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39章

踢开永乐-第39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是谁贩卖的毒药不抱希望,所以批准了他们的辞呈。

    因为类似的理由,老朱取消了对于京城出入的女子严格检查的条令。毕竟这里是京城,每天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这么大的检查是很耗费时间并且误事的,所以取消了,不过老朱仍然让锦衣卫暗访。

    这次允熥内心没有什么波澜,安静的看完所有的奏折,向老朱告辞回去了。

    ============================================================

    注1:太常寺卿是正三品官,保定知府是正四品官,虽差着一品二级,但是在洪武年间这是正常调动,并非除非犯错,品级能升不能降。

第73章 关于常家() 
第二天十月初十,白天除了允熥一大早去了兑换地点看了一眼、觉得没有问题就回宫了以外,其他时间仍然是在文华殿奏折并老朱的奏答内容。

    但是晚上从老朱的谨身殿出来之后,允熥缩在袖子里的手因为激动抓着内袍,再加上汗水的沁湿,内袍已经快要被抓烂了。因为就在刚才,老朱在回答完他的问题之后,说道:“允熥,十二日常升就要出发去北方屯兵了。他好歹是你的舅舅,你明天上午去看看他吧。并且常老夫人(指常遇春的妻子)也还在,你也应该去拜见。我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在家等着了。”

    允熥当场就很激动。老朱既然允许他去见常升,就是默许了他与常家建立联系,甚至借助常家的势力。

    一方面允熥还有与常家的亲情;另一方面,允熥也想借助常家的力量;哪怕常家只把一部分势力展示给他——这几乎是必然的,谁都会留一手——他也能借助这些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提前进行一些科学实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团结自己的侍卫,和其他。

    允熥浑身是汗的回到了文华殿。说来也怪,前世的允熥就是一紧张就出汗,今世还是这样。然后他折腾到很晚才睡觉。

    同样是在这晚,长安街上的开国公府同样灯火通明,彻夜不息。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三子常森(注1)、和他们的妻子,常升的长子常继宗,还有常遇春的妻子蓝老夫人都聚在后院常母(指蓝老夫人)的大院正厅。常茂的妻子冯氏(注2)作为寡妇已不管家务,所以未在。

    常升作为现在常家的当家人,面对常母恭敬地说道:“母亲,刚才陛下派人来传话,说明天让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探亲’。”因为在场的还有很多下人,所以常升用‘皇太孙’称之。

    在场的人是匆匆被叫过来的,只有常升和常母知道这件事情,连常升的妻子胡氏(注3)都不知道,所以大家一时间都被惊呆了。

    “哐当”一声,一个小丫鬟手里端着的铜盆掉到地上,盆里的水四散飞溅,打湿了不少下人的衣裙,连正好坐在旁边的常继宗的衣服都打湿了。

    那名小丫鬟马上惊恐地蹲下身拿起盆,然后手足无措地蹲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这名丫鬟是常母的人,其他人不好斥责,常母说道:“抱琴,你下去吧,不用收拾了。”又对所有的下人说道:“你们都下去。”所有的下人闻言鱼贯而出,并无半点声响发出,包括刚才盆掉在地上的抱琴。

    经过这么一折腾,大家倒是都回过神来了。胡氏问道:“消息可确实?真是陛下派人来的?”

    常升说道:“那个来的侍卫我也认识,断然不会错。再说了,在京城里,还有人敢假传皇上的命令不成?”

    大家一听也是在理,常森说道:“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突然让允熥来咱们家?”

    常母说道:“森儿,说话小心些,要叫皇太孙殿下。”

    常森也自知失言,但狡辩道:“母亲,我不过是在都是自家人的时候才这么说罢了。”

    常母严厉的说道:“在自家人面前也不能乱说。”常森见母亲似有发怒之状,顿时不言语了。

    常升岔开话题说道:“我看陛下要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一是要殿下认认亲人,以示天家也是有亲情的。二是想借助咱们府里的势力来在宫外协助允熥。陛下毕竟日理万机,没有时候时时照看殿下,所以让我们帮助。”

    常母说道:“陛下为什么不自己增拨侍卫等归殿下所用?非要咱们府里来?”

    常升说道:“不这样,他怎么来削弱我常家的势力?”

    常听到这,说道:“那咱们就这么让他来削弱?”

