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移民全球 >

第140章

移民全球-第140章

小说: 移民全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件青铜卡尺的出土,更是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原来,这件文物属于古代的测量工具,与现代的游标卡尺的原理和作用没有区别,故许多人调侃它为“穿越”之物。

    据考证,此青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部件构成,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

    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

    在活动尺和活动卡爪间接一环形拉手,便于系绳或抓握。

    两个爪相并时,固定尺与活动尺等长。使用时,将左手握住鱼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以测工件。

    用此量具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均较直尺方便和精确。

    可惜因年代久远,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已锈蚀难以辨认。

第297章 五年计划(七)() 
青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相比较,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现代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标架、活动卡爪、游标尺、千分螺丝、滑块等部分组成。而青铜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

    从组成的主要构件来看,青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标架。

    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能测出的精密度。

    而青铜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

    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来

    。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青铜卡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鼻祖”,比西方早1600年。

    我们就来说说明代的度量衡吧,明初,土地大量荒芜,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

    明朝政府普遍丈量土地,鼓励农民垦荒自耕,并把赋税额规定得较低,一般官田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政府又经过普遍丈量土地,编制了“鱼鳞册”。

    详细登记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并绘制成鱼鳞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多占土地,甚至采用小弓丈量。

    为了适应土地丈量和赋役改革以及商品经济的需要,明朝政府在近二百年间,共颁布有关度量衡法令十七次。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元年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校勘,仍降其式于天下,令兵马司并管市司,三日一次较勘街市斛斗秤尺,并依时估定其物价。”

    次年,又令司农司依照中书省原降铁斗铁升标准器进行较定后,依样制造并发下属府、州、县仓库收支行用。

    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赴官府印烙,乡镇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

    过了四、五十年后,各地使用的器具又开始出现不统一的情况。

    宣德七年(1432年)、正统元年(1436年)、成化五年(1469年),又多次重申按照洪武年间的标准量器式样重新铸造,以备校勘,官民通行。

    并且仍将各式标准器具悬挂街市,以便比较。

    并下令布政司各府州县,凡每岁收粮五十万石,收布绢十万疋以上者,工部各发给铁斛一张,铜尺、木尺各一把。

    景泰二年(1451年)、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八年(1529年)皆令工部制造戥秤、天平和砝码。

    分给各司监收内府银科道官及内外各衙门,以作征收银两和支付官吏俸禄之用。

    明代度量衡器均由官府制造,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

    明代度量衡管理制度尽管完备,惩罚确属严厉,也只能保证官方明文规定的器具统一,却无法制止行私舞弊的现象。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实物地租,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商人们勾结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大进小出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激起了农民多次掀起反对“大斗剥佃”的斗争。

    有明一代,尺子最为精准的属嘉靖牙尺为最精准。

    嘉靖牙尺长32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长短不一。

    那嘉靖牙尺是怎么校正的呢?文献记载,多以明钞与尺相校正,各家说法皆相近似。

    其中以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为最确当,今摘录如下:a钞尺(即裁衣尺),与当钞纸外边齐。

    b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

    c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

    后世测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完整之明宝钞三十九张,误差甚微。

    宝钞墨边平均长31。904厘米,纸边平均长34。015厘米,推算量地尺长32。6544厘米。

    故可知明朝三种尺各长(小数点后两位数皆四舍五入):

    1、营造尺:32厘米,

    2、量地尺:32。7厘米

    3、裁衣尺:34厘米

    明代的容量标准;朱载堉律学新说中记有一件当时存放在有司的、由明朝政府颁发的铁斛。

    斛的一面有铭文:“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

    另一面:“监铸官直隶大河卫指挥仲纲直隶淮安府同知夏祈,铸匠袁宗、范斌等。”

    用宝源局量地铜尺量斛,“口外方一尺,内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内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重一百斤。”

    今实测该书卷二量地铜尺图,得知明代宝源局铜尺合今32。64厘米,可计算出铁斛容积:1470立方寸x3。2643=51117。26立方厘米。

    明代五斗为一斛,每斗应合10223。5毫升。

    明代的重量标准正统(1430—1449年)以后,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官税和民商都以银计价。

    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小型戥秤广为流行,正德和嘉靖年间,朝廷都曾下令工部制造戥秤、天平和砝码,发至省府州县以作征收银钱和支付俸禄之用。

    为了保证商业上的正常交往,民间度量衡器还可以由几家商行共同校准,以保证量值的统一。

    明代权衡器有秤、戥子、天平和砝码。

    戥秤传世的有万历年间制造的二十两和六十两的各一件,都有三纽,准星刻度精细。

    明代铜砝码有锭形和长方体形两种,有一种分、钱、两砝码十八枚集装于一个长方形铜盒内,组成一套十两砝码。

    我们的一切衣、食、住、行、文字、度量衡器物,纸张,都有一整套的衍化规律。

    光是各种度量衡器物,饮酒用具,后世出土的文物不下万件。

    而西方人攀祖宗的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文明,所有的人物雕像出土的鼻子都是断掉的。

