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35章

踢开永乐-第35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又与他们客套几句,出了巴蜀司的大门。他正往外走,看到尚书的公房,想到:现在巴蜀司这么忙,但是其他各司应该还好吧,先从其它各司找人临时来帮忙不就好了。所以他就走进了尚书公房。

    赵勉正在审阅各地送来的秋粮账单。秋粮的收纳入库和统计工作大多由巴蜀司和桂西司负责,这两个司的官员把数据统计好了,做成表格交给赵勉审阅。

    允熥走进来当然是有脚步声的,所以赵勉也不会等到他走到跟前才反应过来。他向允熥行完礼,允熥也不废话,说道:“这段日子,巴蜀司工作繁重,各位官员已经不堪重负,赵尚书可否从其他各司抽调几个人来暂时在巴蜀司帮忙?等到这阵子忙完了就好。”

    赵勉当然是不愿意驳了允熥的面子的。但是问题是他现在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来呀。

    他苦笑着说道:“殿下,我也知道巴蜀司现在的工作很繁忙,但是其他各司也不轻松啊!桂西司同样负责秋粮事宜,调不出人来;浙越司和湖广司管辖在京诸卫和部分衙门的粮饷,根本抽不出人来;齐鲁司负责全国的盐井、盐税,也不轻松;其它各司也都一样,抽不出人来。”

    允熥见他这么说了,知道是户部内部实在是抽不出人来了,也只能罢了。又客套两句,出门上马往宝钞兑换的地点赶去。

    现在王步的骑术有了很大提高,勉强可以跟上允熥他们的速度不掉队了。但是代价就是每天晚上都要让别的宦官来替他在屁股上抹药治疗,甚至抹麻药让他感受不到疼痛。

    不一会儿,一行人来到了兑换地点。允熥让几名侍卫牵着马把它们放到武德卫的拴马之地,然后带着其余人员走进场地,一路上还有人员在不断地进进出出。

    巴蜀司郎中李仁在空旷的场地上面预设的吏员收回宝钞的办公桌上办公,不停的吩咐着什么。允熥一行人走近跟前,听李仁对一人说道:“你让工匠明天早上在地上撒上一条一条的石灰粉,让百姓们排的队伍不至于乱了。”然后转头又对另一个人说道:“你再去跟应天府协调一下,应天府的衙役,在明天卯时三刻(早上6点半)之前务必全部到这里。”然后又转过头吩咐其他人。

第65章 充分准备() 
好不容易等到李仁暂时停止吩咐,拿起水杯喝了口水,允熥马上走上前去说道:“李郎中真是够忙碌的。”

    李仁因为这里的人员走来走去的没注意他们一行人,听到允熥说话赶忙起身行礼说道:“微臣户部巴蜀司郎中李仁见过皇太孙殿下。”在场的其他人都不认识允熥,听到李仁的说话都大惊失色,品级低的官员们行礼说道:“微臣某某衙门某某某见过皇太孙殿下。”没有官身的吏员、工匠等人纷纷跪倒在地,有的人还能说话,有的人已经吓得、或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允熥对在场所有人说道:“免礼,各位臣工,各位百姓都起来吧。”

    官员们倒还好,行完礼就完了;吏员们大官儿也见过不少,很快反应过来,磕了一个头以后起身;但是在场的工匠则好半天回不过神来,还是允熥示意侍卫们去扶起他们他们才一个个的反应过来起身,但是干活仍然心不在焉。

    允熥意识到后世的一些做法是不能应用到现在的。虽然自己这次并不是来工作现场鼓舞士气的,但是也意识到以后不能随便深入基层进行什么所谓‘鼓舞士气’的行为,因为那会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的。对于官员倒是可以这么干。

    允熥也不等大家都起来后再说话,直接问道:“李郎中,这里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

    李仁回道:“禀殿下,足够三天发放使用的粮食都已经运来,人员都已经备好,与应天府也已经沟通过一次了,应天府尹王大人也颇为配合;各种工具也都已经备好;殿下刚才进来也可以看到大门已经改建完毕。我和在场的各位官员也都反复商议过了,应该没有问题了。”

    允熥也没有听出有问题。他又巡视了一遍场地,正准备走,宝钞提举司的提举见到他躬身行礼。

    允熥见到宝钞提举司的官员,想起一事:“张大使,这收回的宝钞,你们打算怎么办?”

    张提举回道:“禀殿下,这些宝钞按照惯例,都是销毁的。”

    允熥好奇道:“为何?为什么不留着再发放?”

