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255章

踢开永乐-第255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岵辉谝庖话俣嘟康男悦 痹薀子行┲V氐厮档馈

    “臣妾妄言了,请陛下赎罪。”明白自己触犯到允熥忌讳的抱琴马上说道。

    “不知者无罪,不过下次可不能说这样的话了。”允熥说道。

    叶氏父子就这样定下了参加这次战争之事。

    至于徐景昌,就更加容易了。因为允熥要调动京卫去打仗,徐景昌所在的卫虽然并不在这次征调的卫所内,不过五军都督府当都督同知的徐膺绪一纸调令,就将他调到了在征调之列的卫。徐景昌本人还算有些本事,徐家又不好得罪,卫指挥也就接受了。

    妙锦还将徐晖祖的长子徐钦叫进宫和他说道:“你媳妇正怀着孕,还不知是男是女,这次就不让你去了;等你有了儿子,也让你去战场。你是徐家的长房长孙,又是讲武堂毕业的学生,岂能一直在京城混日子!”

    “是,四姑。”徐钦苦着一张脸说道,不过心里却松了口气。

    “是,陛下。”五军都督府的几位武将说道,随即行礼退出殿阁。

    允熥先吩咐王喜叫小宦官进来收拾一下,之后叫道:“啊,终于将这件事定下来了。”

    “陛下整日这么忙碌,平日里用膳休息的时候都不定,身体怎么得了。”王喜道。

    “这件事定下来后就好多了,户部、兵部、工部和五军都督府等衙门也没什么事情要向朕奏报了,接下来他们依照定下来的章程办事即可,没朕什么事了。”允熥笑道。

    “这可太好了,陛下,您可以多歇歇了。”王喜也笑着说道。

    允熥又笑了笑,对他吩咐道:“你让人宣赞仪入宫,朕中午有话要和他说;另外,马上叫张辅过来。”

    王喜领命而下。不一会儿,张辅走进来说道:“见过陛下。”

    “张爱卿不必多礼。”允熥道。

    张辅行过礼,拘谨的坐到允熥对面。允熥这些日子非常忙碌,但百忙之中竟然叫他过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也没做过什么犯忌之事,不过是曾经使用夜晚通行的腰牌半夜吃过酒后在大街上骑马行走,根本不值得陛下这样叫过来专门说一说。至于其他的,我这个通事舍人根本没有捞钱的机会,也不曾收受过贿赂。莫非是有人污蔑我收受贿赂?总不会是突然要大用我吧。’张辅在心中想着。

    “张辅,朕记得你是朕洪武二十八年去北边巡视在北平府见到。朕慧眼识英才,让你入讲武堂读书。”

    “洪武三十年底你从讲武堂毕业,次年二月被任命为羽林右卫的副千户,次年又被升为千户。”

    “随即朕将你调到身边为通事舍人,之后到现在你一直在朕的身边,已经三年了吧。”允熥说道。

    “陛下,臣在陛下身边为通事舍人,确实已经三年了。”张辅说道。

    “三年,时间也够久了。张辅,朕这次征伐安南,决定任命你一个官职,统兵去打仗。”允熥道。

    “谢陛下恩典。”张辅高兴地站起来躬身说道。

    在皇帝身边固然是有受到信任之意,也没人会将他们真的看做一般的七品官员。但就好比六年两任的御史是资深御史,九年三任的御史就是十足十的官场扑街货一般,在允熥身边当上二三年的舍人是受到信任,当更长时间就是能力不足的意思了。张辅在他身边已经超过三年,和他一起从北平来到皇帝身边的刘荣都又被派到北平为将了,可他还在当着通事舍人。

    终于到今天,他被皇帝派出去打仗,不必被当做能力不足的人,岂能不高兴。

    允熥伸手示意他坐下,并且说道:“你也不必如此,朕其实早该让你到外地为将,只是今年朕一直记挂着安南之事,忘了派身边的舍人出外为官。”

    “一直到朕决定征伐安南,考量调派武将之事,终于想起来你们的事情,决议任命你为参将之一,统领数个卫所征伐安南。”

    听到允熥最后一句话,连后半句都没有听完,本来已经平静下来的张辅再次激动起来:‘什么?参将?我竟然能够被任命为参将?’

    此时大明的总兵、副将、参将还大多是临时差遣,官大官小得看统兵多少。征伐安南之战出兵六十万,副将都得统兵十余万,参将差不多能统兵二三万。

    而以往通事舍人出外为将的惯例,都是从指挥同知开始,过二年升为指挥使;这次他本来以为也差不多,顶多是被直接任命为指挥使。可现在允熥竟然说要任命他为参将!