    常升反问:“不这样那怎么办?殿下只要能顺利继位,就是对于我们最大的好处。经过吕妃下毒案,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天家亲情在温情脉脉的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潮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出一部分势力来帮着殿下。”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也没有人在辩驳。不过大家都反感老朱的如此算计,连带着对于允熥要来的喜悦也冲淡不少。

    接下来在场的常家人又讨论了明天应该怎么迎接允熥的问题。众人仔细分析了来送信侍卫的话,再加上这么不正规的传信形式,一致认为应该是一次‘非正式’拜访。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得准备正式拜访需要的用具。后半夜常家就是在准备迎接的各种礼仪用具的过程中度过的。

    第二天特别早特别早的时候,允熥就醒了。然后他又在床上折腾了一会儿,才起床。他穿好家居服,敲敲墙,早已等待在屋外的太监们走进屋子,开始收拾服侍。允熥不习惯让人服侍着穿衣服,也不愿意在自己还在寝殿的时候有人可以随便进出,所以他严禁在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人进来,即使是王进他们几个也不行。

    所以就定下了规矩,每天早上辰时之前未得允熥传唤所有人不得入内;如果允熥在辰时仍未起,则由王进或者其他三人中的一个进去叫醒允熥,然后得到允熥允许之后再进去。

    允熥起床洗漱完毕,穿好外袍,就出了门,向宫外走去。

    ============================================================

    此时早朝已经结束,各位大臣如果没有被逮捕的回自己衙门干活去了,被逮捕的当然去吃牢饭了。但今天有一个人散朝之后未走,那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来试探老朱是不是同意他把妹妹嫁给常继宗的。毕竟两个国公府,还是现在大明势力最强的三个国公府之二联姻,老朱的感觉怎么样很重要。

    并且先岐阳王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现在朱元璋的外甥孙女要定人家,在其他长辈已经都死掉了的前提之下,问问朱元璋的意思也不算突兀。

    李景隆掐好时间,到谨身殿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于李景隆来拜见他比较诧异。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征讨月鲁帖木儿的差事给了蓝玉,他李景隆跟着冯胜、傅友德等人去各地屯兵的任务分配已经分完了,所以他来这里干嘛?不过朱元璋还是叫他进来了。

    李景隆进门先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又说了两句题外话之后,马上就进入正题。他说道:“陛下,现在彤儿(李景隆的妹妹李彤)今年也不小了,该出嫁了,我给她选了一家,陛下您也是她的长辈,您给看看合不合适。”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是选的勋贵世家,不过此时他还没有想到是选的常家。他以为李景隆是来探听他选择的这家是不是在自己的铲除名单上,仗着亲戚的关系来问问。

    老朱其实考虑过要不要把李彤许给允熥为太孙妃,但是考虑来考虑去的,还是不愿意李家的势力太膨胀,所以排除了。

    老朱说道:“说来听听,选的是哪一家?”

    李景隆说道:“是开国公长子常继宗,今年已经十九岁(虚岁),比彤儿就大四岁,也不算多。我已经和常升半开玩笑的说过了,他也不反对,陛下身为长辈,对于彤儿的这个归宿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这才清楚他的算盘,沉思半晌。李景隆站在一边,静静等着,看似平静,但是也是背后汗水浸湿了朝服。

    朱元璋沉思不短的时间。最后他觉得:虽然允熥上台之后必然抬高常家的地位,但是常升和常森都才能平庸,常升唯一可取的地方是谦虚谨慎,而常森干脆没有优点;而徐晖祖有大将之才,徐增寿也是本领出众,他们又不是外戚,未必会被常家压倒。等到蓝玉、冯胜等人都死了,徐家很可能成为武将之首。但是如果李家偏向常家,李景隆才能虽然不如徐晖祖,但是也还可以(注4),就可以维持一个平衡状态。

    所以朱元璋说道:“常继宗为人正派,会是彤儿的好归宿。”

    李景隆心愿达成,大喜过望,马上跪倒在地,连连称谢。然后一直到朱元璋快不耐烦了才告辞出去。

    ==============================================================

    注1:常森《明史》无载,但很多其他史料都说有这么个人,所以就写上了。他的夫人是吴氏,江阴侯(后封江国公)的吴良的女儿,吴高的姐姐。

    注2:常茂的妻子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儿。

    注3:常升的妻子胡氏是胡大海的女儿。

    注4:对于李景隆的军事才能问题,我个人认为带兵尚可,指挥差劲,适合当个管后勤的或者参谋长。以后会具体分析。

第74章 拜访常家() 
十月十一日,允熥在上午辰时从东华门骑马来到开国公府大门的正门口。常家人把仆役都派到了二里地以外,并且常家全体成员都聚集在靠近大门的前院,所以允熥到大门口的时候,常家众人都已经迎出门了。因为允熥这次来没有带着全套的储君仪仗,所以他们就按照从前朱标去各个国公府的迎接礼仪来迎接允熥。

