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383章

踢开永乐-第383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建业二年初才来到陛下身边为侍卫的,到今年才三年,就认识了这么多字,了不得啊!当一个侍卫有些屈才了。’杨峰在心里想着。

    不过他却没有说此事,而是对他说道:“我记得陈侍卫你为正六品,在下现在才正七品,可当不起你大人的称呼,,直呼我的名字就成,或者叫在下杨通事、杨舍人也可。”

    “杨大人现下虽然仅仅只是正七品,但皇上对大人十分重视,下官万万不敢直呼大人的名字。况且依照规矩,驸马为从一品,下官称呼大人也是应当。”陈立杰说道。

第956章 英雄魂归() 
    杨峰听到这话再也无话可说,只能低下头继续看书。

    可就在这时,从不远处忽然传来他熟悉的声音道:“总算找到你了。”杨峰抬起头,果然见到了李波正向他走过来。

    “你不是护卫陛下去了孝陵么?你回来了,怎么没见陛下的车驾?”杨峰马上问道。

    “奉圣上口谕,宣你出宫面见。”李波说道。

    杨峰当然奇怪为何允熥回京后没有马上回宫还宣他出宫,迟疑了一下才答应道:“是。”

    李波又对陈立杰等侍卫说道:“你们也一起出宫,去护卫圣上。”

    “是。”众人答应一声。

    随即在李波的带领下,他们离开皇宫,骑上马向城东跑去。很快,他们已经跑出了城,来到城北。

    又纵马奔驰一阵,他们来到码头附近,见到许多带有皇室标志的车驾,顿时明白这是到了允熥所在的地方,忙从马上下来,将马匹交给随行的侍卫,跟随李波向里走去。

    不一会儿见到允熥行过礼后,杨峰不由得问道:“官家,臣冒昧,敢问这是要做什么?”

    “两个月前张温帅领最后一批从安南撤出的将士返回京城,今日是带领京城左近的这几个卫所返回京城日子。”

    “这次征伐安南,张爱卿居中调度,统筹负责,为大军顺利击败安南之兵、平定安南全境立功甚大,所以朕前日听闻他将会于今日返回后就决定在码头迎接他。”允熥笑道:“古之名将大胜回京后,君王都是出城三十里迎接。龙湾渡的码头离着京城没有三十里远,朕就多率领几个人来迎接他。”

    “官家待将士之厚,古之君王万难能及。”杨峰马上来了句马屁。

    “虽然知晓你这是一句马屁,但朕还是觉得十分高兴。”允熥开玩笑道。

    他与杨峰说笑几句,忽然又皱起眉头:“只是依照一路上传令的将士的话,张爱卿的身体不大好,在安南犯得病其实一直也没好,只是强撑着打理军队之事。交王劝他在安南把病养好后再回来,但他执意要亲自带兵返回,交王侑不过他,只能随他去了。”

    “并且景川侯曹震曹爱卿、武定侯郭英郭爱卿等几位爱卿这段日子的身子也不好,都病体缠绵的,曹行为了侍奉曹爱卿都请了长假回家。”

    “曹震、郭英二位爱卿在朕刚刚即位的时候还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说话粗声粗气,有足够的精力来教导朕,领导五军都督府,谁知才过了五年,就一个个的变成了这样。”

    “等张温回来了,不论他病好没好,朕都让太医给他检查一下,放他几个月的假在家休养。”

    提到这些人现在身体不好,允熥的心情也不怎么好。虽然曹震、郭英等人比不得徐达、常遇春等后世熟知的大将,但也为大明建立、驱逐鞑虏立下汗马功劳,允熥对他们也是比较敬仰的,看到他们病体缠身自然不好受。

    不过允熥只是稍稍沉浸在这样的心情中,马上就缓了过来,对杨峰说道:“这几日朕不在京城,你都忙些什么?”他当然知道通事舍人没什么事干。

    杨峰刚才被允熥的几句话也撩拨的心情不好。他爹今年也快六十了,身子骨明显比不上前几年,只是因为不怎么生病他才下意识忽略父亲已经老了。刚才听到允熥的话也担忧其自己的父亲来。

    因此他听到允熥的问话后愣了一愣才说道:“启禀官家,臣这几日在宫里将分派的事情处置完毕后,就看《撒马尔罕国概要》此书,了解撒马尔罕国的事情。”

    “这很好。”允熥赞许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能现在就开始了解其国,很好。”

    杨峰答应一声,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官家,臣有一事要禀报官家。”

    “何事?”

    “适才午时臣在院子中寻了一地方看《撒马尔罕国概要》此书,有一名为陈立杰的侍卫对臣颇为好奇,就站在臣的身后看。臣与其交谈,得知其竟然能够认得书上的大多数文字,臣……”

    杨峰话没有说完,就被允熥打断道:“陈立杰这个人能够认识书上的大多数文字?”