    但激动过后张辅马上回过神,站起来对允熥行礼道:“陛下,臣不过七品官员,何德何能在此战中被陛下任命为参将?况且军中自有定例,臣这样骤然被提升为参将,恐怕诸将不服,军心不稳。”

    “张辅,你是英才,如何不能被任命为参将?若不是你资历太浅、年纪较轻,朕都打算任命你为副将。”

    “至于军中不稳,当年赤壁之战前周公瑾被任命为孙刘联军统帅,程普、韩当等孙坚老将不服,但周瑜到任后处事井井有条颇有章法,使得诸将叹服。在朕看来,你是比周公瑾更有才华的大将,定然能解决所部军心不稳之事。”允熥说道。他看张辅仍旧十分不安,加重语气说道:“朕相信自己的眼光。”

    “陛下,臣定当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张辅站直身子,十分郑重地说道。

    允熥伸手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朕等着奏报你统帅所部立下大功的折子送到京城。”

    =========================

    感谢书友海上生、统一俄罗斯党、这尼玛竟然、其四七七、板块漂移的打赏。

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来国君() 
张辅退下后没过多久,正要去批答奏折的允熥就听到王喜说道:“陛下,靖江王殿下入宫拜见陛下。”

    刚刚站起来的允熥于是又坐了下去,吩咐王喜传朱赞仪过来。不一会儿,朱赞仪走进来行礼问安,允熥也依照规矩答应。

    不过之后允熥却没有马上和他说正事,而是首先问道:“赞仪,陈天平被杀之事,你让人告诉陈氏了么?”允熥在确定陈天平已死的第二天就将他叫进宫,告诉他陈天平已经过世,并且是被刺杀而死的消息。

    朱赞仪当然不会感到悲伤。陈天平又不是他亲人,虽然成了姻亲,但互相之间也没多熟。并且他在允熥面前也没必要装的特别悲伤,所以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

    但之后他在此事要不要告诉陈丽萍的问题上犹豫了很久。他之前已经死过一个订了亲的准王妃,要是陈丽萍再死了,他就会有克妻的名声了,以后肯定娶不到门第高的妻子,最后正妃的门第说不定还比不上他的侧妃。这对他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朱赞仪当时并未作出决定,而是说回去再想一想。允熥也因此再次见到他后问一问。

    “皇叔,侄儿已经请人去告诉她了。不过侄儿并未贸然让人告诉她此事,而是之前已经让她府里的下人做过一些铺垫,并且特意去请二十二奶奶(安王妃)去和她说此事。”

    “出乎侄儿的预料,据二十二奶奶说,陈氏竟然表现的很坚强,虽然大哭了一场,但很快就缓了过来,还反过来劝说二十二奶奶不必为她担心。”朱赞仪说道。

    “噢?”允熥有些惊讶。不过他又一细想,觉得其实合情合理。能跟随陈天平在深山老林中转悠两年,后来还跑到了大明境内的女子确实不会是特别脆弱的人。

    “不过不论如何,这几日还是着人多照看着她些,叔叔也会让太医院的太医每日去给她诊脉,以防她的身子内里有问题。”允熥说道。

    “是,皇叔。”朱赞仪道。

    “咱们这是在说家事,用什么‘是’字,说‘知道了’或者其他词语都行,但就不要用‘是’字。‘是’这个字是在谈论政事的时候用的。”允熥又道。

    “知道了,叔叔。”朱赞仪很快就学会了。

    二人又闲聊几句,允熥坐直身子,拿起茶杯慢慢喝起茶来。朱赞仪也知道允熥的习惯,马上也正襟危坐起来。

    “赞仪,你可知做叔叔的今日叫你进宫,是为了什么?”允熥将这杯茶喝完后,对朱赞仪说道。

    “叔叔,应该是,和侄儿商议未来安南国之事吧。”朱赞仪说道。

    “你都猜到了。”允熥语气平和的说。

    “嗯。在陈天平被刺杀后,侄儿就猜到了。”

    “陈氏只有陈天平这一个独苗,他死了,安南陈朝就没有继承人了。这样将来平定安南后,叔叔就可以此为由让娶了陈朝郡主的侄儿继承安南国君之位。”

    “这不仅侄儿猜到了,其实朝中许多人都猜到了。现在回想起来,叔叔故意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让陈天平去廣西,就是廣西因为在安南边上,安南人定然在当地有密探,可以刺杀了他。”朱赞仪说道。

    在陈天平死之前,大家基本都没有想到允熥的用意;但陈天平死后,很多人回想之前发生的事情,就猜出了允熥的用意。大家只是没有怀疑允熥让当地的衙门配合安南的刺客行刺而已。