    而且油光水滑,丝毫看不出,五六千年的岁月风蚀痕迹,我戏称这为碰鼻。

    西方的衣食住行、文字、度量衡、纸张,我没有看到他们的出土文物在哪里?也没有看到循序渐进的衍化过程。

第298章 五年计划(八)() 
譬如说吧,亚里斯多德300万文字,据他们的权威专家说,是用羊皮纸做成的,我心里面有1万头羊驼在狂奔。

    亨利五世作为英国的国王,他的图书馆只有五本羊皮书。

    同时期,欧洲意大利的首富,收集了欧洲所有的图书,他的图书馆最丰富,那么有几本图书呢?

    绝对让大家大跌眼镜儿,嗯,有六本羊皮书。

    这就和亚里士多德的300万文字形成了鲜明的讽刺。

    他们的文字、文化、衣食住行,几千年来一成不变,从来没有衍化的痕迹。

    比如,希腊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等。

    大家对照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自己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他们的绅士风度,是从伦敦街头,巴黎街头,为女人挡屎尿而衍生出来的。

    譬如说,伦敦街头的行人,必须时刻提防头顶上一扇窗户打开,然后伴随着一声“水来了”,屎尿兜头泼下。

    这种挡屎尿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

    超级灿烂的文明连厕所都不会修?屎尿乱倒?他们不知屎尿在没有化肥的古代,是肥田的最好肥料吗?

    大家去天涯上搜一搜造假的埃及文明,重磅披露西方伪造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历史内幕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这些图文并茂实锤的证据,绝对让大家傻眼,我也懒得吐槽了。

    其实为什么要造假?谁制定了文明的规则?谁制定了国家的标准,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支配权,谁就是地球的王者。

    这样一说下来,大家也就心知肚明了,所以陈远宏下了决心。

    以后肢解了这些国家,他一定要制定所有的规则,所有的规则只能中国说了算,也只有中国有这个资格,就这么霸道。

    详细的分配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他和继续这些大拿们商量起了后世的工匠制度。

    这里面涵盖的工种数以百计,覆盖方方面面,包括了农业方面。

    工人考工定级,公平公正公开,八级工资加上技师制度就此奠定了下来。

    并以赵元奇为校长,开办了第一所技工学校,取名为太白技工大学。

    除了培养技术工人外,还开办夜校,所有人都可以来听课,来者不拒。

    “李经理,建了几个高炉了?一天出产多少铁?水利锻锤安上了吗?机车建了几条?用于矿井抽水的抽水机进展如何?”陈远宏喝着茶,询问道。

    “建好了五个高炉,有三个高炉开始出钢铁了,最高一炉可日产生铁8000余斤,用耐火泥改进了坩埚炉之后。

    现在炉温可达1600度以上,生铁可直接炼成钢,我们算了一下,25000斤生铁,可炼成钢13750多斤,接近14000斤。

    我们在大河边建成了两个水力作坊,一个作坊里有两台水利锻锤,如果公子现在要我们制作盔甲和刀剑的话。

    一日可产刀剑盔甲上百件,等我们整合好人手,熟悉这套规则之后,产量还会有数倍的提升。

    机车我们现在已经造了217辆,10米轨道112根,已经铺好两个矿坑了。

    至于抽水机,恐怕,恐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李汉生搓了搓手,小心翼翼的说道。

    “无妨,慢慢来,我只是问一下进度而已,没有催逼你们的意思,我非常满意,好好干吧!”陈远宏笑呵呵的说道。

    抽水机就是后世所说的蒸汽机,而轨道机车,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小火车。

    我们很早就开始用到了有轨小火车了,最早的是秦始皇的时候。

    后世考古发现,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

    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

    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

    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

    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

    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

    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

    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

    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

    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

    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

    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

    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

    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

    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而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铁场装填矿料“率以机车从山上飞掷以入炉”,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工效。

第299章 五年计划(九)() 
“刘叔,我交给你的土豆、地瓜、辣椒、玉米、烟草、棉花、苜蓿培植的怎么样了?

    土豆可是我花了大价钱,从上林苑里买来的,它可是我们以后重要的粮食作物。

    棉花关系到我们的纺织业,苜蓿关系到我们的战马和畜牧业问题,我希望明年能把这些作物推广开来。”

    “放心吧公子,明年一定可以推广开来。”刘学慧信心满满的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