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6章

踢开永乐-第6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不相当于周代再建,如光武帝建后汉一般?”

    说道这里,允熥觉得非常地口渴,停下喝了一大杯茶水。这茶真好喝啊,我在现代也喝过不少茶叶,从没喝过这样的,看来这是顶级茶叶了。把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心情放松下来的允熥想着。

第9章 谨身殿大讨论——结尾() 
在场的皇帝,王爷和预备王爷再一次被这番道理惊住了,他说的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没有人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从小在寺庙长大的小和尚第一次知道天下还有女人时候的感觉。

    关键时刻还是朱元璋镇定,在大家还会不过神来的时候,老朱问道:“七国之乱就不必提了,八王之乱也是特殊情况,但如果有诸侯像安禄山一样谋反,怎么处理?”这是今天老朱第一次提问题,可见他对这番话有多么的重视。

    允熥放下茶杯,又小心地组织一下语言,今天第一次回答老朱的直接问话,得保证一点错没有,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安禄山本身是胡人,又是当了hb三镇的节度使才有实力反叛,如果玄宗任命他为交趾节度使,他又岂有篡位之心,顶多是自立而已,也根本威胁不到中原,威胁不到大唐的江山;如果某位叔叔或者兄弟被封到哈密,即使在中央的支持下打下整个西域,除非中原真的一片混乱,他又岂有东进之心?如果中原真的一片混乱,那代表中央式微,他东进成功不就相当于再造大明吗?”

    回过神来的几位王爷中,马上有人注意到他刚才说的是’叔叔和兄弟’。这是已经快把自己当成储君的节奏了吧。庆王朱栴想到。不过他并不反感,自己是没有可能当储君的,而允熥刚才提出的观点或者说政策是最有利于诸王的,所以允熥继位对自己最好,其他人未必会实行这样的政策。

    朱元璋又问:“那如何避免在扩土的过程中国力大幅消耗呢?”

    “首先,当然是一次只主攻一个方面,”允熥说道。接下来,他说起了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在战国时代,秦国人口不超过千万,却能长期坚持六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汉武帝时期全国五千多万人口,能在保持对匈奴的攻势的情况下出动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到东汉时期,直辖领土进一步扩大,但很难组织起数十万大军北伐;唐代疆域最辽阔,人口也超过了汉代,但几次东征高句丽,北打突厥动用的兵力都小于汉代能动员的兵力;可见,随着国家越来越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国家能有效动员的民力占民力总合越来越小。如果将某一地封给某位叔叔,因为管理的地方小层级少,他可以发挥出的力量一定远大于在中央手中能发挥出的力量,也不至于让百姓造反。这样,就减少了中央国力的消耗。”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在场各人都明白,管理层越多,需要负担的管理层花费越多,并且层级太多,腐败和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的情况也很难发现,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了中间管理层。如果分封后,这些弊端就可以部分避免。

    大家还在消化今天听到的观点,包括老朱也一样。朱元璋习惯性的看向门侧,发现自己的贴身太监李进忠站在哪里,手里捧着折子。于是说道:“今天聊天的时间也不短了,就到这里吧,你们各自回府休息去吧。”

    众人也反应过来,时间已经过去不短了,都有多半个时辰了,前几天这时候大家早就散了。一个个站起身来,伸伸懒腰,按辈分年龄行礼告退。允熥作为仅有的几个小辈之一,顺序当然排在了最后几个。等他行礼准备出去时,已经接过折子开始批阅的老朱让等一下,等到所有其他儿孙都出去以后,对允熥说道:“允熥,刚才你的话,是以前思考的,还是这两天想到的?”

    允熥回道:“举的例子都是以前看到的,皇爷爷也知道我以前不爱读书,今天说的数据,史例什么的已经是我所记住的几乎全部内容了;观点什么的大多是这两天想的,还有刚才受到几位叔叔和兄弟的观点启发想到的。”老朱一说大家散了,回过神来的允熥才意识到,刚才他表现的有些过了,真实的允熥不喜读书,恐怕给大家的印象不像是能举这些史例的人,现在只能尽力补救;还好平时允熥的想法就不走寻常路,所以想法和思考的角度不会给人太突兀的感觉。

    老朱在他说话时一直在看着他,并且目光不像是在看自己的孙子,不过允熥没抬头不知道。朱元璋又道:“你今天回去后把刚才说的话整理一下,明天写完了我叫太监去取。”