    “那你觉得自己以后为安南的国君,是好还是不好?”允熥问。

    “叔叔,侄儿其实不太愿意去安南为国君。安南这个地方在唐末自立已来,一直都是独立一国,其国虽然自称小中华,但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之民,百姓又开化已久,不好治理。”朱赞仪说道。

    “正是因为当地不好治理,朕才让你去那里当国君。若是当地好治理,百姓都和中原的百姓一般,朕就下令设立安南布政使司了。”允熥说道。

    “但就是派了侄儿去为国君也未必就能稳定住安南啊。”朱赞仪说道。

    “不,只要派你去担任国君,一定可以稳定住安南。”允熥用十分确信的语气说道。

    “这,叔叔,侄儿自己都没有这么大的信心。”朱赞仪说。

    “那叔叔这么和你说吧,你觉得即使安南属于中原所辖的时候,仍然难以治理的缘故是什么?”允熥循循善诱的问道。

    “依侄儿想来,大概是其地偏远,百姓桀骜不逊之类的。”朱赞仪说道。

    “其地偏远是对的,但百姓桀骜不驯就不太准了。你看雲南的那些蛮夷,更加桀骜不驯,为何仍旧能够维持统治?”允熥道。

    “那叔叔以为,为何安南一直难以治理?”朱赞仪问道。

    “答案刚才你不是已经说过了么,远,离着中原太远。不过叔叔所说的远并不是仅仅指表面上的远,而是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

    “以唐代为例,京城在长安,皇帝也时常在长安或者洛阳,一件事情从安南传到长安洛阳得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再传回去又得一个月,来回就是两个月的时候。”

    “两个月,足以让许多事情发生变化了。本来只是民间有造反的苗头,等两个月之后局面说不定就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依照两个月之前的情况定下的策略不仅无用,甚至可能有害。”

    “但当地的官员岂敢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抗旨不尊,可是掉脑袋的罪过。于是陛下的旨意传下去,火上浇油,百姓造反。”

    “镇压造反倒是不必等待皇帝的旨意,但等造反平定后呢?又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循环。所以安南之地一直降而复叛,难以治理。”允熥说道。

    “而加封了藩王驻守就不一样了,藩王驻守当地对于民情可以及时应对,不合适的制度也可以马上改变,这样安南未必不容易治理。”

    允熥是依照历史上同一时期明国对安南得而复失的情况说的。历史上朱棣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以后的情形不就是如此么?在安南盲目照搬中原的制度,当地的百姓和士族对此并不适应;况且愿意去安南为官的人也没什么好人。所以就如同秦末东方六国的势力复起一般,安南不断有人造反,不仅从当地收上来的税收都填了进去,朝廷还得搭进去不少。到宣德年间朝廷终于受不了了,放弃交趾让它重新独立。

    所以允熥从一开始就不追求统一,封个王到那里,让这个王慢慢将安南的百姓变得和中原一样,到那时再由那时的皇帝决定是不是设立交趾布政使司。

    这套理论,允熥从崭露头角开始就说过,只是并未这么分析过,所以朱赞仪在思量后就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并且即使他仍旧不愿意接安南国君,想去一个蛮夷比较多的地方为国君也不可能。因为只有他和陈朝的郡主订婚,明年还会成婚,只能他去当这个国君。

    所以朱赞仪装作被允熥说服了的样子道:“既然叔叔这么说,侄儿就去当这个安南国君,试试能不能将安南治理的好。不过侄儿提前说出来,若是仍旧不成,侄儿从安南狼狈的逃回来叔叔可不能不认侄儿了。”

    “你放心吧,即使你努力推行汉话,也一定能将当地治理好。若是真的不能稳定安南,那你回国后也少不了一个亲王之位。”允熥松了口气说道。若是朱赞仪坚决不愿意去安南当国君,他会很为难的。

    随即松了口气的允熥感觉到了口渴:刚才说的话不少,中间一口茶也没喝。他赶忙举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抿了一口。

    朱赞仪也举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他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说道:“叔叔,大军调集,大约十月份可以调集完毕。以安南的国力,黎氏在国内又不得人心,到腊月差不多就可以平定安南。”

    “可是依照礼仪,到那时侄儿尚未和陈氏成婚,这会不会让安南的百姓更加不愿意接受侄儿为国君?所以,是不是侄儿和陈氏提前举行婚礼?”

    “不必,一切按照礼仪来。你和陈氏的婚姻十分重要,比起当时不被安南百姓接受,礼仪出错的问题更大。安南的读书人也不少,若是你和陈氏成婚的礼仪有所疏漏,更加不容易让读书人接受。普通百姓懂什么,还不是当地的士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只要让士子接受,百姓以后也一定能接受。”允熥说道。历史上满清时期不就这样么,随着满清统治时间越来越长,百姓习惯了脑袋后面的辫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