    待允熥下马,常家的仆役们都跪到地上,常家的主人以常母为首,行拜礼。

    允熥马上就去扶常母,并说道:“姥,老夫人是陛下钦点不必在他面前行礼的人,孤岂敢受礼?并且今日我是来探亲的,岂能受礼。”随同而来的太监也上前扶起其他的常家人。

    常母虽然对于为什么允熥管她叫‘老老夫人’感到不解,但是这也无关大局。她顺势就起来了,回道:“那老身就倚老卖老一回。”

    众人随即簇拥着允熥走进常府。走进常府之前,允熥抬头看天,天刚亮时还灰蒙蒙的天空中已经雾气尽散,阳光直接照下来,十分晴朗。

    众人来到正院大堂,允熥当然是坐在首位。因为之前已经说明今日是来‘探亲’,并且目前常府也没有年轻的奶奶(注1),所以并未分出内眷所坐之地。

    又寒暄几句,常母给允熥介绍常家现在各位主子。她指着的一个中年男子说道:“这是老二常升。”

    那人行礼说道:“见过殿下。”

    允熥一边回礼,一边想着:‘果然那天我在五军都督府见到的人就是常升。’

    一般情况下,允熥应该管常升叫舅舅,但是现在显然不是一般情况。所以允熥只能以官方称呼称常升为“开国公”。

    接下来常母又介绍了常森、常茂的妻子冯氏、常升的妻子胡氏、常森的妻子吴氏和其它和允熥同一辈分的人。

    对于和他同一辈分的人,允熥的称呼可以随便一点,称之为“哥儿”,对于女孩子可以称呼为姐姐或者妹妹。

    但是场面仍然显得没有探亲的气氛。允熥对于常家的亲情碍于礼法无法表达出来;常家人也不敢造次,所以现场的气氛非常的不自然。

    不过常家显然是有准备的。介绍完众人,常母说道:“殿下,总在这里坐着也没什么意思,我家新修了一个花园,虽然必定比不上宫里的景色,但是也别有一番风味,殿下不如让继宗陪着转一转?你们年龄相近,也好说话。”

    允熥也没有多想,觉得逛一逛也好,总坐着也沉闷,到花园里逛逛与人单独交谈还可能送快些,于是说道:“宫中的景色看来看去的也就那样,未必比的上咱们开国公府的。”说着站起身来。

    年轻的姑娘在丫鬟的陪伴下回到自己的闺房。姑娘们的声誉还是很要紧的,常家既然不可能再把女儿嫁给允熥,就绝不能与允熥在私下里见面。

    冯氏、胡氏、吴氏也各自回房处理自己的事情去了;她们与允熥又没有血缘关系,允熥也不会重视她们。

    常森也回房去了,只有常升貌似陪着常母回后院去了;年轻的公子则簇拥着允熥向后花园走去。

    出了大厅,气氛果然要好一点,允熥和这些他的表兄弟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还能有笑声。

    但是允熥还是很难和自己的表兄弟聊到一起。原因有二:第一,现在的允熥思想认识是一个西元21世纪的二十多岁的人,而他的这些表兄弟都是货真价实的西元14世纪十几岁的少年;第二,允熥生长在皇宫,皇宫的生活是很枯燥的,他一点也不了解宫外大家的公子哥都玩些什么。

    双方唯一的交谈点就是这个时候的战争了。你还别说,允熥和常继宗就这一点还聊得不错,挺投机的,两个人都绕花园有一圈了,其他人都散了,还是兴致勃勃的聊着。

    这时常继宗突然说道:“光这么说也不尽兴,”他指着东边,“那边有一间屋子,我来逛花园常在那里歇脚,就在屋里放了一些地理方面的书籍(不是地图,注2),我们去哪里看看吧。”允熥同意了。

    到了屋子门口,因为屋子看起来很小,允熥就对跟随的侍卫、太监(注3)说道:“你们不用进去了,我自己进去即可。”然后跟着常继宗走进去。

    但是到了里边,允熥并没有看到什么书籍,并且屋内双鬓如霜的常母端坐在椅子上。允熥顿时意识到这是常家制造的避开太监或者侍卫,单独与允熥会面的机会。

    常继宗不知何时悄悄地离开了。允熥面对着常母,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还是常母有经验,笑着对允熥说道:“你难道不应该称呼我一声外祖母吗?当年你父亲可是在常府叫过我岳母的。”

    突然之间,允熥记忆深处有关于他的母亲常妃的记忆涌现出来,平时被(后世记忆)压抑住的对于今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