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51章

踢开永乐-第51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可以减少百姓隐瞒人丁的事情,能征发更多的百姓服徭役。”

    其实还有利于允熥将来往海外移民,不过这个就不能和老朱说了。

    )

第96章 爷孙相处——第二次() 
老朱听完允熥的话眼睛都亮了。这个策略确实是太好了,比从前的丁赋要好得多,能更好的均贫富,所以老朱说道:“允熥,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然后老朱说道:“爷爷回头就吩咐下去,施行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事情要一个一个做,先摊丁入亩,这个较难;再一体纳粮,这个较易。”

    允熥惊讶:摊丁入亩比一体纳粮还要难吗?不过随后反应过来:给秀才举人田地免税是朱元璋开始施行的政策,施行不过十几年,好改;给官员田地免税是施行已久的政策,但是大明甫立,现在老朱又这么大规模的杀大臣,还没有形成一个官员利益阶层,所以较易。

    而丁赋和田赋分别收取是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要改变传统需要费更大的力量,所以较难。

    老朱接着说道:“允熥,这些难以施行,又会招致骂名的施政爷爷都会给你提前做好了。”

    “爷爷杀了这么多的文人,以后的文人一定不会说朕的好话的,朕也不在乎身后名,只要大明江山能长久存在就好。”

    “但是你是大明储君,你得留个好名声。这些会伤及名声的事情,爷爷在活着的时候都给你解决了,省的让你来做名声不好。”

    允熥听了老朱的话,眼圈红了,带着哭腔说道:“爷爷!”老朱这是不仅以后会承担原来自己的骂名,同样也会承担原来雍正帝的骂名啊!

    他这些日子和朱元璋相处,已经把老朱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现在听了他这样为自己着想的话,不禁十分感动。蓄在眼眶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老朱伸出手,抹了抹允熥脸上的眼泪,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怎能动不动就哭,像什么样子!”

    允熥抹抹眼泪,说道:“是。”

    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即位后,加快国家的发展,等到国家更快地发展到全民识字,人人有文化的时代,到那时文人阶层必然式微,老百姓也不会再相信那些无耻文人的话,朱元璋就会得到正名!

    老朱思考了这么半天,也累了,传令让李进忠和苏怀恩进来上茶。同时说道:“真是老啦!爷爷年轻的时候,与众将士谈论兵策、指挥大军,常常通宵达旦,也不觉得疲惫;现在才讨论了这么一会儿,就受不住了。”说着推开案桌上的奏折,“明天再批答吧,今天休息休息。”

    允熥不知怎么接这个话,只能说道:“爷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武(帝曹操)年界六旬仍如此雄心壮志,爷爷今年也是六旬,有何颓唐之处。”

    老朱笑道:“允熥你这个比方可说的不好,爷爷今年六十有六,魏武不过六十六崩诎,你是在暗喻爷爷……”

    允熥赶忙打断:“爷爷,孙儿不是这个意思。”

    老朱又笑道:“爷爷也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不过说笑。”

    然后他又说道:“从你的话中,听得出你十分推崇魏武,这可不好。魏武窜汉,乃是奸臣。”

    允熥确实是非常喜欢曹操的。他受易中天的《品三国》影响很大,认为曹操是‘可爱的小人’,而因为《三国演义》把刘备写的太虚伪,所以他讨厌从南宋以来被视为正统的刘备。

    所以允熥辩解道:“窜汉的乃是曹丕,非是魏武。并且东汉末年汉天子已经式微,董卓进京以后,天下权臣,有谁尊敬汉帝?只有魏武尊奉汉帝,无有不恭。”

    “且魏武出《为才是举令》,打击豪强士族,不正与爷爷整治豪强相合?魏武还北击乌桓,分南匈奴为五部,任城威王(曹彰)、秦朗等数出漠北打击胡人,不正与爷爷打击北元相同?”

