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踢开永乐 >

第118章

踢开永乐-第118章

小说: 踢开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下子就能明白甚至接受文章的观点。

    允熥称赞道:“解中书此文不错,必会成为本朝的名文。”

    又说道:“朕欲以你为《太祖实录》副总编,你可愿意?等着《太祖实录》编纂完成了,重修《元史》、编纂《大明大典》,解中书都可为总编。”

    对于解缙这种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不适合派出去为六部堂官,就让他以后在辅官、中书这里待着最好,并且管着编书的事情。

    解缙大喜过望!他当然愿意编书的,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所以他马上跪下说道:“臣接旨。”

    随后没什么事情了,允熥就让他们回去了,自己把四个小孩子叫过开蒙。<;!……fg_74bug……>;

第二百二十四章 皇家之人() 
晚上解缙回到董府,与下班回家的董伦说起今天的事情,称赞允熥道:“陛下真是慧眼识人之人,当即任命我为《太祖实录》的副总编,又许我以后总编《大明大典》、重修《元史》。”

    董伦对于解缙受到重用十分高兴,但是对于他还是有些担心,说道:“解兄,你以后在皇城之中为官,可一定要注意。今日你不经陛下允许就擅自作文,这不合礼仪,并且极为不合适。”

    “幸亏陛下大度不与你计较,要不然就凭你今日的一番动作,恐怕就会从此不被陛下重用了。”

    “天下的善于作文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也不差你这一个。”

    解缙不屑的说道:“其他人怎么能与我相比!”

    董伦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如何说了,只能看着以后帮他化解化解了。

    解缙又说道:“不过今日我在宫中听陛下吟起一首词,颇为不错,也不知是何人所填。”说着,把那首《陌上桑》背了一遍。

    董伦说道:“果然不错,道尽了落地读书人的辛酸苦辣。听起来不像是陛下假托他人所填,陛下又没有考过科举,是做不出这样的诗词的。”

    解缙说道:“听说是永平府、滦州一带未中举的秀才,等着陛下找到这人,我一定要和他切磋诗词。”

    =

    第二天是七月十二。礼部的官员拟定了七月十三日为吉日藩王返回封地。允熥即使要逐步撤销内地的藩王,也不能一下子都把他们拘在京城,得一步一步来,所以同意他们返回封地。特别是靖江王朱赞仪最为,需要返回桂林好好的与当地的土官打交道。

    不过的年满七岁未满二十岁的小王子都被留在了京城,只有朱高炽以“回家看望刚出生的长子”为由允许返回封地,但是要求他等到朱瞻基年满一周的时候回京。

    允熥下午正在教导四个小孩学习《三字经》的时候,王喜走进来说道:“陛下,燕王殿下求见。”

    允熥略有诧异,但还是说道:“请四王叔进来。”然后对宝庆她们说道:“你们等一会儿,过会儿我就回来。”

    宝庆等人点头。

    允熥本想到另外一个殿阁与朱棣说话,但是没想到朱棣来的很快,允熥还没有走出这个殿阁,朱棣就已经到了。

    朱棣笑道:“陛下,臣来拜见陛下了。”然后跪下行礼。

    允熥赶忙去扶,不过不出所料的,允熥扶不动朱棣,朱棣硬生生跪倒地上磕了个头。

    允熥说道:“四王叔这不是折杀我嘛!”

    朱棣说道:“陛下为天子,如何承受不得!”

    然后朱棣站起来以后,又和几位小家伙打招呼,四个小家伙也回礼。

    敏儿说道:“你就是四叔祖吗?现在大明藩王之中年纪最长的,也非常有本事那个吗?”

    朱棣笑道:“小敏儿,我确实是大明宗室中现在年纪最大的,但是比我有本事的人多的很。宁王弟、辽王弟都比我强多了。”

    允熥还是第一次见到朱棣这样,有些惊讶,不过反应过来笑道:“四王叔何必自谦。”二人说笑着来到另外的殿阁。

    等分别坐定了,允熥抿了口茶说道:“四王叔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进宫是有何事?”