    允熥答了一声“是”,顿了一下,见老朱没有别的吩咐了,行礼退下。

    ==================================================

    其他人都走了后,老朱虽然在批折子,但今天却有些心不在焉。自从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还没这么心不在焉过。主要是今天允熥的观点给他的“惊喜”太大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从没有人想过的观点摆在了他的面前,导致他虽然在批折子,却总忍不住想。如果完全按照朱允熥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有三大优点:第一,避免了为了削藩而兄弟相残;第二,避免了因为单纯的粮食不够吃而亡国;第三,在中央政权崩溃时,有可能有诸侯国能再造大明,再不济也有朱姓国家能存活。但是,理论毕竟还只是理论,实际执行中会发生什么问题,不好说;甚至可能理论中还有问题,只不过他现在没发现而已。

    允熥今天说话时提到‘叔叔或兄弟封到哈密’的话朱元璋当然也注意到了,不过他不反感这点,当皇帝的人如果连这点气概都没有怎么能当好呢!就凭允熥今天这个大家都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的理论,朱元璋已经把允熥作为第一考虑的接班人了(允熥多半有班可接了),只不过他因为以前从未把允熥当做继任者考虑过,不知道他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如何,下一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把允炆和允熥都派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如果允熥太眼高手低的话也只就不行了。

    心不在焉的批了几份折子,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推开折子,一看时间也已经午时三刻了,于是叫太监去御膳房传膳,自己踱着步子走出房间,走到平时吃饭的屋子。

    吃饭时,朱元璋总感觉自己好像有什么没注意到的地方,心中总有一份隐忧,但不知道是什么。吃完饭的朱元璋来到谨身殿西阁一间布置的小巧别致的屋子准备午休,这时,老朱的另一名随身太监苏怀恩走进来,说道:“今天安排的私下注意三皇孙……”听到这句话,老朱顿时睡意全无,因为他终于知道自己的隐忧是什么了!那就是允熥和以前不一样了,变了,而且变化很大。要不是皇宫之中,特别是文华殿在朱标去世前后,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进来个人,他都要怀疑允熥被人调包了!就是现在,他都怀疑允熥是不是被借尸还魂了。不过按照流传的借尸还魂的情况,应该没有死人的记忆(他当然想象不到来自六百多年以后的高科技魂穿是可以保留原记忆的);并且朱标死时允熥的悲伤不是假的,没有人能在这上面骗过我。朱元璋也搞不清头绪,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观察。“如果你真的不是允熥了,一定会有痕迹的。”朱元璋这样想着。

第10章 后续发酵() 
再说回文华殿这边。允熥回来后就一门心思的在自己的屋子里整理今天说过的话,其他一切计划均取消。

    文渊阁的吕妃今天在允炆和允熥去了后不久就打听到今天一起去谨身殿的人不少,这才稍觉放心。但放心还没有一个时辰,等允炆回来后把发生的事这么一说,顿时又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清楚,虽然这几天朱元璋只是找儿子、孙子们闲聊,但是也是通过闲聊、谈话在有限的储君候选人(老二朱樉,老三朱棡,朱允炆,朱允熥)中挑选最合意的人。今天允熥发表了这么一番富含道理,富含哲理,富含可操作性,富含……的话,并且陛下看起来也很重视允熥的观点,他竞争储君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吕妃对前朝的事无能为力,后宫她也不敢暗害允熥。第一,是老朱对文华殿不是完全放手不管的,特别是朱标死了以后更加强的对文华殿的监控;二是如果老朱只有允炆和允熥两个候选人,那她博一把,就算被老朱发现赐死了,朱元璋也只能立允炆为储君,自己就算死了也值了;但现在还有其他候选人,博一把的结果很可能是导致老朱连带着厌弃允炆,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她只能是在与老朱不多的见面时候运用自己已多年不用的进谗言的本事,专业的、不留痕迹的、润物细无声的让老朱意识到允熥的缺点。

    另外就是,吕妃看了一眼坐在旁边认真吃饭的允炆,另一点就是允炆好好表现了,吕妃相信做事自己的儿子绝对比允熥强(父母对子女总是信任的)。但是允炆现在的身体还需要多休息啊。

    “允炆,”吕妃说道。允炆侧头看她。“吃完饭了以后好好休息。”允炆对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很诧异,这话一般是平时吃完了饭才说的吧,但仍答“是”。等吃完了饭,吕妃今天也没陪着允炆回寝室,又嘱咐了一声就去找自己的‘智囊’了。