    “自赵宋与金绍兴合议以后,北方为蛮族所占,至今已殆二百余年,而为我华夏所收复不过二十年,此时正需要推崇如魏武这般打击北边胡人的君王。”

    “并且自两晋至赵宋初期,一向以曹魏为正统,不以昭烈(刘备的谥号)所建的蜀汉为正统,而这些尊崇曹魏的王朝均是一统天下的王朝,尊崇蜀汉的不过是偏安江南的‘南宋’;我大明一统天下,岂能与偏安一隅的‘南宋’一样。”(注1)

    老朱没有听过‘南宋’一词,但是他马上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老朱因为重实务而轻虚名,对于这些思想不涉及大明的事情没有人提出就不会去想的,只是下意识的接受看到过的说法。

    现在老朱听了允熥的话,觉得也还算有道理,因此说道:“那我大明以后就以曹魏为三国正统好了。”

    想了想,他又说道:“说起来,前元倒是对于三国中谁是正统没有区分,蒙人阿鲁威的《折桂令》中对于三家是不分伯仲。”(注2)

    允熥恰好读过这首元曲,说道:“蒙人大多粗鄙,这阿鲁威算得上是蒙人中少有的有文采的人了,尤其这首《折桂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非常不错。”

    老朱又与允熥闲聊几句,突然说道:“你对于仿古封国此事可是真心?”说完,目光灼灼的盯着允熥。

    允熥毫不迟疑,马上说道:“爷爷,孙儿确实是真心。”

    老朱说道:“自古雄才大略之君,自始皇已来,均是追求唯我独尊,包括爷爷我。爷爷观你也是甚为独断之人,为何你可以这样?”老朱刚才没从允熥的眼睛里看出任何作伪的地方,所以认为允熥是真心。

    允熥也确实是真心。当然,这并不是允熥就想分权,要是能大一统,谁想分权?但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太差了,没有火车,没有蒸汽机船,没有电报,根本没办法统治太大的地盘。但是允熥又想让华夏人占据全球。

    允熥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占据全球,这么大的地方,自己又统治不过来。窝在东方这片地方,自己有生之年根本没有人能对付的了自己,尝遍东方美食,睡遍东方美女,游遍东方美景,美美的过一辈子不是更好?

    为何要改革,要扩张,即累还不被时人理解。“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就这么待一辈子不是很好嘛。

    面对老朱的话,允熥一时间陷入了自我困惑当中。

    在老朱看来,允熥是听完他的问题后就呆在了原地,满脸的困惑。他不禁有些慌乱,小声对李进忠说道:“快让太医院的所有高明的太医全过来。”李金忠忙手忙脚乱的走出去叫太医。

    允熥慢慢的回过神来,并找到了理由。他虽然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但是也不希望自己死后儿子们马上开始自相残杀起来;不管是西汉景帝时‘七国之乱’这样的残杀,还是康熙朝所谓的‘九龙夺嫡’这样的残杀都不希望出现。

    同时他也不希望儿孙被像养猪那样养着,或者明明很有本事却不得不韬光养晦,装疯卖傻。

    想要避免儿孙自相残杀或装疯卖傻的办法,只有把儿孙中所有有本事的一个留在本土继位,其他的统统打发到从中原很难够着的地方去,才能避免。

    第二,虽然因为自己现在是皇族,衣食享受都比前世的**丝生活强的多,但是他还是怀念前世的许多东西:他怀念水泥的马路,现在的道路真是受够了;他怀念方便又明亮的电灯,现在的蜡烛真是受够了;他怀念家庭轿车,现在的马车真是受够了。

    他还怀念很多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虽然轿车什么的他搞不出来,但是他可以弄出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就算是发电站他弄不出来,手摇式发电机还弄不出来!

    所以自己要扩张,要改革,要搞发明,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让华夏人遍布全球,统治全球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在自己生前会被文人痛骂,但是几百年以后的人们都会感谢自己的,也算是留下了身后名。

    =======================================================

    注1:与周、汉、晋不同,因为宋代不存在明显的断代,高宗赵构和徽宗是亲父子,赵宋的政权也没有崩溃…重建的过程,所以此时还没有南宋、北宋的区别,统称赵宋。其实从称呼也能看出来,周代、两汉、两晋都是叫做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只有宋代叫做北宋南宋,很明显这是现代的史学家区分的。

    注2:阿鲁威的《折桂令…咏史》全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阿鲁威和纳兰容若是我认为其他民族少有的善写汉文诗词的人了。

第九十七章 怜子如何不丈夫() 
想明白的允熥神清气爽的抬起头来,想回答老朱的问题。但是抬头便发现老朱已经不在自己的面前了。他四处扫视,却发现一堆他见过的太医在观察自己,老朱也站在一旁焦急的待着。

    反应过来的允熥啼笑皆非,站起身来说道:“各位太医,干嘛这样看着孤?”又对老朱说道:“皇爷爷,干嘛让太医们都过来。”

    老朱说道:“爷爷刚才身体略有不适,叫他们过来。”回过头小声问太医:“允熥到底有没有问题?”