    朱棣说道:“既然陛下问起,那我就直说了。”

    “臣自认为在诸位藩王之中,也算是有些本事的,……,所以请为大明镇守边陲。”

    朱棣今日的言辞也是经过反复思量的。经过讨论,朱棣的谋士一致认为允熥一向喜欢下边的人有话直说,不喜欢遮遮掩掩;允熥做事也是把事情都摆出来,虽然你不一定知道他到底是什么目的,但是至少他的做法都在明面上。

    所以朱棣说话相对直接,并且不卑不亢,因为拍马屁的事情是一开始进门的时候。

    允熥思量着。像朱棣这样的狠人,允熥当然是有计划的,并且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允熥认为,最适合朱棣的地方就是帝国势力范围关键位置,要么是大西北乌兹别克、坦吉克到哈萨克一带,要么是孟加拉—阿萨姆地区,要么是苏门答腊岛。

    这三个地方差不多都是帝国数百年以后可能维持直辖统治的最靠西的地方了,并且地理位置也很。当地也没有汉人,正需要朱棣这样的狠人来平定地方。

    但是允熥是不能直接和朱棣说的,现在大明还够不到这些地方,就算是苏门答腊岛也得过几年,更不必提要是苏门答腊岛上的政权曾向大明称臣的话,还得费心寻找合适的借口。

    允熥不打算把藩国的国君都变成姓朱的,但是苏门答腊岛这样的岛屿是一定要的。

    允熥要是直接和朱棣说了,朱棣多半以为允熥在搪塞他。所以允熥思考了片刻之后,半真半假的说道:“四王叔,以后你一定是必然有封国的。但是到底在哪里,朕还没有想好。”

    朱棣要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是允熥的回答也算是实话了,朱棣也不好细问允熥的考虑。

    接下来叔侄二人谈天说地了一番。虽然二人都是只说七分话,但是也相谈甚欢。二人发现对于文官、儒家、宗教的看法都差不多,都是用来利用的,那个好使利用哪个。

    允熥还虚心问了些关于北方的人文、地理,朱棣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一一作答。

    过了一会儿天向西快要落下了,允熥还留朱棣吃了一顿饭。

    好吧,允熥后半段给四个小孩的教书任务完不成了,只能推到明天了,不过允熥觉得要是能安了朱棣的心也值了。

    第二天允熥亲自送十几位亲王返回封地,与关系不错的济熺、朱橞等人还依依惜别的。

    允熥其实是想和这些叔叔、兄弟啥的好好聊聊的,但是刚刚继位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不过好在明年的朱元璋忌日大家还要过来,到那时应该没有这么忙了,能有时间和他们好好聊聊。

    当然,尚炳等三人并未离京,他们还得在京城折腾封国的细节,差不多等到明年才行。

    同一天离开京城的还有张数,他要去铁岭上任了。

    临走之前,允熥叮嘱他说道:“张卿,你此去辽东,一是增加在地方带兵的资历,二是为以后做准备。朕打算等着英王叔封国之后以你为英国左王相,兼领辽东行都司。”

    “以后记着,在奴儿干都司,首先挑一个势力大一些的部落开刀他们知道我大明英封国的厉害。但是以后不可总动刀兵,以扶绥为主,动兵为辅。”

    “另外,辽东行都司的兵是中央朝廷的兵,不是英封国的兵,你不要搞混了。”对于这一点,允熥只能说这么多了,再多说了就伤亲情了。不过他相信张数能明白的。

    张数说道:“臣遵旨。”大概是明白了。

    允熥随后让张数走了。

    返回皇宫的路上,允熥一直在思索着。其实东北这块地方算上没有封出去的辽东两面滨海,走海路不远,境内又有好多大江大河交通便利。允熥其实把东北封出去挺舍不得的。

    但是这个年代的辽东汉人太少啊!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丢掉辽东已来,辽东的汉人是日渐变少,到了蒙元时期是一个也无了。

    朱元璋苦心经营二十年才让辽东有了几十万汉人,还有十来万驯化的土著。东北又冷人们主动来东北开荒在明初怕是不易。不封个王来这里软硬兼施‘教化’土著,怕是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不过允熥已经决定了,等朱松,还有其他将会封在东北的王死了,就在东北推行‘推恩令’,把大国化小,最后慢慢收归中央。

    不过在西域可不能这么干。西域西边就算有了其它的国家,西南方也是阿富汗和克什米尔,都得防着,小国小心被吞了。至于西南的岷国,推不推的无关紧要。

    皇家的亲王一下子少了十好几个,。uukanshu京城都显得空旷了,虽然这些亲王平日里也不怎么出来兄弟吃饭都在自己的府邸,但是就是显得空旷了许多。

    亲王们走了,专门教导皇家子弟的书房也重新开张了。

    不过其实人也不太多:朱樉的年满二十的庶子回去了,还有七八个;朱棡的几个儿子;朱高煦;朱有炖年满二十也回去了,还剩下朱橚其它的儿子;朱桢的两个庶子;朱榑的几个儿子;鲁王独子朱肇珲;还有朱椿和朱柏的长子。

