气。貌似他们辩论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转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了。‘这样继续辩论下去根本无用,就算从早上辩论到晚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他在心中想道。他们周礼派比起三年多以前已经被打倒的理学派,更加崇尚实干,对于这样毫无用处的辩论其实也不喜欢。

    ‘陛下到底是什么打算,为何纵容我们在奉天殿辩论?’李士鲁又微微侧头,看了一眼高坐在殿上的允熥。

    他正想着,忽然从身后传来声音:“纵使于国有益,又岂能与百官相提并论?”

    李士鲁回头看去,就见到方法(人名)上前几步,走到自己身旁,继续说道:“诸文官,上佐陛下下抚黎民;诸武将,为陛下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为大明所做皆用处极大;反观格致监的诸位同僚等杂官,于国不过小修小补,岂能等同?”

    “何况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杂官之所以入朝,是为了朝廷的官俸与各项杂费,为了利益,而非为了大明天下,按照论语中的话乃是小人,而文武百官乃是出于道义辅佐陛下,乃是君子,岂能同列?”

    “哦,在方给事中看来,杂官入朝为官,收取官俸与各项杂费,就是为了利益,诸位文武百官就是为了道义?难道方给事中就不要俸禄不成?”陈瑛道。

    “若是有国难,臣随时可以不领俸禄;但即使是文武百官,也需养家糊口,若是没有俸禄,如何养家糊口?所以平日里臣等领取俸禄乃是正理。”方法道。

    “那方给事中凭何说格致监的诸位同僚的诸位同僚就是为了利益?”

    “因为他们有朝廷开支的逐项经费。”方法转过头对允熥说道:“陛下,臣为户科给事中,见到格致监人员不多,官员之品级更是比六部等衙门要低,但每年申领的开销极大。格致监的研究,不过是用笔写写算算,或是日夜观看星象罢了,能花多少钱?”

    “但臣与楼都给事中说起此事,楼都给事中说,格致监的开销是陛下与格致监监正、户部尚书等官员核定,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额就可报帐。”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成!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人如此少,开支如此大,必定有贪墨。臣请求陛下削减格致监的开销。”

    允熥还是没有说话,陈瑛又道:“说来说去,你不过是凭空猜测,毫无实据,就污蔑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为小人。在你看来,工商更是小人所做之事,朝廷应当抑制了?”

    “陈御史所说不错。”方法坦然接受了。“工商之事,不可不有,但万万不可放任。昔日孔圣人座下弟子中也有商人子贡,但孔圣人对子贡从事工商一向不以为然,譬如论语先进载孔圣人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其中褒扬颜回,对子贡略有些贬低。可见在孔圣人看来,工商不能少,但也不能放任。”

    “而且,”方法长篇大论的说起来。他却不知,在他身后,几双眼睛带着忧愁之色看着他,尤其是站在他身旁的李士鲁,以及可以算作他的座师的方孝孺。

    其实在方法将格致监的官员贬称为‘杂官’的时候,李士鲁就想阻止他。不仅是因为允熥比较看重他们,更因为格致监监正杨士奇就在现场,虽然他也算是儒生,但毕竟现在当着格致监的官儿,方法这么说对他肯定有意见,这就等于扩大了打击面,对他们周礼派宣扬、推行自己的主张没好处。

    等他说起‘诸杂官之所以入朝,,为了利益’,李士鲁就更想阻止他了。这话不仅没有实据,还等于直接得罪皇帝,非常没有必要;之后又说文武官员出于道义,更让李士鲁心中隐隐有所担忧。可方法说话极快,李士鲁又不能上前捂住他的嘴或大声呵斥,还没想好阻止的法子,方法已经将话说完了。

    当然,最让李士鲁害怕的,是这件事似乎变成了周礼派与明礼派的对决。在建业五年允熥从安南返回,对理学派进行打击后,根据允熥透露出来的想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明礼派。这一派主张抛弃从汉代到宋代所有大儒对孔孟二圣的解读,重新解读二圣的原话,同时与大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即符合孔孟二圣本意,又符合大明实际情况的儒学。这一派以孔子‘有教无类’等词语为号召,糅合管仲的思想,提出四民分业但都是民,地位平等,又提出孔子所说的‘士’与现在的‘士’并不相同,不能简单类比,等等思想。因这一派自称创建大明之儒学礼仪,所以被称为明礼派。以二杨陈,也就是***、杨士奇和陈瑛为代表人物。朝中二三品的重臣也有倾向于这一派的,但不像这三人这样使劲为明礼派摇旗呐喊。

    总体来看,明礼派与周礼派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对待工商之民、研究天文百工之事的人的态度有所差别,明礼派认为也应当重视他们,可周礼派较为轻视。可他们和其它儒家学派的差别远大于两派之间的差别,所以两派之人私交大多不错,也会合作对付其它学派。

    可此时,在方法与陈瑛二人的辩论中,两派对立起来。而且允熥的态度不用说,肯定是倾向于明礼派。这对他们周礼派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瞧你教的好徒弟!’李士鲁忍不住回头看了方孝孺一眼。这倒不是因为方法是方孝孺的亲戚,而是因为方法是方孝孺以江淮省按察佥事提调学政、主持乡试的时候圈定的举人,后来又跟从方孝孺学习过几年儒学。

    ‘陛下必定会结束这场辩论,但也一定会处置方法。但愿陛下的处置不要太重。’李士鲁又想着。

    “方爱卿。”待他们又辩论几句,允熥出言道。

    “陛下。”

    “朕适才听了一会儿,应当是听明白了爱卿的意思。爱卿的意思是,文武百官都是君子,如同格致监的诸人这样的官员都是小人了?朕不应当任命他们为官。”

    “陛下,人品如何与可否为官并无一定关系。以私德论公德乃是理学的想法,臣不以为然。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若是用的好了,一样能有大用处。所以臣认为陛下任用他们为官并非错事。不过臣确实认为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乃是喻于利之小人。不过,陛下,孔子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