    张提举说道:“宝钞易藏匿,陛下怕宝钞提举司的吏员偷宝钞出去花(其实也包括官员),所以下令宝钞提举司不存宝钞,当天印制的宝钞必须在当天送到各衙门或者宝钞广惠库;宝钞广惠库也不能保存大量宝钞的,多余的都是销毁。”

    允熥明白,这时老朱在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现在的。

    他也没什么要问的了,挥挥手让张提举忙去吧,然后驾马往锦衣卫而去。

    之前九月二十日的时候,允熥曾经通过老朱找到锦衣卫指挥使,让郭指挥使帮忙散布种种可以提升老百姓对于宝钞信心的流言。虽然允熥觉得能当锦衣卫指挥使的人应该不至于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但是他还是觉得还是再沟通一下比较好。

    一行人又策马跑了不短的时间,出了京城外城的北门太平门。之前提过的北门桥是在内城(朱元璋扩建之前的南京城)北门附近,离城外还很远,而锦衣卫的诏狱在城外毗邻刑部大牢。锦衣卫镇抚司虽然在皇城南边儿靠着五军都督府,但是这两天郭指挥使一直在诏狱那边,所以允熥得出城去找他。

    到了诏狱,门口看门的校尉一人跑进去通报,其余校尉、力士纷纷跪地行礼。允熥下马问道:“郭指挥使可在?”

    领头一名校尉回道:“禀殿下,郭指挥使正在狱中审问犯人。”

    允熥不解,锦衣卫现在不就是关于‘吕妃下毒案’这一个案子吗?他虽然没有详细打听,但是细节都供出来了,只剩下还有几个人没有抓,还有什么好审问的?

    他走进了衙门里,未到二门,郭指挥使和下属官员都已经迎接出来。允熥还礼完毕,郭洪涛请他先进屋休息一下喝杯茶。

    允熥在客厅喝了一口茶,笑道:“郭指挥使这是安溪铁观音吧,和宫里的武夷岩茶品起来味道不同。陛下爱喝武夷岩茶,孤倒是比较喜欢铁观音,郭指挥使看来和孤的品味差不多。”

    郭洪涛说道:“臣岂敢和殿下相提并论?武夷岩茶味香,安溪铁观音醇厚,各有所长。殿下要是喜欢,臣这里还有十几两安溪铁观音,就给殿下回去品味。”

    允熥只是想拿茶作为寒暄的内容,并不是为了要他的茶叶。但是他确实很喜欢喝安溪铁观音。允熥纠结了一会儿,还是觉得私自接受大臣的东西不好,于是说道:“不必了,孤不夺人所好,郭指挥使自己留着喝吧。”郭洪涛见他语气坚决,也就罢了。

    然后又寒暄几句,允熥问道:“二十日的时候,孤曾经说过锦衣卫帮忙散布一些关于宝钞的流言,锦衣卫现在办的怎么样了?”

    郭洪涛说道:“回禀殿下,人都已经安排好了,并且已经开始散布流言了。都是从外地的锦衣卫或者本地的暗线中挑的人,保证不会被发现。”

    既然他这么说了,允熥也就只能相信,反正如果最后兑换计划没能止住宝钞下跌,他肯定会追究责任的。允熥这时问起了另一个问题:“郭指挥使,听说你还在审问犯人,这还有什么好审问的呢?”

    郭洪涛不解他怎么就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仍然回答道:“回禀殿下,因为原文渊阁谭尚功和原文渊阁陈尚功的亲人仍未抓到,臣在审问已经抓到的人犯知不知道她们还有其他的藏身之处;这两天城门处一直严查,所有的女子要出城都要查看相貌,所以她们一定还在城中。”

    谭尚功!允熥听到这个名字顿时勾起了遥远的回忆:谭尚功虽然今年不过十八岁,但是在他八岁到十二岁的时候曾经照顾过他四年,一直到他搬到东暖阁为止。

    对于谭尚功允熥提不起任何恨意。他记得谭尚功是一个能非常精确地分析利弊的人,这次事情不论成败都很危险,所以她肯定不是自愿参加这次毒害他的行动中的;再加上她曾经照顾过他,还照顾的很好,所以允熥其实不愿意她被抓住然后被处死的。

    但是他也没法掺和这件事情,所以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谭尚功祈祷:一定不要被抓住。

    允熥又在锦衣卫的地盘待了一会儿,没有选择去见那些参与毒害自己的那些人,转身出了诏狱。

    走出诏狱,被迎面而来的大风一吹,还残存的些许感慨迅速消逝,他重又精神抖擞的上马奔回皇宫。老朱之前叮嘱他各处巡视一遍就回去,老朱还要教他如何看折子呢。

第66章 看折子的技巧() 
一行人经过北门桥附近,允熥想起一事,停住侧身对王步说道:“齐鲁面馆是在这附近吧,你去那里代表孤对唐老板一家表示感谢并且赏赐些东西。还有刚才在锦衣卫忘了,李崖被安置在锦衣卫当了百户,你也去他家代表孤表示感谢并赏赐些东西。”

    王步回道:“殿下,陛下已经赏赐过他们了,特别是李崖,被赏赐为锦衣卫的世袭百户;殿下何必在重新赏赐一遍。”