    允熥很惊讶。他当然知道陈立杰这一批猎户出身的侍卫之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来到他身边才三年多,竟然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并且其实他认识这么多字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为什么要学习认字。三年多认识很多字虽然对他这个年纪的人不正常,但也是可以达到的,但绝大多数侍卫的工作不需要认字,他没有必要学习。

    允熥登时就要宣陈立杰觐见。可就在此时,宋青书跑进来,匆忙行礼后说:“陛下,会宁候张大人率领的船队要靠岸了。”

    允熥立刻将陈立杰之事放下,吩咐身旁的小宦官为他整理了一下衣服,又戴上冠冕,走出营帐。杨峰匆忙跟出去。

    他很快来到安排的御座前,下令奏乐。小宦官赶忙去四处传旨。很快,设在码头前的奏凯乐位北边的协律郎手忙脚乱的指挥乐工奏乐,乐工吹响了手中的乐器,威武雄壮的凯歌顿时飘荡在码头上空。

    文武百官听到奏乐的声音,赶忙将身子站的笔直,等待张温下船。

    又早已设置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案于道正中,面向南方;受露布位于案东,承制位于案东北,都面向西方。宣露布位于文武百官站立之地的南边,面向北方。

    待船只正式靠岸后,允熥也站起来,等待张温带领将士们下船。

    可等了一会儿,他们却见到李景隆身着黑衣,带领将士从船上下来,面带悲戚之色向允熥走过来。

    允熥顿时心生不好的预感,上前几步问道:“张爱卿呢?”

    “陛下,”李景隆双眼闪烁着泪珠,跪下说道:“会宁侯强撑病体带兵返回京城,但在江上颠簸这几日终于承受不住,于昨日晚上薨了。”

第957章 接连故去() 
    听到李景隆的话,允熥当时就愣在了原地。张温的身体不好,允熥早就知道,但却不想他竟然死在了路上,还是马上就要抵达京城的前夜!

    允熥用力抓住跪在面前的李景隆,像是在询问他,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张温他怎么会,怎么会忽然病逝?”

    “陛下,张侯爷本来在安南时的身体就不太好,只是强撑病体。等带领大军从广州出发来到湖广衡州上了船,臣等才得知,张侯爷在安南的时候就吐过血,只是引而不发。”

    “当时臣等就劝侯爷赶快下船在地方上养病,但侯爷执意不从,要带着大军返回京城,还说道:‘我回到京城后再养病不迟’。臣等想着京城无论是医生的医术还是养病的条件都比其它地方好上万倍,又因为张侯爷的情形看起来还能撑得住,所以也就没有力劝。”

    “却不知张侯爷其实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时,只是强撑着身体一定要将大军带回。待昨日来到距离京城之有几十里的地方后,大军即将平安返回,支撑着张侯爷的这股气就泄了,昨晚休息之前他还看起来情形好转了许多,但今日一早就在舱室内发现了侯爷的遗体。”李景隆流着眼泪说道。

    他一边说着,从船上下来八位身体壮硕的武将,抬着张温的尸首从船上下来,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允熥一把推开李景隆,快走几步跑到张温的尸首前,大哭道:“张爱卿,爱卿,你怎么就离朕、离大明而去了!”

    忽然码头上空响起了哀乐。原来王喜见到皇上大哭起来,马上指使主持音乐的协律郎开始演奏哀乐。气氛顿时变得悲戚肃穆起来。

    武将阵容中二人也忽然大哭起来。他们就是张温的三儿子张显与四儿子张泉。张温只有五个儿子,其中次子早夭,五子年纪尚小,长子又在东北当差,只有三子与四子在京,允熥也就把他们二人都叫来迎接张温。可不曾想,却迎来了自己父亲的噩耗。

    他们二人一边哭着,一边向张温的尸首跑了过来,负责保护允熥安全的侍卫略动了动,最后还是站在原地没有阻止,任由他们跑到允熥身旁,一把扑在张温的尸首上,泪流如雨。

    在场的文武百官也忙哭了起来。虽然大多数人只是干嚎,但也让现场悲伤的气氛达到顶点。

    允熥哭了一阵,止住眼泪,安慰张显张泉兄弟道:“人死不能复生,二位爱卿节哀顺变。”

    “陛下!”张泉对着允熥哭道:“我从小就调皮捣蛋,为此没少被父亲打,当时只是不服气。一直到前年当差才明白过来父亲的苦心,想和父亲认错,但当时父亲忙碌,自己也总安慰自己还有时间,所以一直没有和父亲认错。却不想,已经没有机会与父亲认错了。”

    允熥也不知说什么好。这种父亲过世时的悲伤,是任何言语都不可能安抚下去的。允熥能做的,只有轻轻抚摸张泉的后背。

    也不知过了多久,张显与张泉的眼泪都哭干了,允熥吩咐人将他们兄弟送回会宁侯府,又对王喜说道:“将张爱卿的尸首放到朕的车驾上,送回张府。”

    “陛下,不可!”王喜说道:“会宁侯也虽然劳苦功高,但也不值得陛下如此优待!”