    其他朱元璋的儿子的孩子年龄还小,没有留在京城。这样算下来,再加上朱允煕、朱允鑑,留在京城的也就是二十多个好像也不少。

    允熥请在朝的大儒,国子监的祭酒徐宗实,和中书舍人方孝孺来给他们上课;又找了半退休的郭英来教授兵法。

    还有几名武艺高强的侍卫来教授武艺。

    允熥对于这帮皇家子弟是很不放心的,事实证明,祸害百姓的不少,所以允熥特意在重新开课的头一天,专门来发表了讲话。<;!……fg_74bug……>;

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家学堂() 
允熥在这次特殊的‘开学典礼’上,先是扫了一眼的兄弟。在他的眼神的注视下,本来有些没正行的人也马上正坐起来:他们这些郡王和亲王可不一样,尤其是庶子出身的,允熥生气了废了他们都不会有多大动静。

    允熥也不客气,直接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宗室,大家也都是朕的兄弟。本来朕不应来和你们说这些话的。”

    “但是前些年爷爷精力不济,许多的兄弟没有来京而是留在封地。有些兄弟做的不错,有些人却在封地骚扰百姓,惹得百姓是怨声载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们在封地胡作非为,损害的是我大明宗室的声誉!”说到这里,允熥已经是声色俱厉,不少做贼心虚的人都已经有些害怕了。

    “所以朕留你们在京,就是让你们知道为王的德行,并且学一身本事不至于一辈子混吃等死!”

    这话说的有些重了,不太符合儒家的思想,方孝孺也直皱眉。不过允熥即使按照民间的说法,也是朱家的家主,下边的人也没有允熥的叔叔今日允熥没有让几个叔叔来,允熥教训他们也是可以的,谁也管不着。

    “朕也不求你们各个文武双全。但是,理政、、兵法、武艺,你们这四样至少要占一样。朕决定,以后想回封地的,朕亲自考核,如果哪一样都不行的话,不许回封地!”

    允熥话说完了,从讲台上下来,与徐宗实、方孝儒、郭英等人说道:“几位卿家,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不必留情面,该呵斥就呵斥,该责罚就责罚,千万不要留情面。”

    “还有朕的那些年纪还轻的叔叔。他们毕竟是朕的叔叔,朕也不好当面说他们,但是对于他们几位卿家也不必留情。”

    徐宗实,方孝儒二人对于允熥这样明确无误的托付有些感动,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辱命!”

    郭英也说着类似的话,不过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几名侍卫更是心中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就在允熥和几位先生说话的时候,另一边坐着的那些允熥的堂兄弟都已经议论纷纷了。

    一个允熥都没有记住名字的人说道:“分封诸王到地方是皇爷爷定下的规矩,可没有说过还有什么条件。皇兄指允熥这不和皇爷爷的规矩。”

    济熿也说道:“就是!皇兄这是不合规矩的!应该和皇兄说说。

    ”济熿这是想鼓动容易冲动的人去进谏。

    高煦说道:“都消停些吧。再说了,皇兄说的难道不对?你们就不想学本事为大明出力,非要在封地混吃等死?”

    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在场众人除了齐王世子朱贤烶和鲁王朱肇珲以外身份最高的。虽然他也是一个郡王,但是身为嫡子也没有与世子有什么隔阂。

    并且朱高煦武艺高强,虽然年纪还轻但是教他武艺的几个师傅都不是他的对手了。他又喜好学兵法,期望着以后上阵杀敌呢。虽然得封一国的可能很小,但是万一呢?

    所以朱高煦是极为允熥的这个新立的规矩的,也很鄙视那些就会欺负老百姓、混吃等死的兄弟。

    在场的有人平日里就对于朱高煦挺不满意的,觉得你也就是一个郡王,虽然是嫡子,但是有什么好牛气的,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你也不敢动手。所以有人登时就要开口反驳。

    但是就在这时允熥与方孝儒等人说完了话向这边走来,要开口说话的顿时就闭上了嘴。

    允熥把朱肇珲和朱高煦叫过来,对他们说道:“二位弟弟,在书堂读书学习,可不要被那些不成器的兄弟带坏了。平日里要和肯上进的兄弟、叔叔一起,不要和不求上进的人在一起。”

    允熥说话并没有避着别人。其他人虽然不敢说话,但是不少人都在心中吐槽:你这不就是说我们是不求上进的人了!

    允熥接着说道:“还有,肈煇,为兄的知道你喜好,但是身强体健也很是要紧,还是要有空学习武艺。”又对朱高煦说道:“你也是的,不要只想着打仗,只学武艺和兵法,有空也学学其他的。”朱肈煇和朱高煦答应着。

    然后允熥又和自己觉得还算是成器的兄弟说了几句话,对亲兄弟允熞和允熙也特意叮嘱了一下,就回去了。让几位先生开始教授。

    其实大多数这些郡王以后都会发到新征服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