    一名太医小声说道:“殿下刚刚可能是魔怔了,现在已经自己缓了过来,没什么事情了。”

    老朱虽然听他们如此说了但也没有让他们全部走,而是让几名名医去另一个屋子待着。他自己又回来坐到允熥面前,说道:“怎么了?”

    允熥坐下,说道:“爷爷,孙儿终于想明白为什么要仿古封国了。”

    老朱问道:“哦,为何?”

    允熥回道:“回禀皇爷爷,孙儿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孙们自相残杀啊!……孙儿不想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把他们都打发到中原够不到的地方去,方可保全。”

    老朱说道:“虽然前代均有削藩或者藩镇造反的事情,但是本朝与他们不一样,爷爷也没有实封藩镇,不一定会有削藩吧。”

    允熥无奈的在心里叹了口气,老朱样样都能铁石心肠、理智判断,只是对于自己的儿孙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总觉得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安排稳定进行下去;只是事与愿违,历史上他才去世不久允炆就削藩,还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骨肉相残。

    允熥也没法和他说,只能是回道:“孙儿也不相信会骨肉相残,只不过是为了防范这不到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而已。”

    然后允熥和老朱又随便聊了几句。这时时间已经是戌时,允熥不想让老朱休息的太早,提出告辞。

    老朱还是对于允熥的健康不放心,又让留下的太医过来,非要给允熥检查一下身体,允熥无奈的只能接受。

    就在名医刘纯刘国手给允熥把脉的时候,老朱又突然想起什么,说道:“说起来,爷爷和魏武还有些想像,苏东坡有言评价魏武:世之称人豪者,才气各有高庳bei,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咿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处衣物,平伪,死见真性。”

    “将来爷爷恐怕也算不上苏东坡眼中的英雄吧。”

    允熥不知哪里来的气愤:苏东坡也是允熥比较喜欢的词人,但是对于这篇文章允熥不敢苟同。

    他说道:“怜子之人就不是英雄了吗?霸王别姬,死前尤唱‘虞兮虞兮奈若何’,难道他就不是英雄了吗?孙儿有一诗反驳苏轼:”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老朱惊讶的看着允熥。眼睛扫视周围,见太医们也是一脸惊讶。

    这首诗是允熥早就准备好,就等着啥时候拿出来献给老朱的,今天话题既然聊到这儿了,就顺势献出来。

    这首诗比《赠沐大将军》文采要好,但也不是那种文采飞扬的诗;但是意境太好了,词句浑然天成,让人难忘。

    老朱反复吟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抬起头看着允熥说道:“将来要是能有这两句诗刻在朕的墓碑之上,朕死而无憾已。

    ”

    允熥忙说道:“爷爷必当长命百岁,说这个干什么。”

    老朱笑着问太医道:“允熥的身体如何?”

    号完脉的刘纯说道:“殿下身体康健,岂会有问题。”

    老朱说道:“那允熥你就下去,回自己的寝殿安寝吧。”又对太医说道:“你们也回去吧。”允熥和太医们退下。

    允熥回到文华殿,但是并未入睡,他让王进掌起灯,反思今天与老朱的对答。这是允熥养成的每次发生重大事件之后的做法。反思了一会儿后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还算可以,躺下睡觉。

    第二天允熥照常起床看折子,下午去讲武堂教课。但是在讲武堂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用奇怪的眼光看允熥,弄得允熥莫名其妙。

    在回来的车上,齐泰和练子宁也与往常不同的看着他。允熥实在是受不了他们的目光了,说道:“你们有什么要和孤说的,不要一直这样看着。”

    二人对视几眼,练子宁胆大,说道:“既然殿下问了,臣就说了。昨日殿下是否做了一首诗,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

    允熥听了是这件事,并不惊讶。昨日在场的太医都识字,很多人还考过科举,把这首诗传出去很正常。

    允熥回道:“确实是孤昨日所做。”

    “不知此诗何名?”

    允熥想了想,说道:“叫做《驳孔北海赞》。”

    练子宁笑道:“殿下平日里并不作诗,谁想一作就是如此名作,真是意想不到。恐怕殿下以后会是除‘三曹’以外最著名的君王诗人了。”

    允熥心想:‘就这就是著名诗人了?我肚子里还有好货呢。’

    又说笑一会儿,练子宁又说道:“殿下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