    说完了宫里,说说宫外。所有成年的皇子都住在宫外,今天允熥提出了这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大家都很有交流欲望,于是迫不及待地与自己的幕僚说起来,反正也不是需要保密的东西。这些幕僚听了以后需要平复自己那被十万匹草泥马践踏过的脆弱不堪的心灵,就去找自己在京的朋友去倾诉。一传十十传百,允熥和他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就毫无预兆地成为所有在京官员的关注焦点。

    伴晚时分,一顶顶轿子或马车在大街上急匆匆地来来往往,宵禁的时辰马上就要到了,与友人讨论过扩地足食仿周封国观点的人一个个的急忙赶回住址,在洪武朝因私事违反宵禁的后果可能很严重,没准朱元璋正处在生气的时候就把你给流放了。但有一顶轿子却不是回家的,而是来到了当朝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的府邸。

    轿子在侧门口停下,轿子里走出一位七旬有余的老者,原来是右佥都御史鲍恂,他大步走进府中,有两名和他一样七十多岁的老头在一边讨论一边等着他,看到鲍恂进来了,忙起身向他问好。鲍恂道:“浚仲,如孙,咱们三个也别讲这些虚礼了,你们两个也都听说了三皇孙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了吧?”

    那个被称之为如孙的就是刘三吾,被称之为浚仲的就是国子监博士(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博士)吴沉,他们三个就是现在在京的官员中仅存的可以称之为大儒的三个人了。大多数读者应该都没听说过这三个人吧,其实刘三吾还好一点比较著名,他后来主持了洪武三十年的会试,这是明代第一场科考大案,他也因此而史书留名,以后会说到。

    三人团坐一圈。吴沉说道:“我到了有一会儿了,跟如孙兄讨论了一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儒家学者都是支持统一,反对分封的,我们作为当代儒学代表,在京的儒学大家,当然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封国,也反对不断开疆扩土,穷兵黩武。但是除去那些纯理论的东西不谈(其实是作者不太懂),除了反对穷兵黩武这一点可以明确提出来并且理由充分外,其他的部分很难反驳。”

    刘三吾接道“首先,关于足食的部分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就是任何一个不种地的人都知道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挑那些小瑕疵反驳毫无意义。其次,扩土这件事也难以反对,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和三皇孙的这部分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当今圣上可不糊涂。第三,反对封国这件事也可以说,但今天就咱们三个人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反对封国这件事是历代皇帝坚持统一,又符合儒家的新发展理念(其实是利益)才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的,至圣先师(孔子)本来的思想可是支持恢复周制的,要是想不出明确的。无可辩驳的反对理由,对方完全可以那至圣先师的原本的观点来反驳,当今圣上在这一点上会如何想不好判断。”

    听了他俩的话,鲍恂道:“就没有别的可说的了?”其他二人摇头。鲍恂思索片刻,说道:“开疆扩土多半会变成穷兵黩武,虚耗国力,可以从这里反驳,不过,有重复之嫌;还有就是封国的问题,可能本来天下尚且安定,就有封国狼子野心,趁北元进犯之时兴兵,使天下大乱。”刘三吾道:“三皇孙的观点里说了,只在边远之地封国,比如哈密,关中土地贫瘠,已非秦汉之时的关中,从西域想经gs打到中原几乎不可能。提提可以,但恐怕陛下不会认同的。”

    读者可能不明白了,这允熥提出的观点听着对国家有好处,他们也挑不出大毛病,为什么还要反对呢?这就是他们的私心了。

    当然,他们的私心并不是针对他们自己。按照一般的标准来说,这三人都是品德非常高尚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铁面无私的人(哈哈)。

    他们所谓的私心是针对儒家的。在正常的大一统国家,武将的地位会不断下降,而文臣的地位会不断上升;但如果不断扩张,那武将的地位会一直较高,甚至会压倒文臣。并且他们心中还有一个隐忧:在春秋战国乱世的时候孔圣人的思想可不受欢迎,虽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不可能现在就重现,但是作为当世大儒,几人当然会考虑这种事关儒家前途的大事。

    但是三人讨论了一会儿也没什么好主意,最后鲍恂说道:“咱们三个在这里再讨论也没什么好主意了,明天或后天早朝陛下一定会提的,到时候再说吧。”说着站起身来,跟两位行个礼,转身走了。他作为朱元璋捧出来作为儒家旗帜的大儒,比一般小官还是有点儿特权的,比如不担心宵禁之类的。

    吴沉和刘三吾对视一眼,叹了口气,也起身走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