    允熥回道:“陛下的赏赐是陛下的,而他们的及时通知是救了孤一命,孤岂可没有表示?”又转过头对陈兴说道:“你去买一些平常人家的小玩意儿,要是有安庆府的特产最好。买完了带到文华门,我会让小太监在那里等着的。”陈兴应诺。

    王步和陈兴各带着一两个人去办事了,允熥拨马赶往皇宫,又去户部转了一圈,在承天门把马交给御马监的太监,然后往谨身殿走去,同时不忘派人去文华殿告知王进派人在文华门安排人等候陈兴。

    允熥从未时(下午1点至3点)出宫,转了一圈,现在不过是申时三刻(下午4点半),而老朱和往常一样在批阅奏折。他见到允熥走进来,说道:“允熥现在就回来了?”

    允熥见还有其他太监,恭敬地行礼说道:“皇爷爷好。”然后直起身来回道:“回皇爷爷的话,户部巴蜀司的各位官员把事情处理的很好,没什么需要我插手的,所以我只是四处转了一圈,并没有做什么,所以才回来的这么早。”

    允熥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我看因为巴蜀司又加上了这么一个活计,人员捉襟见肘,不敷使用,皇爷爷能不能从其他衙门临时调派几名官员去巴蜀司帮忙?”

    老朱听了他说话,说道:“和赵勉说了吗?”说完,没等允熥回答,又说道:“这个时节和赵勉说也没用,整个户部在春秋二季都是非常忙碌的,估计赵勉也是抽调不出人来的。”

    允熥小小的拍了一个马屁,说道:“皇爷爷真是明察秋毫,赵尚书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老朱笑起来。要是官员这么说,他肯定觉得官员是在拍马屁;但是自己的儿孙这么说,他很高兴。

    老朱说道:“让爷爷想想哪个部门可以抽调出人来。现在云滇来的夷人尚未回去,礼部和理藩院是很忙的;工部也有在淮河沿岸修堤的公务,也抽不出人来;吏部和兵部现在也很忙碌啊。”至于他没有说的刑部和大理寺,在整个洪武年间就没有空闲的时候,随时准备着抓捕并审判官员。

    老朱又想了一会儿,说道:“也就只有督察院还可以抽调出人来了,朕给詹徽下个指令,让他从督察院选派几人去户部帮忙。”

    允熥又行礼说道:“孙儿代户部巴蜀司各位官员谢皇爷爷。”不过他虽是道谢,但是也是在卖萌,又惹得老朱大笑起来。

    然后老朱让身边服侍的太监都出去,让允熥坐到他自己身边,对允熥说道:“允熥,你已经正式被册封为了储君,当年标儿册封为皇太子,是在二十四岁(虚岁)才开始并启奏折;但是爷爷现在已经六十五了,未必还有八、九年时间来等你长大,并且你比标儿也要更成熟、更聪明,爷爷现在就开始教你如何正确处理奏折。”

    他说着,从面前的厚厚的折子堆里取出五份奏折,对允熥说道:“你看这五份折子,分别是瞿能奏报讨伐月鲁帖木儿现在处境,淮安府奏报淮河治水之事,陕秦布政使司奏请减免今年秋赋,华庭县巡检司奏报朝鲜入贡之事,吏部上报今年下半年满三、六、九年任期、品级在正五品到从七品的官员调任或留任汇总呈报表。”

    “处理政务,当以急务为先,急务中,以军情为首;这五份奏折所奏请之事,瞿能所奏为军情最为紧急,所以先处理这份奏折。”

    他说着打开瞿能的折子,自己看了一遍,又让允熥看了一遍,让允熥思索了一会儿,问道:“有什么发现没有?”

    允熥回道:“爷爷,瞿能只是说了现在虽然在双狼寨打败了月鲁帖木儿,但是让他跑了,没能全歼,现在追击到了建昌,然后请换另一只部队打仗而已,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老朱说道:“瞿能这份奏折还算老实,没有什么文过饰非之词,但是也有含糊的地方。你看这句话‘虽甘州卫骁勇善战,但今劳师已久,军心思归,请调兰州诸卫替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甘州卫兵丁伤亡很大,已经不堪再战,甚至如果还要驱使他们打仗就可能发生抗命事情。”

    “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同意调换部队,并且之后几年内再在西北打仗,调派卫所的时候要考虑到甘州卫的情况。”

    允熥说道:“那瞿能使用兵丁伤亡很大,难道不应该斥责一番吗?”

    老朱说道:“允熥,你要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将的脱颖而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兵丁死伤之上的;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有大量的兵丁付出生命为代价。死伤是难免的。”

    “并且,如果因为一名将领打仗伤亡大就斥责他,那以后还有谁敢打仗?”

    其实关于老朱说的这些话允熥在看史书的时候也明白,但是大道理好懂,在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人就很少能够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