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移民全球 >

第138章

移民全球-第138章

小说: 移民全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

    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

    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

    以上可以看出,一旦战场上军官的指挥,步兵之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也可以从中看出,骑兵在战场上一锤定音的作用。

    我们再来比一比,过去不久的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也称“抗倭援朝”)。

    我必须要提醒大家,统一倭国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大陆政策。

    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统一倭国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倭国为中心的大帝国。

    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平津,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可以说,他是倭国“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与实践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在占领朝鲜之后,于1593年初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

    1590年,丰臣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进展顺利,丰臣秀吉就开始筹划迁都于北京,自己“居守宁波府”,以便“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

    丰臣秀吉两度兴兵进犯朝鲜,史称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侵略者遭到了我朝的沉重打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丰臣秀吉于1598年病死,其迁都北京进攻印度的扩张大陆的计划彻底失败。

    然而,丰臣秀吉“灭朝鲜,侵中国”的战争思路,却为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对于这个狼子野心,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的撮尔小国。

    我的政策是,彻底消灭它,让后世再无倭国,让它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陈远宏一字一吐,掷地有声,但众人从中可以听出,其中彻骨的寒意和决心。

第293章 五年计划(三)() 
“话题扯的有点远,我们先来说说这场抗倭援朝战事。

    朝庭军队里有很多外国兵,包括日本兵、暹罗兵以及黑人兵。

    还有赴日明人群体及在日明人群体等。

    我们得知的情报怎么来的?万历朝时。

    东亚出现了一个以我朝为中心,以朝鲜和琉球为左右翼,针对倭国的巨大情报体系。

    其中,最突出的跨境人员莫过于朝鲜被掳人。

    这些朝鲜被掳人中有一些朝鲜知识分子,大多受到礼遇,限制较少,在日行动相对自由。

    较为知名的是有被俘日记存世的姜沆(看羊录)、鲁认(锦溪日记)、郑希得(月峯海上录)等。

    其中,鲁认(1566…1622),咸平鲁氏,字公识,号锦溪。

    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义兵随都元帅权慄出征。

    丁酉再乱时(1597),32岁的他不幸被俘。

    在萨摩藩藩主岛津义弘处,度过了一年七个月的俘虏生活。

    其中5个月的日记(1599。2。22…6。27)存世。

    1599年在福建军门谍使林震虩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日本,抵达福建。

    此后留居福建的不足半年内,鲁认将在日本所刺探的倭情通过福建官员呈报朝廷。

    根据这些情报我们得知,我军在朝鲜战场上,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

    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

    骑马的轻骑兵手拿长柄火枪,也就是三眼铳。

    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

    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

    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他们的主要兵器是三眼铳,而三眼枪的齐发三弹,能更好的杀伤既将冲过来的倭马,还能当作短矛拒敌骑。

    在三四十步,三眼铳齐发的三弹,对成排冲过来的倭骑,也有很高的命中率、很强的威力。

    我个人认为三眼枪能加强火力,与火炮火铳配合,在肉博战之前杀伤骑兵。

    伺敌骑三四十步,齐发三弹,之后将三眼铳当长枪用,以拒敌骑。

    敌人骑兵近身时,如大棒敲击近身敌骑,或用枪头刺击马眼。

    当马匹被击晕或是眼部受伤倒落时,马上骑兵随之落马,此时用枪头刺杀骑兵。

    边军长期与鞑子交战,三眼铳的好处,也在实战中体现了出来,这点王林大叔应该深有体会。

    下图为欧洲步兵方阵图,当敌骑靠近时,部分火枪要退入方阵内,只留下两层火枪兵。

    因为长矛手只能保护两层火枪兵,虽然他们的长矛很长。

    这时步兵方阵的火力会大大减弱,欧洲火枪兵要保持火力连贯至少要六列,这点火力面对骑射是远远不够的。

    我提出一个假设,以后你们在演习中可以试一试。

    若在方阵前面,安置三排身披重铠的三眼铳手。

    敌骑若想冲锋或骑射,当火枪发射完,敌骑冲到三四十步时。

    前一排三眼铳手就起身发射三眼铳,随时弥补火枪装弹的火力空白。

    齐发三弹之后,蹲下将三眼枪当长枪用,以拒敌骑。

    这时装好弹药的火枪手,可精确射杀三眼枪弹雨后的漏网之鱼。

    骑射要在三十步才能有效命中、杀伤敌人!