    “张爱卿为大明尽忠而死,有何不可!朕亦意已决,无复多言!”允熥说道。

    王喜无法,只能让他们将张温的尸首送回会宁侯府,同时小声吩咐道:“这个马车也赐给会宁侯家人了。”

    允熥也没有检阅回来的军队的心思了,让在场的百官各自散去,自己骑上马,在将士们的护卫下返回皇宫。

    这一路上因为允熥一直沉着脸,所以气氛十分沉闷。杨峰不由得劝道:“官家,虽然张侯爷病逝于半途,但他年纪已过六旬,也算不得早夭,官家还是节哀顺变。”

    “你说的朕也明白。但朕想着当年跟随先帝起兵横扫八荒六合的将领越来越少,心里就不好受。”允熥说道。

    杨峰暗暗奇怪,但仍旧只是开口劝说,并未提出疑问。允熥在他的劝解下,心情好了一些。

    但允熥返回皇宫后的心情又变得差了起来。格致院的院副曹徵上折子请假:他的父亲曹兴也生了病,要回家侍奉父亲。

    “这封奏折朕准了!”允熥对陈继说道:“你再拟旨,告诉怀远侯的家人,若是想要太医去诊治,尽管与朕说,若是需要什么特殊的药材,也尽管告诉朕,朕绝不吝惜。”

    允熥阴郁的心情一直在回到后宫后仍旧持续着,熙瑶此时已经知道了是因为什么事情,也不说话,只是拘着敏儿不让他吵闹。

    第二日上朝,允熥宣布依照大臣的最高礼节安葬张温,并且提出要追封张温的爵位。百官都没有异议,在场的诸位官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追封张温为陇国公,谥号武穆。虽然允熥有心追封为郡王,但大臣们都认为王爵即使只是追封也不宜滥赏,张温的功劳离封王还有差距,所以最后并未追封为王。至于配享太庙且肖像功臣庙都是应有之意。

    随后允熥又亲自参加了张温的葬礼。这次就与他前两次参加沐英和蓝玉的葬礼不同。前两次他根本没有与那两人见过面,虽然很敬仰他们,也有原来允熥留下的记忆,但还是做不到感情真挚。

    可他认识了张温十一年,也经常打交道,在他眼里张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史书上的那几段话,所以允熥参加葬礼的时候不由得就感情真挚的哭了出来,红着眼圈悼念张温。

    被他带来参加葬礼的文垣有些不知所措:他从未见过允熥痛哭流涕。允熥上次如此痛苦还是当年朱元璋病逝那一年,当时文垣才出生,自然没有机会见识到,这次的葬礼刷新了文垣对自己父亲的印象:原来父亲也是会因为悲伤而哭的。

    哭完了,允熥当场作词《满江红》一首,悼念张温:

    “决黄河口,百姓苦,家园荒芜。更满眼,血泪凝涕,江山泣诉!志士宏愿凌云处,年少功名作尘土。莫等闲,但问天下事,赴国难!

    望故乡,歌声苦,家国恨,怎忍顾!看将军拔剑力斩鞑虏!谈笑挽天音容在,功名哪堪和梦无!看秋风又起霞飞处,斜阳暮!”

    群臣动容。允熥这首词虽然算不得一流之作,但也可属上乘,况且感情真挚,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作词人的悲伤和对张温的怀念,许多本来哭不出来的大臣也哭出了声。

    而对于许多文臣来说,这首词还算的上一个信号。允熥已经三年没有过新的诗作了,大家都以为皇上已经江郎才尽。这首词让这样的流言不攻自破:皇上并非是做不出,只是平时不愿意做而已。

    允熥又亲笔将这首词写了下来,盖上大印,赐给张温的三子张显。张显流着眼泪感谢皇上的恩典。

    允熥又哭了一阵,才起身离开此处,返回皇宫。

    之后允熥平静了自己的心情,要开始正常的工作生活。可打击再次来到:八月十七日,郭镇郭铭兄弟报丧:武定侯郭英过世。

    待忙完了郭英的葬礼,八月二十六日,曹徵又来报丧:怀远侯曹兴过世。

    几乎同时,八月二十七日,秋辅官李须虎报丧:崇山侯李新过世。

    “老天爷,是你看不过因为逃过了蓝玉逆案武将众多的大明,所以将他们都收回去吗!”听到曹兴过世的消息后,允熥不由得大喊。

    也不止是允熥,一个月内连续四员大将过世,弄得很多人都疑神疑鬼,觉得是上天在收人;曹震的儿子曹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