    在三十步之外,三眼铳的三发子弹就算打不穿骑兵的重铠,也能在五十步之内重伤不披甲的战马。

    而援朝战争中,李将军的厉害在于,他的战术厉害!先看军阵。

    他结合了中原及蒙古军队的阵形,改进并制定出新的战法。

    他在布阵时,通常将一个万人队分为五个横队,前二后三排列,前排是重骑兵,后排是轻骑兵。

    每个横队单列,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

    五个横队的前面,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与掩护。

    当敌军靠近时,位于后面的三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高速推进。

    以千人队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军投射弓箭,然后又迅速折返。

    如此循环往复,让敌人始终处在箭雨之下,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随即,在仍然保持整齐队形的情况下,两列重骑兵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跟随退后。

    边退边射,等到敌军阵线散乱时,轻骑兵抽身移向两侧,重骑兵上前完成致命一击,同时轻骑兵向敌军两翼迂回包抄。

    这种战法,也被现在的建奴所掌握。

    这就是震惊欧洲的蒙古军队常用的战法,他们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曼古歹的战法。

    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

    这种战法,一是不和敌人短兵相接,免格力;二是可以持续不断的攻击,不停顿;三是不给敌人还手机会,无败局。

    你看见蒙古人打败了,乘胜追击,追着追着,发现自己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光杆司令。这是一种十分恐惧的局面,你不崩溃也没办法。

    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非常强的战术素养,一般的军队根本做不到。

    因为一般军队一旦后退,队伍就会立刻溃散,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但蒙古军强有力的纪律和战术素养,让他们能够收放自如。

    这种骑兵战术是一种用兵如神、出其不意和施展诡计的演练。

    它使敌人大惑不解,从而可以将军队置于敌人最没有料到的决胜位置。

    我把它总结为分进合击,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我们以后在参战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军队分散成几个分散的纵队,同时威胁敌人的多个重要目标。

    这样敌人不得不分兵,保卫多个目标而分散兵力或者集中兵力,保护某些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他目标。

    如果敌人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分散的纵队,会突然集结起来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

    如果敌人不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可以轻易的夺取很多战略要地,而使战局越来越有利于自己。

    大家可以回去翻翻书,这一战略,在成吉思汗的花刺子模战役,和速不台的匈牙利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以后你们对于战略战术上的研究,要多研究研究蒙古人的骑兵战术。

    我们以后的骑兵战法,当以这种战略思维,战术指导为主体。

    最后我的总结是,我们怎么把步骑结合好,冷热兵器搭配好。

    让我们拥有当世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它必须建立在四个重要基础上: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完备的战术体系、将帅的战略眼光。

    这是我对军校学员的要求,也是我们头一个五年,军事转型期的首要任务。”

第294章 五年计划(四)() 
“王盼、黄龙、柳海、张炯。”

    “到!”四人立正回答道。

    “你们几人今后的主要目的,分别是研究步战马战、海战、和船只战舰的建造。”

    “是!”

    “咱们接着说,其实,赵老先生对火器方面的研究还不止这些。

    他还发明了几件火器发射架。

    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箭溜,用此器则火箭永无斜冲逆走之患。

    可见这是一个使火箭飞行稳定的发射装置。

    它实际上是一条滑槽,火箭循槽滑出自不致歪斜了。

    在此之前,火箭的发射没有固定的支架,随便靠在一个带枝枒的物体上,命中率很低。

    火箭溜的发明,使得火箭发射有了固定的方式,命中率大大提高,这是我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火器局部性能的改进,赵士桢也做了许多工作。

    据当时人郭子章的记载,赵士桢曾根据朵思麻所藏的枪型而加润色之,置机床内,拨之则前,火燃自回。

    如遇阴雨,用铜片作瓦覆之,成了当时最远、最毒的一种枪型。

    他的三长铳,后尾小环钩着鞓带,负之肩上,即穷日跋涉,亦不觉其累身劳动,便于携带,利于行军。

    他的九头鸟特别适于夜战;翼虎铳则以体短,可以藏匿见长,这其实就是后世的手枪。

    由于赵士桢收集的火器图式多,见识广、善于采用最新技术,又能从实际出发,所以研制出来的火器性能精良。

    例如他的震叠铳为上下双筒,其筒可以按目的物之远近而调节。

    鹰扬炮装有水溜,即采用水冷却装置。

    其精良程度,有佛郎机之便。

    而准则过之;有大鸟铳之准,而便则过之。

    对垒之际,敌一举放,我已三四发弹(续神器谱)。

    把它装到车上,其威力足可和当时的重武器大将军相当,而其机动性则大大超过。

    据说在战场上,倭见我兵举铳,辄伏地上。真使敌人见之丧胆。

    而且他还改造了开花弹。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

    他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

    这玩意儿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后世的新闻: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

    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

    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

    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

    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

    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

    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

    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

    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

    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

    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

    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